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凡事禱告

讀經: 腓立比書4章6-8節


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上帝。—腓立比書4章6節


那隻骯髒的野貓從容地坐在水泥地上,以一種安靜而高雅的眼神凝視著我。這隻野貓與牠的兄弟姐妹住在大廈的地下停車場,那是我的客戶上班的地方。我覺得這群小貓很可憐,所以將貓糧交給保安員每天餵食,吃完時我會再添購。

然而,某一天這位保安員要換崗位了。我禱告說:「主啊,這些無助的小貓是祢創造的。求祢預備一個人讓我可以將貓糧交託給他。」但我不禁疑惑,上帝會關注如此微小的請求嗎?祂一定會關心更重要的事吧?

使徒保羅提醒我們:「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上帝」(腓立比書4章6節)。我們有一位慈愛的天父,祂渴望我們將所有的憂慮都帶到祂面前──即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事。

那天傍晚,在大廈工作多年的一位年長清潔工走向我。在我開口之前,這位仁慈的男士說:「既然保安員不在這裡了,從現在起我可以幫忙餵小貓。」

事實上,沒有任何太難或太微小的事情,是不能告訴上帝的。我們的掛慮及所在乎的每一件事,上帝都關心,讓我們把這些都交給上帝來看顧。

— 黃嘉仁(特約作者)

天父,感謝祢如此愛我,我知道即使是我最小的掛慮,
祢也會關心,我要把一切全交託給祢。


有哪些看似太微小的憂愁或掛慮,你沒帶到上帝面前?腓立比書4章6節如何鼓勵你呢?



全年讀經:
民數記12-14章;馬可福音5章21-43節


靈命日糧 : 永不孤單

讀經: 傳道書4章8-12節


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若是跌倒,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傳道書4章9-10節


在《經濟學人》的姐妹刊《1843》,作者瑪姬·佛格森(Maggie Fergusson)寫道:「這種痛苦可能比無家可歸、飢餓或患病,更教人受盡折磨。」她是指什麼呢?孤單。佛格森記述有越來越多人感到孤單,這與個人的社會地位或經濟狀況無關。她用各種令人心酸的例子,來說明孤單的滋味。

感覺孤單帶來的傷害對我們來說並不是新鮮事。事實上,孤單的苦楚早已反映在聖經的傳道書中,一般認為這位傳道者就是所羅門王。書卷中描繪有些人因缺乏美好的人際關係而感到哀傷(4章7-8節)。傳道者哀嘆,縱然坐擁巨大的財富,或許仍覺得毫無價值,因為無人能夠分享。

因此,傳道者意識到有人陪伴的美妙之處。他寫道,朋友能幫助你完成的事,超過你單獨能完成的(9節);同伴會在你有需要的時候出手相助(10節);搭檔能給予安慰(11節);朋友能在困境中提供保護(12節)。

孤單是我們都會面對的挑戰。上帝創造我們,是要我們在友誼及社群中為人付出,也獲得幫助。要是你覺得孤單,就當祈求上帝幫助你與他人建立有意義的聯繫。同時,你也能從一個事實得著激勵:因耶穌的靈常與我們同在,信徒永遠不會感到真正的孤單(馬太福音28章20節)。

— 夏莉珊

天父,當我感到孤單時,請賜我勇氣,
能主動與他人聯繫,願意做別人的朋友。


你如何幫助那些感到孤單的人呢?你在孤單時,曾如何經歷聖靈的幫助呢?



全年讀經:
民數記9-11章;馬可福音5章1-20節


靈命日糧 : 照亮四周

讀經: 馬太福音5章14-16節


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馬太福音5章16節


當我和丈夫準備搬往美國另一端的州屬時,我希望仍能與成年的兒子們保持聯繫。我找到一份特別的禮物,是能透過網路而遠程啟動的友誼燈。我為自己及兒子們各買了一盞燈並告訴他們,當我觸摸我的燈座時,他們的燈也會同時亮起,閃亮的燈光代表我的愛與恆切的禱告。無論我們距離有多遠,他們只要輕觸燈座,我的燈也會亮起來。儘管我們知道,沒有任何事物能取代我們親密的相處時光,但每當這些燈被點亮時,就能得著鼓勵,因為知道有人愛我們並為我們禱告。

藉著聖靈的大能,上帝的兒女都有特權成為照亮這世界的光。上帝要我們的生命如同光芒四射的燈塔,反映出祂永恆的盼望及無條件的愛。當我們因主耶穌的名,與人分享福音或服事他人時,就成為耀眼的聚光燈及活生生的見證。每個善意的舉動、親切的笑容、溫柔的鼓勵和真誠的禱告,都會散發光彩,使人記起上帝的信實,以及祂那無條件、能改變生命的愛(馬太福音5章14-16節)。

