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是耶穌!

讀經: 歌羅西書1章27-29節,2章6-


上帝願意叫他們知道,這奧秘……有何等豐盛的榮耀,就是基督在你們心裡成了有榮耀的盼望。—歌羅西書1章27節


在美國當紅的才藝競賽電視節目《美國達人秀》中,有個五歲小女孩的演唱一鳴驚人。一位評審說她足以媲美1930年代紅遍半邊天、能歌善舞的童星雪莉‧譚寶,甚至說就像譚寶住在她裡面一樣。小女孩卻出人意料地回答說:「不是譚寶,是耶穌住在我裡面!」

這名小女孩真令我驚嘆不已,因她深深體會到耶穌內住的喜樂。聖經告訴我們一個奇妙的事實:所有信耶穌的人不僅擁有永遠與上帝同住的應許,而且耶穌也會藉著聖靈住在我們裡面,我們的心便成了耶穌的居所(歌羅西書1章27節;以弗所書3章17節)。

有耶穌住在心裡,使我們有無盡的感恩(歌羅西書2章6-7節):祂讓我們能活得有目標和能力(1章28-29節);祂使我們無論在順境或逆境,都能心存喜樂(腓立比書4章12-13節);聖靈使我們心生盼望,知道上帝即使在我們看不見的情況下也會動工,使萬事互相效力(羅馬書8章28節);聖靈賜給我們平安,即使風雲變色也不動搖(歌羅西書3章15節)。

靠著耶穌住在我們裡面而產生的信心,我們可以散發出祂同在的光芒,照亮周遭的人。

— 夏莉珊

耶穌,感謝祢以我心為居所,
求祢使我的生命能反映出祢的同在。


耶穌同在的事實今天如何使你得激勵?你要如何與人分享耶穌是你盼望和喜樂的緣由?



全年讀經:
申命記30-31章;馬可福音15章1-25節


靈命日糧 : 強大的心

讀經: 詩篇73篇21-28節


我的肉體和我的心腸衰殘,但上帝是我心裡的力量,又是我的福分,直到永遠。—詩篇73篇26節


保羅‧班德醫生與楊腓力合著的《神的傑作》一書中寫道:「蜂鳥的心臟只有幾公克,每分鐘跳動800次;藍鯨的心臟重達半公噸,每分鐘只跳動10下,但在3公里外都能聽到。與兩者相比,人類的心臟有實用功能卻似乎沒那麼神奇,但它仍盡忠職守,每天跳動約10萬次(每分鐘65到70次),從不停下休息,讓大多數的人能活到70歲,甚至更長壽。」

神奇的心臟充分地為我們的生命提供動力,它已成為我們整體心理健康的象徵。但不論是我們的心臟或是心境都很脆弱,都會逐漸地衰敗,那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

詩人亞薩是以色列的詩班班長,他在詩篇73篇中明確指出,真正的力量並非源於自己,而是來自上帝。亞薩寫道:「我的肉體和我的心腸衰殘,但上帝是我心裡的力量,又是我的福分,直到永遠」(26節)。亞薩說得對,永活的上帝是我們至大且永恆的力量。祂是天地的創造主,祂知道沒有任何事物可以限制祂的全能。

在充滿困難和挑戰的時刻,願我們也像亞薩一樣從困境中領悟到:上帝是我們內心真正的力量,每一天我們都可以倚靠祂的能力而心得平安。

— 柯貝爾

天父,我感謝祢。因我雖軟弱,祢卻剛強;
我雖力不能勝,祢卻足能得勝;我雖困惑,祢卻完全明瞭。


你的心理狀態和屬靈生命如何相稱?當你感覺失去信心時,要如何從愛你、看顧你的天父得著力量?



全年讀經:
申命記28-29章;馬可福音14章54-72節


靈命日糧 : 關懷書信

讀經: 彼得前書2章4-10節


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上帝的子民。—彼得前書2章9節


數十年前,美國精神科醫生傑利‧莫多(Jerry Motto)發現表達關懷的信具有莫大的影響力。研究顯示,寄信給曾企圖自殺的出院患者表達關心,可讓病患的再自殺率降低一半。近來,醫務人員也發現在跟進重度憂鬱症患者的治療時,發送關懷的簡訊、明信片、影片或圖像,也具有同樣的效果。

聖經書卷裡有21卷是屬於書信,實際上這些是表達關懷的信,是寫給第一世紀因各種原因而遭遇患難的信徒。保羅、雅各和約翰在信裡解釋了信心和敬拜的基本原則,以及如何解決衝突與建立合一。

使徒彼得還特別寫信給被羅馬皇帝尼祿迫害的信徒,提醒這些信徒他們在上帝眼中寶貴的價值,並清楚指出:「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上帝的子民」(彼得前書2章9節)。這讓活在逼迫中的信徒能專心仰望上帝,明白上帝對他們的旨意:「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9節)

這位偉大的上帝親自寫了一本書,裡面包含了給我們的關懷之信。這本書就是上帝所默示的聖經,叫我們總是有所憑據,明白作為祂的兒女被賦予的價值。願我們每天都能閱讀祂寫給我們的信,並分享給那些需要耶穌所賜盼望的人。

— 莫麗莎

慈愛的上帝,感謝祢賜給我聖經裡的關懷書信!


