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內在的問題

讀經: 馬太福音21章1-9節


和散那歸於大衛的子孫!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高高在上和散那!—馬太福音21章9節


幾年前,有隻啄木鳥開始啄我家屋外的牆板。我們原以為這不過是房子外面的一樁小事。直到某天,我和兒子爬上閣樓,卻驚見一隻鳥兒朝我們迎面飛來,這才發現問題比我們想像的更嚴重:牠已經從外面進到裡面了。

當耶穌抵達耶路撒冷時,眾人希望祂能為大家解決外在的問題,救他們脫離羅馬人的欺壓。他們瘋狂地喊道:「和散那歸於大衛的子孫!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高高在上和散那!」(馬太福音21章9節)這是他們引頸期盼的時刻,上帝預備的君王來了。如果上帝選召的救世主預備革新,那祂不是應該從人們正面對的外在問題著手嗎?但福音書大多記載耶穌光榮進城後,就將那些剝削窮人的貨幣兌換商,以及所有做買賣的人趕出聖殿(12-13節)。祂是在做潔淨的工作,順序是從祂的家裡面開始,由內而外。

當我們歡迎耶穌為君王時,也是如此。祂來是要做更新歸正的工作,而且是先從我們開始。祂要我們先對付內心的罪惡。騎在驢背上的耶穌以君王的姿態出現,讓我們完全降服於祂。

— 裴格倫

親愛的耶穌,祢是真正的君王。求祢赦免我,因我只要祢解決外在的難處,
卻不願對付自己內心的罪。求祢向我顯明,
我在哪方面容易游移不定並任意而行。


讓耶穌成為你的君王,對你有何意義?全然降服於祂為何對你至關重要?



全年讀經:
出埃及記14-15章;馬太福音17章


靈命日糧 : 漣漪效應

讀經: 以斯拉記8章15-21節


因耶和華我上帝的手幫助我,我就得以堅強,從以色列中招聚首領,與我一同上來。—以斯拉記7章28節


迦納北部有間又小又不起眼的聖經學院,學生寥寥無幾,但美國宣教士鮑伯·海斯(Bob Hayes)卻用一生的時間,在這由鐵皮屋頂和空心磚搭建的建築物裡,致力栽培學生。儘管學生偶爾會退縮不願,但鮑伯仍賦予他們領袖的角色,鼓勵他們講道及教導聖經。鮑伯幾年前去世了,但迦納各地卻湧現了幾十間蓬勃發展的教會、學校,以及另外兩所聖經學院,而這些都是由那間不起眼的學院畢業生所建立的。

在亞達薛西王統治期間(公元前465-424年),文士以斯拉招聚一群被擄的猶太人返回耶路撒冷,但他發現其中並無利未人(以斯拉記8章15節)。因他需要利未人擔任祭司,所以囑咐首領們為「上帝的殿帶使用的人來」(17節),他們就照著去做(18-20節),而以斯拉則帶領眾人禁食禱告(21節)。

以斯拉這名字的意思是「幫助者」,是優秀的領導者需具備的特性。在以斯拉虔誠禱告的指引下,他和他的跟隨者帶領耶路撒冷的眾人經歷了屬靈的覺醒(9-10章),這些跟隨者所需的只是一些鼓勵及明智的引導。

上帝的教會也是如此。好的導師可以鼓勵和造就我們,而我們也可學習用這樣的方式帶領別人,這影響將超出我們一生的年日。忠心為上帝所行的事具有永恆的意義。

— 葛庭墨

天父,請讓我知道,有誰需要我的指導和幫助。


你的屬靈導師是誰?(若沒有,你會找誰來指導你?)你在基督裡接受教導進而教導別人,為何重要呢?



全年讀經:
出埃及記12-13章;馬太福音16章


靈命日糧 : 一切全獻上

讀經: 馬可福音10章26-31節


彼得就對祂說:「看哪,我們已經撇下-所有的跟從祢了。」—馬可福音10章28節


英國的富能仁(James O. Fraser,1886-1938年)決定不再追求成為英格蘭的鋼琴演奏家,而是要服事中國的傈僳族。美國的范德(Judson Van DeVenter,1855-1939年)放棄發展藝術事業,選擇投入佈道事工,後來更寫了聖詩《一切全獻上》。他們願意為了耶穌去服事別人,而放棄自己的藝術事業,前往上帝呼召他們去的地方,他們的付出令人難忘。

