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靈命日糧 : 寬容待人

讀經: 彌迦書7章18-20節


將我們的罪孽踏在腳下,又將我們的一切罪投於深海。-彌迦書7章19節


剛剛痛失愛妻的艾力克牧師如此說:「無論是悲劇發生,還是經歷創傷,都是寬容待人或進行報復的時機,而我選擇寬容待人。」他的妻子在一場車禍中喪生,肇事者是一名因精疲力盡而開車睡著的消防員。當檢察官詢問艾力克是否尋求給予被告最高刑罰時,這位經常傳講寬恕真理的牧師,選擇實踐真理而饒恕對方。後來,他和那位消防員甚至成了朋友。

艾力克牧師活出他從上帝所領受的恩典,因上帝已赦免他一切的罪。他寬恕了那位消防員的舉動,也呼應了先知彌迦讚美上帝的話。這位上帝赦免我們一切的罪孽,饒恕我們的過錯(彌迦書7章18節)。彌迦用形象化的語言,具體地表達上帝對祂子民莫大的赦免,他說,上帝會「將我們的罪孽踏在腳下,又將我們一切的罪投於深海」(19節)。那位消防員因得到寬恕而免於被控告,使他願意認識這位施行赦免的上帝。

無論我們面對何種困難,上帝都會慈愛地向我們張開雙臂,歡迎我們投入祂平安的懷抱中。上帝「喜愛施恩」(18節)。當我們得著祂的愛與恩典時,祂也賜給我們力量,讓我們能原諒那些傷害我們的人,就像艾力克牧師一樣。

— 潘艾梅

天父上帝,祢對我們的愛永不止息。
當我們回轉歸向祢,祢就樂意赦免我們。
求祢用愛充滿我們,使我們能恩待那些傷害我們的人。


這位牧師寬恕對方的舉動,對你有何啟發?你是否也需要原諒某人?若是,可以求上帝幫助你!



全年讀經:
出埃及記4-6章;馬太福音14章22-36節


靈命日糧 : 逐步後退

讀經: 撒母耳記下12章1-14節


拿單對大衛說:「你就是那人!」-撒母耳記下12章7節


在泰國北部,有支名為「野豬」的少年足球隊前往一個洞穴探險。一個小時後,當他們折返時,發現洞穴的出入口早已被洪水淹沒。於是,他們不得不退到洞穴裡去。隨著水勢一天天地上漲,他們越退越深,最後他們受困的地點離出入口竟遠超過4公里。兩個星期後,當人們英勇地將他們拯救出來時,許多人都想知道,到底他們為何會陷入如此絕望的困境,答案是:逐步後退。

大衛殺害了忠心的戰士烏利亞,先知拿單當面指責他。到底這個「合[上帝]心意的」人(撒母耳記下13章14節)為何會犯下謀殺的罪行呢?同樣也是逐步後退。大衛在初見拔示巴的那個下午,並未立即犯下謀殺罪。他乃是一步錯、步步錯。剛開始他只是多看一眼,逐漸就成了貪婪的凝視。接著是濫用王權召喚拔示巴,後又調回在前線作戰的烏利亞,並要他回家,以掩蓋拔示巴懷孕的事。當烏利亞因其他將士仍在爭戰,而拒絕回家探望妻子時,大衛就決心要殺死烏利亞。

我們或許不會因為做了某些決定,就犯下謀殺罪或受困於洞穴中。但我們若不朝向耶穌,便會走向困境。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許多重大的問題都並非一夕發生,而是逐步地侵蝕,最後迫使我們陷入困境。

— 韋陌格

現在你要做何種決定才能歸向耶穌並遠離困境?
這個決定會讓你採取什麼行動呢?


倚靠主耶穌,離開罪惡困境。



全年讀經:
出埃及記1-3章;馬太福音14章1-21節


靈命日糧 : 仇恨傷己

讀經: 彼得前書4章7-11節


恨,能挑啟爭端;愛,能遮掩一切過錯。-箴言10章12節


美國前參議員艾倫·辛普森(Alan Simpson)在摯友喬治·布希的葬禮上,說:「仇恨最先腐蝕的,就是裝著仇恨的器皿。」辛普森描述布希如何以愛待人時,特別提到這位美國第41任總統在其專業領導和人際關係中,展現了幽默和慈愛而非憎惡和仇恨。

辛普森所說的,我也深有同感。當我心懷仇恨時,最先受到傷害的就是自己!

