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愛使人勇敢

讀經: 哥林多前書16章10-14節


凡你們所做的,都要憑愛心而做。—哥林多前書16章14節


二戰期間的四位隨軍牧師雖未曾被稱為「英雄」,但他們的犧牲卻令人動容。1943年2月一個寒冷的夜晚,當這四位牧師搭乘的運輸船多切斯特號在格陵蘭海岸附近被魚雷擊中時,他們竭盡所能安撫數百名驚慌失措的士兵。一名倖存者說,船艦逐漸下沉時,許多受傷的人爭先恐後地跳到擁擠的救生艇上,但他們卻鼓勵眾人要勇敢面對危機,安定人心。

當救生衣不夠時,這四位牧師把自己的救生衣送給驚恐的年輕人,並決心與船同沉,把生存的機會讓給別人。一位倖存者說,這是人間最美好的一幕。當船開始下沉時,這四位牧師臂挽臂一起大聲祈禱,鼓勵一同遇難的人。

勇敢標誌了這四位牧師的英雄事蹟,但愛才能詮譯他們的付出和犧牲。保羅敦促所有的基督徒要有這樣的愛,其中也包括哥林多教會中飽受衝擊的信徒。他們的教會充斥著紛爭、敗壞和罪惡,保羅就敦促他們「你們要警醒,在信仰上要站穩,要勇敢,要剛強」(哥林多前書16章13節,和合本修訂版)。他還說:「凡你們所做的,都要憑愛心而做。」(14節)

這個命令對每個基督徒都很重要,在危難時刻更是如此。在人生的危難時刻,我們要向人展現基督犧牲的愛,這勇敢的舉動就反映了基督的樣式。

— 雷翠霞

主耶穌,當我感到害怕時,
求祢激發我的勇氣,讓我勇於和人分享祢的愛。


為何無私的愛能讓人看見耶穌?基督的愛如何影響你在危難時刻所做的回應?



全年讀經:
歷代志上28-29章;約翰福音9章24-41節


靈命日糧 : 換成空檔

讀經: 列王紀上19章9-12、15-18節<


火後有微小的聲音。—列王紀上19章12節


在洗車場,排在我前面的貨車司機正忙著做事,他走到貨車的車尾卸下掛鉤,以免清洗時卡住快速轉動的清潔滾刷。他付錢給服務員之後,便把貨車駛入自動軌道,但他的排檔一直保持在前進檔。只見服務員在他身後喊道:「換空檔!換空檔!」但那人的車窗緊閉,根本什麼都聽不見,結果在短短的四秒鐘內就完成了洗車過程,而他的貨車幾乎都沒洗到。

先知以利亞也忙著服事,他被上帝使用,做了許多驚天動地的事。他靠著上帝擊敗了巴力的先知之後,感到筋疲力盡(參閱列王紀上18章16-39節),需要一段空檔的時間休息。於是,上帝帶領以利亞前往何烈山,多年前上帝也曾在那裡向摩西顯現。上帝再次震動這座山,但上帝並不在狂風、地震或烈火中,反倒以微小的聲音向以利亞說話,當「以利亞聽見,就用外衣蒙上臉」去見上帝(列王紀上19章13節)。

你我是否也常終日忙著服事,盡心竭力地想為我們的救主做大事呢?但我們若從不曾退到空檔,可能每天就是匆忙度日,而錯失了聖靈的澆灌。上帝正輕聲地囑咐我們:「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上帝!」(詩篇46篇10節)記得要換成空檔!換空檔!

— 韋陌格

天父啊,我要安靜休息,
因為知道祢是上帝。


你如何放慢腳步花時間親近天父?忙碌的人為何需要挪出一段空檔的時間呢?



全年讀經:
歷代志上25-27章;約翰福音9章1-23節


靈命日糧 : 你有什麼計劃?

讀經: 箴言16章3-9節


人心籌算自己的道路,惟耶和華指引他的腳步。—箴言16章9節


年近18歲的凱德,正滿心期盼以獎學金就讀他最嚮往的大學。他在高中時期曾參與校園福音事工,因此非常期待上了大學之後也能參與類似的服事。他先前已經靠兼職打工存了一些錢,而且還可能會得到一份新的兼職工作。他制訂一些目標,並且一切都按計劃進行。

但在2020年春天,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卻改變了一切。

凱德收到學校通知,大學的首個學期將透過網路上課,校園福音事工也會暫停;要為他提供新工作的公司也因疫情緣故而倒閉。在凱德很沮喪時,他的朋友隨口引用某著名職業拳擊手的名言,對他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計劃,直到你遭受迎面痛擊。」

