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靈命日糧 : 長大成人

讀經:彼得後書3章14-18節 

有一位牧師回憶他幼年學騎腳踏車時,父親常常走在他身旁,扶著腳踏車。但一次他看見幾個女孩子坐在門廊上,就逞強說:「爸爸,我會騎了,不需要扶我了!」結果他因為沒有父親的扶持而失去平衡,跌得鼻青臉腫。他以為自己長大了,不需要父親的幫助,其實不然。

我們的天父期盼我們「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以弗所書4章13節),但靈命成長與生理成長截然不同。父母養大子女希望他們能獨立,無需再依賴父母的照顧;但天父上帝養育我們,卻要我們每天更加倚靠祂。

彼得後書一開始就說:「願恩惠、平安因你們認識上帝和我們主耶穌,多多地加給你們!」到了結尾,彼得仍勸勉眾人:「要在我們主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和知識上有長進」(1章2節,3章18節)。顯然,成熟的基督徒絕不會因有所長進而不需要耶 [....]

腓立比書靈修 | 溫柔待人(有聲中文)

作者: Karen Pimpo,美國

翻譯:Penny Lau,馬來西亞

有聲播讀:美君,中國

 

今日經文:腓立比書4章5節

要讓眾人知道你們謙讓的心。主已經近了。

 

前幾年的夏天,我還在一家託兒所中心工作。我總覺得每一天在教室里發生的一切就如人生的小劇場。一兩歲的小孩子們在教室里玩著五彩繽紛的蔬果玩具。他們會將迷你的「購物車」放滿食物,再推到他們的玩具廚房裡,把小微波爐、烤箱以及水槽塞滿。我很享受看著他們在自己的小廚房裡又是「煮菜」又是「清理」,有模有樣地模仿著真實做家務的樣子。

但是,總會有一個孩子去搶別人的蔬果玩具。那個被搶的孩子就會很生氣地大叫,也會試圖去打或者去抓那個欺負他的孩子。這個時候我就會去阻止情況惡化下去。「不可以哦!Sarah。要溫柔點。Connor,請你把水果還給她好不好?我們跟朋友一起玩要溫柔,對不對啊?要溫柔。」」

當我們和孩子講時,我們會用「要溫柔點」來代替「不可以打人」。這麼說會顯得比較正面,也是一種溫柔的勸說,而不是一昧地譴責孩子的暴力行為。但是說真的,一個兩歲的孩子很難理解為什麼她在被人欺負的情況下不該打對方。這個概念其實對任何年齡的人都一樣難以接受。當你面對不公義的事,卻還要溫柔善良的應對,這實在是令人費解的。

在腓立比書4章5節里,保羅對腓立比教會的信徒們說:「當叫眾人知道你們謙讓的心。主已經近了。」這就好像是保羅今天會和我們說:「要溫柔!不需要生氣!我們不應該粗魯地對待我們的弟兄姐妹。」一樣。或許,當我們看到那些天真的孩童們在託兒所里為著玩具爭搶時會覺得很可笑,然而即使我們長大了,面對同樣的問題時,我們的反應卻和那些小孩子無異。

如果看加拉太書5章22到23節,我們會明白溫柔是聖靈的果子。當我們與上帝親近並且住在祂裡面的時候,我們裡面就會生長並結出溫柔的果子。我想我們常常把「溫柔」這個果子看得比其它的果子輕。與節制以及喜樂相比,它顯得沒那麼重要也沒那麼討喜。但是,當你擁有溫柔的果子時,人們會會很容易看出你身上基督的樣式。耶穌說:「我心裡柔和謙卑」(馬太福音11章29),我們也應該和祂一樣。

那麼,溫柔待人與保羅所說的「主已經近了」有什麼關係呢?當我們結出溫柔的果子時,我們會讓人看到上帝國度的樣式。這樣一來我們就在向大家宣告,救贖的日子近在眼前——那一天,所有的錯誤都會被更正,我們也要為自己所做的付上責任。當我們選擇以溫柔對待他人時,就表示我們完全相信掌權的上帝。當我們以溫柔對待那些不值得的人時,就是在顯明耶穌基督對這個不值得的世界的憐憫和犧牲的大愛。

今天,讓我們一起思考耶穌溫柔的愛。願我們能一起忍耐不發怒,也能控制不說不好的言語和不做暴力行為。願我們都能為別人的好處著想,寬容對待他人,而不是只想著自己。願上帝幫助我們都能溫柔待人。

 

問題反思:

 

1.為什麼我們對待陌生人可以溫柔,對待熟悉的人卻很難做到?

