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饒恕

讀經: 路加福音17章1-5節


若是你的弟兄得罪你,就勸戒他;他若懊悔,就饒恕他。—路加福音17章3節


在盧旺達種族大屠殺中,曼納西殺害了貝塔的丈夫和她的幾個孩子。貝塔在談到自己如何原諒曼納西時,她說:「我的寬恕是基於耶穌的作為。祂承擔古往今來每一種惡行的懲罰。只有靠祂被釘十字架付上的代價,我才能勝過怨恨!」曼納西屢次從監獄寫信給貝塔,祈求貝塔和上帝的原諒,並在信中詳述經常困擾他的噩夢。起初,貝塔無法對他有憐憫,只是滿心怨恨曼納西殺了她的家人。但後來,聖靈一再提醒她耶穌的犧牲和憐憫,大約兩年後,貝塔靠著上帝的幫助,終於可以饒恕曼納西。

從這裡我們看到,貝塔遵行了耶穌對門徒的教導,去寬恕那願意悔改的人。耶穌說:「倘若他一天七次得罪你,又七次回轉,說:『我懊悔了』,你總要饒恕他」(路加福音17章4節)。但是,我們從門徒的反應中可以看到,饒恕是非常困難的,所以他們說:「求主加增我們的信心。」(5節)

當貝塔為自己無法原諒對方而掙扎和祈求時,她的信心也不斷增長。如果我們像貝塔一樣,正因為難以饒恕某人而感到困擾,也可以懇求上帝透過聖靈幫助我們去原諒對方。隨著我們的信心增長,上帝會幫助我們學會饒恕。

— 潘艾梅

主耶穌,感謝祢,因祢在十字架上受死,
將我從罪的惡果中釋放出來。我要將榮耀歸給祢!
歡迎上網閱讀探索叢書《真正的饒恕》。


若有人傷害你之後願意悔改,你會有何反應?在這些情況下,上帝如何幫助你去饒恕對方?



全年讀經:
撒母耳記上30-31章;路加福音13章23-35節


靈命日糧 : 分擔包袱

讀經: 利未記19章32-34節


要愛他如己,因為你們在埃及地也作過寄居的。—利未記19章34節


凱蓮是一位中學教師,為了讓學生學習如何互相瞭解,她設計了一個活動。在這個名叫「分擔包袱」的活動中,學生們寫下他們心中的情緒包袱。接著,這些內容以匿名的方式分享,使學生能深刻瞭解彼此所遭遇的困難,許多同學聽了都熱淚盈眶。從那時候開始,這個教室充滿了一股互相尊重的氛圍,這些青少年現在對彼此有更大的同理心。

在整本聖經中,上帝一再叮嚀祂的兒女要彼此尊重,並要在與人交往時展現同理心(羅馬書12章15節)。早在以色列歷史上的利未記時代,上帝就已指示以色列百姓要有同理心,在與外邦人相處時更是如此。上帝說「要愛他如己」,因為以色列百姓也曾在埃及做過異鄉人,深切瞭解其中的艱辛(利未記19章34節)。

有時候,我們即使身處在同儕之中,所背負的重擔也會讓我們覺得自己像個異鄉人,寂寞孤單、被人誤解。或許我們不像以色列人與外邦人相處那樣,有親身的經歷可借鏡;但我們還是可以推己及人,以尊重和理解來對待上帝放在我們生命中的人。無論對方是中學生、以色列人或任何人,我們這麼做便能榮耀上帝。

— 洪可婷

上帝啊,祢知道我心頭的重擔,當我信靠祢,祢便以恩慈
為我分擔。求祢幫助我,讓我也能以關懷和憐憫待人。


在你身邊有哪些人可能背負重擔,需要你的同理心?你要如何「愛他如己」呢?



全年讀經:
撒母耳記上27-29節;路加福音13章1-22節


靈命日糧 : 光明之子

讀經: 以弗所書5章1-9節


光明所結的果子就是一切良善、公義、誠實。—以弗所書5章9節


每次搭飛機去到不同的時區時,我都千方百計地想調整時差。我大概什麼方法都試過了!有一回,我決定要將機上用餐時間調整到我即將前往的時區。因此在晚餐時間,我沒有和其他乘客一起享用晚餐,而是一直看電影並試圖入睡。這種選擇性的禁食實在難熬,即使在降落前提供的早餐也不夠我填飽肚子。然而,讓自己和身邊的人「不同步調」的這招卻真的奏效了,我顛覆了生理時鐘而適應了新的時區。

保羅深知,基督徒如果要在生命中真實地活出耶穌的樣式,就不能和周遭的世界同一步調。從前我們是「暗昧」的,如今卻要活得像「光明的子女」(以弗所書5章8節)。這是什麼樣的生命呢?保羅進一步地補充說明:「光明所結的果子就是一切良善、公義、誠實。」(9節)

