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分享的內容

讀經: 哥林多前書2章1-5節


我說的話,講的道,不是用智慧委婉的言語,乃是用聖靈和大能的明證。—哥林多前書2章4節


艾偉很害怕公開演講,希望我能給他一些建議。他跟許多人一樣,碰到這種情況時,就會心跳加速、口乾舌燥,滿臉通紅。演講恐懼症是最常見的社交恐懼症,很多人都有這種害怕的心理。有些人甚至開玩笑說,在眾人面前說話比死還可怕!為了幫助艾偉克服對「表現」不佳的恐懼,我建議他專注於要講的內容,不要在意自己講得好不好。

把焦點轉移到要分享的內容,而非專注自己是否能言善道,這和保羅引導人認識上帝的方法十分類似。在寫給哥林多教會的信中,保羅表明自己宣講的信息、所傳的道,「不是用智慧委婉的言語」(哥林多前書2章4節),而是決意只專注於耶穌基督和祂被釘十字架的真理(2節)。保羅相信使他的話語滿有能力的是聖靈,而不是他的口才。

當我們親身經歷這位上帝,就會渴望與身邊的人分享祂的福音。然而,有時我們會因膽怯而逃避,害怕自己說得不好,沒有說出「正確」或具有說服力的詞語。但若我們專注於傳講的「內容」,比如上帝是誰以及祂奇妙的作為,我們也能像保羅一樣,相信上帝會使我們的話語充滿能力,且放膽熱切地宣揚祂的福音。

— 洪可婷

天父,感謝祢藉著聖經,以及祢安排在我生命中
與我分享祢福音的人,向我顯明了祢自己。求祢幫助我
也能和別人分享,相信祢會使我的話語大有能力。


哪些事情有時會阻礙你與別人分享上帝的真理?保羅的方法如何使你勇敢地分享福音?



全年讀經:
約伯記30-31章;使徒行傳13章26-52節


靈命日糧 : 信靠上帝

讀經: 以賽亞書30章1-5、15-18節


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以賽亞書30章15節


在美國獨立戰爭初期,美軍曾對在加拿大魁北克的英軍發動遠征,經過麻州的紐伯里波特時,特意到著名的佈道家喬治·懷特腓(George Whitefield)的墳墓。他們打開他的棺木,取出他的牧師領和袖子,並將他的衣服剪成一片片發給士兵們,因他們誤以為這樣就能旗開得勝。

這次的遠征失敗了,但士兵的行為卻顯示了人類的劣根性,我們寧可相信其他事物會帶來福祉,好比金錢、人的能力,甚至宗教傳統,而不願信靠上帝。當以色列遭亞述入侵和威脅時,上帝告誡祂的百姓不要信靠別的,但他們卻尋求法老的幫助,而不是離開自己的惡行,回轉歸向上帝。以賽亞對百姓說:「主耶和華以色列的聖者曾如此說:『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你們竟自不肯。』你們卻說:『不然,我們要騎馬奔走。』所以你們必然奔走。」(30章15-16節)

以色列民想依靠埃及的救援也失敗了(就如上帝所說的一樣),後來猶大國更受到亞述的威脅。但上帝告訴祂的子民:「耶和華必然等候,要施恩給你們。」即使我們依賴那些次要的事物,但上帝仍會伸手幫助我們回轉歸向祂。讓我們時時提醒自己:「凡等候祂的都是有福的!」(18節)

— 龐雅各

上帝啊,我信靠祢。請幫助我時時倚靠祢,
因為祢永遠信實可靠!


除了上帝以外,有時你還會想依賴哪些事物?你今天要如何完全信靠祂?