2.「主已經近了」怎麼鼓勵和提醒你要溫柔?

3.今天,我們可以如何實際地把溫柔的禮物送給他人呢?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腓立比書靈修

靈命日糧 : 上帝的產業

讀經:彼得前書2章4-10節 

想像在雄偉的宮殿裡,一位偉大的君王坐在寶座上,身邊圍繞著許多服侍他的僕人和侍衛,個個都態度恭敬,盡力表現出自己最好的一面。在這位君王的腳邊有一個箱子,他不時俯下身子,伸手翻動裡面的物件。裡面是什麼呢?全都是他特別喜愛的珠寶、金子和寶石。這個箱子裝了君王的寶物,是帶給他極大快樂的特別珍藏。你能在腦海中看到這樣的畫面嗎?

寶物的希伯來文是segulah,意思是「特別的產業或貴重的財產」。這個字曾出現在出埃及記19章5節、申命記7章6節和詩篇135篇4節,中文聖經直接翻譯為「上帝的子民」,在舊約都是指以色列民。在新約,使徒彼得也提到相同的概念,他寫道「⋯⋯上帝的子民;從前未曾蒙憐恤,現在卻蒙了憐恤」(彼得前書2章10節),他指的就不再只是以色列民。換句話說,彼得在這裡所說的「上帝 [....]

靈命日糧 : 談論上帝

讀經:申命記11章13-21節 

美國巴拿研究中心(Barna Group)於2018年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的美國人並不喜歡談論上帝。只有7%的美國人表示會常常談論屬靈方面的事,即使是固定參加教會聚會的基督徒也是如此。在這些人當中,只有13%的人表示每星期都會談論一次與信仰有關的事。

愈來愈少人談論與信仰相關的話題,這應該並不讓人感到意外,因為談論上帝或許會有風險。無論是由於兩極化的政治氣候,擔心意見不合會破壞關係,或者因為講到信仰可能需要你改變生活方式,都會讓人感到談論上帝是個高風險的話題。

但申命記記載,在上帝的子民所領受的命令中,談論上帝是每日生活的一部分,是正常不過的話題。以色列民要背誦上帝的話語,並放在他們容易看到的地方,還要與兒女們談論上帝所賜使人得生命的律例典章。「無論 [....]

靈命日糧 : 得誰讚許?

讀經:帖撒羅尼迦前書2章1-4節 

義大利作曲家威爾第(Giuseppe Verdi,1813-1901年)年輕時,憑著一股要得人讚許的渴望而邁向成功。一位美國聖經學者寫道:「當威爾第所撰寫的首部歌劇在佛羅倫斯上演時,他站在舞台邊一個角落裡,緊盯著在觀眾席中偉大的作曲家羅西尼(Rossini)的表情。對威爾第來說,大廳裡的其他人為他歡呼喝采或冷嘲熱諷都不重要,他想要的只是這位音樂大師讚許的笑容。」

我們想要得到誰的讚許呢?是父母、老闆或是摯愛?對保羅而言,只有一個答案。他寫道:「但上帝既然驗中了我們,把福音託付我們,我們就照樣講,不是要討人喜歡,乃是要討那察驗我們心的上帝喜歡。」(帖撒羅尼迦前書2章4節)

尋求上帝的讚許是什麼意思呢?這至少包括兩件事。首先是不再渴望別人的掌聲,另外就是讓聖靈使我 [....]