雖然投身藝術行業是很多人追求的理想,但這兩個人卻相信,上帝呼召他們放棄自己的事業去從事另一份工作。或許那啟發他們的,是耶穌勸告一個富有的年輕官吏,變賣所有的產業來跟從祂(馬可福音10章17-25節)。彼得目睹了他們的互動,便對耶穌說:「看哪,我們已經撇下所有的跟從祢了」(28節)。耶穌向彼得保證,凡跟從祂的人「在今世得百倍」並得永生(30節),但祂必按自己的智慧賜予人,因為「有許多在前的,將要在後;在後的,將要在前」(31節)。

無論上帝把我們放在哪個崗位,祂都希望我們每日將自己的生命全然獻給基督,順服祂溫柔的呼召並跟從祂。不論是在家中、辦公室、社區或是異國他鄉,我們都能以自己的才幹和擁有的資源來服事祂。當我們如此行,祂就會感動我們去愛人,並能無私地為別人付出。

— 潘艾梅

主耶穌,當我為榮耀祢而服事祢及周遭的人時,
求祢幫助我能為了祢,將自己的一切全然獻上。


當論及有人為耶穌作出犧牲時,你會先想到誰?上帝要你如何獻上自己呢?



全年讀經:
出埃及記9-11章;馬太福音15章21-39節


靈命日糧 : 至深之處

讀經: 詩篇6篇


我因唉哼而困乏。—詩篇6篇6節


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年)是十九世紀法國的詩人及小說家,親身經歷了法國社會及政治的動盪時期,《悲慘世界》或許是雨果最為人知的經典著作。經過一個世紀後,這本小說改編成了音樂劇,成為我們這世代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這並不令人感到訝異,正如雨果曾說:「音樂表達了那些不能言喻卻又無法對其保持沉默的事物。」

撰寫詩篇的詩人也深明此理。他們寫的詩篇和禱文,讓我們誠實地反思生命的景況及其不可避免的痛苦,並能觸及我們心靈深處無法言喻的傷痛。在詩篇6篇6節,大衛喊道:「我因唉哼而困乏,我每夜流淚,把床榻漂起,把褥子濕透。」

在鼓舞人心的聖經詩篇裡竟包括了這些真實感受,讓我們得到莫大的激勵。這個事實鼓勵我們可以將恐懼交託給上帝,祂樂見我們來到祂的面前尋求安慰及幫助,並接納我們內心真實的感受。

音樂可以使我們在難以言喻的情況下,表達自己的感受,然而不論是歌唱、禱告或默默地哭泣,上帝都會進入我們的心靈至深之處,將祂的平安賜給我們。

— 柯貝爾

慈愛的上帝,感謝祢接納我,並我所有的痛苦、
恐懼、掙扎及失望。謝謝祢要的是我坦誠的心,而不是「標準」或經過「粉飾」的禱告。


你如何向上帝禱告?知道上帝容許你以最真實的自己來到祂面前,這讓你有何感受呢?



全年讀經:
出埃及記7-8章;馬太福音15章1-20節


靈命日糧 : 奔跑報喜訊

讀經: 馬太福音28章1-10節


婦女們就⋯⋯跑去要報給祂的門徒。—馬太福音28章8節


現代馬拉松運動起源於一則有關古希臘信差的故事。相傳在公元前490年,信差菲迪皮德斯(Pheidippides)跑了42公里的路程,從馬拉松平原跑到雅典,為要告訴眾人一個喜訊:希臘軍隊已經戰勝入侵的強敵波斯帝國!如今,人們跑馬拉松主要是為了滿足個人在運動競技上的成就感,然而,當時菲迪皮德斯努力地奔跑卻有一個更重要的目的:他奔跑的每一步都是為了向同胞傳遞好消息所帶來的喜樂!

大約500年之後,有兩位婦人也為傳遞好消息而奔跑,那是有史以來最重要的消息。耶穌被釘死後的第三天,馬利亞與抹大拉的馬利亞來到安放耶穌遺體的墳墓,她們發現墳墓是空的。一位天使告訴她們,耶穌已經「從死裡復活了」,並要她們「快去告訴祂的門徒」(馬太福音28章7節)。這兩位婦人「又害怕,又大大地歡喜」,趕緊跑去向眾門徒報告她們所發現的一切(8節)。

願耶穌復活的消息讓我們也懷著同樣的喜樂,並激勵我們向他人分享這個大好的消息。我們不必跑很遠的路,也許隔壁的鄰舍就有人需要認識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已戰勝死亡,我們可以與祂一起永遠過著得勝的生活!

— 洪可婷

上帝啊,我因祢戰勝死亡而歡喜快樂。謝謝祢,
讓我有這樣的福分,能向身邊的人分享這大好的消息。


誰曾向你分享基督復活的好消息?今天你將如何與他人分享呢?



