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別著急!

讀經: 腓立比書2章12-18節


上帝為了成全自己的美意,就在你們裡面動工,使你們可以立志和行事。—腓立比書2章13節,新譯本


我和父親過去經常一起用雙人鋸砍樹並切割成小段木頭,當時年輕的我精力旺盛,總是使勁地將鋸子強行切入。我父親就會對我說:「別著急,讓鋸子來做工。」

這讓我想起保羅在腓立比書所說:「上帝⋯⋯就在你們裡面動工」(2章13節,新譯本)。他勸勉信徒不要著急,讓上帝親自完成改變我們的工作。

英國作家魯益師曾說,靈命的成長並不僅限於聽從和遵行耶穌基督的教導。他解釋說:「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正在你身上動工,逐漸地改變你,使你成為一個小基督,能與耶穌基督同享祂的能力、喜樂、知識與永恆。」

上帝正在我們身上做這樣的改變。我們可以繼續坐在耶穌腳前領受祂所說的話,常常禱告,「保守自己常在上帝的愛中」(猶大書1章21節),時刻謹記自己早就是屬基督的。別著急,要相信祂正逐漸地改變你!

你可能會問:「飢渴慕義豈不是應該的嗎?」想像一個孩子帶著渴望的眼神,試著要拿放在架上高處的禮物。這孩子的父親深知他的渴望,就把禮物拿下來給他。

讓上帝成就祂的工作,讓我們享受當中的喜樂。別著急,上帝終究會領我們到改變完成的那一天。

— 羅大衛

上帝,感謝祢改變我的心思和行為,
好讓我能更像耶穌。
求祢賜給我謙卑的態度來向祢學習。


「上帝在你們裡面動工」這句話,對你有何意義?你渴望上帝在你身上做些什麼工作呢?



全年讀經:
歷代志下13-14章;約翰福音12章1-26節


靈命日糧 : 隨心所欲

讀經: 傳道書2章17-25節


離開了祂,誰能有吃的呢?誰能享樂呢?—傳道書2章25節,新譯本


在最近一部電影中,一位自稱「天才」的人對著鏡頭抱怨說,這世界充斥恐懼、腐敗、無知和貧窮,人生荒謬且不需要神。這類的思想在現代許多電影情節中並不罕見,但值得關注的是這種觀念所帶出的結果。最後,這名「天才」轉向觀眾,懇請大家隨心所欲地去做任何能讓自己快樂的事。對他而言,這包括將傳統的道德觀拋諸腦後。

但隨心所欲真的能帶來快樂嗎?傳道書的作者因人生的苦難而絕望時,早已嘗試藉由享樂(2章1、10節)、大動工程(4-6節)、積存財富(7-9節)和探究哲學(12-16節)來追求快樂。最終的結論正如17節所說:「都是虛空,都是捕風。」沒有一件事能讓人免於死亡、災禍或不公義(5章13-17節)。

只有一件事能將傳道書的作者從絕望中救拔出來。即使生命充滿考驗,只要有上帝參與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我們就能得著滿足,因為「離開了祂,誰能有吃的呢?誰能享樂呢?」(2章25節,新譯本)有時你我會感覺生命毫無意義,但「當記念造你的主」(12章1節)。我們不需竭盡心力地探索人生的奧秘,只要「敬畏上帝,謹守祂的誡命」(13節)。

若沒有上帝作為我們的中心,生活中的快樂與悲傷到頭來只是一場空。

— 霍薛頓

上帝,今天我重新以祢為我生活的中心,
因為若沒有祢,
任何事物都沒有意義,也無法使我得著滿足。


你常追求短暫的事物來獲取快樂嗎?若傳道書的作者明白羅馬書8章11-25節的真理,你想他會有什麼領悟呢?



全年讀經:
歷代志下10-12章;約翰福音11章30-57節


靈命日糧 : 月亮的創造者

讀經: 耶利米書31章33-37節


耶和華說:「⋯⋯我要作他們的上帝,他們要作我的子民。」—耶利米書31章33節


在太空人將阿波羅「鷹號」登月艙降落在月球表面的靜海後,尼爾·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說:「這是一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他是第一個在月球上行走的人。隨後還有其他太空人登上月球,包括「阿波羅計畫」最後一次任務的指令長尤金·塞爾南(Gene Cernan)。他曾說:「我在這裡,而地球就在另一端,充滿了生機、令人讚嘆不已,我覺得地球實在太美,她的存在絕非偶然,一定有一位比你我更大、更有能力的神存在。」這些人身處太空深處以獨特的視角看地球,深切地體會到與浩瀚的宇宙相比,自己是如此渺小。

