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要等候

讀經: 詩篇27篇1-3、7-14節


耶和華啊,我用聲音呼籲的時候,求祢垂聽;並求祢憐恤我,應允我。—詩篇27篇7節


十七歲的瑞文因為對教會感到失望,便開始尋求答案,希望解答心中的疑惑,但經過好幾年的探索仍無結果。

他的探索使他與父母更親近,但他對基督信仰卻依然存疑。某次討論中,他苦澀地說:「聖經裡都是空洞的應許。」

聖經人物大衛也曾因失望困頓而充滿懷疑,然而當他逃離追殺他的敵人時,並沒有遠離上帝,反倒讚美上帝說:「雖然興起刀兵攻擊我,我必仍舊安穩。」(詩篇27篇3節)

可是大衛的詩歌仍透露了他的疑惑不安。正如他向上帝呼求:「求禰憐恤我,應允我」(7節),這句話便似乎帶著恐懼和困惑。大衛還懇求說:「不要向我掩面。……不要丟掉我,也不要離棄我。」(9節)

然而,大衛沒有因疑惑而停滯不前。即使他心有疑惑不解,他仍宣告說:「我還是相信,在活人之地,我可以看見耶和華的恩惠」(13節,新譯本)。接著他向讀者,包括你、我以及所有像瑞文這樣的人說:「要等候耶和華!當壯膽,堅固你的心。我再說,要等候耶和華!」(14節)

對於內心極大的困惑,或許我們不會找到快捷簡單的答案,但我們只要等候上帝,就必能尋見這位值得信靠的上帝。

— 葛庭墨

天父啊,求祢融化我的心,
消除我的恐懼和憤怒,使我全然信靠祢。


你如何處理心中的疑惑?你曾在哪裡找到可以解答心中疑惑的答案呢?



全年讀經:
詩篇26-28篇;使徒行傳22章


靈命日糧 : 記在心上

讀經: 申命記6章1-9節


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申命記6章6-7節


有一個小男孩在學校裡遇到一些問題,於是他的父親便為他寫了一篇宣言,教導小男孩每天早上上學前念誦一遍:「感謝上帝今天早上把我喚醒,現在我要去學校,學習各樣的知識……努力成為合乎上帝心意的領袖。」這名父親盼望藉著這篇宣言幫助兒子,讓他應用在生活上,預備自己面對生命中不可避免的挑戰。

這位父親要兒子背誦這篇宣言,有點像古時上帝在曠野告訴以色列人說:「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申命記6章6-7節)

以色列人在曠野飄流四十年後,他們的下一代即將進入應許之地。上帝知道要征服這片土地對他們而言並不容易,除非他們能夠全心仰望上帝。因此,上帝透過摩西吩咐以色列人要記念祂並順服祂,還要幫助後代子孫都能認識並愛這位上帝,凡上帝所說的話,無論他們「坐在家裡,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7節)。

每個新的一天,我們亦可全然讓聖經的話語指引我們的心思意念,過一個充滿感恩的生活。

— 柯愛莉

親愛的上帝,感謝祢賜給我每個新的一天。
求祢幫助我,能將祢的智慧存記於心。


你如何將聖經的話深藏於心?為何與所愛的人一起閱讀和談論聖經至關重要?



全年讀經:
詩篇23-25篇;使徒行傳21章18-40節


靈命日糧 : 失去光輝

讀經: 耶利米哀歌3章13-24節


我們不至消滅,是出於耶和華諸般的慈愛,是因祂的憐憫不致斷絕。—耶利米哀歌3章22節


我再也無法重拾女兒梅莉莎昔日的光彩了。她中學時期興高采烈地打排球的美好身影,似乎也漸漸從我的記憶中消逝。有時我甚至難以記起,每當我們全家聚在一起時,那掠過她臉上愜意的羞澀笑容。梅莉莎在十七歲那年過世,她帶給我們的歡樂也因此落幕。

在耶利米哀歌,耶利米的話語表明,他瞭解人錐心的痛楚。他說:「我失去光輝了!我失去一切對上主的指望了」(3章18節,新普及譯本)。然而,他的情況與你我大不相同。耶利米宣講上帝的審判,親眼看見耶路撒冷城被敵人攻破。他失去光輝,是因為他感到自己被擊垮(12節)、被孤立(14節),甚至被上帝拋棄(15-20節)。

然而,這並不是耶利米的結局。因上帝的真光照耀,讓飽受煎熬與折磨的耶利米能夠說自己心中有指望(21節)。這指望是因他瞭解「我們不至消滅,是出於耶和華諸般的慈愛」(22節)。當我們失去光輝時,只需銘記:上帝的「憐憫不致斷絕。每早晨這都是新的」(22-23節)。

即使在我們最黑暗的日子裡,上帝偉大的信實依然光輝閃耀,能驅走一切的幽暗。

— 白德夫

天父,謝謝祢,祢是滿有憐憫的上帝。
縱然我行過黑暗的幽谷,但若牢記祢的憐憫與信實,
明亮的早晨也會隨即到來。


在你感到絕望時,上帝如何鼓勵你?祂會希望你如何藉此鼓勵他人?