把晚餐時間拿來睡覺,在與我同機的人看來可能很傻。然而即使周遭一片黑暗,我們這群信主的人卻被呼召要活得像光明之子。我們可能為此飽受嘲弄敵對,但靠著耶穌我們可以「憑愛心行事」,並以耶穌為榜樣,祂「愛我們,為我們捨了自己,當做馨香的供物和祭物獻與上帝」(2節)。

— 裴格倫

耶穌啊,求祢使我儆醒面對祢所賜的每一天,
使我能靠祢的能力活在一個「不同的時區」,
開我的眼睛,使我能選擇良善、公義與美好的事。


你有哪些行為或抉擇過於追隨這個世界?你如何在生活中體現良善、公義和誠實這些果實?



全年讀經:
撒母耳記上25-26章;路加福音12章32-59節


靈命日糧 : 灑糖霜

讀經: 提摩太後書1章1-5節


想到你心裡無偽之信,這信是先在你外祖母羅以和你母親友妮基心裡的,我深信也在你的心裡。—提摩太後書1章5節


我和小孫子手牽手輕快地走過停車場,準備去為他購買一套迎接開學的特別服裝。還沒上小學的他,看到什麼都興奮不已,我下決心要讓他的開心轉為真正的喜樂。我看過一個咖啡杯上印著這麼一句話:「祖母就是灑滿糖霜的媽媽。」糖霜總是讓人聯想到樂趣、燦爛和喜悅!身為外婆的我就該如此,不是嗎?的確沒錯,但我還可以給他更多。

保羅在寫給他屬靈兒子提摩太的第二封信中,特別講到提摩太虔誠的信仰,並將此歸功於提摩太的祖母羅以和母親友妮基的信仰傳承(提摩太後書1章5節)。這兩位女性活出她們的信仰,使提摩太也相信跟從了耶穌。她們當然愛提摩太,也供應他的需要,但顯然她們所做的不僅於此。保羅指出,這份在她們裡面的信心,是日後提摩太的信心根源。

身為外婆,我喜歡帶孫子購買服裝這種「灑糖霜」的事,但我灑的糖霜應該還包括分享我的信仰。比如說,在享用炸雞前一起低頭謝飯;向他指出天使形狀的雲朵是上帝的藝術傑作;一起跟著收音機唱讚美耶穌的詩歌。友妮基和羅以為身為母親和外婆的立下美好的榜樣,願我們能從中得激勵,使我們的信仰能成為生活中的糖霜,讓他人渴慕能得到。

— 莫麗莎

親愛的上帝,求祢幫助我願意致力活出信仰,
好讓別人能被吸引而來認識祢。


他人的信仰曾如何影響你?你要如何活出信仰去影響別人呢?



全年讀經:
撒母耳記上22-24章;路加福音12章1-31節


靈命日糧 : 服事最小的

讀經: 馬太福音25章31-40節


王要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馬太福音25章40節


他叫史賓賽,但大家都叫他史賓。他高中時,曾是全州的徑賽冠軍。後來他獲得全額獎學金,進入一所名聞遐邇的大學。如今他居住在美國某個大都市,在化學工程的相關領域備受敬重。但如果你問史賓,截至目前為止,他人生中最大的成就是什麼,他絕不會提到上述的任何一件事,而會很興奮地述說他在尼加拉瓜的事工。他在那裡最貧窮的區域幫忙設立了學業輔導課程,每隔幾個月就會去探視那些老師和孩子們。他也會告訴你,服事這些貧困兒童如何使他的生命更加豐盛。

「弟兄中一個最小的」這句話可以有很多含意,但耶穌用此來形容那些無法回報我們的人。按著世界的標準,他們對於我們的服事只能回報一點或根本無法回饋。這些男人、女人和孩童往往被人忽視,甚至被完全遺忘。然而,耶穌卻重視這些人,祂說:「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馬太福音25章40節)。基督的意思是只需服事那「最小的」,就等於服事祂了。要明白這一點,我們不需要有名校的學位,只需要一顆願意付出的心。

— 博約翰

主耶穌,赦免我將服事想得太艱難了,因祢已清楚指示,
要我去服事那最缺乏和最小的人。他們或許在尼加拉瓜,
或許就在我的社區,求祢賜我勇氣去服事他們。


當你聽到「弟兄中一個最小的」,你會想到誰?你可以為他們做些什麼?



