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基督裡的同伴

讀經: 腓立比書1章3-8節


我每逢想念你們,就感謝我的上帝。—腓立比書1章3節


哈佛大學的成人發展研究是一個長達數十年的計劃,研究的成果讓我們更瞭解良好的人際關係之重要性。這項研究始於1930年代,以268個哈佛大學的大二學生為研究對象,後來拓展到456個波士頓市區內的居民。研究人員每隔幾年就會和參與者見面談話,並仔細研究他們的就醫記錄。結果他們發現,親密的關係是影響快樂及健康的最大因素。換言之,如果我們身邊有關係密切的同伴,我們或許就可以經歷到更深的喜樂。

這個結果也反映在使徒保羅於腓立比書第1章的描述。保羅在監獄裡寫這封書信時,不禁告訴他的朋友,自己每逢想念他們就感謝上帝,每次為他們祈禱時,心裡總是「歡歡喜喜」(3-4節)。但他們對保羅來說並非一般的朋友,而是與他在耶穌裡「一同得恩」,一起傳福音的弟兄和姐妹(7節)。他們之間是互相分享和扶持的關係,是因著上帝的愛與福音而成為親密的主內肢體。

是的,朋友很重要,但基督裡的同伴卻能帶來真實與深切的喜樂。上帝的恩典最能將我們緊密相繫,即使經歷人生最黑暗的時期,從彼此連結而來的喜樂將歷久長存。

— 裴格倫

親愛的上帝,謝謝祢賜下友誼這份禮物,
請幫助我能對我忠誠的同伴表達謝意,
也請賜給我恩典,能去鼓勵與扶持他們。


你身邊有哪些朋友?你會如何形容你們之間的關係?上帝的恩典如何影響你對同伴的選擇?



全年讀經:
撒母耳記上4-6章;路加福音9章1-17節


靈命日糧 : 立穩於真理

讀經: 以賽亞書22章15-20、22-25節


我要使他立穩,像釘子釘在堅固的地方。—以賽亞書22章23節,和合本修訂版


我們所住的房子有將近百年的歷史,這房子具有許多特色,包括紋理精美的石膏牆壁。一位建築工告訴我,石膏牆壁不夠堅固,若想在這種牆上掛圖畫,就必須把釘子鑽進木材支柱,或是使用錨栓支撐。要不然,圖畫可能隨時會摔落地面,只留下一個醜陋的洞在牆上。

先知以賽亞用釘子堅固地釘入牆壁的意象,來描述一位不太知名的聖經人物以利亞敬。那時,貪腐的宮廷總管舍伯那(以賽亞書22章15-19節)和以色列民都依賴自己的能力(8-11節),但以利亞敬卻信靠上帝。以賽亞預言以利亞敬會晉升為猶大王希西家的宮廷總管,並說上帝「要使他立穩,像釘子釘在堅固的地方」(23節,和合本修訂版)。以利亞敬立穩在上帝的真理與恩典中,使他成為家人與百姓的支柱(22-24節)。

但是在這段預言的結尾,以賽亞提出令人警醒的忠告,就是沒有人能做朋友或家人終極的安全保障,因我們都會衰敗(25節)。在我們的生命中,唯一完全值得信靠的是耶穌,祂是我們的磐石和保障(詩篇62篇5-6節;馬太福音7章24節)。願我們在關心他人與分擔他們的重擔時,也能引領他們歸向這萬古磐石、永遠的保障。

— 夏莉珊

親愛的耶穌,謝謝祢做我的磐石和保障。
身為祢的兒女,我知道自己有祢做我穩固的根基。
歡迎上網閱讀探索叢書《穿越人生的風暴》。


你如何立穩在上帝的真理與恩典中?對於被生活壓得透不過氣的人,你能如何幫助他們?



全年讀經:
撒母耳記上1-3章;路加福音8章26-56節


靈命日糧 : 在花園裡

讀經: 約翰福音20章11-18節


抹大拉的馬利亞就去告訴門徒說:「我已經看見了主!」。—約翰福音20章18節


我父親很喜歡唱古典聖詩,他最喜歡的其中一首是《在花園裡》。幾年前,我們也在他的喪禮上唱了這首詩歌,副歌是:「祂與我同行又與我共話,對我說我單屬於祂;與主在園中心靈真快樂,前無人曾經歷過。」這首詩歌帶給我父親快樂,對我來說也是如此。

這首聖詩的作者是麥爾斯(C. Austin Miles),他說自己是在1912年春天寫下這首歌曲,當時他正讀完約翰福音20章:「那天,當我讀這章經文時,似乎自己就身處其中,見證了馬利亞在墓園與主相遇的那一幕,看見馬利亞跪下呼喊她的主說:『拉波尼(夫子的意思)!』」

在約翰福音20章,我們看到抹大拉的馬利亞對著耶穌的空墳墓哭泣。接著有人問她為何哀哭,馬利亞以為對方是園丁,豈料那和她說話的竟是復活的救主耶穌!她的悲哀化為喜樂,迫不及待地跑去跟門徒說:「我已經看見了主!」(18節)

我們也同樣擁有耶穌已經復活的確據!雖然祂已升天和天父在天家,但祂留下了聖靈給我們。相信基督的人擁有聖靈住在我們心裡,而且我們也可以藉著聖靈,確知耶穌與我們同在,知道我們「單屬於祂」。

— 柯愛莉

耶穌,感謝祢是復活的救主,
我是祢的兒女,祢就住在我裡面!