無論上帝領我們往何處去,無論我們以何種方式服事祂,祂都能藉著我們去幫助別人,反映祂的榮光。期盼當上帝藉著聖靈賜下真光時,我們能反映祂同在的榮光與慈愛。

— 鄧書琪

慈愛的天父,求祢以祢完全的真理和愛來激勵我,
使我無論往何處去,都能因愛祢、愛人來反映祢的榮光。


本週你如何為基督發光,主動向身邊的人表達祂的愛?當你服事非信徒時,你會如何彰顯上帝的愛?



全年讀經:
民數記7-8章;馬可福音4章21-41節


靈命日糧 : 像耶穌一樣

讀經: 羅馬書8章22-30節


因為祂預先所知道的人,就預先定下效法祂兒子的模樣。—羅馬書8章29節


美國神學家布魯斯·威爾(Bruce Ware)在小時候,看到彼得前書2章21-23節教導我們的言行要像耶穌一樣,感到很氣餒。威爾在他的著作(The Man Christ Jesus)中寫下自己年少時的懊惱:「我認為這太不合理了,尤其是這段經文指出,要像『並沒有犯罪』的耶穌一樣,跟隨祂的腳蹤,這實在太不可思議了,……上帝怎麼可能要我們這麼做呢?」

我能理解為何威爾認為很難遵行這個聖經教導。有一首古老的英文聖詩說道:「像耶穌一樣,像耶穌一樣。我心渴望,像祂一樣。」但威爾說得沒錯,我們無法達到這樣的境界。靠著自己,我們永遠不可能像耶穌一樣。

然而,我們不是靠著自己。上帝已賜下聖靈給祂的兒女,使基督的生命可以開始在我們裡面成形(加拉太書4章19節)。在保羅談及聖靈的篇章中,我們讀到「因為祂預先所知道的人,就預先定下效法祂兒子的模樣」(羅馬書8章29節),也就不足為奇了。上帝能看見祂的工作必在我們裡面完成,祂會藉著住在我們裡面的聖靈塑造我們。

當我們降服於聖靈在我們生命裡的工作時,我們就能更像耶穌。知道上帝如此愛我們,是何等令人欣慰啊!

— 柯貝爾

天父,我渴望能更像祢的兒子,但在言行與思想上
總是做不到。求祢赦免我,幫助我降服於聖靈的工作,使耶穌的生命能在我裡面成形。


加拉太書5章22-23節描述聖靈的果子,哪個是你要進一步操練的?有什麼能幫助你呢?



全年讀經:
民數記4-6章;馬可福音4章1-20節


靈命日糧 : 寶貴應許

讀經: 彼得後書1章2-8節


祂已將又寶貴、又極大的應許賜給我們。—彼得後書1章4節


在遭受重大挫敗時,我們常會覺得一切都太遲了,人生再也沒有目標、再也沒有價值了。曾經在紐約最高警戒的監獄中服刑的艾列斯,也如此描述自己當時的心情:「我違背了……承諾,對自己未來和人生所許下的承諾。」

但巴德學院為囚犯提供學位課程的計劃,改變了艾列斯的人生。他參與這個計劃並加入一支辯論隊。他們在2015年與哈佛大學辯論隊交手,甚至獲勝。對艾列斯來說,身為辯論隊的一員,似乎能證明對自己許下的那些承諾並未完全落空。

當我們明白上帝藉著耶穌所賜下愛的福音,也就是要賜給我們的福音時,我們的內心也發生同樣的轉變。我們開始驚嘆並意識到:現在還不算太遲,上帝對我的未來仍有期許。

上帝所應許的未來是沒有任何人能賺得或奪去的,我們唯有倚靠祂豐盛的恩典與大能才能得著(彼得後書1章2-3節)。這樣的未來能使我們從這世界與心中的絕望得釋放,並進入充滿上帝「榮耀和美德」的國度(3節)。這未來有基督寶貴的應許作為保證(4節),並要將我們改變成享有「上帝兒女自由的榮耀」(羅馬書8章21節)。

— 白茉妮

主耶穌,有些時候我只看到自己的挫敗、讓人失望,
也粉碎了所夢想的未來。幫助我看見,在祢裡面
我能得著那永不改變的美好未來。


為何我們難以接受白白得來的恩典與慈愛?在上帝眼中,你擁有不可思議的美好未來,這個事實如何觸動你的心呢?