先知耶利米也認定這位創造和維繫浩瀚宇宙的上帝是無限無量的。這位創造萬物的偉大上帝應許要顯明祂自己,賜下慈愛、饒恕和盼望給祂的百姓(耶利米書31章33-34節)。耶利米確信上帝的大能,因祂「使太陽白日發光,使星月有定例,黑夜發亮」(35節)。這位創造萬物的全能上帝統管萬有,祂正動工救贖祂的子民(36-37節)。

我們雖永遠無法測透那浩瀚無垠的宇宙和地球的深處,但我們能對宇宙的奧秘深感敬畏,並信靠那位創造月亮和天地萬物的上帝。

— 鄧書琪

我們的造物主,謝謝祢讓我們能認識並信靠祢。


思想這位上帝就是全地的創造主和維繫者,如何幫助你在面對困境時信靠祂?宇宙的奧秘如何使你將生活中的每個細節都交給上帝呢?



全年讀經:
歷代志下7-9章;約翰福音11章1-29節


靈命日糧 : 多而又多

讀經: 路加福音6章32–38節


你們要給人,就必有給你們的。—路加福音6章38節


某天在加油站,黛西遇到一位忘了帶銀行卡出門的女士。這女士因帶著小嬰孩不方便,只好請求路過的人幫助。雖然當時黛西失業,但她仍花了15美元幫這個陌生人的車子加油。幾天後,黛西回到家,看見家門前有個裝著玩具及禮品的禮籃。原來是那位女士的一些朋友回報黛西的善行,將她付出的15美元化為一份祝福,讓黛西與她的家人有個難忘的聖誕節。

這溫馨的故事印證了耶穌所說的話:「你們要給人,就必有給你們的,並且用十足的升斗,連搖帶按,上尖下流地倒在你們懷裡;因為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路加福音6章38節)

這番話可能會讓人專注在付出後所得到的賞賜,但若是這樣可能就錯失了焦點。事實上,耶穌在說這話之前還說:「你們倒要愛仇敵,也要善待他們,並要借給人不指望償還,你們的賞賜就必大了,你們也必作至高者的兒子,因為祂恩待那忘恩的和作惡的。」(35節)

我們付出並不是為了得賞賜,而是由於上帝喜悅我們慷慨行善。我們對他人的愛正反映出上帝對我們的愛。

— 葉芮敏

滿有恩典的天父,
求祢幫助我能夠慷慨地給予別人,
因祢一直對我如此慷慨。


在生活中,你曾如何經歷上帝的慷慨?你如何對他人展現慷慨呢?



全年讀經:
歷代志下4-6章;約翰福音10章24-42節


靈命日糧 : 為何是我?

讀經: 約伯記7章17-21節


為何以我當祢的箭靶子,使我厭棄自己的性命?—約伯記7章20節


有一本談論機率的書提到,每一百萬人中就有一人會被閃電擊中;每兩萬五千人中就有一人會因面對巨大的打擊或損失,而患上「心碎症候群」。書中每一頁都在論述成堆的各種不同機率問題,但卻無法回答:「若我們就是不幸的那一個該怎麼辦?」

約伯的遭遇推翻了一切的機率概論。上帝提到約伯時這麼說:「地上再沒有人像他完全正直,敬畏上帝,遠離惡事」(約伯記1章8節)。然而,約伯卻被選中,遭受了一連串在機率上看似不可能連續發生的災難。在世上的所有人中,約伯有理由要求一個答案。當我們閱讀約伯記時,不難發現,約伯在苦難中一直想要瞭解:「為什麼是我?」

從約伯的經歷,我們看到面對難以解釋的痛苦與災禍的一種回應方式。藉著描述良善與仁慈的約伯所受的痛苦與疑惑(25章),我們明白為何種什麼會收什麼的原則,並不是一成不變的(4章7-8節)。藉著約伯記一開始所提供的背景,約伯的正直與撒但的控告(1章),到後來上帝對約伯的賜福(42章7-17節),並藉著上帝有一天允許祂無罪的愛子擔當我們的罪的事實,約伯的經歷激勵我們能夠不憑眼見,乃憑信心而活。

— 狄馬汀

創造萬物的上帝、賞賜生命的主、耶穌基督的父,
求祢幫助我們信靠祢,而非憑藉自己的所見所想。


上帝有時會讓人承受無從解釋的苦難,你會如何看待祂呢?約伯的人生歷程如何幫助你明白這一點?



