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靈命日糧 : 不只是水

讀經:加拉太書3章23-29節 

我對教會最早的童年記憶之一,就是有一位牧師走在禮拜堂的中間走道,要我們「記得受洗的水」。當時我心想:記得受洗的水?要怎麼記得呢?接著,這位牧師就用水潑灑每一個人,對當時還是幼童的我來說,這種場面實在是既興奮又困惑。

我們為何要思想洗禮?其實當一個人受洗時,還有其他比水更重要的事。受洗象徵我們藉著相信耶穌而「披戴」基督(加拉太書3章27節);或者說,受洗是歡慶我們歸屬基督,祂在我們裡面活著,也藉著我們行事。

今天閱讀的經文也進一步告訴我們,要是我們「披戴」基督,就有了在基督裡的身分,成為上帝的兒女(26節)。因此,我們是因為相信基督而被稱為義,而非藉由遵守舊約的律法(23-25節)。我們並不因性別、文化或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分別,乃是藉著基督得著自由,合而為一,成為 [....]

腓立比書靈修 | 敢於冒險的領袖(有聲中文)

作者:Tracy Phua,新加坡

翻譯:Joy,中國

有聲播讀:楊瀾,中國

 

今日經文:腓立比書2章25-30節

然而,我想必須打發以巴弗提到你們那裡去。他是我的兄弟,與我一同做工,一同當兵,是你們所差遣的,也是供給我需用的。他很想念你們眾人,並且極其難過,因為你們聽見他病了。他實在是病了,幾乎要死;然而神憐恤他,不但憐恤他,也憐恤我,免得我憂上加憂。所以我越發急速打發他去,叫你們再見他,就可以喜樂,我也可以少些憂愁。故此,你們要在主里歡歡樂樂地接待他,而且要尊重這樣的人;因他為做基督的工夫,幾乎至死,不顧性命,要補足你們供給我的不及之處。

我從來沒想過自己會在台灣最北端找到一座專門為一個宣教士而建的博物館。Mackay博物館是為了紀念George Leslie Mackay對台灣人的宣教和忠心服事而建的。

Mackay於1871年12月31日抵達福爾摩沙島(今天的台灣),他發現該島北部沒有宣教士。因此,他決定把淡水作為他的宣教基地開始宣教工作。

因為外表的不同,當地人對他充滿敵意,但27歲的他並沒有停止與他們接觸。儘管遭受身體上的虐待──有時會被扔生蛋和垃圾──他仍然決心成為主的見證人。他帶領信主的第一位信徒後來成為了福爾摩沙島的第一位牧師。

George的事工證明了他對上帝和福爾摩沙人民的愛。他僕人般的心和對當地人真摯的愛深深地打動了他們。他曾大膽宣告:「為了在福音中服侍這裡的人,若有千條性命,我願意全部獻上給他們。」

在腓立比書中,我們也讀到了一個類似的人物——以巴弗提,一個「不顧性命」服侍基督的人(30節)。

在腓立比書2章25-30節中,保羅讚揚了以巴弗提的奉獻和為主所作的工作。雖然是很短的幾句,但我們可以從中看到兩點:1.保羅和以巴弗提有著密切的關係(在第25節中保羅稱他是自己的兄弟,同工和戰友)。 2.以巴弗提不怕為服侍主耶穌基督而犧牲自己的生命( 30節)。

當腓立比人聽見以巴弗提生病時,他們就憂愁。因此保羅打發以巴弗提回去,好叫他們可以「喜樂」(28)節。以巴弗提不僅廣受愛戴,還對腓立比人充滿憐愛,所以他不想讓他們為自己的狀況擔憂( 26節)。這該是多麼無私啊?以巴弗提總是把別人的需要放在自己之前。

從這幾節經文中,我們可以看出保羅和以巴弗提都是值得我們效仿的人:他們願意被派往任何地方,服侍任何人,且願意犧牲自己的一切。他們讓我們看到擁有一顆僕人的心是怎樣的——那就是把別人的需要放在自己之前,並願意為基督受苦。

今天,我們也被呼召如此行。雖然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被呼召離開自己的家園並跨越海洋去服侍其他族群,但George Mackay、保羅和以巴弗提的例子, 提醒我們在培養自己那顆僕人的心和甘心服侍周圍的人時要時常仰望耶穌。