全年讀經:
民數記1-3章;馬可福音3章


靈命日糧 : 靠恩典剛強

讀經: 提摩太後書2章1-4節


我兒啊,你要在基督耶穌的恩典上剛強起來。—提摩太後書2章1節


在美國內戰期間,逃兵會面臨死刑的懲罰,但北方聯邦軍卻很少處決逃兵,因為他們的總司令亞伯拉罕‧林肯幾乎一概予以赦罪。然而,這卻惹怒了戰事部長愛德溫‧史坦頓。他認為,林肯的寬容只會誘使更多人叛逃。但對於這些在激戰中勇氣盡失,最終因恐懼而退縮的士兵,林肯卻能體恤他們的處境。這份體恤使他廣受士兵們的愛戴,他們敬愛林肯有如父親一樣,而這份情感也使士兵們更想為他赴湯蹈火。

當保羅要提摩太與他一起「同受苦難,好像基督耶穌的精兵」(提摩太後書2章3節)時,他的要求非常嚴苛。基督的精兵應當全然擺上、勤奮不懈、無私付出,全心全意事奉他的元帥主耶穌。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有時無法成為如此優秀的精兵,也無法忠心地服事祂。因此保羅前面所說的話十分重要,他說:「要在基督耶穌的恩典上剛強起來」(1節)。我們的救主滿有恩典,祂能體恤我們的軟弱,饒恕我們的過錯(希伯來書4章15節)。就像北方聯邦軍因林肯的憐憫而受到鼓舞,基督徒也能因主耶穌的恩典而剛強起來。這使我們更加渴望服事祂,因深知祂愛我們。

— 康恩施

親愛的上帝,幫助我在基督的恩典中剛強起來,
使我能忠心地事奉祢。


基督的恩典如何成為你服事基督的力量泉源?對你而言,為耶穌受苦意味著什麼呢?



全年讀經:
利未記26-27章;馬可福音2章


靈命日糧 : 我們不是神

讀經: 以西結書28章1-10節


因你心裡高傲說:我是神。—以西結書28章2節


在《返璞歸真》一書中,作者魯益師建議,如果想知道自己是否驕傲,可以自問下列這些問題:「受冷落或被人刻意忽視時,我是否心生不悅?⋯⋯若有人擺出高高在上的姿態或對我耀武揚威,我的感受又是如何?」魯益師認為,驕傲就是「極端之惡」,也是在家庭和國家造成悲劇的主因。他稱驕傲為「靈性之癌」,會吞噬掉人們的愛與知足之心,甚至讓人無法正常思考。

驕傲的問題自古就存在。對於強盛的濱海城市推羅,上帝就曾透過先知以西結警告其領導人不要驕傲自大。他警告推羅王的驕傲將導致自己的傾覆:「因你居心自比神,我必使外邦人……臨到你這裡」(以西結書28章6-7節)。這樣一來,推羅王就會知道自己不過是人,並不是神(9節)。

與驕傲相對的是謙卑,魯益師認為這是我們藉由認識上帝而領受的美德。他說,只要親近上帝,我們就會「歡喜地謙卑下來」,得著釋放,不再像過去那樣愚頑地堅持所謂的自尊,使自己焦躁煩憂,失去喜樂。

我們越是敬拜上帝,就越認識祂,也越能在祂面前謙卑。願我們都能滿懷喜樂,謙卑地愛祂及事奉祂。

— 潘艾梅

全能的上帝,求祢幫助我能喜樂地接受被造的身分,
因為祢是偉大又全能的上帝,且深愛著我。


你如何回答魯益師提出檢視自己是否驕傲的問題?你對自己的回應感到驚訝嗎?為什麼?



全年讀經:
利未記25章;馬可福音1章23-45節


靈命日糧 : 記得歌唱

讀經: 詩篇147篇1-7節


歌頌我們的上帝為善為美。—詩篇147篇1節


退休的歌劇歌手南西‧古斯塔夫森(Nancy Gustafson)在探望她母親時,察覺母親的身體機能因失智症而退化,令她難過不已。她母親不認得她,也幾乎不說話。經過幾個月的探望後,南西決定開始唱歌給母親聽。她母親聽到歌聲,眼睛亮了起來,並且也開始唱歌,甚至唱了二十分鐘!南西的母親笑了,還開玩笑說他們是「古家合唱團」!這戲劇性的轉變顯示音樂的力量,正如一些治療師指出,音樂可以喚起人們失去的記憶。唱唱經典老歌也被證實可以提振心情、減少跌倒的發生、降低急診就醫,以及減少鎮靜藥物的使用。