知道自己的人生不需要孤軍奮鬥,如何撫慰你的心?你何時曾親密地感受到耶穌的同在?



全年讀經:
路得記1-4章;路加福音8章1-25節


靈命日糧 : 乘風破浪

讀經: 詩篇89篇5-17節


耶和華萬軍之上帝啊,哪一個大能者像祢耶和華?祢的信實是在祢的四圍。—詩篇89篇8節


當丈夫在美麗的岩灘上漫步,拍攝夏威夷海灘的照片時,我卻坐在一塊大石頭上,為自己又多了一個健康問題而煩惱。雖然我回到家之後才需要去面對這個問題,但此刻我真是需要平安。我望著洶湧的海浪不斷地拍打鋸齒狀的黑色岩石,突然間,浪頂上的一個黑影吸引了我的目光。我用相機的變焦鏡頭放大觀看,發現那是一隻正悠哉地衝浪的海龜,牠伸展著鰭狀的四肢,安穩地隨浪載浮載沉。看見此景,讓我豁然開朗,在那帶著鹹味的海風中展露笑顏。

詩篇89篇5節說:「諸天要稱讚[上帝]的奇事。」那位無與倫比的上帝「管轄海的狂傲;波浪翻騰,[上帝]就使它平靜了」(9節),「世界和其中所充滿的,都為[上帝]所建立」(11節)。祂創造一切、擁有一切、管理一切、命定一切,這是為祂自己的榮耀,也是為讓我們享受於其中。

站穩在我們信仰的根基上──就是那位永不改變之天父的慈愛,我們可以在祂的榮光裡行走(15節)。上帝一直以大能和憐憫來對待我們,所以我們可以因祂的名終日歡樂(16節)。不管我們面對什麼困難障礙,或要經歷多少失敗,在高低起伏的波浪中,上帝都會保守我們。

— 鄧書琪

天父,在我面對人生的風浪時,感謝祢賦予我力量,
賜給我堅定的信心,並讓我可以倚靠祢的信實。


在人生的驚濤駭浪中,思想上帝的奇妙,如何讓你充滿平安與勇氣,並確信祂的同在和關顧?你有什麼生活中的風浪要交託給上帝呢?



全年讀經:
士師記19-21章;路加福音7章31-50節


靈命日糧 : 代價

讀經: 約翰福音19章25-30節


耶穌嘗了那醋,就說:「成了!」便低下頭,將靈魂交付上帝了。—約翰福音19章30節


米開朗基羅的作品呈現了耶穌生平的許多層面,但其中最觸動人心的作品,卻是一幅最樸實簡單的畫作。在1540年代,米開朗基羅為朋友畫了一幅聖殤素描,描繪耶穌的母親抱著死去的基督。素描勾勒了馬利亞輕托著耶穌毫無生氣的軀體,向天仰望。在她身後豎立的十架上,引用出自但丁在《天堂》一書中的話說:「他們沒想到這需要付上多少血的代價。」米開朗基羅表達出深刻的觀點:當我們紀念耶穌的受死,也需要想到耶穌付上的代價。

基督所付上的代價體現在祂斷氣前的宣告:「成了!」(約翰福音19章30節)「成了」一詞(希臘文tetelestai)可用在不同的語境,表示支付了賬單、完成了任務、做出了犧牲,或完成了傑作。這些用法和意義都適用於耶穌為我們在十字架上所做的!也許正因如此,使徒保羅寫道:「但我斷不以別的誇口,只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十字架。因這十字架,就我而論,世界已經釘在十字架上;就世界而論,我已經釘在十字架上。」(加拉太書6章14節)

耶穌甘願替我們受死,是上帝深愛我們的永恆明證!當我們思想祂為我們付的代價時,願我們也稱頌祂的愛,並為祂在十字架上所做的犧牲獻上感恩。

— 柯貝爾

天父,當我思想耶穌為我做的犧牲,我滿心感恩,
也深感不配。謝謝祢賜下耶穌,謝謝祢十架的救恩。


希臘文「成了」的含義可如何應用在耶穌被釘十架及祂所成就的事上?為何每種含義都對你深具意義?