箴言16章告訴我們,若將所做的一切交給上帝,祂會為我們制訂計劃,並按祂的旨意行事(3-4節)。然而完全的交託卻不容易,這需要敞開心接受上帝的指引,且願意放棄自己所訂的計劃(9節,19章21節)。

未能圓夢固然令人失望,但我們對未來有限的視野,永遠無法與上帝的全知相比。當我們把自己全然交託給祂,即使前景不明,仍可確定祂必以慈愛引導我們邁步前行(16章9節)。

— 凱辛蒂

滿有慈愛和智慧的天父,幫助我在失望時仍信靠祢,
相信祢是一位良善、信實的上帝,祢必指引我的腳步。


你對未來所定的計劃曾因何種困境而有所改變?今天你要如何尋求上帝的指引呢?



全年讀經:
歷代志上22-24章;約翰福音8章28-59節


靈命日糧 : 不憑眼見

讀經: 路加福音16章19-31節


若不聽從摩西和先知的話,就是有一個從死裡復活的,他們也是不聽勸。—路加福音16章31節


尤里·加加林(Yuri Gagarin)是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當他的任務結束之後,就以跳傘的方式降落在某個俄羅斯的鄉村。一個農婦瞪眼看著這位身穿橙色太空服,戴著頭盔,拖著兩個降落傘的宇航員,驚訝地問他說:「你不會是從外太空來的吧?」他回答說:「事實的確如此!」

可惜的是,蘇聯領導層將這具有歷史意義的飛行壯舉變成反宗教宣傳,他們的首腦甚至宣稱:「加加林進入太空卻沒有看到任何神明」(加加林本人卻從沒這麼說)。正如魯益師提到:「在地上沒找到上帝的人,在外太空可能也是找不到。」

耶穌警告我們不要在今生忽視上帝,祂說了一個關乎財主和乞丐的故事。財主生前從來不尋求上帝;乞丐拉撒路雖然貧困潦倒,卻信心充足(路加福音16章19-31節)。財主死後在痛苦中為他仍在世的兄弟們哀求亞伯拉罕:「求你打發拉撒路⋯⋯若有一個從死裡復活的,到他們那裡去的,他們必要悔改」(27、30節)。但亞伯拉罕的話卻一針見血:「若不聽從摩西和先知的話,就是有一個從死裡復活的,他們也是不聽勸。」(31節)

章伯斯曾說:「不是看見了就會相信,而是依據我們所相信的來解釋所看見的一切!」

— 葛庭墨

天父,今天我為還沒有相信祢的人禱告,
求祢聖靈溫柔的慈愛與大能吸引他們來歸向祢。


你相信上帝的存在和基督復活的真實性嗎?你若相信,這會如何影響你每日所做的決定?



全年讀經:
歷代志上19-21章;約翰福音8章1-27節


靈命日糧 : 我們需要的水

讀經: 約翰福音4章7-14節


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約翰福音4章14節


貝加爾湖是世界最深的湖泊,景色遼闊壯觀。此湖深達1,637公尺,長636公里,寬79公里,佔世界淡水總量的五分之一。然而,世人卻無法取得這裡的水。這是因為貝加爾湖位於西伯利亞,是俄羅斯境內其中一個最為偏遠的地區。現今全球許多地區嚴重缺水,但令人惋惜的是,如此龐大的水源卻深藏在人煙罕至的地方。

雖然貝加爾湖遙不可及,但對於那些極需要水的人來說,已經有一個可以汲取,且源源不絕的生命活水。千百年前,耶穌在撒馬利亞的一口井旁與一位婦人談話,逐步帶領這位婦人探究靈裡的需要。什麼才能滿足她內心的渴求呢?唯有認識耶穌。

相較於這位婦人從井裡打的水,耶穌提供了更佳的選擇:「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裡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約翰福音4章13-14節)

世上有許多事物都聲稱能讓人獲得滿足,但卻絕對無法完全解決我們心靈的渴求。唯獨耶穌能真正滿足我們心靈的乾渴,而且祂的活水可以供應任何地方的任何一個人。

— 柯貝爾

慈愛的上帝,謝謝祢賜我生命,
並讓我的生命有了目標和意義。
求祢教導我在祢和祢的愛中得著真正的滿足。


你會從哪裡尋求人生的意義或滿足?為何人離了基督就不可能得著真正的滿足?