靈命日糧 : 大兒子

讀經:路加福音15章11-13、17-24節 

靈修作家盧雲(Henri Nouwen)回憶他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參觀一間博物館時,花了數個小時仔細觀看並深思荷蘭畫家林布蘭(Rembrandt)的畫作《浪子回頭》。從早晨到下午,四周窗戶透進來的陽光強弱不同,隨著光影的變化,盧雲從這幅畫作中似乎看到了更多不同的畫作,而每一幅都流露出父親對浪子的愛。

盧雲描述,大約在下午四點鐘時,畫中在暗影底下的人物也顯得較為突出。其一是心中憤憤不平的大兒子,因父親竟如此隆重地歡迎浪蕩的弟弟回家。畢竟,這個弟弟揮霍這麼多家財,而且在過程中還讓家人傷心難過,使家族蒙羞(路加福音15章28-30節)。

大兒子用批判的眼光來看弟弟,令人聯想到聽耶穌講這個比喻的宗教領袖,他們在背地裡議論耶穌接待罪人(1-2節)。

盧雲從這些人 [....]

靈命日糧 : 一件美事

讀經:馬太福音11章28-30節 

我在深夜裡醒來,雖睡不到半小時卻再也無法入眠。一位朋友的丈夫住院並且得知壞消息,他的癌症復發,還擴散到腦部和脊椎。我為他們的遭遇感到難過,內心承受深沉的重擔!然而,我在夜間為他們守望禱告的時候,我的心便不再消沉。也可以說,我後來覺得為朋友背負重擔是件美事,但這怎麼可能呢?

在馬太福音11章28-30節,耶穌應許心靈疲憊的人能得享安息。但令人難以理解的是,耶穌的安息臨到我們,卻是在我們負祂的軛,接受祂的擔子之際。在第30節,耶穌清楚表明:「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當我們願意讓耶穌提起我們背上的重擔,然後讓自己綁上耶穌的軛,那我們便是與祂同負一軛,與祂同步,並順服祂的帶領。我們若背負耶穌的擔子,便是與祂同受苦難,最後也必在祂裡面得著安慰(哥林多後書1章5節)。 [....]

靈命日糧 : 年老仍結果子

讀經:詩篇92篇12-15節 

麗諾雖已94歲卻依然洋溢著活力,她的心思敏捷、笑容燦爛,愛主的熱忱更是感染了許多人。在我們教會中,不時都能看到她和年輕人聚在一起,她的參與和付出總為大家帶來喜樂和激勵。麗諾的生命充滿了活力,因此她離世的消息令我們錯愕不已,她宛如一名實力強勁的跑者,全力衝刺至生命的終點線。她的精力與熱情如此豐沛,甚至在離世前幾天,她還完成了一個為期16週的課程,學習向人傳揚福音信息。

麗諾這種尊榮上帝,甚至到年老仍結果子的生命,正是詩篇92篇12-15節的深刻體現。這篇詩形容栽種在上帝殿中的樹木,即與上帝有美好關係的生命,將要發芽、開花並結實纍纍(12-13節)。棕樹因結果子,香柏樹因長青而被視為珍貴,詩人藉這兩種樹木呈現了一種蓬勃的生命力和其實用性。當我們看見自己的生命能發芽、開花,並結 [....]

靈命日糧 : 真切的渴望

讀經:馬可福音10章46-52節 

在小說《納尼亞傳奇》中,名為「老脾氣」的老鼠劍客可算是最英勇的人物。他揮舞刀劍,奮不顧身地投入戰役,克服恐懼搭上「黎明行者號」航向黑暗之島。是什麼令他無所畏懼?這是因為他一心尋求亞斯藍的國度。他說:「那是我心中所願。」他明白自己內心真切的渴望,這也引領他走向他的國王。

巴底買是耶利哥城一個瞎眼的乞丐,一天當他如往常坐在路旁乞討時,聽到耶穌與群眾從旁經過,就喊著說:「大衛的子孫耶穌啊,可憐我吧!」(馬可福音10章47節)他雖遭到許多人斥責,卻依舊不停地大聲呼喊。

即使人潮擁擠,耶穌仍願傾聽巴底買的心聲。「耶穌就站住」(49節)並且問巴底買:「要我為你做什麼?」(51節)

耶穌當然知道巴底買的需要,但祂似乎要巴底買瞭解自己真正的需要,並親口表達自己內心 [....]