全年讀經:
士師記16-18章;路加福音7章1-30節


靈命日糧 : 很大幫助!

讀經: 彼得前書4章7-11節


聖徒缺乏要幫補,客要一味地款待。—羅馬書12章13節


有個聽眾打電話到一個福音廣播電台,提到他妻子剛從醫院動完手術後回家。接著,他分享的事情令我深受感動,他說:「在這段時間,教會大家庭中的每個人都對我們極其照顧,成了我們很大的幫助。」

這句簡單的敘述提醒了我,基督徒之間互相款待、關懷的價值和必要性。這也讓我想到,信徒間的彼此相愛和支持,正是展現出福音能改變生命的一個美好方式。

這封使徒彼得所寫的彼得前書,是寫給第一世紀在小亞細亞的五個省份(現今土耳其)的教會傳閱。在書信中,他呼籲讀者要遵行保羅曾提過的教導:「客要一味地款待」(羅馬書12章13節)。彼得說:「彼此切實相愛,⋯⋯互相款待。」同時,彼得也告訴讀者要善用上帝給他們的恩賜「彼此服事」(彼得前書4章8-10節)。這是對所有基督徒的清楚教導,告訴我們應如何對待其他主內肢體。

我們都會有一些朋友像那位聽眾的妻子一樣,他們需要有人陪伴和關心,向他們表明基督之愛。願我們靠著上帝的能力,成為他人口中給予「很大幫助」的人。

— 白德夫

慈愛的上帝,幫助我能留意周遭有需要的人,
讓他們能從我的話語或行動得到鼓勵,
求祢幫助我能殷勤地款待他們。


上帝給了你哪些恩賜,好讓你能為有需要的人效力?上帝如何顯明祂自己慷慨待人的特質?



全年讀經:
士師記13-15章;路加福音6章27-49節


靈命日糧 : 除草有學問

讀經: 詩篇139篇1-6、23-24節


上帝啊,求祢鑒察我,知道我的心思。—詩篇139篇23節


孫兒們在我家後院跑來跑去。玩遊戲?不是,他們是在拔雜草!最小的孫女說:「雜草得從根部拔起!」還驕傲地把她的戰利品拿給我看。那天我們在拔除雜草時,都會連根拔起,清除每一株惱人的威脅,大家都開心不已。但在享受斬草除根的樂趣之前,我們卻得先找出雜草的蹤跡。

同樣地,尋找生命中的雜草,也是除去個人罪愆的第一步。因此,大衛禱告說:「上帝啊,求祢鑒察我,知道我的心思;……看在我裡面有什麼惡行沒有。」(詩篇139篇23-24節)

祈求上帝顯明我們所犯的罪,實在是明智之舉!畢竟祂深知我們的一切。正如大衛寫道:「耶和華啊,祢已經鑒察我、認識我。我坐下,我起來,祢都曉得,祢從遠處知道我的意念。」(1-2節)

大衛還說:「這樣的知識奇妙,是我不能測的;至高,是我不能及的」(6節)。因此,在罪惡生根以前,上帝就能提醒我們這將造成什麼危害。祂知道我們內心的光景,所以當隱藏的惡念試圖在心中扎根時,祂會首先知道,並將它指出來。

大衛說:「我往哪裡去躲避祢的靈?我往哪裡逃躲避祢的面?」(7節)願我們緊緊跟隨救主,靈命愈發成長!

— 雷翠霞

慈愛的上帝,當祢讓我看到自己的罪時,
請向我顯明祢的計劃,好讓我能拔出那些雜草。


在求上帝鑒察你的心思時,你發現自己有哪些過失?「拔除心中的雜草」如何幫助你除去根深蒂固的罪?



全年讀經:
士師記11-12章;路加福音6章1-26節


靈命日糧 : 真實的倚靠

讀經: 出埃及記12章12-19節


我⋯⋯又要敗壞埃及一切的神。—出埃及記12章12節


在紐約布魯克林博物館,負責埃及藝廊的館長布萊貝格(Edward Bleiberg)對埃及文化頗有研究,他常被參觀者追問:「為什麼那些雕像的鼻子都斷掉了?」

布萊貝格不認為這是自然磨損,因為連浮雕裡的神像也缺了鼻子,他推測這是刻意造成的毀損。古埃及人認為這些埃及神像都具有生命力,破壞者或敵人為了「殺死」埃及眾神,便會打斷雕像的鼻子,以為這些雕像無法呼吸就會失去能力。

這豈不是太容易了嗎?倚靠這些不堪一擊的神明,法老王早該料到自己有麻煩了。不錯,法老王擁有一支強盛的軍隊,而且全國人民都向他效忠。反觀這些希伯來人,不過是一群疲憊的奴隸,而且是由一個膽小的逃犯摩西帶領他們。然而,以色列民有永活的真神做後盾,而法老的眾神卻是虛假的偶像。經過十個災難以後,這些虛構的神明全都被消滅了。

以色列人藉由遵守無酵節而歡慶得勝,一連七天他們都要吃無酵餅(出埃及記12章17節,13章7-9節)。在此,酵象徵罪,上帝要祂的子民記住,他們被救贖的生命全然屬乎上帝。

如今我們身為上帝的兒女,生命都屬於祂。讓我們不再倚靠有形或無形的偶像,單單事奉那位賜我們生命氣息的上帝,祂慈愛的臂膀是我們真實的倚靠!