全年讀經:
詩篇20-22篇;使徒行傳21章1-17節


靈命日糧 : 暗夜真光

讀經: 詩篇18篇28-36、46-49節


祢必點著我的燈;耶和華我的上帝必照明我的黑暗。—詩篇18篇28節


一場暴風雨穿過我們的新市鎮,留下濃濃的濕氣和陰霾的天空。傍晚,我帶著愛犬卡莉去散步。想到我們舉家千里迢迢搬遷至此,但所面對的挑戰卻越發嚴峻,實在令我心情沮喪,因為太多事遠不及我們原本的盼望和期待。我放慢腳步,好讓卡莉能聞一聞草的味道。此時,我聽見我們家旁邊小河潺潺的流水聲,又看到岸邊簇簇的野花上盤旋著點點螢光。啊!螢火蟲!

當我看著螢光閃爍穿透黑暗時,主的平安也環繞著我。我想起詩人大衛向上帝吟唱:「禰必點著我的燈」(詩篇18篇28節)。大衛宣告說,上帝能將他所面對的黑暗變為光明,並且對上帝的供應與保護滿有信心(29-30節)。靠著上帝的能力,他能面對種種挑戰(32-35節)。大衛相信,無論在何種情況下,永活的上帝都會與他同在,因此他要在列國中讚美上帝,歌頌祂的名(36-49節)。

無論我們是正在忍受生活中難以預測的暴風雨,還是正在享受雨過天晴的平靜,賜平安的上帝永遠與我們同在,始終照亮我們所穿越的黑暗道路。永活的上帝永遠是我們的力量、我們的避難所、我們的扶持者,祂也是我們的拯救者。

— 鄧書琪

天父啊,求祢幫助我相信祢的良善與慈愛,
即使在黑暗無法看見祢的環境中,仍能信靠祢。


哪些經文幫助你相信上帝永遠同在?倚靠上帝的權柄與良善,為何能使我們有信心地穿越風暴?



全年讀經:
詩篇18-19篇;使徒行傳20章17-38節


靈命日糧 : 歡歡喜喜

讀經: 馬太福音13章44-46節


人遇見了就⋯⋯歡歡喜喜地去變賣一切所有的,買這塊地。—馬太福音13章44節


聽見街上傳來的音樂聲,我們六個人立即行動。有人穿上鞋子,有人打著赤腳就奪門而出。頃刻之間,我們全都衝出家門,奮力去追逐雪糕車。那是炎炎夏日的第一天,能吃著冰涼沁心的甜點迎接夏天,實在是讓人感到開心!有些時候,我們之所以去做某些事,純粹是因為這些事會帶給我們快樂,而非因著規定或義務。

馬太福音13章44-46節講到兩個比喻,強調變賣一切以獲得某些事物。我們也許會以為這裡講的是犧牲,但其實第一個比喻就清楚指出,那人是「歡歡喜喜」地賣掉一切去購買田地。喜樂所帶來的改變,絕非虧欠或責任感所能達到的。

耶穌並不只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祂要成為我們整個生命的中心,祂要我們完全獻上。在這兩個比喻中都提到,那人「變賣一切所有的」(44節)。而最美妙的是,賣掉一切的結果不是損失而是收穫。這或許是我們未曾想到的。基督徒的生命不就是要背起自己的十字架嗎?是的,確實如此。然而,我們若死了,卻反倒活了;我們若失喪生命,卻反倒得著生命。當我們「變賣一切所有的」,便能獲得最大的寶藏,也就是耶穌!喜樂的心驅使我們以順服回應,而認識耶穌這個至寶是我們最大的回報!

— 裴格倫

耶穌,求祢讓我能看見祢就是至寶!引領我的心轉向祢,
因祢是喜樂源頭。請祢賜我恩典,讓我能全然降服於祢。


在與耶穌的關係中,你曾感受到怎樣的喜樂?你需要在哪些事上順服耶穌呢?