醫學研究顯示,當我們深陷於負面情緒或勃然大怒時,會嚴重影響身體健康,我們的血壓飆高、心跳加速、心情頹喪。沒錯,仇恨確實能將人腐蝕。

所羅門王也察覺到「恨,能挑啟爭端;愛,能遮掩一切過錯」(箴言10章12節)。這裡的爭端是指不同部落與種族相互爭競的血腥仇殺,這種仇恨會驅使人們施行報復,並使人們相互蔑視,以致無法連結。

相反地,上帝要我們以愛的方式,去遮掩、隱藏或原諒所有的過錯。這並非漠視錯誤或放縱犯錯者,但只要對方真心懊悔,我們就不該耿耿於懷;若對方毫無悔意,我們仍可向上帝傾訴感受。我們這些認識慈愛救主的人,都當「彼此切實相愛,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彼得前書4章8節)。

— 莫麗莎

上帝啊,幫助我降服於祢偉大的愛,
因祢的愛能遮掩一切罪惡。
求祢使我成為清潔的器皿,得以盛裝祢的大愛。


什麼事會讓你心生怨恨?冷酷的仇恨如何使人失去喜樂,使世界陷入紛亂?



全年讀經:
創世記49-50章;馬太福音13章31-58節


靈命日糧 : 上帝介入

讀經: 民數記23章13-23節


不可難為我受膏的人,也不可惡待我的先知。-詩篇105篇15節


在一首詩歌中,作者歐瑪烏米‧耶弗埃(Omawumi Efueye)牧師提到當他還在母腹裡的時候,他父母曾試圖中止懷孕。但他父母經歷幾次不尋常的事件而墮胎不成後,便決定生下他,並為他取名歐瑪烏米(意思是這孩子是被愛的)。歐牧師明白這是上帝保守他的生命,促使他放棄一份收入豐厚的職業,走向全職事奉的道路。現在,他忠心地牧養一間位於倫敦的教會。

以色列人在動盪不安的時期,也像歐牧師一樣經歷到上帝的介入。當以色列人在曠野中漂流時,摩押王巴勒看見他們爭戰得勝且人數眾多就甚驚恐,於是趁他們毫無防備時,請先知巴蘭來咒詛他們(民數記22章2-6節)。

但奇妙的事發生了!每當巴蘭開口咒詛,說出來的卻都是祝福的話。正如他宣告說:「我奉命祝福,上帝也曾賜福,此事我不能翻轉。祂未見雅各中有罪孽;也未見以色列中有奸惡。耶和華他的上帝和他同在,……上帝領他們出埃及」(23章20-22節)。上帝保守以色列人免受仇敵侵擾,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逃過一劫。

不論我們是否察覺,上帝今日仍然看顧祂的子民。讓我們心存感恩和敬畏,敬拜那位稱我們有福的上帝!

— 葉芮敏

天父,求祢赦免我們常將祢的關懷和保護視為理所當然。
求祢讓我們看見,祢賜給我們的豐盛恩典!


仔細思想上帝每日的看顧,祂在你未察覺時,救你脫離危險。



全年讀經:
創世記46-48章;馬太福音13章1-30節


靈命日糧 : 不以惡報惡

讀經: 羅馬書12章17-21節


你的仇敵若餓了,就給他吃。-羅馬書12章20節


在1956年,吉姆‧艾略特(Jim Elliot)與另外四位宣教士,試圖傳福音給厄瓜多爾的華歐拉尼族人,卻不幸被殺害而殉道。但接下來的事,更出乎眾人的意料。吉姆的遺孀伊莉莎白帶著他們年幼的女兒,與其中一位殉道宣教士的妹妹,義無反顧地選擇回到這殺害他們親人的部落。他們花了好幾年的時間,與華歐拉尼族人一起生活,學習他們的語言,並為他們翻譯聖經。這兩位殉道者的家屬活出寬容與恩慈,使華歐拉尼族人相信上帝對他們的愛,並有許多人接受耶穌為生命的救主。

伊莉莎白與另一位姐妹所立下的美好榜樣,就是不以惡報惡,反倒以善勝惡(羅馬書12章17節)。使徒保羅鼓勵羅馬教會的信徒,以行動顯明上帝在他們的生命中所帶來的轉變。保羅的期盼是什麼呢?就是眾信徒不但能勝過報復仇敵的慾望,甚至還能向仇敵伸出援手,比如提供食物或水,來展現對他們的愛。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保羅引用了舊約箴言的經文,說:「你的仇敵若餓了,就給他吃;若渴了,就給他喝」(20節;箴言25章21-22節)。保羅清楚表明,當信徒對仇敵釋出善意時,便可化敵為友,促使他們願意認罪悔改。

— 彭絲嵐

阿爸天父,我們無法靠自己的力量去愛別人。
求聖靈幫助我們,能真心地愛仇敵,
並且使用我們,帶領他們來到祢面前。


耶穌如何以實際的行動愛祂的仇敵?你今天如何向那些傷害你的人展現上帝之愛?



