ODB

靈命日糧 :需要幫助

讀經: 讀經:希伯來書4章9-16節


所以我們只管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希伯來書4章16節)


二次大戰期間,不列顛群島代表著抵擋納粹侵襲歐洲的最後一道防線。然而,在無情的攻擊以及面臨潰敗的危機中,英國缺乏物資,幾乎沒有可能轉敗為勝。為此,英國首相邱吉爾於BBC電台向全世界提出呼求:「請給我們工具,我們必能完成這項任務。」他清楚知道,如果沒有外界支援,他們必定無法抵擋接下來的攻擊。

人生亦是如此。很多時候,我們無法適應生活中突如其來的難題,我們需要來自他人的幫助。身為基督的肢體,有時幫助會來自於弟兄姐妹(羅馬書12章10-13節),這是一件美好的事。然而最終,我們還是要向天父上帝尋求幫助。有一個大好消息,就是上帝已經邀請我們坦然無懼地來到祂面前:「所以我們只管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希伯來書4章16節)

在此時,我們最棒的資源就是禱告,禱告將我們帶到上帝面前。在那裏,我們會找到祂的憐憫、慈愛和所需的幫助。WEC

上帝已經給你應許, 祂垂聽並應允禱告; 祂留心你一切所需, 只要你全心交託祂。 Bernstecher
切記需要幫助時,首先需要禱告。


全年讀經:
申命記23-25章


靈命日糧 :平凡人

讀經: 讀經:約翰福音10章31-42節


約翰一件神蹟沒有行過,但約翰指著這人所說的一切話都是真的。(約翰福音10章41節)


史提夫只是一位平凡人。他在我多年前參加的教會中默默地服事。他幫忙預備聖餐;冬天時,剷除教會走道上的積雪;夏天時,修剪草坪;他花許多時間陪伴那些沒有父親的男孩。我常看到他在教會溫和地與人分享,對人述說上帝對他有多好。在禱告會時,他不常提到自己的事,反而要大家為那些他傳福音的對象禱告。

約翰福音第10章有一節關於施洗約翰的經文,會使我想起這位史提夫。經文說:「約翰一件神蹟沒有行過,但約翰指著這人(耶穌)所說的一切話都是真的」(41節)。約翰並沒有像耶穌一樣行過神蹟,他不是要表現自己,他來是「為要作見證,就是為光作見證,叫眾人因他可以信」(1章7節)。他談及耶穌時說:「看哪,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1章29節)。我的朋友史提夫也是為了那光來作見證。

我們作為耶穌的跟隨者,也正是為了同樣的目標,就是「為光作見證」。我們都只是平凡的人,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服事上帝,讓我們默默地以行為和話語,向他人顯明耶穌的光。AMC

信徒的樣式應為何? 為何他們與眾不同? 他們是一群平凡人, 發自內心真愛上帝。 D. De Haan
基督徒是一群平凡人,委身於不平凡的基督耶穌。


全年讀經:
申命記20-22章


靈命日糧 :逃避者?

讀經: 讀經:箴言6章6-11節


懶惰人哪!你要睡到幾時呢? (箴言6章9節)


我們在小組查經研讀箴言書,帶領人建議我們把對於懶人的稱呼從「懶惰人」改成「逃避者」(6章6、9節)。啊,我明白了,我馬上想起所有的逃避者。

例如疏於管教兒女的父母,或是那拒絕幫忙家事的男人,或是荒廢功課不分日夜打電玩的青少年等等。

坦白說,我們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嫌疑,好比成為「禱告的逃避者」(帖撒羅尼迦前書5章17-18節),或「閱讀聖經的逃避者」(詩篇119篇103節;提摩太後書3章16-17節),或「不肯操練屬靈恩賜的逃避者」(羅馬書12章4-8節),或是「不作見證的逃避者」(馬太福音28章19-20節;使徒行傳1章8節)。