全年讀經:
約伯記28-29章;使徒行傳13章1-25節


靈命日糧 : 潔淨方式

讀經: 雅各書4章4-10節


有罪的人哪,要潔淨你們的手;……要清潔你們的心。—雅各書4章8節


兩個小孩一邊洗手,一邊開心地唱生日快樂歌,分別唱了兩遍,因為媽媽說:「要洗乾淨手上的細菌,就是要這樣長的時間。」所以早在新冠疫情之前,他們已經知道必須花時間才能洗淨手上的污垢。

這個疫情讓我們明白,保持清潔是個很繁瑣的過程。同樣地,洗淨罪惡也必須採取重要的步驟,回到上帝的面前。

雅各呼籲散居在羅馬帝國各地的基督徒將焦點轉回上帝。這些信徒深受各種糾紛和爭端的困擾,他們為了追求地位、財富、世俗的享樂、金錢及名聲,而成為上帝的敵人。雅各警告他們:「你們要順服上帝。務要抵擋魔鬼,魔鬼就必離開你們逃跑了。……有罪的人哪,要潔淨你們的手;心懷二意的人哪,要清潔你們的心」(雅各書4章7-8節)。但要怎麼做呢?

第8節說:「你們親近上帝,上帝就必親近你們。」這正是從生命中除去罪污的方式,就是必須回轉歸向上帝。雅各還更詳盡地解釋潔淨的方法:「你們要愁苦、悲哀、哭泣,將喜笑變作悲哀,歡樂變作愁悶。務要在主面前自卑,主就必叫你們升高。」(9-10節)

潔淨自身的罪惡會令人自覺羞愧,但哈利路亞讚美主,上帝會信實地將我們的潔淨過程轉變成對祂的敬拜。

— 雷翠霞

聖潔的上帝,感謝祢,祢那使罪得潔淨的方法,領我回到
祢身邊。當我歸向祢時,求祢潔淨我的手、我的心。


你生命中的哪個層面有罪惡存在?你曾為此回轉歸向上帝,讓祂來潔淨你嗎?



全年讀經:
約伯記25-27章;使徒行傳12章


靈命日糧 : 選擇尊榮上帝

讀經: 詩篇18篇20-27節


對忠信的人,祢顯出祢的信實。—詩篇18篇25節,新普及譯本


在托爾斯泰的中篇小說《家庭幸福》中,兩位主角瑪莎和謝爾蓋相遇時,瑪莎是個年輕且易受人影響的小姑娘,而謝爾蓋則較年長,他是個周遊各地的商人,熟悉瑪莎的家鄉以外的世界。相處久了,兩人墜入愛河並結為連理。

他們在鄉下定居,但瑪莎很快對周遭環境感到厭倦。謝爾蓋深愛瑪莎,便安排去聖彼得堡旅行。在那裡,瑪莎的美麗和魅力使她大受歡迎。在他們即將返家之際,一位王子來到了聖彼得堡,他想會見瑪莎。謝爾蓋雖然可以強迫瑪莎一起離開,但他讓瑪莎自己做決定。最後,瑪莎選擇留下,而她的背叛傷透了謝爾蓋的心。

像謝爾蓋一樣,上帝也絕不會強迫我們忠於祂。祂因為愛我們,而讓我們可以選擇接受或拒絕祂。當我們接受祂的兒子耶穌基督為我們的罪作了挽回祭(約翰一書4章9-10節),就是我們接受祂而做的第一個選擇。此後,我們一生都在做選擇。

我們會選擇順服聖靈的引導,對上帝忠誠嗎?還是會選擇隨從世界的引誘呢?大衛王雖然不是個十全十美的人,但他經常提及遵守「耶和華的道」,以及遵守之後帶來的美好結果(詩篇18篇21-24節)。當我們選擇要尊榮上帝時,也能經歷大衛所描述的祝福:對忠信的人,上帝會展現祂的信實。

— 史珍妮

親愛的上帝,求祢使我做的選擇能夠尊榮祢。
謝謝祢在我一生中都信實地愛著我。


你曾在何時為了尊榮上帝而做出困難的決定?這如何影響你和上帝的關係?