全年讀經:
創世記43-45章;馬太福音12章24-50節


靈命日糧 : 風暴

讀經: 詩篇107篇23-32節


祂使狂風止息,波浪就平靜-詩篇107篇29節


有位專門追逐龍捲風的攝影記者如此說:「追逐龍捲風就像在幾千平方公里的地方,進行一場巨型的三維西洋棋對弈。」他補充說:「你必須在恰當的時間出現在適合的地點,如同演出一首交響曲必須兼顧各方,不但要事先做好氣象預測和路徑規劃,同時還要避開沙塵暴、大如壘球的冰雹和隨風起舞的農場機具。」

他的這番言論使我手心冒汗,心跳加速。雖然,我相當欽佩追風人的膽量和對自然科學的熱愛,但對於這種會令人致命的極端自然景觀,我卻不敢親身涉險。

其實根據我的經驗,人生中根本不必去追逐風暴,這些風暴就已經追趕著我。我就像在詩篇107篇詩人描寫那些航海的人,受困於風暴中。這些人因錯誤選擇所導致的苦果,正追趕著他們。但詩人說:「他們在苦難中哀求耶和華,祂從他們的患難中領出他們來。祂使狂風止息,波浪就平靜。風息浪靜,他們便歡喜。」(28-30節)

無論我們生命中的風暴是自己造成的,或是在這敗壞的世界裡必然會承受的結果,但天父的大能遠遠超過這些風暴。不論是在生活周遭或是在內心深處,當我們被風暴追趕時,上帝能夠使風暴平息!

— 柯貝爾

遭遇困難時,你會向誰尋求幫助?
這位天父遠大於風暴,你今天要如何信靠祂?


上帝的能力遠勝過我生命中的風暴。



全年讀經:
創世記41-42章;馬太福音12章1-23節


靈命日糧 : 獻上你有的

讀經: 約翰福音6章4-14節


耶穌說:「拿過來給我。」-馬太福音14章18節


關於《石頭湯》這個古老的故事有多種版本,都是講有個飢腸轆轆的人來到一個村莊,但沒有任何人願意拿一點點東西給他吃。於是,他在火上放了一個裝著清水的鍋子,然後在鍋裡放了一塊據說有魔力的石頭。當他開始攪拌「湯」的時候,村民們都好奇地一探究竟。最後,有人在湯裡放些馬鈴薯;有人加些胡蘿蔔;有人放顆洋蔥;有人倒了少許大麥;有個農夫給他一些牛奶。最後,這鍋「石頭湯」成了美味的雜燴濃湯。

這個故事固然說明了分享的重要,卻也提醒我們,可以貢獻自己所擁有的,即使所獻的看似微不足道。我們在約翰福音6章1-14節看到,在這麼一大群人當中,似乎只有一個小男孩帶了午餐。縱然耶穌的門徒認為,男孩的五餅二魚沒有多大的用處。然而,當這份午餐獻給耶穌之後,竟越變越多,甚至讓幾千名飢餓的群眾都能得著飽足!

曾經有人說:「你不用餵飽五千人,只要獻上你的餅和魚。」正如耶穌用一個男孩的午餐,以出乎眾人意料的方式使之倍增(11節)。同樣地,耶穌也會接納我們所獻上的努力、才幹與服事,只要我們願意將自己所有的獻給祂。

— 凱辛蒂

什麼是你不願意獻給上帝的呢?
為何難以將生命中的那一部分帶到上帝面前?