如果我們不去做上帝要我們做的事,我們顯然就是屬靈的逃避者了。事實上,當我們拒絕順服上帝時,我們即是在犯罪。

請聽雅各書裡這些發人深省的經句:「人若知道行善,卻不去行,這就是他的罪了」(4章17節)。讓我們不要成為屬靈的逃避者。CHK

若知上帝要我做何事, 但卻拒絕不願意順服; 便是忽略上帝的聲音, 罪惡地選擇偏行己路。 Sper
我們可以為不想順服上帝找各種藉口, 但是祂仍然稱之為不順服。


全年讀經:
申命記17-19章


靈命日糧 :醫治懼怕

讀經: 讀經:詩篇34篇1-10節


我曾尋求耶和華,祂就應允我,救我脫離了一切的恐懼。(詩篇34篇4節)


在1933年,剛當選美國總統的羅斯福,向全國發表他的第一次就職演說。當時美國人對經濟大蕭條仍心有餘悸。於是,羅斯福針對這個經濟危機,說了一些話鼓舞人們的士氣,他說:「我們唯一需要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

在我們的生活中,當我們可能失去某些事物時,恐懼就會出現。這包括失去財富、健康、名譽、地位、安全、家人、朋友等。顯然,我們內心渴望保護那些生命中的重要事物,而非將之全然交託在主的看顧和掌管之中。當我們心中充滿了恐懼,將使我們的情緒崩潰、靈命癱瘓。我們害怕告訴別人關於耶穌基督,害怕付出自己的時間、精力和錢財去幫助他人,害怕冒險躍入新的領域。懼怕的靈給仇敵留地步,試探我們對聖經的信心,並要我們把重要的事物抓在自己手裡。

面對恐懼,正確的治療方法就是信靠我們的創造者。只有當我們確信上帝的同在,並相信祂的權能,相信祂的保護,以及祂的供應,我們才能與詩篇作者一起歡呼說:「我曾尋求耶和華,祂就應允我,救我脫離了一切的恐懼。」(詩篇34篇4節)JS

每一天所度過的每一刻, 我得著能力勝過試煉; 我倚靠天父周詳的供應, 我不用再恐慌與掛念。 Berg
信靠主是醫治恐懼的良方。


全年讀經:
申命記13-16章


靈命日糧 :主的話語

讀經: 讀經:撒母耳記上3章1-10節


當那些日子,耶和華的言語稀少,不常有默示。(撒母耳記上3章1節)


德國知名的講道家與神學家帝立克(1908–1986年)曾在1930-1940年間,經歷德國納粹政權的強烈逼迫。然而,在那艱難和令人困惑的時刻,他仍堅持宣示上帝的存在和耶穌基督的權能。學者史密斯說,當帝立克在講道中談到當時的議題和面對的困境時,他尋求解答的途徑是詢問:「主對此事怎麼說呢?」

這不正是現今我們每一個人所尋求的嗎?到底上帝說了哪些話可以加添我們力量,並引導我們度過生命的興衰呢?

撒母耳記上3章描述說,那些日子「耶和華的言語稀少」(1節)。當上帝向年輕的撒母耳說話時,男孩誤以為是年長的祭司以利在呼喚他,以利就告訴他,回應上帝的聲音時,可以說:「耶和華啊,請說,僕人敬聽!」(9節)撒母耳因此聽見上帝的聲音,並且成為一個敬虔而毫無膽怯的人。後來「耶和華又在示羅顯現,因為耶和華將自己的話默示撒母耳。」(21節)

每當我們打開聖經,或聆聽講道,或停下來禱告時,我們可以如此說:「主耶穌,請向我說話,我已準備好聆聽並且願意熱切順服。」這會是個美好的操練。DCM

用話語創造天地的上帝, 透過經文向世人說真理; 只要我們用心閱讀順服, 祂的聖靈必顯明主的道。 D. De Haan
上帝藉著聖經向用心聆聽的人說話。


全年讀經:
申命記10-12章


靈命日糧 :歡迎發問

讀經: 讀經:出埃及記12章1-13節


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彼得前書3章15節)