全年讀經:
約伯記22-24章;使徒行傳11章


靈命日糧 : 禱告不匆忙

讀經: 詩篇46篇


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上帝!—詩篇46篇10節


夏威夷的基督徒愛麗絲講了一個故事,談到夏威夷人在進入廟宇敬拜神祇之前,會先在外面靜坐好一段時間以做好預備。進了廟宇,會緩慢爬行到祭壇前祈禱。過後,他們又回到外面靜坐很長一段時間,好將「生命氣息」吹入他們的禱告。所以當宣教士來到夏威夷時,夏威夷人覺得這些宣教士的禱告很奇怪。宣教士站著說幾句話就是在「禱告」,說完「阿們」就結束了。夏威夷人形容這些禱告「沒有生命氣息」。

愛麗絲的故事或許點出了上帝的子民常忘了「要安靜,要知道」(詩篇46篇10節,新普及譯本)。當然,無論我們禱告是快或是慢,上帝都會垂聽。但我們的生活步調往往跟隨內心的節奏,我們需要留出充足的時間,讓上帝可以對我們說話,觸動我們的生命,也感動我們周遭的人。我們有多少次因匆匆結束禱告,而錯過了讓祂改變生命的機會?

無論是動作慢或車速慢,我們對「慢」總是感到不耐煩。但我相信,上帝會慈愛地對我們說:「要安靜,要休息。深呼吸,慢慢來,記得我是上帝,是你的避難所和力量,也是你患難中隨時的幫助。」當我們學習安靜休息,就表示我們知道祂是上帝,完全信靠祂,活出祂所賜的生命。

— 博約翰

天父,無論順境或逆境,祢總是我隨時的幫助,
我要感謝祢!求祢賜恩讓我的心安靜,知道祢是上帝。
歡迎上網閱讀探索叢書《信心的禱告》。


回想一下,當你放慢腳步在禱告中聆聽上帝聲音時,有什麼感覺?你要如何安靜在上帝的同在中並認識祂?



全年讀經:
約伯記20-21章;使徒行傳10章24-48節


靈命日糧 : 知足的秘訣

讀經: 腓立比書4章10-13節


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秘訣。—腓立比書4章12節


著名作家、演說家瓊妮·厄爾克森·塔達(Joni Eareckson Tada)17歲那年因跳水意外,而導致四肢癱瘓。在她出院重返家中時,她的生活有了極大的改變。門口顯得太窄,她的輪椅無法通過;水槽的位置太高,她根本無法使用。此外,她必須靠人餵食。當她決定重新學習自己進食,第一次用夾板握湯匙吃東西,就把蘋果醬抹在衣服上,這使她覺得很丟臉。但她仍堅持下去,她說秘訣就是學會倚靠耶穌,說:「上帝,幫幫我吧!」今日的她,已經可以很好地使用湯匙了。

瓊妮說自己被禁錮在癱瘓的軀體,讓她看見另一名被禁錮的人,那就是在羅馬監獄中的使徒保羅,她也體會到保羅在腓立比書對信徒的勸勉。瓊妮正努力學習保羅所說的:「我無論在什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腓立比書4章11節)。請注意,保羅必須學會隨遇而安,因他並非天生俱備這樣的能力。那麼,他如何學會呢?乃是藉著信靠基督,他說:「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13節)

在人生旅途中,我們都會面臨不同的挑戰,但我們可以時時尋求耶穌的幫助、力量與平安。祂會幫助我們克制自己,不對我們身邊的人惡言相向;祂會賜我們勇氣去面對下一個艱鉅的挑戰。讓我們仰望祂而得著滿足!

— 潘艾梅

救主基督,感謝祢賜我勇氣和盼望。
當我軟弱時,求祢幫助我從祢那裡得著力量。


倚靠耶穌如何使你得平安?你在生活中正面對哪些掙扎?你要如何把這些都交給上帝呢?