將所有獻給耶穌,讓祂把少變成多。



全年讀經:
創世記39-40章;馬太福音11章


靈命日糧 : 順著聖靈而行

讀經: 加拉太書5章13-18節


你們當順著聖靈而行,就不放縱肉體的情慾了。-加拉太書5章16節


一萬個小時!這是美國知名作家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認為要學會一項技藝所需要的時間。他還認為,即使是古今中外所有偉大的藝術家跟音樂家,他們最後達到近乎完美的境界,並不是單憑天賦異稟,而是每一天都在那項技藝中琢磨和操練。

或許你認為有點不可思議,但若要學習在生活中倚靠聖靈的能力,順從祂的引領,我們也必須有這樣的態度。在加拉太書,保羅鼓勵眾信徒將自己分別出來歸給上帝。但保羅說,這種分別並非單靠遵守一系列律法的規條,而是要順從聖靈的引導。在5章16節,保羅用的「行」這個字,希臘文的字面意思是指「繞著某物轉」或「踏上旅程」。由此可見,保羅指的是每天與聖靈一同踏上旅程,而非僅一次性地經歷聖靈的能力。

期盼你我都能祈求每天被聖靈充滿,也就是當聖靈教導、指引、安慰我們,或與我們同在時,我們都願意順服聖靈的帶領。如此一來,我們就「被聖靈引導」(18節),我們也會越來越容易聽見祂的聲音,更能跟隨祂的帶領。讓我們同聲禱告說:「親愛的聖靈,我願今日並每一日都與祢同行!」

— 陳鍾華

我們在決志信主時領受聖靈內住,是一次性的經歷。
這與被聖靈充滿或與聖靈同行,有何不同?
你如何展現聖靈所結的果子?


順從聖靈引導,過一個討上帝喜悅的生活。



全年讀經:
創世記36-38章;馬太福音10章21-42節


靈命日糧 : 調整步調

讀經: 詩篇90篇4、12-15節


求祢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詩篇90篇12節


自1840年代有電子鐘以來,帶來許多改變。現在我們看時間大多靠智慧型手錶、手機和電腦。這也似乎加快人們生活的步調,就連休閒步行都加快速度,這種現象在大都市裡更是常見,學者認為這對健康有不良影響。英國心理學教授李察·韋斯曼(Richard Wiseman)說:「我們的步伐越來越快,以最快的速度回應他人,以致人們認為凡事都該即刻完成。」

聖經中有一首最古老的詩篇,也對時間做了反思,作者摩西提醒我們,上帝掌管生活步調。他寫道:「在祢看來,千年如已過的昨日,又如夜間的一更。」(詩篇90篇4節)

由此可見,時間管理的秘訣並不在於速度快慢,而是要住在上帝裡面,花更多時間親近祂。與上帝同步之後,再與人同步。因我們是由祂所造(139篇13節),祂為我們的生命訂了計畫並賦予意義(16節)。

我們在這世上的年日終會結束,所以我們需要明智地管理有限的時間,但並不是藉由精準地計時,而是將每一天都獻給上帝。正如摩西說:「求祢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90篇12節)。那麼我們將能與上帝同步,無論是現今或永恆,時間都掌握得恰到好處。

— 雷翠霞

慈愛的上帝,當我們與祢的步調不一致時,
求祢使我們更親近祢,讓我們住在祢裡面。


調整步伐,多親近上帝,與祂同步同行。



全年讀經:
創世記33-35章;馬太福音10章1-20節


靈命日糧 : 人人需要憐憫

讀經: 馬太福音9章27-38節


祂看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馬太福音9章36節


傑明大學畢業時,才剛信耶穌不久。他在一家知名的石油公司擔任銷售員,經常出差接觸客戶,這也讓他聽到許多令人心碎的故事。同時,他也領悟到,客戶們最需要的並非石油,而是上帝的憐憫。為要更瞭解上帝的心意,傑明進入神學院進修,最終成了一位牧師。

傑明對人的憐憫乃源自於耶穌。馬太福音9章27-33節提到,耶穌醫治了兩個瞎子和一個被鬼附的啞巴。從這些醫治的神蹟中,我們看見基督的憐憫。耶穌在世上傳道時,「走遍各城各鄉」,宣講福音和醫治各樣的疾病(35節)。祂為何要這麼做呢?此乃由於「祂看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36節)。

如今,全世界仍有許多心靈受傷、憂愁痛苦的人,需要救主溫柔的看顧。如同牧羊人帶領、保護和照顧羊群一樣,耶穌也憐憫那些凡來到祂面前的人(11章28節)。無論我們的生命正處於何種階段,或正經歷些什麼,只要來到耶穌面前,祂都會以溫柔慈愛的心來對待我們。當我們領受了上帝的慈愛憐憫之恩,盼望你我也能與人分享這份恩典!

— 柯愛莉

親愛的天父,感謝祢,因祢憐憫我們!
若沒有祢,我們就會迷失。
求祢幫助我們,能以祢源源不絕的憐憫來對待別人。


你何時曾經歷過上帝的溫柔看顧?今天你應當以憐憫之心對待誰呢?



全年讀經:
創世記31-32章;馬太福音9章18-38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