全年讀經:
出埃及記4-6章;馬太福音14章22-36節


靈命日糧 : 因小失大

讀經: 馬太福音19章16-26節


你還要來跟從我。—馬太福音19章21節


多年來,一對住在西非的英國夫婦與鎮上一位男子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並多次向他分享耶穌的愛與救恩。雖然這位朋友承認耶穌基督是「更偉大的真理」,但仍不願捨棄他一生所奉行的宗教信仰。他憂慮的部分原因是與財務有關,因他是當地的一位宗教領袖,需要藉此獲得經濟上的供應。此外,他也擔心信仰的改變,可能會使他失去在當地社群中的聲譽。

這位男子語帶哀愁地解釋道:「我就像個在溪流中用手抓魚的人。我抓到了一隻小魚,但看見一隻更大的魚正游過來。我若要抓大魚,就必須先放走手上的小魚。」

馬太福音19章提到的那位富有的少年人,也有類似的困擾。這少年人來見耶穌說:「我該做什麼善事才能得永生?」(16節)他表現得很誠懇,但其實他並不想將生命的主權完全交給耶穌。這少年人不只富有,他還以奉公守法的行為而自豪。雖然他渴慕永生,但其實他更愛別的事物,因而拒絕了耶穌基督的勸告。

當我們願意謙卑地將自己生命的主權交給耶穌,並接受祂白白的救恩時,耶穌就邀請我們:「你還要來跟從我。」(21節)

— 凱辛蒂

親愛的天父,謝謝祢賜下祢兒子為我的罪付上代價,
求祢幫助我,能全然降服於祢。


耶穌說我們要做什麼才能得著救恩和永生?是什麼因素使你無法完全順服祂?



全年讀經:
出埃及記1-3章;馬太福音14章1-21節


靈命日糧 : 上帝的腳印

讀經: 詩篇104篇24-35節


耶和華啊,祢所造的何其多!—詩篇104篇24節


我們四歲的孫子告訴我妻子卡莉說:「我知道上帝住在哪裡。」卡莉好奇地問:「祂住在哪裡呢?」他回答說:「上帝就住在妳屋外的樹林裡。」

當卡莉與我分享這番對話時,她很想知道孫子怎會有這樣的想法。我告訴卡莉:「我知道了,因為上次孫子來的時候,我帶他去樹林裡散步。我對他說,我們雖看不見上帝,但卻可以看見上帝的作為。」當我帶他走過河邊的沙地時,我問他:「你有沒有看到我的腳印?你看到的動物、樹木和河流,就像是上帝留下的腳印。看見上帝創造的一切,就可以知道上帝在這裡。」

詩篇104篇的作者同樣指出,上帝存在的明證:「耶和華啊,祢所造的何其多!都是祢用智慧造成的,遍地滿了祢的豐富」(24節)。這裡所說的「智慧」,在希伯來原文中經常用來描述技巧高超的手藝。上帝親手創造的大自然證明祂的同在,更喚起我們對祂的讚美。

詩篇104篇的開頭和結尾都是「要稱頌耶和華!」(1、35節)從嬰孩細嫩的手到飛鷹銳利的眼,我們身旁各樣創造主的藝術作品,都在述說祂極致完美的作為。讓我們今天就因上帝的作為,滿心驚嘆地稱頌祂!

— 龐雅各

上帝啊,我為祢所創造的一切讚美祢!
幫助我能因祢的智慧與美善而驚嘆不已,時時稱頌祢!


你從何處可見上帝奇妙的創造?你今天如何藉著上帝的創造,告訴人有關祂的一切?



全年讀經:
創世記49-50章;馬太福音13章31-58節


靈命日糧 : 堅信不疑

讀經: 以賽亞書26章3-13節


堅心倚賴祢的,祢必保守他十分平安,因為他倚靠祢。—以賽亞書26章3節


當長子被醫生診斷患有自閉症之後,金黛安(Diane Dokko Kim)和丈夫想到一輩子都要照顧認知障礙的孩子,不禁感到難過。在金黛安所寫的英文著作(Unbroken Faith)中,她承認他們需要努力調整對孩子未來的夢想和期望。但藉著這段痛苦的歷程,他們認識到上帝能抒解他們的憤怒、懷疑和恐懼。如今,兒子已將近成年,黛安可以用自己的經歷,鼓勵有特殊需要孩子的父母。她述說上帝堅不可摧的應許、無限的大能和慈愛的信實,並向人保證,即使夢想破滅、期望落空、前途渺茫或人生陷入低谷,上帝允許我們悲傷難過。

在以賽亞書26章先知宣告,上帝的子民可以永遠倚靠上帝,「因為耶和華是永久的磐石」(4節)。無論在何種景況中,上帝都會以超自然的平安扶持我們(12節);在困境中,我們專注上帝永不變的特質並向祂呼求,便能重拾盼望(15節)。