— 韋陌格

賜生命的天父,我將自己的生命獻給祢。求祢幫助我明白,
祢的大能遠勝過我生命中的任何「敵人」。


哪些有形或無形的偶像正扼制你的生命?你如何表明你單單信靠上帝?



全年讀經:
士師記9-10章;路加福音5章17-39節


靈命日糧 : 與上帝一起爭戰

讀經: 詩篇11篇


我是投靠耶和華。—詩篇11篇1節


於2016年上映的電影《鋼鐵英雄》,講述二戰期間美國士兵戴斯蒙·杜斯(Desmond Doss)的英勇事蹟。雖然杜斯的信仰不允許他拿槍奪人性命,但作為醫護兵,他秉持救人的信念,即使冒著生命危險也致力搶救生命。在1945年10月12日杜斯獲頒榮譽勳章的典禮上,褒揚令中提到:「一等兵杜斯拒絕撤退,與許多傷兵待在被戰火掃過的地區,並將傷兵一個個背到懸崖邊緣……他勇敢地穿行在槍林彈雨中,毫不猶豫地協助炮兵軍官救人。」

在詩篇11篇,大衛闡述他堅信上帝是他的避難所,這信念使他寧願面對仇敵,也不願意接受逃命的建議(2-3節)。簡單的七個字便足以表明他的信心:「我是投靠耶和華」(1節)。這根深蒂固的信念引導他的行為。

在4-7節,大衛進一步詳述上帝的偉大。的確,當我們面對健康或財務危機、人際衝突以及精神壓力時,人生似乎就像是個戰場,敵方的炮火將我們打得四處奔逃流竄、尋找掩護。這時,我們該怎麼辦呢?大衛告訴我們,當承認上帝是宇宙的大君王(4節);以祂審判無誤的奇妙大能為樂(5-6節);相信祂喜愛正義、公平和公正(7節)。讓我們快快投靠上帝尋求保護吧!

— 簡恩德

天父,求祢幫助我更清楚地看見祢,而不看那些反對真理的各樣權勢,好叫我奔向祢,尋求真正的安全保障。


生命中的砲火,何時曾使你想要尋找上帝以外的庇護?上帝曾如何拯救你,讓你對祂重燃盼望?



全年讀經:
士師記7-8章;路加福音5章1-16節


靈命日糧 : 仰望上帝

讀經: 馬太福音21章12-17節


祢從小孩和嬰兒的口中,得著了讚美。—馬太福音21章16節,新譯本


我三歲的孫女在屋外的空地跑來跑去,興高采烈地喊著:「奶奶,你看我跳仙女舞!」孫女的「舞姿」帶來了歡笑,而她的哥哥卻鬱悶地說:「她只是在亂跑,哪裡是在跳舞!」但這一點也沒有破壞孫女與家人度假的喜悅。

第一個棕枝主日是個充滿矛盾情緒的一天。當耶穌騎驢進入耶路撒冷時,群眾熱烈歡迎祂,並高喊著:「和散那……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馬太福音21章9節)然而,在群眾當中,很多人期待的是能拯救百姓脫離羅馬統治的彌賽亞,而不是在同一星期內即將為他們的罪而死的救主。

當天稍晚,當耶穌走進聖殿時,儘管氣憤的祭司長對耶穌的權柄發出質疑,但聖殿裡的孩子們卻興高采烈地大聲喊著說:「和散那歸於大衛的子孫!」(15節)也許,他們那時就是在院子裡跑來跑去,手舞足蹈地揮動著棕樹枝。他們禁不住地稱頌耶穌,因救主正與他們同在!耶穌便用經上的話回應那些惱怒的領袖說:「[上帝]從小孩和嬰兒的口中,得著了讚美。」(16節,新譯本)

耶穌也邀請我們來認識祂是誰。當我們認識祂,就會像充滿喜樂的孩子,禁不住發出讚美並享受祂的同在。

— 柯愛莉

慈愛的上帝,感謝祢為我所做的一切!祢捨棄愛子,
使我能在祢懷中得著喜樂,這令我驚嘆不已!
幫助我繼續專一仰望祢。


日常事物及對他人的不滿,如何妨礙你專心仰望主?有什麼能幫助你定睛注目耶穌呢?



全年讀經:
士師記4-6章;路加福音4章31-44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