全年讀經:
歷代志下1-3章;約翰福音10章1-23節


靈命日糧 : 比蜜更甜

讀經: 箴言16章1–2、21–24節


良言如同蜂房,使心覺甘甜,使骨得醫治。—箴言16章24節


演講者正談論敏感的種族問題,但他仍然冷靜從容。站在有大批觀眾圍繞的講台上,他大膽地發言,但言詞優雅、謙遜、和善,甚至帶著幽默。很快地,情緒緊繃的觀眾們明顯地放鬆下來,和演講者一起探討他們所遇見的困境:該如何以冷靜的態度和言詞,去解決他們所面對的棘手問題。換言之,要如何以柔和的方式面對尖銳的課題。

所羅門王也給我們這樣的建議:「良言如同蜂房,使心覺甘甜,使骨得醫治」(箴言16章24節)。如此一來,「智慧人的心⋯⋯使自己口中的話增加說服力」(23節,新譯本)。

為什麼像所羅門這樣有權力的君王要花時間談論人們該如何說話呢?因為話語具有拆毀的能力。在所羅門王的時代,各國的君王仰賴報信者帶來關於他們國家的資訊,因此冷靜且可信賴的報信者相當受人重視。他們會使用謹慎與適當的言語,無論出現什麼狀況,也不會反應過度或說話苛刻。

我們若能以敬虔與謹慎的話語,和善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想法,就必從中得益。如所羅門所言:「心中的謀算在乎人;舌頭的應對由於耶和華。」(1節)

— 雷翠霞

聖潔的上帝,當我們談論尖銳的議題時,
求祢甜蜜的聖靈柔軟我們的心以及所說的話語。


談論棘手且會引起分裂的話題時,你會如何發言?當你讓聖靈使你的言語柔和甘甜時,你的言詞會有什麼改變呢?



全年讀經:
歷代志上28–29章;約翰福音9章24–41節


靈命日糧 : 紀念

讀經: 約翰福音15章9-17節


人為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大的。—約翰福音15章13節


每年5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一是美國「陣亡將士紀念日」。每年的這一天,我總是會想起許多退役軍人,尤其是我的父親和好幾個叔叔,他們都是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的軍人。雖然他們僥倖歸來,但在這場戰爭中,卻有成千上萬的家庭痛失為國家效力的親人。然而,每當被問及時,我父親和那時代多數的軍人都會表示,他們願意犧牲性命來保護自己的親人,並為他們認為正確的事情而戰。

每當有人為國捐軀時,人們常會在其喪禮上朗讀約翰福音15章13節:「人為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大的。」以此來尊崇逝者的犧牲。但這節經文的背景是什麼呢?

當耶穌在最後的晚餐中向門徒講這些話時,已臨近受難的時刻。事實上,十二個門徒當中的猶大已經離開準備出賣祂了(13章18-30節)。基督雖然知道這一切,但仍選擇為祂的朋友,甚至祂的敵人犧牲自己的生命。

耶穌願意為那些將來會相信祂的人而死,甚至為那些仍然與祂為敵的人而死(羅馬書5章10節)。所以祂要求門徒(以及我們)要「彼此相愛」,像祂愛我們一樣(約翰福音15章12節)。祂的大愛驅使我們不但以捨己的愛去愛朋友,也愛我們的敵人。

— 柯愛莉

主耶穌,感謝祢願意為我們而死!


在相信耶穌之前,我們也是與祂為敵,但耶穌仍願意為我們死。你會如何尊榮和記念耶穌為你被釘死在十架上?你如何以捨己的愛去愛別人呢?



全年讀經:
歷代志上25-27章;約翰福音9章1-23節


靈命日糧 : 交誼桌

讀經: 使徒行傳2章42-47節


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地在殿裡。—使徒行傳2章46節


孤單會嚴重威脅我們的身心健康,使人沉溺於社交媒體,或導致不良的飲食習慣等等。英國一項研究顯示,將近三分之二的人(不論年齡或性別)都會在某些時候感到孤單。因此,英國某間超級市場就在店內的咖啡廳設立「交誼桌」,以促進人與人之間的聯繫。若有人需要人際互動,只需坐到桌前加入其他人,或表示希望加入對話就可以與人交談。當他們與人談話時,便會覺得自己與人產生聯繫,融入了群體。

初代教會的會眾也看重彼此間的聯繫,如果沒有彼此扶持,他們可能會在實踐信仰的路上感到非常孤單,因為當時人們對基督信仰並不熟悉。所以信徒們不僅「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明白如何跟隨耶穌,他們也「天天同心合意恆切地在殿裡,且在家中擘餅」,彼此鼓勵和相交(使徒行傳2章42、46節)。

我們都需要與人聯繫,這是上帝創造人類的本意!孤單所造成的痛苦,正指出了我們的確有這種需求。就像初代教會的會眾一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對我們而言也是很重要的,因這關乎我們的身心健康,所以我們應該多與人交流,也將這種聯繫互動帶給身邊有需要的人。

— 洪可婷

上帝啊,求祢幫助我們主動與人聯繫,
讓我們自己和他人同得益處!