全年讀經:
歷代志上16-18章;約翰福音7章28-52節


靈命日糧 : 平安抵岸

讀經: 詩篇139篇7-12節


住了吧!靜了吧!—馬可福音4章39節


在巴布亞新幾內亞,坎達斯部族(Kandas)的人正興奮地等待聖經運來,這是用他們的語言印製的新約聖經。但是要到達這個部落,運送聖經的人卻必須乘著小船橫渡海洋。

這些人哪來的勇氣橫渡惡水?的確,他們有精湛的航海技術,但更重要的是他們深知是誰創造了海洋。祂是指引我們每個人渡過人生風浪及深淵的那位上帝。

大衛說:「我往哪裡去躲避祢的靈?」又說:「我若升到天上,祢在那裡;⋯⋯飛到海極居住;就是在那裡,祢的手必引導我,祢的右手也必扶持我。」(詩篇139篇7-10節)

這些話應該可以讓住在島國的坎達斯人產生共鳴,他們居住的熱帶海岸、茂密雨林和深山野嶺被稱為「最後的未知之地」。然而,不論是當地或是其他地方的信徒都知道,對上帝而言,沒有任何地方太偏遠而無法到達,也沒有困難太艱鉅而無法解決。大衛讚歎說:「黑暗也不能遮蔽我使祢不見,黑夜卻如白晝發亮。黑暗和光明,在祢看都是一樣。」(12節)

當上帝對狂風巨浪說:「住了吧!靜了吧!」風浪就聽從祂而平靜了(馬可福音4章39節)。所以,不要懼怕今天會面對的深淵或漩渦,這位上帝會領我們平安抵岸。

— 雷翠霞

親愛的天父,我相信祢能掌管我人生中的風浪,
感謝祢會指引我平安抵岸。
歡迎上網閱讀探索叢書《穿越人生的風暴》。


什麼會令你無法信靠上帝?今天你要將哪些事交託給祂?



全年讀經:
歷代志上13-15章;約翰福音7章1-27節


靈命日糧 : 行走而不奔跑

讀經: 彌迦書6章6-8節


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彌迦書6章8節


我看見她每天都早起迎接朝陽。她是我們小區的競走健兒,當我駕車送孩子們去學校時,她總在路肩上快步地走。她會戴上大型的耳機,穿上彩色及膝襪,左手右腳、右手左腳輪流向前邁步,總要有一隻腳接觸地面。競走與快跑或慢跑不同,競走者刻意限制自己,勒住身體想跑步的傾向。競走看起來容易,但仍需要與快跑或慢跑相同的體力、專注力及力量,只是必須有所控制。

控制力量就是其中的關鍵。聖經所說的謙卑,經常像競走一樣會被人看為軟弱。但事實上,這並非軟弱。謙卑並不是減低我們的優點或能力,而是要加以控制,就像那位晨間競走健兒,要用意志去控制手腳的擺動。

先知彌迦說「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是呼籲我們控制自己的腳步,免得跑在上帝的前頭。他也說「行公義,好憐憫」(6章8節),這容易叫我們渴望做一些事情,且迅速去做。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在這世界上每天都有太多不公義的事發生。只是我們在採取行動時,仍要接受上帝的控制和引導。我們如此行最終要達到的目標是看見祂的旨意與目的成就,也讓人看見祂的國度彰顯在地上。

— 博約翰

上帝啊,存謙卑的心與祢同行實在不容易,
但求祢訓練我,好使我的步伐能與祢和祢的旨意保持一致。


在什麼情況下你會跑在上帝的前頭?你認為謙卑是優點或是缺點?為什麼呢?



全年讀經:
歷代志上10-12章;約翰福音6章45-71節


靈命日糧 : 盡她所能

讀經: 馬可福音14章3-9節


她所做的,是盡她所能的;她是為我安葬的事,把香膏預先澆在我身上。—馬可福音14章8節


她將塑膠盒裝著的杯子蛋糕、生日卡,以及好幾袋薯片放在收銀檯輸送帶上準備結帳。她的馬尾鬆垮凌亂,神情疲憊,幼小的女兒還在一旁吵鬧。收銀員算出總額,這位母親就面露失望地嘆息說:「啊,看來有些東西得要放回去,但這些都是準備要給她辦派對的。」她還遺憾地看了小孩一眼。

那時,排在這位母親後面的顧客體會她的難處,知道她已經是盡她所能。這情景使我想起耶穌對伯大尼的馬利亞所說的話:「她所做的,是盡她所能的」(馬可福音14章8節)。在耶穌受死及埋葬之前,馬利亞用極貴的真哪噠香膏澆在耶穌頭上,門徒就責怪馬利亞。但耶穌卻反倒勸誡門徒,並讚揚馬利亞所做的。耶穌不是說:「她所做的,是盡她所有的」而是「盡她所能的」。耶穌強調的重點,不在於香膏貴重的價值,而是在於馬利亞以愛付出的行動。一個與耶穌有親密關係的人,自然就會做出如此的回應。