全年讀經:
詩篇16-17篇;使徒行傳20章1-16節


靈命日糧 : 珍愛光陰

讀經: 傳道書3章1-14節


上帝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傳道書3章11節


蘇東坡(或稱蘇軾)是中國北宋一個偉大的詩人和文學家。他在被貶謫時仰觀夜空明月,心中百感交集,於是寫下了一首思念弟弟的詩作:「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意思是人的一生難免有悲歡離合,就像明月也有陰晴圓缺的改變,這種事自古以來就難以周全。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長壽,雖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享受明媚的月色。

這首詩的主題正好呼應了傳道書的主旨。傳道書的作者「傳道者」(1章1節)觀察到「哭有時,笑有時;……懷抱有時,不懷抱有時」(3章4-5節)。就像蘇東坡一樣,傳道者將兩件相反的事物相互對照,似乎是要告訴我們,所有美好的事物總有結束的時候。

蘇東坡從月亮的陰晴圓缺而聯想到「此事古難全」,傳道者從受造物看到上帝對所創造世界立定的次序。上帝掌管世上萬事,祂「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11節)。

或許世事難料,有時必須承受令人傷痛的離別。但只要想到萬事都在上帝的垂顧之下,我們便可以充滿信心。你我可以享受生命並珍惜光陰,包括所有美好和悲傷的時刻,因為慈愛的上帝與我們同在。

— 謝葆芳

慈愛的天父,感謝祢看顧我人生中的每一個階段。
求祢幫助我信靠祢,並享受祢所賞賜的生命。


你會因世事難料而害怕去嘗試哪些事物呢?你如何靠著耶穌,勇敢地與人建立友誼和更深的關係?



全年讀經:
詩篇13-15篇;使徒行傳19章21-41節


靈命日糧 : 真丟人!

讀經: 雅各書4章4-12節


上帝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雅各書4章6節


我人生中最丟臉的經驗是發生在神學院。那是神學院的50週年紀念日,我對著教職員、學生和朋友們發表演說。我拿著講稿走向講台,望向底下一片黑鴉鴉的群眾,接著我的目光落在前排那群聲譽卓著的教授們身上,他們穿著學位袍,一臉嚴肅地坐在那裡。突然之間,我腦中一片空白,瞠目結舌、思緒斷線。開始時,我不知所云地講了幾句話,接著想到什麼就說什麼。我根本不知道自己講到哪兒了,便開始亂翻手中的講稿,時不時迸出一句無厘頭的話,把台下聽眾搞得一頭霧水。等到終於沒頭沒腦地講完之後,我爬回自己的座位死盯著地板,滿心羞愧,恨不得挖個洞鑽進去。

然而,我知道倘若羞愧能帶來謙卑,那麼羞愧其實是件好事,因為惟有謙卑的態度才合乎上帝的心意。雅各書4章6節告訴我們:「上帝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上帝會賜恩給謙卑的人,正如祂說:「我所看顧的,就是虛心痛悔、因我話而戰兢的人」(以賽亞書66章2節)。我們若是在上帝面前謙卑,祂就必使我們升高(雅各書4章10節)。

羞愧和屈辱能把我們帶到上帝面前,讓祂來塑造我們。即便跌倒,我們也是跌在祂慈愛的臂彎裡。

— 羅大衛

慈愛的上帝,若屈辱的經驗能尊榮高舉祢名,
求祢讓我能心存謙卑地接受所有的羞辱。


你最感屈辱和羞愧的經驗是什麼?你看到自己從中得著了什麼益處呢?



全年讀經:
詩篇10-12篇;使徒行傳19章1-20節


靈命日糧 : 抬頭仰望!

讀經: 詩篇8篇3-4節;啟示錄21章22


在那裡原沒有黑夜。—啟示錄21章25節


美國電影製作人懷利·奧弗斯特里特(Wylie Overstreet)讓人們透過他的高倍率望遠鏡觀賞月亮的真實景象。許多人都被這彷彿近在眼前的情景所震懾,發出敬畏的低語或驚呼聲。看到如此壯麗的景觀,奧弗斯特里特說:「這讓我們心中充滿讚嘆,知道有些事物遠遠超越我們,明白人類實在微不足道。」

詩人大衛也同樣驚嘆於上帝屬天的榮光,他說:「我觀看禰指頭所造的天,並禰所陳設的月亮星宿,便說,人算什麼,禰竟顧念他?世人算什麼,禰竟眷顧他?」(詩篇8篇3-4節)