腓立比書靈修 | 當你感覺不到喜樂時……(有聲中文)

 

作者:Deborah Fox,澳大利亞

翻譯:Abby,中國

有聲播讀:Joya,中國

 

今日經文:腓立比書4章4節

你們要靠主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

尼克·胡哲是澳大利亞的一名作家、勵志演說家和福音傳教士。他衝浪、和他的孩子們一起玩耍、週遊世界。如果你不知道他天生沒有四肢,這一切聽起來似乎不怎麼勵志。對他來說,長大不僅僅需要面對自己身體上的各樣挑戰,他獨特的身體特徵也讓他成為了欺凌的對象,給他造成了心靈上的創傷。

然而,尼克卻發現上帝可以大大地使用他的殘缺,把基督里的盼望與平安帶給其他受傷的人。在尼克的自傳《人生不設限》中,他分享到,「不可否認的事實是,你我真的無法掌控所發生的事,但我們可以控制自己如何回應。你可以被巨浪掩埋,也可以乘巨浪上岸。」

在腓立比書的開頭部分,保羅指出,腓立比信徒正在面臨一些人的阻攔(1章28節)。如果保羅讓他們根據別人對待他們的態度來回應上帝,他們肯定會感到絕望。保羅卻在獄中,戴著腳鐐勸說他們:「你們要靠主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腓立比書4章4節)保羅不是說有時候我們要靠主喜樂。他說要靠主常常喜樂。

我們可能不會因著信仰而被囚禁或遭受迫害。但我們中的許多人在面臨著無法掌控的困難。我們可能最不想做的就是在主里喜樂。好消息是,我們不必鼓起勇氣靠自己喜樂,上帝有辦法讓我們喜樂(腓立比書4章13節)我們所要做的就是聚焦在上帝對我們無限的愛之應許上。

也許保羅在遭受了苦難後還能夠在主里喜樂是因為他能看見上帝的手在困境和順境中都帶領他。去年我也經歷了這樣的事,我的兩個好朋友在幾個月內相繼去世。

我悲痛萬分。除了心中湧起的悲傷,失落感也激起了我深深的憤怒。上帝怎麼能允許這種事發生?我的朋友還那麼年輕,祂怎麼能把他們帶走呢?失去了這些帶給我歡樂和歡笑的人,我該怎麼辦?

我的心碎了,無法高歌讚美我的天父。我所能做的就是向祂哭訴。而上帝正是在痛苦之地與我相遇。聖靈替我代禱(羅馬書8章26-27節),給了我超自然的、靠我自己無法獲得的平安。我的想法從此開始改變。我不再為失去的一切悲傷,我開始為我的朋友們如今在一個更好的地方而喜樂。

經歷了這樣一段時間的傷心,我意識到,做基督徒並不意味著生活總是順遂。我們會遇到困難,也會有痛苦。有時甚至會覺得走投無路,放棄似乎是唯一的選擇。

但是保羅和尼克·胡哲的生命鼓勵我們看到,當我們把希望寄托在能平息風浪的主身上時,我們就可以發現難以想像的喜樂。信靠主,祂必使我們的哀哭變為跳舞,將我們的麻衣脫去,給我們披上喜樂(詩篇30篇11-12節)。不要被海浪淹沒,要學會乘著它上岸。你們要靠主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

問題反思:

1. 對你而言,在主里喜樂是什麼樣子?這節經文如何改變你對環境的看法?

2. 你現在正面臨著哪些困難?禱告並祈求上帝幫助你從祂的視角來看待你的處境。

3. 你有哪個朋友正在困難中掙扎嗎?想一想本周你可以如何祝福到他們。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腓立比書靈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