全年讀經:
撒母耳記上19-21章;路加福音11章29-54節


靈命日糧 : 計劃不完美

讀經: 箴言19章20-23節


人心多有計謀,惟有耶和華的籌算,才能立定。—箴言19章21節


我正在新社區中心底層的圖書館參觀,突然頭頂傳來巨響,整個圖書館都為之震動。幾分鐘後,又來一次,不久後又一次。一名焦躁的圖書館員最後解釋說,圖書館的正上方是健身房的舉重區,每當有人放下槓鈴,就會傳來這樣的噪音。建築師和設計師雖然仔細規劃了這個先進新穎的圖書館,但卻忘了將它設置在遠離活動的地方。

人生不也是如此嗎?我們的計劃往往不夠周延。我們會忽略重要的環節,也常常無法預料到各種意外和突發事件。雖然擬定計劃能幫助我們避免發生財務短缺、時間緊迫和健康問題,但就算是最縝密的計劃,也無法使我們避開人生中所有的問題。我們所處的是後伊甸園的墮落世界。

然而,靠著上帝的幫助,我們就能在謹慎地規劃未來(箴言6章6-8節)和面對困難之間取得平衡。上帝允許發生在我們生活裡的每個困境,通常都有祂的旨意。祂可能是要藉此培養我們的耐心、增添我們的信心,或是為了要讓我們更親近祂。聖經提醒我們,「人心多有計謀,惟有耶和華的籌算,才能立定」(19章21節)。當我們將自己未來的目標和盼望交託給耶穌,祂就會讓我們看見,祂要在我們的生命裡顯明的作為,並要藉著我們成就什麼樣的事。

— 史珍妮

上帝,我相信祢掌管萬有。求祢幫助我能有智慧地
在這世上生活,並將我一切的計劃都交託給祢。


當計劃失敗或期望落空時,你會有什麼反應?上帝可能會藉此要你學到哪些事呢?



全年讀經:
撒母耳記上17-18章;路加福音11章1-28節


靈命日糧 : 喜樂讚美

讀經: 哈巴谷書3章6、16-19節


然而,我要因耶和華歡欣。—哈巴谷書3章18節


英國知名作家魯益師(C. S. Lewis)剛信主時,最初他很抗拒開口讚美上帝,甚至將這稱為「絆腳石」。他抗拒的原因,主要是來自於「上帝命令我們要讚美祂」的這個想法。然而,他最後終於明白,正是在人敬拜讚美上帝的過程中,上帝與人交通同在。然後,當我們沉浸在上帝完全的愛中,在祂裡面得著難以言喻的喜樂,讚美之聲就自然流溢,正如鏡子接收光與反射光一樣,喜樂與讚美兩者密不可分。

在好幾世紀以前,先知哈巴谷就領悟了這個道理。在抱怨上帝將以外邦人嚴厲懲罰猶大百姓之後,哈巴谷開始明白了讚美上帝能帶來喜樂。這喜樂不是因上帝所行的事,而是因著上帝自己。所以,就算在國家或世界的危機之中,上帝仍然至高至大。如同這位先知說:「雖然無花果樹不發旺,葡萄樹不結果,橄欖樹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糧食,圈中絕了羊,棚內也沒有牛;然而,我要因耶和華歡欣」,末了,哈巴谷還加上一句:「因救我的上帝喜樂。」(哈巴谷書3章17-18節)

如同魯益師所領悟的那樣:「全世界都回響著讚美之聲。」哈巴谷也同樣降服於這位「作為與古時一樣」(6節)的上帝,得著極大的喜樂。

— 雷翠霞

慈愛的上帝,即使在艱困的日子裡,
求祢使我的心有喜樂,能歡欣開口讚美祢!


當你讚美上帝時,對你的心靈會有什麼影響?思想上帝的美善,列舉三件今天你要讚美上帝的事。



全年讀經:
撒母耳記上15-16章;路加福音10章25-42節


靈命日糧 : 投靠祂

讀經: 詩篇57篇


上帝啊,求祢憐憫我,憐憫我!因為我的心投靠祢。—詩篇57篇1節


喬治·懷特菲爾德(George Whitefield,1714-1770年)是歷史上極具天賦和影響力的佈道家,帶領成千上萬的人歸向基督。但是他的一生並非毫無爭議。例如,他為了可以有更多的聽眾而在戶外講道,有時會被人批評。這些人質疑他的動機不單純,認為他應該安分地在教堂內講道就好。但懷特菲爾德的墓誌銘可以讓我們看到他對這些批評的回應:「我會耐心地等候審判之日來證實我的為人。我辭世以後,墓誌銘只要寫下:『喬治·懷特菲爾德長眠於此,他在世為人如何,到審判之日即見真章。』」

在舊約聖經,大衛面對其他人的批評時,也是將自己交託給上帝。掃羅誣陷大衛謀反,使大衛被迫躲在洞穴中,逃避掃羅步步進逼的軍隊。大衛形容自己的「性命在獅子中間」,「他們的牙齒是槍、箭;他們的舌頭是快刀」(詩篇57篇4節)。但即使在這樣艱苦的處境中,他仍轉向上帝,並從上帝那裡得著安慰,他說:「因為祢的慈愛高及諸天;祢的誠實達到穹蒼。」(10節)

在面對他人的誤解或拒絕時,我們可以「投靠」上帝(1節)。願上帝永恆的憐憫與慈愛,得著永遠的稱頌!