我教書時,鼓勵學生勇於發問。這並不是要他們挑戰我的權威,而是鼓勵他們向我提出疑問。有些教育專家說,當老師在解答問題時,比直接傳授知識,更能促進學習的效果。從本質上來說,我們所有人都看重自己想知道的事,甚於別人想告訴我們的事。

當然這兩種教導方式都重要,但在聖經中,首先提到的卻是鼓勵發問。甚至早在以色列人出埃及之時,上帝就已指示摩西設立逾越節,讓人透過發問,了解慶祝逾越節的兩個目的:讓成人謹記上帝在這日拯救他們出埃及,也叫他們的子孫問起這日的緣由。(出埃及記12章26節)

「為甚麼」可能是個惱人的疑問詞,但也可以是個好機會,讓我們向人解釋我們的信仰(彼得前書3章15節)。所以當別人向我們提出疑問時,我們不但不應感到不耐煩,反倒要因他們的有心向學而感恩。正因深知我們所說的話可能帶來永恆的影響,所以當別人提問時,我們應該把握機會,以慈愛而謹慎的態度做出回答。JAL

主啊,願我平易近人, 願意傾聽別人的疑問。 願我不覺受威脅,反有信心祢會賜智慧, 助我如何回答或尋找答案。阿們。
真心提問能帶來建立信心的答案。


全年讀經:
申命記7-9章


靈命日糧 :肩並肩

讀經: 讀經:申命記6章1-9節


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裡,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申命記6章7節)


在我的家庭相簿中,有一張女兒在我身旁的照片。當時她只有四歲,正用一支玩具槌子修理房子的牆板。那天我們肩並肩地工作,她一板一眼地模仿著我的每個動作,完全相信自己也在修理房子。我很少像那天那般享受著家務雜活。照片中,明顯看出女兒也是樂在其中。

那張照片提醒了我,我們的孩子會模仿我們的言行舉止。他們也會以我們這些父母的形象,去揣摩出上帝的形象。若我們嚴苛無情,他們也會把上帝看成是那樣。若我們疏離冷漠,對他們來說,上帝也會是那樣。我們身為父母,最重要的責任之一,就是幫助我們的孩子清楚地認識上帝,尤其是明白祂那無條件的愛。

我可以想像在我和上帝的家庭相簿中,也會有類似的照片。我向祂學習如何活出生命、如何去愛,以及使愛深植於我生命之中。然後祂也教我如何去教導別人(申命記6章1-7節)。

願上帝幫助我們更認識祂,並賜給我們智慧,幫助別人也同樣認識祂。RK

我們須教導兒女, 明辨是非與善惡; 活出敬虔與公義, 示範聖潔與堅強。 Fitzhugh
為能教好你的兒女,先讓上帝教導你。


全年讀經:
申命記4-6章


靈命日糧 :被擊倒?

讀經: 讀經:詩篇116篇1-6節


上帝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詩篇46篇1節)


我寫過許多篇文章以及一本關於如何處理生命中各類失喪的書,所以有幸認識一些同樣在生命旅程中經歷過掙扎的朋友。當中有一位母親,她21歲的女兒,在2009年意外死亡,這一變故對她的打擊甚大。她告訴我:「我覺得自己無法回到從前的生活了,整個心都碎了,承受著極大的痛苦。」

的確如此,無論是家人去世,孩子遠離上帝或從家中出走,甚或是身體、心理上的病痛挫折,都可以把我們擊倒。

但是,從福音歌手杰若米.坎普,在2001年為悼念他的妻子所寫的一首歌中,也清楚傳達了我所領悟的道理:當你被生命中的困難擊倒時,記得「上帝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詩篇46篇1節)。這就是讓我們能重新站立起來的主要依據。在這首名為「明瞭」的歌曲中,坎普描述了他的掙扎,他曾自問:「為何我沒重新站立起來呢?」最後,他明白自己能夠重新站起來,是因為如他的歌詞所說的:「我知道這一切禰都明瞭。」