這位母親身後的顧客逕自將信用卡插入讀卡機內,幫她付款了。對那位顧客而言,這不是大數目,而且那個月剛好她有餘額。但對那位母親來說,這卻非常重要,在她需要幫助的時候,這種主動的付出流露了真實的愛。

— 莫麗莎

天父,求祢開我的眼睛,
讓我今天能看見有需要的人,盡所能去幫助他們。


耶穌如何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幫助你?你今天如何回應耶穌的愛,為他人的需要做些什麼?不一定是盡你所有,而是盡你所能。



全年讀經:
歷代志上7-9章;約翰福音6章22-44節


靈命日糧 : 面對黑暗

讀經: 以賽亞書9章2-6節


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見了大光。—以賽亞書9章2節


在1960年代中期,有兩個人參與了一項關於黑暗對人類心理影響的研究。他們進入不同的洞穴,由研究人員追蹤他們的飲食和睡眠習慣。其中一人在完全的黑暗中待了88天,另一人則待了126天。這兩個人起初猜測自己能在黑暗中待多久,結果他們的推測竟與事實有好幾個月的差別。其中一人以為自己只是打了個盹,其實自己竟睡了30個小時。顯然地,黑暗使人迷惘。

以賽亞書8章記載,上帝的子民身處即將被擄的黑暗中,他們等候,不確定會發生什麼事。先知以賽亞以黑暗來比喻他們的迷惘,並以黑暗來講述上帝將施行的審判(8章22節)。在更早的時候,埃及人曾遭黑暗之災(出埃及記10章21-29節),但這個時候,以色列百姓自己也陷入黑暗之中。

但光將會來到,以賽亞書9章2節說:「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見了大光;住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們。」壓迫會終止,迷惘會結束。有一嬰孩要來改變一切,帶來新的開始,賜下寬恕與自由(6節)。

耶穌的確來到世上!儘管世界的黑暗會使人迷惘,但期盼你我都能經歷到在基督裡的饒恕、自由和光明所帶來的安慰。

— 裴格倫

親愛的耶穌,求祢將祢的光照亮我的生命,
賜我寬恕和自由。幫助我活在祢的臨到所帶來的光中。


擁抱充滿自由與寬恕的嶄新開始會是何種景況?今天你要如何歡迎基督的光呢?



全年讀經:
歷代志上4-6章;約翰福音6章1-21節


靈命日糧 : 愛的追尋

讀經: 約拿書2章1-9節


救恩出於耶和華。—約拿書2章9節


英國詩人法蘭西斯·湯普森(Francis Thompson)的名詩《天國的追逐者》(The Hound of Heaven)開頭寫著:「我躲避祂,歷經白晝與黑夜。」湯普森藉著這首詩描述,雖然他努力地躲藏,甚至逃離上帝,但耶穌對他的追尋從不停息。最後,他寫道:「我就是祢尋尋覓覓的人。」

上帝愛的追尋是約拿書的主軸。先知約拿受上帝差遣,向尼尼微人(以色列殘暴的仇敵)宣告他們必須回轉歸向上帝。然而,「約拿卻起來逃往他施去躲避耶和華」(約拿書1章3節)。他付了船費,登船要往尼尼微的相反方向去,但這艘船不久之後就被狂風大浪猛烈侵襲。為了解救船上的人,約拿被拋入海中,隨即被一條大魚吞吃入腹(1章15-17節)。

約拿在魚腹中向上帝禱告,如詩般優美的禱詞敘述說,即使他用盡全力要逃離上帝,但上帝仍不停地追尋他。當約拿身陷絕境極需救援時,他在禱告中向上帝呼求,轉向上帝的愛(2章2、8節)。上帝不只應允約拿並拯救他,上帝也因尼尼微人的悔改而拯救了這些與約拿敵對的亞述人(3章10節)。

如這兩首詩所描述的,我們在某個人生階段也會試圖逃離上帝。但即便如此,耶穌還是深愛著我們,並且追尋引導我們回轉,恢復我們與祂的關係(約翰一書1章9節)。

— 夏莉珊

耶穌,謝謝祢慈愛地追尋我,讓我得拯救。


你曾在何時試圖逃離上帝?當你落入苦難中,上帝曾如何幫助你?



全年讀經:
歷代志上1-3章;約翰福音5章25-47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