— 龐雅各

阿爸天父,我讚美祢,因著祢的兒子耶穌基督,
我能永遠蒙祢接納。今日我要投靠在祢完全的愛中。


思想上帝的憐憫,如何幫助你面對挫敗沮喪?你如何向其他人展現出上帝的愛?



全年讀經:
撒母耳記上13-14章;路加福音10章1-24節


靈命日糧 : 愛的約束

讀經: 羅馬書14章1-13節


無論是⋯⋯什麼別的事,叫弟兄跌倒,一概不做才好。—羅馬書14章21節


薩摩亞族的年輕男孩大多都會紋身,象徵他們對族人與酋長的責任。因此,薩摩亞男子橄欖球隊隊員的手臂上也刺滿了花紋。當這些球員前往日本時,他們意識到身上的圖紋可能會給接待的主人帶來困擾,因為在日本,刺青帶有負面的含義。於是,他們穿戴了膚色袖套以遮蓋圖紋,表現了寬宏的友好態度。他們的隊長說:「我們尊重與留意日本人的想法和習慣,確保我們的表現和舉止都沒問題。」

在強調自我表現的時代,最難能可貴的就是自我約束,這觀念也是保羅在羅馬書提到的。他說,有時我們要因愛的緣故而放下自己的權利;愛不是要我們享受最大的自由,而有時是要我們約束自己。使徒保羅解釋,教會中有些人相信「百物都可吃」,但有些人「只吃蔬菜」(羅馬書14章2節)。雖然這似乎是細枝末節,但在第一世紀時,如何持守舊約的飲食律法卻引發爭議。保羅先教導大家「不可再彼此論斷」(13節),接著才對那些吃喝都自由的人說:「無論是吃肉,是喝酒,是什麼別的事,叫弟兄跌倒,一概不做才好。」(21節)

有時候,愛別人意味著限制我們自己的自由。我們可以自由去做的事,不見得都要去做。有時愛就是自我約束。

— 郭惟恩

上帝啊,求祢幫助我,看見自己在哪些方面需要自我約束,在哪方面可以鼓勵別人去經歷自由。


你曾看過誰為了別的基督徒而限制自己的自由?那是什麼情況?要為了愛而自我約束有什麼困難呢?



全年讀經:
撒母耳記上10-12章;路加福音9章37-62節


靈命日糧 : 稀薄之地

讀經: 出埃及記40章34-38節


日間,耶和華的雲彩是在帳幕以上;夜間,雲中有火,在以色列全家的眼前,在他們所行的路上都是這樣。—出埃及記40章38節


在1986年1月28日,美國太空梭《挑戰者號》發射升空73秒後爆炸解體。當時的美國總統雷根在一場對全國人民的慰問演說中,引用二次世界大戰飛行員麥基(John Gillespie Magee)寫的詩《高高飛翔》(High Flight)。在這首詩中,麥基寫到了自己在空中飛舞,感覺好像踏進「高得神聖不可侵犯的空間」,伸手「觸摸到上帝的臉」。

雖然我們不可能真的觸摸到上帝的臉,但有時令人讚嘆的日落景色或大自然的靜謐之地,會帶給我們一種極其接近上帝的感覺。有些人會把這樣的情景稱為「稀薄之地」,隔開天堂與塵世之間的屏障似乎更加稀薄,感覺更接近上帝。

以色列人在荒蕪的曠野可能也歷經了「稀薄之地」,因為他們感覺自己接近上帝。上帝在白天設雲柱,夜間立火柱,帶領他們越過沙漠(出埃及記40章34-38節)。當他們待在營地時,「耶和華的榮光充滿了帳幕」(35節)。在這整個旅程中,他們知道上帝始終與他們同在。

當我們享受上帝各種非凡美麗的創造時,便會越發意識到上帝的無所不在。當我們在禱告中與祂談話,聆聽、閱讀祂的話時,可以隨時隨處享受與祂的團契。

— 凱辛蒂

天父,請幫助我全心尋求祢,
即使我迷失在荒蕪曠野裡,也不忘記求告祢。


哪些大自然的景觀特別讓你感到接近上帝?你如何隨時隨地尋求祂呢?



全年讀經:
撒母耳記上7-9章;路加福音9章18-36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