當患難把我們擊倒時,我們可以仰望上帝,祂總是與你同在。一切祂都明瞭,而且祂也眷顧。雖然這並非易事,但我們確信祂會幫助我們重新站立起來。JDB

絕望者舉目仰望, 你的幫助者永在, 祂正在為你打氣, 並為你平靜風浪。 Anon.
世上所經歷的悲傷,唯有天父最明瞭。


全年讀經:
申命記1-3章


靈命日糧 :更多!

讀經: 讀經:腓立比書4章10-20節


我無論在甚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腓立比書4章11節)


我的女兒正在學說話,她最喜歡的一句話就是﹕更多﹗她會指著果醬土司說:「更多!」爸爸給她放進小豬撲滿的零用錢時,她也會伸出手掌,說:「更多!」有天早上,當爸爸要去上班時,她甚至大呼:「更多爹地!」

就像我小女兒一樣,大部分的人會四處張望,並且大聲喊著:「更多!」這種人心不足的心態,真是令人遺憾。我們需要基督的大能,才能勝過「更多!」的慾望,使我們也能如保羅一樣地宣告﹕「我無論在甚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腓立比書4章11節)

「我已學會」這四個字告訴我,保羅並非一開始就能欣然接受各種情境,學會知足是需要操練的。保羅的見證讓我們知道﹕人生有高低起伏,從被蛇咬到拯救靈魂;從遭人污衊到建立教會。然而,他宣告﹕唯有耶穌才能使心靈真正滿足。保羅說﹕「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13節)。耶穌使他靈裡剛強,好捱過貧困的時刻,並避免落入富足時的試探。

如果你發現自己總是想著得到「更多、更多、更多!」切記:「更多」得著基督才能為你帶來真正的滿足。JBS

莫以地上事為念, 你靈永不得滿足。 唯有仰望主供應, 知足會從心溢出。 D. De Haan
真正的滿足並非來自世界,而是耶穌。


全年讀經:
民數記34-36章


靈命日糧 :良朋益友

讀經: 讀經:傳道書4章9-12節


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因為二人勞碌同得美好的果效。(傳道書4章9章)


西賽羅是羅馬帝國時期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是一個才華橫溢的演說家、律師、政治家、語言學家和作家。直到今天,人們仍時常引用他清晰的言論,以及實用的智慧。

比方說,關於朋友,他寫道:「友誼能讓你快樂加倍,痛苦減半,因為朋友能分享我們的喜悅,分擔我們的煩憂。」西賽羅很清楚,人生的旅途上,有人相伴總是勝過一人獨行,因為可以帶來雙重的福氣。

主前一千年前,所羅門王就已道出朋友的重要性。傳道書告訴我們﹕「兩人總比一人好,因為二人勞碌同得美好的果效。若是跌倒,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若是孤單跌倒,沒有別人扶起他來,這人就有禍了」(4章9-10節)。的確,人生路上,若無朋友相伴,獨行的寂寞,確實讓人難以忍受。

西賽羅與所羅門王所言甚是:朋友很重要。他們可以分享心事,可以給予建議,還能與我們同負重擔。

想想你的朋友。你是否忽略了上帝放在你身邊,可與你分享喜怒哀樂的朋友﹖若是,這週就與一個朋友聚一聚。切記﹕「兩人總比一人好」,因為朋友能使我們喜樂加倍,煩憂減半。HDF

朋友是溫暖可信, 朋友總在你左右。 他加添你的喜樂, 也減輕你的煩憂。 Anon.
朋友使我們的生命更加美麗。


全年讀經:
民數記31-3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