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靈命日糧 : 真的復活了

讀經:啟示錄21章1-7節 

在復活節過後的那一週,我五歲的兒子偉德已經聽了不少關於復活的事,但他的問題也不少──通常都是不好應付的。那天我正在開車,他坐在後座的安全座椅上,望著窗外似乎陷入沉思。「爸爸!」他喊了一聲,然後頓了頓,準備給我出難題了,「當耶穌讓我們復活的時候,我們是真的復活了,還是我們以為自己復活了?」

我們很多人也都會思索同樣的問題,但卻不一定有勇氣說出口。上帝真的會醫治我們嗎?祂真的會讓我們從死裡復活嗎?祂真的會持守祂所有的應許嗎?

使徒約翰描述我們的未來肯定是個「新天新地」(啟示錄21章1節)。在那座聖城中,「上帝要親自與[我們]同在,作[我們]的上帝」(3節)。因為基督已經得勝,我們將會得到上帝所應許的未來,不再有眼淚,也不再有罪惡抵擋上帝與祂的子民。在這美好的未來,「 [....]

靈命日糧 : 愛值得冒險

讀經:約翰福音21章15-19節 

有位十幾年的朋友不加解釋就和我斷絕來往,自此之後,我又開始像以前那樣與人保持距離。在療傷期間,我抽出書架上一本破舊不堪的書,魯益師所寫的《四種愛》。魯益師提出了一個強有力的觀點:愛就是要預備受傷害。他認為,愛的付出是需要冒風險的,絕不是穩賺不賠的投資;當你選擇去愛,就可能會內心煩惱糾結,甚至還會帶來悲傷心碎。讀著魯益師的這些話,讓我對耶穌復活後第三次向門徒顯現的這段描述(約翰福音21章1-14節),有了新的體認。這時的彼得不只一次背叛耶穌,而是三次(18章15-27節)。

耶穌問道:「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21章15節)在經歷遭人背叛與拒絕的傷痛之後,耶穌對彼得說話時,卻帶著勇氣而非恐懼,充滿能力而非軟弱,無私而非失望。祂表明自己仍然愛彼得,從而展現憐憫而 [....]

靈命日糧 : 齊來敬拜

讀經:申命記31章9-13節 

在教會多代同堂的聚會中,會眾不分老少一同齊聲高唱讚美詩,許多人都感受到喜樂與平安。但一個焦頭爛額的母親卻沒有這樣的體會。她一邊哄著快要嚎啕大哭的寶寶,一邊為五歲的孩子捧著詩歌本,同時還要讓另一個剛學步的孩子別亂跑。後來,坐在她後面較年長的男士自願帶學步的孩子去旁邊繞繞;另一位年輕的女士則表示,可以幫忙她為五歲的孩子拿詩歌本。在兩分鐘內,這位母親的處境改變了,她終於可以鬆一口氣,閉上眼睛,專心敬拜上帝。

上帝一直希望所有屬祂的子民都能來敬拜祂──無論男女老少、老信徒或初信者。在以色列民進入應許之地前,摩西為各支派祝福,並且叮囑他們所有的人要一同聚集,無論「男、女、孩子,並城裡寄居的,使他們聽,使他們學習,好敬畏耶和華你們的上帝」,並遵行祂的律法(申命記31章12節)。不管我們 [....]

靈命日糧 : 職場見證

讀經:彼得前書2章11-21節 

經理問道:「妳還在因為我想縮小妳最喜歡的部門而氣惱嗎?」艾琳抿了抿嘴說:「沒有。」其實令她更沮喪的是,經理似乎是拿這件事奚落她。她一直努力為公司效力,想方設法招攬不同的人才,但因公司的空間有限而徒勞無功。艾琳忍住淚水,決定照經理的話去做。或許艾琳無法帶來她所期望的改變,但她仍然可以竭盡所能做好她的工作。

使徒彼得在他所寫的第一封書信中,力勸第一世紀的信徒要順服「人的一切制度,或是在上的君王」(彼得前書2章13節)。要在惡劣的工作環境中保持誠信並不容易,但彼得給了我們保持良好行為的理由:「你們在外邦人中,應當品行端正,叫那些毀謗你們是作惡的,因看見你們的好行為,……歸榮耀給上帝」(12節)。此外,這也有助於我們樹立敬虔的榜樣,讓其他觀察我們行事的信徒可以效仿。

如 [....]

靈命日糧 : 改變了一切

讀經:哥林多前書15章12-26節 

耶魯大學的常任教授雅羅斯拉夫.帕利坎(Jaroslav Pelikan),以其卓越的學術貢獻著稱,被各界視為研究基督教歷史的當代權威之一。他出版了30多本書,並因他豐富的著作而獲得備受尊崇的克魯格終身成就獎(Kluge Prize)。有一位學生回想帕利坎教授在臨終前所說的話,他認為最重要的是這一段話:「若基督復活,其他的事都不重要了;若基督沒有復活,其他的事也都不重要了。」

帕利坎呼應了保羅的信念:「若基督沒有復活,我們所傳的便是枉然,你們所信的也是枉然!」(哥林多前書15章14節)使徒保羅做出如此大膽的聲明,是因他知道復活並不僅是一次性的神蹟,且是上帝在人類歷史上救贖工作的巔峰。他相信那復活的應許,並不僅止於耶穌從死裡復活,他還大膽地保證,其他已死的和遭受毀壞的(生命、社 [....]