大衛提出的問題使我們看見自己的渺小,而且我們若明白將來上帝創造新天新地之後,就再也不需要月亮或太陽,那麼我們應該更能對上帝心存敬畏。因為正如使徒約翰所說,上帝的榮耀光輝將帶來所需的亮光。啟示錄21章23-25節說:「那城內又不用日月光照,因有上帝的榮耀光照,又有羔羊為城的燈。……在那裡原沒有黑夜。」

這是何等奇妙啊!只要我們願意尋求耶穌基督這世上的光,現在就可以經歷上帝的屬天光輝。就如奧弗斯特里特所言:「我們應該常常抬頭仰望。」當我們仰望時,願我們更認識這位創造萬物的上帝。

— 雷翠霞

奇妙的上帝,祢的神聖光輝使我敬畏,
祢就是那奇妙的光,我要頌讚祢!


上帝的榮光讓你認識哪些祂的特質呢?在讚美上帝的榮光時,你會體驗到什麼呢?



全年讀經:
詩篇7-9篇;使徒行傳18章


靈命日糧 : 團結與分離

讀經: 創世記13章1-9節


你我不可相爭,……因為我們是骨肉。—創世記13章8節


艾文被分派和同事小迪共同進行一項專案,在這期間,艾文面臨極大的挑戰,因為他和小迪對於執行計畫的看法大相逕庭。儘管他們尊重彼此的意見,但截然不同的做法卻使衝突似乎一觸即發。所以在衝突爆發之前,他們決定與主管一起討論彼此間的差異。後來,主管將他們分配到不同的團隊當中。事實證明,這是個明智之舉。艾文也在那天學到一個功課:要體現團結並不表示非得要在一起做事。

當亞伯拉罕在伯特利向他的外甥羅得提議分道揚鑣時,必然也是深諳此理(創世記13章5-9節)。亞伯拉罕發覺那地無法容納兩方的牲口,便明智地建議彼此分開。但首先他提醒羅得他們之間的關係,強調他們是骨肉至親(8節)。接著,縱使亞伯拉罕身為長輩,但他仍極盡謙卑地讓外甥先選擇(9節)。有位牧師說,這是一種「和諧的分離」。

上帝把每個人創造得獨一無二,因此有時我們會發現,為了相同目標而分頭進行的工作成效更佳,這便是分歧中的合一。即便如此,盼望我們永不忘記,我們都是上帝家中的弟兄姐妹,雖然做事的方法或許不同,但我們的目標都一致相同。

— 許文榮

上帝啊,幫助我能與人同心同工,
並能分辨在什麼情況下分頭服事會是最佳抉擇。


謙卑為何有助於帶來「和諧的分離」?若你在有爭議的問題上與人意見不同,那你們要如何保持一致的目標呢?(參閱羅馬書14章1-10節)



全年讀經:
詩篇4-6篇;使徒行傳17章16-34節


靈命日糧 : 形形色色

讀經: 啟示錄5章7-14節


祢曾被殺,用自己的血從各族、各方、各民、各國中買了人來,叫他們歸於上帝。—啟示錄5章9節


幾十年來,倫敦一直是世界上最國際化的城市之一。1933年,有位記者談及這個英國的首都時寫道:「我仍然認為倫敦最美的風景,是不同膚色和語言的各族人士聚集而成的群體。」如今,這樣的多元性在倫敦依舊隨處可見,並藉著國際化社會裡混雜交融的氣味、聲音和景象展露出來。這世上最偉大的城市之一,令人著迷的部分原因就在於其多元化之美。

但是,正如其他人類居住的城市一般,倫敦也面對許多問題。改變會帶來挑戰,文化有時也會相互衝突。這就是沒有任何人類建造的城市,能與我們的永恆家鄉相提並論的原因之一。

當使徒約翰被帶到上帝面前時,他看到在天堂敬拜的人群也相當多元化,那些被救贖的人唱道:「禰配拿書卷,配揭開七印。因為禰曾被殺,用自己的血從各族、各方、各民、各國中買了人來,叫他們歸於上帝,又叫他們成為國民,作祭司,歸於上帝,在地上執掌王權。」(啟示錄5章9-10節)

想像一下天堂的榮景:來自世界各個族群的人相聚在一起,同心頌揚歡慶成為永活上帝兒女的美好。讓我們這些基督徒,今天也一起來歡慶這樣的多元性吧!

— 柯貝爾

天父,我感謝祢,沒有任何族群能與祢的愛隔絕。
教導我們切實地彼此相愛,正如祢以豐盛的愛來愛我們。


教會的多元性有什麼益處?在怎樣的情況下,這樣的多元性會變成教會的困擾?



全年讀經:
詩篇1-3篇;使徒行傳17章1-15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