全年讀經:
約伯記17-19章;使徒行傳10章1-23節


靈命日糧 : 熱衷的事

讀經: 提摩太前書6章6-12節


貪財是萬惡之根!⋯⋯要逃避這些事,追求公義。—提摩太前書6章10-11節


幾年前的一個傍晚,我和妻子在兩位朋友的陪同下走下山路。這條繞著斜坡的山路蜿蜒狹窄,一邊是陡坡,另一邊是無法攀爬的堤岸。

就在我們繞到一個拐彎處時,我看見一隻徘徊在山間的大熊,牠正搖著頭,靜靜地喘著氣。我們站在下風的位置,牠尚未察覺到我們的存在,但牠一定很快就會發現我們。

友人一邊掏著外套裡的相機一邊說:「哦!我得趕緊拍張照片!」但我察覺到危險而惴惴不安。我說:「別照了!我們趕快離開吧!」於是,我們悄悄地後退,退到其視線以外,然後立刻拔腿逃跑。

對於追求財富,我們也應覺察到這樣的危險。金錢本身並沒有問題,不過是一種交易的媒介。但值得注意的是,保羅的警戒:「那些想要發財的人,就陷在迷惑、落在網羅和許多無知有害的私慾裡,叫人沉在敗壞和滅亡中」(提摩太前書6章9節)。所謂慾壑難填,財富越多只會使人還想得到更多。

反之,我們應該「追求公義、敬虔、信心、愛心、忍耐、溫柔」(11節)。當我們追求、培養這些特質,並祈求上帝塑造我們時,這些特質就會在我們裡面萌芽長大。這就是我們熱衷尋求上帝,在祂裡面能深感滿足的確據。

— David Roper

上帝啊,我想要變得更像基督。
求祢幫助我願意學習祢要教導我的功課。


你的生命熱衷於哪些事物呢?你要如何追求那些使你能更像耶穌的特質呢?



全年讀經:
約伯記14-16章;使徒行傳9章22-43節


靈命日糧 : 上帝的保護

讀經: 詩篇63篇


我就在祢翅膀的蔭下歡呼。我心緊緊地跟隨祢;祢的右手扶持我。—詩篇63篇7-8節


針頭、牛奶、蘑菇、電梯、分娩、蜜蜂、在攪拌機裡的蜜蜂──這些只是知名偵探影集《神經妙探》中,令主角艾德里安·蒙克(Adrian Monk)萬分恐懼的一小部分事物。直到有一次,蒙克與老對手奇夏龍(Harold Krenshaw)被困在上鎖的後車廂裡,他才成功克服一項恐懼症──幽閉恐懼症。

當蒙克和奇夏龍被關在後車廂裡恐懼驚慌時,蒙克忽然領悟到一件事,瞬間打斷他的焦慮不安。蒙克對奇夏龍說:「我想我們搞錯了,這個後車廂,這周圍的牆⋯⋯並不是把我們關起來⋯⋯其實是在保護我們。這些能阻隔不好的東西,像細菌、蛇與口琴。」奇夏龍明白蒙克的意思,他瞪大著雙眼,輕聲對蒙克說:「這個後車廂是我們的朋友。」

從詩篇63篇可以看出,大衛似乎也有相同的領悟。儘管身處「乾旱疲乏無水之地」,但當大衛想起上帝的能力、榮耀和慈愛時(1-3節),貧瘠的沙漠反成為上帝給予照顧與保護的地方。如同一隻雛鳥在母鳥的翅膀下尋求庇護,大衛深知,當他緊緊倚靠上帝的時候,即便處於寸草不生的地方,他的心仍可得著滿足,如同飽享盛筵一般(5-6節);他能得著滋養與力量,因上帝的「慈愛比生命更好」(3節)。

— 白茉妮

慈愛的上帝,祢是創造、扶持和供應我們的主,
謝謝祢在我深陷險境時,以奇妙的方式將祢的愛澆灌我心,並將險境轉變為祢翅膀下的庇護所。


你何時曾在困境中經歷上帝的保護?你正遇到何種難題能讓你學習在上帝翅膀的蔭下歡呼?