今天你如何主動與人聯繫呢?你曾在怎樣的情況下,忽視與人建立友誼的機會?



全年讀經:
歷代志上22-24章;約翰福音8章28-59節


靈命日糧 : 光之守護者

讀經: 約翰福音8章12-16節


那吩咐光從黑暗裡照出來的上帝,已經照在我們心裡。—哥林多後書4章6節


人們稱他們為「光之守護者」。

在美國北卡州的哈特拉斯島上有一座燈塔,那裡有一個紀念碑,紀念自1803年以來,在那裡看守燈塔的諸多守護者。原有的燈塔已經被往內移,因為海岸線被侵蝕危及燈塔的地基。人們就把那些燈塔守護者的名字刻在原有燈塔的基石上,並設置成一個圓形劇場的形狀,面向燈塔的新基址。正如告示牌所介紹的一樣,現今遊客們也可以追隨歷史上守護者的腳蹤「看守」燈塔。

耶穌是眾光之源,祂說:「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裡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約翰福音8章12節)。無論誰這麼說都難免被視為激進分子,但耶穌這樣說是要肯定祂與天父的關係。天父不僅差派耶穌來到世上,更是創造光和生命的主宰。

當我們接受耶穌的救恩並遵行祂的教導時,就恢復了與上帝的關係,祂亦會賜給我們新的能力和目標。祂的生命和慈愛「是人的光」(1章4節),不僅照亮我們的內心,改變我們的生命,也透過我們發出亮光,照亮這黑暗、充滿危險的世界。

作為耶穌的跟隨者,我們也成了「光之守護者」。期盼你我能把祂的光照在人前,讓其他人也能發現只有上帝才能給予的生命和盼望!

— 龐雅各

主耶穌,我讚美祢,求祢幫助我可以為祢發光。


你如何以具體的方式散發耶穌的光芒?今天上帝呼召你在哪一方面順服祂?



全年讀經:
歷代志上19-21章;約翰福音8章1-27節


靈命日糧 : 在上帝面前哀哭

讀經: 耶利米哀歌3章49-66節


我的眼多多流淚,總不止息,直等耶和華垂顧,從天觀看。—耶利米哀歌3章49-50節


去年夏天,一隻被人們命名為塔勒闊的虎鯨媽媽,成功地產下幼鯨寶寶。虎鯨族群正瀕臨滅絕,塔勒闊的新生兒是這些受保護的虎鯨族群的新希望。然而,小虎鯨卻存活不到1個小時就夭折了。世界各地許多的人都從一段紀錄片看到令人傷痛的一幕,塔勒闊推動那死去的小虎鯨,在寒冷刺骨的太平洋海水中,整整游了17天,最終才放開牠的虎鯨寶寶。

有些時候,基督徒也不知道如何面對悲傷。我們或許會擔心自己的悲傷,會被人看為失去盼望。然而,聖經記載許多人都曾在悲痛中向上帝呼求。哀哭和盼望同樣都反映出對上帝的信心。

耶利米哀歌收錄了五首抒情詩,表達上帝子民失去家園的傷痛。他們被敵人追捕,近乎死亡(3章52-54節),便哀哭呼求上帝伸張正義(64節)。他們向上帝哭求,並非因為失去盼望,而是堅信上帝正在傾聽他們的禱告。當他們求告時,上帝就親近他們(57節)。

為這世界或自己的生活中令人心碎的事物而哀傷,其實並沒有錯。上帝總是願意傾聽,而且你也能確信,上帝必會看顧並垂聽你的呼求。

— 畢愛敏

慈愛的上帝,請幫助我記得,面對世上的傷痛時,
我可以到祢面前哀哭,因祢必憐憫看顧。
求祢賜我力量做出適當的回應。


你如何學習將所有的情緒交給上帝?在你悲傷時,你如何感受到上帝的同在?



全年讀經:
歷代志上16-18章;約翰福音7章28-52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