將使徒的書信視為關懷書信,如何幫助你更得激勵?你如何與人分享聖經裡關懷書信所帶來的盼望?



全年讀經:
申命記26-27章;馬可福音14章27-53節


靈命日糧 : 恐懼的暴風

讀經: 馬可福音4章35-41節


耶穌對他們說:「為什麼膽怯,你們還沒有信心嗎?」—馬可福音4章40節


我最近看到一個電視廣告,有一群人正在看電視,一個女人隨口問了其中一人:「小克,你在尋找什麼?」小克認真地回答說:「我在尋找一個方法,不讓恐懼影響我的決定!」他並沒意識到對方只是問他想看什麼節目。

哇!真沒想到一則廣告會給我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我能同理可憐的小克,因為有時恐懼也似乎掌控了我的生活,讓我感到羞愧。

耶穌的門徒也經歷過恐懼的強大力量。某天他們渡過加利利海時,「忽然起了暴風」(馬可福音4章35-37節)。門徒陷入恐懼,甚至以為耶穌在睡覺,應該是不在乎他們,因而他們喊叫說:「夫子!我們喪命,祢不顧嗎?」(38節)

恐懼扭曲了門徒的眼光,使他們看不見耶穌基督的美意。耶穌斥責風和海之後(39節),向門徒提出了兩個一針見血的問題:「為什麼膽怯,你們還沒有信心嗎?」(40節)

暴風也在我們的生活中肆虐,不是嗎?但耶穌的問題可以幫助我們以正確的眼光看待內心的恐懼。祂的第一個問題要我們思考自己有哪些恐懼,第二個問題則要我們將那些負面的感受交託給祂。求主賜我們屬靈的眼光,即便在人生最猛烈的風暴中,也能看見祂如何引導我們繼續前行。

— 何安德

慈愛的救主,謝謝祢在風暴中仍與我同在。當我面對狂風怒濤時,幫助我能天天向祢傾訴,將恐懼交給祢。


你現在正面臨什麼樣的風暴?在驚濤駭浪中,你如何將恐懼和情緒交給耶穌?



全年讀經:
申命記23-25章;馬可福音14章1-26節


靈命日糧 : 上帝的書

讀經: 創世記1章26-31節


上帝就賜福給他們,……上帝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創世記1章28、31節


一天,難得天氣宜人,於是我出門散散步,享受溫暖的陽光。沒多久就碰到一個新來的鄰居小男孩,他自我介紹說:「我叫紀創世,今年六歲半。」

我驚訝地說:「紀創世?這是很棒的名字!你知道聖經裡有一卷書叫創世記嗎?」他問我:「聖經是什麼?」我說:「聖經是講到上帝的一本書,告訴我們上帝怎樣創造世界和人類,還有祂如何愛我們。」

他說:「為什麼祂要創造世界、人類、汽車和房子呢?祂的書裡有我的照片嗎?」這個好奇寶寶的反應讓我莞爾。

雖然,聖經並未附上這小男孩或我們其他人的照片,但我們都是這本書裡重要的一部分。創世記1章27節說:「上帝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著祂的形像造男造女。」上帝在伊甸園中與人同行,然後警告他們不可陷入試探,想尊自己為神(3章)。在聖經的後半部,上帝告訴我們,祂的兒子耶穌如何因為愛我們而來到人世,祂再度與人同行,並帶來一個救贖計劃,使我們的罪得赦免,恢復一切受造物的美好。

我們閱讀聖經,就能明白這位創造主希望我們能認識祂、和祂談話,甚至能向祂提出各種疑問。祂關心我們的程度,遠超過我們的想像。

— 施安妮

慈愛的上帝,感謝祢使我成為聖經裡的一部分。
願我愛祢也愛人,如同祢愛我一樣。


聖經的哪個部分有你的蹤影?你如何經歷上帝的同在?