全年讀經:
約伯記11-13章;使徒行傳9章1-21節


靈命日糧 : 美善的榜樣

讀經: 使徒行傳9章36-42節


眾寡婦都站在彼得旁邊哭,拿多加與她們同在時所做的裡衣外衣給他看。—使徒行傳9章39節


瑪莎在一所小學當了30多年的助教。每年她都用存下來的錢買新的外套、圍巾和手套給那些有需要的學生。在瑪莎不敵白血病離世後,我們為她舉辦一場追悼會,紀念並讚揚她一生為別人所做的付出。與會的人並沒有帶來花束,而是帶來上百件全新的冬季外套,送給瑪莎過去數十年間關愛的那些學生們。許多人分享瑪莎做過的各樣美事,述說她如何透過美好的話語和關懷的舉動來鼓勵人。在瑪莎回天家後的三年裡,那些曾與她共事過的老師們,每年都會發起一次外套捐贈活動,藉此紀念瑪莎。瑪莎所留下那美善的榜樣至今仍鼓勵人們,向那些有需要的人慷慨解囊。

在使徒行傳第9章,作者路加提到一個女門徒多加,總是「廣行善事,多施賙濟」(36節)。在多加因病離世後,哀傷的門徒和寡婦們急切地請求彼得到他們當中。眾寡婦告訴彼得,多加生前是多麼熱心地服事人(39節)。彼得心存憐憫而行神蹟讓多加從死裡復活。多加復活的消息被傳開,「就有許多人信了主」(42節)。然而,這事情的發生也是因為多加先前不遺餘力地服事別人,彰顯了廣施恩惠的力量,早已深刻地打動眾人的心。

— 鄧書琪

慈愛的上帝,請祢幫助我每天都能以實際的行動關懷別人,好讓我也能留下美善的榜樣,引領人們來到祢面前。


今天你要如何以美善的話語和行為關懷別人?上帝如何透過別人的關懷,引領你更親近祂?



全年讀經:
約伯記8-10章;使徒行傳8章26-40節


靈命日糧 : 上帝聽見了

讀經: 耶利米書29章10-14節


你們要呼求我,禱告我,我就應允你們。—耶利米書29章12節


美國羅斯福總統在任期間,經常得面對到訪白宮的許多來賓,他們都排著長龍與他握手。有個小故事說,羅斯福抱怨沒有人認真聆聽他所說的話,所以他決定在某次接待過程中,做個小試驗。他對隊伍中每位與他握手的賓客說:「今早我謀殺了我的祖母。」賓客的回覆大多類似:「太棒了!繼續努力。願上帝祝福你!」直到隊伍的最後,一位來自玻利維亞的大使才真正聽進羅斯福總統所說的話。這位大使錯愕地低聲回答:「我相信她是自作自受。」

你是否曾不確定別人真的會聽你說話?或更糟的是,你害怕上帝沒有聽你說話?透過對方的回應和眼神交會,我們能分辨對方是否聆聽我們說話。但我們如何得知上帝會聆聽呢?我們要憑感覺嗎?或是憑眼見來斷定上帝回應禱告呢?

當以色列民被擄到巴比倫七十年之後,上帝應許將祂的子民帶回耶路撒冷並保障他們的未來(耶利米書29章10-11節)。當他們呼求上帝,祂就應允(12節)。他們知道上帝垂聽禱告,因為上帝承諾會聽他們的呼求,這對我們來說也是如此(約翰一書5章14節)。我們不需依賴感覺或等待某個徵兆來證明上帝聽我們的禱告。上帝已經承諾祂必垂聽,而且祂總是信守承諾(哥林多後書1章20節)。

— 康恩施

親愛的上帝,謝謝祢垂聽我的禱告,即使有時我仍會懷疑。幫助我相信祢必信守承諾,垂聽我的禱告。


你什麼時候會覺得上帝沒有聽你說話?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



全年讀經:
約伯記5-7章;使徒行傳8章1-25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