現在有更多研究正探討音樂和記憶之間的關聯。但其實聖經早已揭示,歌唱帶來的喜樂是上帝賜下的禮物,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歌頌我們的上帝是多麼美好!多麼歡樂,多麼合宜!」(詩篇147篇1節,新普及譯本)

事實上,整本聖經都呼籲上帝的子民高聲歌頌上帝。以賽亞書12章5節說:「你們要向耶和華唱歌,因祂所行的甚是美好!」詩篇40篇3節說:「祂使我口唱新歌,就是讚美我們上帝的話。許多人必看見而懼怕,並要倚靠耶和華。」我們的歌聲不僅能激勵自己,也能激勵那些聽見的人。願我們所有人都記住:我們的上帝是偉大、值得讚美的!

— 雷翠霞

上帝,我要歌唱讚美祢。謝謝祢,
常常透過詩歌的美好和力量,打開人們心靈的枷鎖。


歌唱在你的生活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你如何騰出更多時間與記憶力減退的人一起唱讚美詩?



全年讀經:
利未記23-24章;馬可福音1章1-22節


靈命日糧 : 非常手段

讀經: 以賽亞書22章8-13節


也不顧念從古定這事的。—以賽亞書22章11節


十六世紀末,威廉·奧倫治親王(William of Orange)刻意引海水淹沒大部分的國土。這位荷蘭君王採取如此激烈的手段,為要試圖驅逐入侵的西班牙人。然而,這方法行不通,還造成大片優質的農田都被海水吞噬。這就是人們所謂的:「非常時期要用非常手段。」

在以賽亞的時代,亞述的軍隊攻擊耶路撒冷時,猶大百姓也採取了非常的手段。他們不但砌築一座蓄水系統以度過圍困期,還拆除房屋以支撐城牆。這也許是個精明的策略,但眾人卻忽略了最重要的第一步驟。上帝說:「[你們]又在兩道城牆中間挖一個聚水池,可盛舊池的水;卻不仰望做這事的主,也不顧念從古定這事的。」(以賽亞書22章11節)

今天,我們不大可能在家門口就遇到敵人的軍隊,但正如章伯斯所說:「打擊都是以尋常的方式,透過尋常的人而來。」這樣的打擊的確是真實的威脅。值得慶幸的是,這些打擊是上帝給我們的機會,學習先轉向祂,尋求我們需要的一切。

當生活中的煩惱和阻礙來到時,我們會將其視為轉向上帝的契機嗎?還是我們會以自己的方式解決,採取非常手段?

— 葛庭墨

慈愛的上帝,今天我要先轉向祢,
將大大小小的挑戰交託給祢,求祢幫助我。


今天,你面對什麼生活上的挑戰呢?面對這些挑戰,你需要什麼呢?



全年讀經:
利未記21-22章;馬太福音28章


靈命日糧 : 不同思維

讀經: 羅馬書12章1-3節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羅馬書12章2節


大學期間,我在委內瑞拉待了大半個暑假。當地的食物美味可口、人們親切和善,有濃厚的人情味和舒爽宜人的天氣。但一兩天後我就發現,我和我的新朋友對時間管理的認知大相逕庭。如果我們打算中午一起吃午餐,意味著中午十二點到下午一點之間任何一個時間點。會議或旅行亦然,他們對時間觀念是差不多就好,毋須嚴格守時。我這才意識到,原來我對「準時」的概念,是如此深受本身文化的影響。

我們總是在不知不覺間,受到周圍文化價值觀的陶塑。保羅將這種文化的力量稱為「世界」(羅馬書12章2節)。於此,「世界」不是指有形的宇宙空間,而是指滲透到我們生命中的思維模式。這「世界」指的是我們身處的特定時空,所加諸在我們身上的社會期待及價值觀念。

因此,保羅告誡我們要警醒,「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卻要「心意更新而變化」(2節)。我們不應隨波逐流,消極地接受那些會吞滅我們的思想和信念,因我們蒙召是要積極地尋求明白上帝的心意,學習如何明白祂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2節)。願我們學會跟隨上帝,而非效法這個世界。

— 郭惟恩

上帝,大多時候,我沒察覺自己已被社會的價值觀所誤導。
求祢幫助我,在各方面都能活出祢的真理和心意。


你會如何描述你周遭的價值觀和社會期待?你若不效法世界的價值觀,反倒遵行耶穌的教導,會是怎樣的情景?



全年讀經:
利未記19-20章;馬太福音27章51-66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