靈命日糧 : 並非如此

讀經:路加福音23章49-56節 

一名男子追悼他英年早逝的朋友時說:「多麼希望結果並非如此!」這話道出人類亙古的哀痛。死亡令人震驚、受創。我們承受錐心之痛,想要挽回那不可能逆轉的結果。

渴望「結果並非如此」,或許貼切地形容了門徒在耶穌受難之後的感受。福音書對這段悲慟時刻的描述不多,但仍記載幾個忠心跟隨耶穌的人所採取的行動。

一位只敢在暗中相信耶穌的宗教領袖約瑟(參閱約翰福音19章38節),突然鼓起勇氣向彼拉多請求領取耶穌的遺體(路加福音23章52節)。試想將耶穌的身體從可怖的十架上取下,然後細心裹好準備埋葬,這需要多大的勇氣(53節)。再想想那些婦女的忠誠和勇敢,她們一直在受難現場伴隨著耶穌,直到祂被安葬在墳墓裡(55節)。

這些跟隨者並未預期耶穌會復活,他們正帶著悲傷嘗試接受耶穌已 [....]

靈命日糧 : 十字架

讀經:馬可福音15章16-24節 

在荷蘭當代畫家莫德曼(Egbert Modderman)的畫作《古利奈人西門》中,描繪了西門艱辛地背著巨大的十字架,他沉鬱的眼神流露出身體和情感上的沉重負擔。從馬可福音15章的敘述,我們知道西門是被兵丁從圍觀的群眾中拉出來,被迫背負耶穌的十字架。

馬可說,西門來自古利奈,那是北非的一座大城,在耶穌的時代許多猶太人住在那裡。西門很可能是為了慶祝逾越節才去到耶路撒冷。在那裡,他看到耶穌將遭受不公義的處決,但他能夠為耶穌提供微小卻有意義的協助(15章21節)。

在馬可福音8章提到,耶穌對眾人與門徒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34節)。從字面上來說,西門在前往各各他的路上,確實做到耶穌要求門徒去做的事:為耶穌的緣故,背起了交給他的十字架。< [....]

靈命日糧 : 黑夜

讀經:約翰福音13章21-32節 

諾貝爾獎得主埃利.維瑟爾(Elie Wiesel)的著作《夜》,揭露了納粹大屠殺的恐怖。作者被抓進納粹集中營的經歷,正好與以色列民出埃及的過程相反。在第一個逾越節,摩西和以色列民逃離了奴役他們的埃及地(出埃及記12章),維瑟爾告訴讀者,在逾越節後,納粹將猶太人領袖抓入集中營。

我們先不評論維瑟爾的暗諷,而是思想聖經裡一個類似的情節轉折。在一個逾越節的夜晚,那位眾人以為要來釋放上帝百姓脫離苦難的耶穌,卻允許那些要殺害祂的人逮捕祂。

約翰描繪了耶穌被逮捕前那神聖的一幕。在享用最後的晚餐時,耶穌為那即將發生的事「心裡憂愁」,並預言自己將被出賣(約翰福音13章21節)。接著,祂做了一件讓人難以理解的事,祂竟然分餅給叛徒吃。「猶大吃了餅,立刻就出去;那時是黑夜了」(30節 [....]

靈命日糧 : 以愛保抱

讀經:以賽亞書46章1-10節 

四歲的孫兒坐在我膝上,摸了摸我光禿的頭頂,仔細研究了好一會兒之後,很疑惑地問:「爺爺,你的頭髮怎麼了?」我笑著回答:「喔,老啦,這幾年來掉光了。」他一臉若有所思地說:「真是太可憐了,我分一點頭髮給你好了。」

他的同情讓我笑了出來,忍不住把他拉進懷裡抱緊。他在那一刻對我流露的愛讓我過後一再回味,也讓我聯想到上帝無私慷慨的愛。

神學家卻斯特頓(G. K. Chesterton)曾寫道:「我們犯了罪,漸漸老去,而我們的天父卻比我們年輕。」他的這句話意思是那位「亙古常在者」(但以理書7章9節)不會被腐蝕人的罪所玷污,所以上帝永遠不會變老,祂對我們的愛也永遠活潑常新,不會動搖或衰殘。祂全然樂意、也有能力成就祂賜給我們的應許:「直到你們年老,我仍這樣;直到你們髮白,我仍懷搋 [....]

靈命日糧 : 像我們一樣

讀經:希伯來書2章10-18節 

德瑞發現兒子不願意脫掉上衣去游泳,後來他才知道兒子是因為胸口、腹部和左臂上的大片胎記而感到自卑。他下定決心要幫助兒子,於是便忍受漫長痛苦的刺青過程,在自己身上刺了一大片和兒子的胎記一模一樣的刺青。

德瑞對他兒子的愛,讓我聯想到上帝對祂兒女的愛。因我們都是「血肉之體」,所以耶穌就成為人的樣式,「照樣親自成了血肉之體」,好讓上帝的眾兒女能脫離死亡的權勢(希伯來書2章14節)。「祂必須在各方面都跟祂的弟兄姐妹一樣,也就是跟我們一樣」(17節,新普及譯本),以代替我們接受罪的刑罰,使我們能與上帝和好。

德瑞想要幫助兒子克服自卑感,所以把自己變得和兒子「一樣」。耶穌要幫助我們克服的是更嚴重的問題,就是要讓我們不再做死亡的奴僕。所以祂成為血肉之體,就像我們一樣,親身背負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