全年讀經:
申命記20-22章;馬可福音13章21-37節


靈命日糧 : 氣息

讀經: 以西結書37章1-3、7-10、


我必……使氣息進入你們裡面。—以西結書37章6節


智恩罹患罕見的自體免疫疾病,以致全身肌肉無力,甚至幾乎喪命。在患病期間,他領悟到能正常呼吸實在是寶貴的恩典。因為有超過一週的時間,他都不能自己呼吸,必須倚靠一台機器每隔幾秒把空氣灌入他的肺部,而且這樣的治療令他十分痛苦。

不久之後,智恩奇妙地康復了。如今他會提醒自己不要抱怨生活裡的難處。他說:「我會深呼吸,然後感謝上帝,我還能呼吸。」

我們很容易專注於需要或想要的事物,而忘了有時在生活中,最不起眼的事物可能是最大的奇蹟。在先知以西結的異象中(以西結書37章1-14節),上帝讓以西結看見,只有祂能賜予骸骨生命。即使枯骨有了筋、肉和皮膚,但「還沒有氣息」(8節)。唯等上帝賜下氣息,骸骨才能再活過來(10節)。

這個異象說明上帝應許要讓亡國的以色列得到復興。也提醒了我,若上帝沒有賜給我氣息,那麼我所擁有的一切,不論大小,都全然無用。

今天就為生活中最簡單的恩福感謝上帝吧!在忙碌的生活中,讓我們偶爾停下來,深呼吸一下,然後感謝上帝,因「凡有氣息的,都要讚美耶和華!」(詩篇150篇6節)

— 許文榮

上帝啊,我要為祢賜給我的每一口氣息而謝謝祢。
為著生命中最小的恩典和最大的奇蹟,我深深地感謝祢。


現在,你要為哪些事感謝上帝?今天,你要如何提醒自己更常感謝上帝?



全年讀經:
申命記17-19章;馬可福音13章1-20節


靈命日糧 : 自己不足

讀經: 馬可福音12章38-44節


他們都是自己有餘,拿出來投在裡頭,但這寡婦是自己不足,把她一切養生的都投上了。—馬可福音12章44節


華倫·巴菲特與比爾蓋茲夫婦史無前例地發起了捐贈誓言,承諾捐出他們一半的財產。據統計,截至2018年他們已捐贈了920億美元。這個誓言讓心理學家保羅·皮福(Paul Piff)深感好奇,從而開始研究捐贈的行為模式。經過研究測試,他發現窮人比富有的人多捐出44%的財產。那些自己經歷過貧窮的人常常會變得更加慷慨。

耶穌也深明此理。祂進入聖殿,看著民眾把錢投入銀庫裡(馬可福音12章41節)。富裕的人投很多錢,但一個窮寡婦將僅存的兩個銅幣(約一美分)投入銀庫。我想,耶穌當時應該是又驚又喜地站起來,並立刻招聚門徒,要讓他們都看到這驚人之舉。耶穌大聲地說:「這窮寡婦投入庫裡的,比眾人所投的更多」(43節)。相信門徒都一臉疑惑,面面相覷,希望有誰能解釋耶穌說這番話的含意。所以耶穌就告訴他們,那些奉獻很多的人,是「自己有餘,拿出來投在裡頭,但這寡婦是自己不足,把她一切養生的都投上了」(44節)。

我們能給予的或許只有一點點,但耶穌要我們學習在自己不足時仍願意獻上。或許別人覺得微不足道,但當我們獻上自己所有的,上帝會因我們的慷慨奉獻而大大喜樂。

— 郭惟恩

上帝,我沒什麼可獻上,我的奉獻微小又沒價值。
但我願把自己獻給祢,祢願意接納我這麼不足的人嗎?


對你來說,何謂自己不足而奉獻?今天,你要如何把「一切」都獻給耶穌?



全年讀經:
申命記14-16章;馬可福音12章28-44節


靈命日糧 : 行這些事

讀經: 腓立比書4章1-9節


你們在我身上所學習的,所領受的,所聽見的,所看見的,這些事你們都要去行。—腓立比書4章9節


我陪著兒子做他的數學作業,對於解答同一個概念的多個問題,他顯然興趣缺缺。他堅稱自己已經懂了,希望我可以通融一下,不要求他把所有題目都做完。我溫和地向他解釋,概念就只是概念,除非我們學會怎麼實踐應用。

在寫給腓立比教會的書信中,保羅也談到實踐,並勸勉信徒:「你們在我身上所學習的,所領受的,所聽見的,所看見的,這些事你們都要去行」(腓立比書4章9節)。保羅提到五件事:和好,勸友阿爹和循都基要同心(2-3節);喜樂,提醒讀者要培養喜樂的心(4節);謙讓,勸告他們在與人來往時,要讓人看見他們謙讓的心(5節);禱告,如同他曾親身和在信中為他們示範(6-7節);專注,就像保羅即使身陷囹圄仍然有的表現(8節)。和好、喜樂、謙讓、禱告和專注,都是基督徒應當要活出的美德。像其他的習慣一樣,這些美德也必須要一再地練習,才能培養精進。