當我們失去了什麼,或是面對難處或灰心沮喪的時候,上帝邀請我們坦誠向祂傾訴。祂能處理我們起伏跌宕的情緒和各樣的問題。祂永遠與我們同在,以永恆的盼望使我們的心靈重新得力。即使我們感到生活支離破碎,上帝也能使我們的信心堅定不移。

— 鄧書琪

慈愛的上帝,求祢使我能深信,我永遠都能在祢面前
坦承自己的軟弱,把一切完全交託給祢。


你何時曾因生活重擔,難以對上帝傾心吐意呢?上帝曾如何幫助你去應對破滅的夢想或期望?



全年讀經:
創世記46-48章;馬太福音13章1-30節


靈命日糧 : 撒馬利亞人基因

讀經: 路加福音10章27-37節


愛鄰舍如同自己。—路加福音10章27節


在雅加達的一次關於印尼人起源的講座中,有位政治人物語出驚人地說,他的DNA檢測出有撒馬利亞人的血統。他為此感到自豪,因為對他來說,聖經記載的好撒馬利亞人,是慈善無私的典範。

然而,在第一世紀那些聽見好撒馬利亞人比喻的首批群眾,看法卻未必相同。當時,猶太人鄙視撒馬利亞人,認為他們是猶太人與拜偶像的外邦人通婚而生的,血統不純正。但在耶穌闡釋誰才是鄰舍的比喻時,祂反倒誇讚一個撒馬利亞人的好行為(路加福音10章30-37節)。有一個猶太人被強盜攻擊而傷痕累累,他的兩位同胞視而不見,若無其事地從旁邊走過去。只有那位撒馬利亞人,「看見他就動了慈心」(33節)。將這個受傷的猶太人安置妥當之後,那位撒馬利亞人才放心繼續去做自己的事。耶穌說,鄰舍是看見人們有需要,就會適時地伸出援手。

現今社會的生活節奏快速,以致關心鄰舍、守望相助的精神日漸淡薄。我們或許沒有撒馬利亞人的基因,但身為愛上帝的基督徒,盼望你我都願意打亂自己原定的行程,看看我們周圍的人,並樂意伸出援手協助那些有需要的人。

— 張俊康(特約作者)

親愛的天父,祢要我們成為別人的鄰舍。
求祢使我們能因為愛祢,而毫無遲疑地去援助鄰舍。


你願意為他人而打亂原定的計劃嗎?今天有誰需要你擱置既定的行程,以愛心去關懷他呢?



全年讀經:
創世記43-45章;馬太福音12章24-50節


靈命日糧 : 奇妙大能者

讀經: 啟示錄4章4-11節


[我]見有一個寶座安置在天上,又有一位坐在寶座上。—啟示錄4章2節


在《綠野仙蹤》一書中,桃樂絲、稻草人、錫樵夫和怯懦的獅子帶著神奇掃帚回到歐茲王國,這掃帚是西方邪惡女巫的力量來源。歐茲大能的魔法師之前曾答應他們,可以用掃帚來換取他們最深切的願望:桃樂絲能回家;稻草人有腦袋;錫樵夫有一顆心;怯懦的獅子有勇氣。然而,得到神奇掃帚後,魔法師沒有立刻兌現承諾,而是叫他們第二天再來。

魔法師一直在帷幕後面對他們說話,當他們向魔法師懇求時,桃樂絲的狗托托扯開了帷幕。他們才發現那根本不是什麼大能的魔法師,而是一個充滿恐懼和煩躁不安的平凡人。

據說這本書的作者李曼·法蘭克·鮑姆(L. Frank Baum)那時對上帝相當不滿,因此他想傳達一個信息,唯獨我們才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問題。

相比之下,使徒約翰卻讓我們看到「帷幕」後面真正的奇妙大能者。約翰也無法用言語徹底表達,所以他反復使用了「像」。但他的要點很明確:上帝坐在寶座上,周圍是一片玻璃海(啟示錄4章2、6節)。儘管我們在世上總會身陷困境(2-3章),但上帝絕非無計可施或束手無策。相反地,祂正積極動工好讓我們得著益處,使我們可以經歷祂賜下的平安。

— 羅大衛

上帝,我很感恩,因我全然相信,
祢必陪伴我走過高山低谷,謝謝祢賜我平安。


今天有什麼事讓你擔憂害怕呢?知道上帝掌管這一切如何幫助你?你如何更信靠祂、更順服祂呢?



全年讀經:
創世記41-42章;馬太福音12章1-23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