然而,如同保羅早已告訴腓立比教會,這福音有個好消息,就是我們立志行事都是上帝在我們心裡運行,為要成就祂的美意(2章13節)。我們不必靠自己的力量去行,因上帝會供應我們一切所需用的(4章19節)。

— 裴格倫

耶穌,願祢賜我恩典能倚靠聖靈的能力遵行祢的教導。
求祢賜我能力,能不斷實踐祢的話,
結出聖靈的果子。


當你要效法耶穌時,需要練習哪些事呢?你要如何靠著聖靈的能力去實踐呢?



全年讀經:
申命記11-13章;馬可福音12章1-27節


靈命日糧 : 雪景沉思

讀經: 約伯記36章26-29節,37章5-<


祂對雪說:「要降在地上」,對大雨和暴雨也是這樣說。—約伯記37章6節


草根樂團「飛越萊茵」(Over the Rhine)的名字,取自美國俄州一個治安很差的藍領社區。樂團藉著歌曲唱出這個城市每一年的轉變。樂團的一位創始人解釋道:「每年冬天,當我們目睹初雪落下,彷彿進入神聖的時刻。隨著城市的步調漸緩,一切的噪音都沉寂下來,好像進入新的起點。」

若你曾看過大雪紛飛的情景,就會明白這如何觸動人寫下歌曲。大雪覆蓋了污穢與灰暗,一種奇妙的寧靜籠罩整個世界。片刻之間,寒冬的蕭瑟淒涼轉為明亮,引發人們沉思並帶來愉悅。

約伯的朋友以利戶對上帝有較正確的認識,他認為上帝創造的大自然會吸引我們的注意。他說:「上帝發出奇妙的雷聲」(約伯記37章5節);「[上帝]對雪說:『要降在地上』,對大雨和暴雨也是這樣說」(6節)。這些壯觀的景象會迫使我們暫停手邊的事務,進入神聖的時刻。以利戶觀察到:「祂封住各人的手,叫所造的萬人都曉得祂的作為。」(7節)

有時候,大自然引人注意的方式並不總是讓人歡欣愉悅。但無論我們面對何事,或從周遭觀察到什麼,那宏偉壯觀、令人驚恐或平凡無奇的每一刻,其實都能激發我們對上帝的崇敬。我們內心的詩人情懷,正切慕著神聖的靜默。

— 葛庭墨

天父,請幫助我,今天能夠看見一切都是祢手所造,
求祢使我的心能欣賞祢奇妙的作為。


哪些事物能激發你思想上帝的偉大及創意?今天,你如何從平淡的生活中體會上帝的奇妙?



全年讀經:
申命記8-10章;馬可福音11章19-33節


靈命日糧 : 記這些事

讀經: 約翰福音20章24-31節


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約翰福音20章31節


在1943年9月7日,荷蘭猶太裔女作家賀樂孫(Etty Hillesum)在明信片上寫道:「主是我的高台⋯⋯我們唱著歌離開集中營。」她從火車上丟出這張明信片,而這也是她留下的最後一份文件。同年11月30日,她在奧斯威辛集中營遭殺害。賀樂孫在日記中描述在集中營的經歷,這些日記後來被翻譯與出版。她從自己的角度記述了納粹佔領下的恐怖事件,以及上帝所造世界的美好。這些日記被翻譯成67種語言,讓許多讀了這些日記的人,可以相信在邪惡之外仍有美善。

使徒約翰並不避談耶穌在世上所面對的嚴酷事實,他寫下耶穌的善行,也記載耶穌面對的挑戰。約翰福音的結尾透露他寫這卷書背後的目的。他說:「耶穌⋯⋯另外行了許多神蹟,沒有記在這書上」(20章30節),並說:「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31節)。約翰的「日記」是以勝利的曲調為結尾:「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這福音真理是上帝的恩賜,讓我們有機會相信耶穌,並且「可以因祂的名得生命」。

福音書就像日記一樣,其中記載了上帝對我們的愛。目的是讓我們閱讀、相信並與人分享,因為這些真理能引導我們得生命,帶領我們來到基督面前認識祂。

— 博約翰

恩慈的上帝,謝謝祢賜下聖經這份禮物。
因這些執筆者忠實的記載,使我能信靠祢並得著生命。


若將福音書當成日記,將如何改變你閱讀的態度?福音書如何帶領你明白基督的心意?



全年讀經:
申命記5-7章;馬可福音11章1-18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