當然,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在過去的幾年裡,我一直在教會的唱詩班服侍,雖然每個星期四晚上都要去島的另一端排練很辛苦,但我被以巴弗提的榜樣所鼓舞,也很感恩上帝使用唱詩班來祝福他人。

我丈夫和我每天晚上睡前都會讀一章聖經。我們禱告祈求上帝的話能在困難時期不斷提醒我們,要將憂慮、挫敗感和私利卸下。就像那些走在我們前面追隨耶穌的前輩一樣,願我們也能成為忠心服侍並願意將我們的生命奉獻給基督的人。

問題反思:

1.想想那些為福音冒險的人。是什麼給他/她勇氣這樣做?他/她的榜樣會如何激勵了你?

2.你最近是如何在服侍上帝的過程中培養一顆僕人的心的?

3.你可以在傳福音或以愛心服侍他人上做出哪些犧牲?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後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腓立比書靈修

靈命日糧 : 不餵食巨怪

讀經:箴言26章4-12節 

有句英文的網路俚語說:「不要餵食網路巨怪!」「網路巨怪」指的是那些蓄意在網路論壇、聊天室或留言版上製造爭端的人,他們故意發佈挑釁且傷人的評論,激怒讀者以打斷原本正討論的主題。但對這些評論不理會、不回應,就是不「餵食」巨怪,可以防止這些人使議題偏離正軌。

在討論具有建設性的議題時,難免會遇到不感興趣的人。但「不要餵食網路巨怪」就有如箴言26章4節的現代版翻譯,警告世人不要與傲慢、不願接受忠告的人起爭執,避免與對方淪為同一水平。

但反過來說,即使看似冥頑不靈的人也有上帝的形象。若我們隨意將他人排除在外,不予理會,那麼我們可能才是那個不願接受上帝恩惠的傲慢之徒(參閱馬太福音5章22節)。

這或許可以解釋,箴言26章5節為何提供與第4節完全相反的指導方針。 [....]

靈命日糧 : 合一

讀經:以弗所書4章1-6節 

在1722年,一小群住在現今捷克共和國的摩拉維亞弟兄會基督徒,因為受到迫害,而逃到一位仁慈的德國伯爵的領地。他們在那裡住了四年,人數增加至300多人。然而,他們雖然都是受迫害的難民,卻沒有成為互相扶持的群體,反倒充滿衝突,因對基督信仰有不同的看法而導致分裂。後來,他們在禱告之後做了一個看似微小的決定,但卻帶來驚人的改變。他們放下歧見,轉而重視他們的共同點,結果便帶來了合一。

使徒保羅熱切地勸勉以弗所教會的信徒要彼此合一。罪會帶來問題、私慾和人際關係的衝突。但是對於「與基督一同活過來」的以弗所信徒而言,蒙召是為了要在日常生活中活出新的身分(以弗所書5章2節),他們首要的任務是「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4章3節)。

這種合一不是靠人的能力就 [....]

靈命日糧 : 不計代價

讀經:約翰福音12章37-43節 

電影《使徒保羅》赤裸裸地揭露了初代教會所遭受的迫害。就連這部電影中的小配角都顯示出當時跟隨耶穌有多危險。看看以下這些列在演員名單中的角色:被打的女人;被打的男人;受迫害的基督徒甲、乙、丙。

跟隨基督往往需要付出很高的代價。現今在許多地方,跟隨耶穌仍是一件危險的事,許多基督徒也能感受到初代教會那樣的迫害。然而,我們有些人會主觀地以為自己「受迫害」,我們會因自己的信仰受到嘲笑,或懷疑自己因信仰而沒有獲得升職,感到十分憤慨。

犧牲社會地位和犧牲生命,兩者顯然有極大的差異。然而從現實的角度而言,個人利益、經濟穩定和社會接納,往往是人們強烈的驅動力。我們從早期改信耶穌的人身上,也能看見這點。使徒約翰提到在耶穌即將被釘十字架的前幾天,雖然多數的以色列人依舊不信耶穌(約翰福 [....]

靈命日糧 : 你所做的

讀經:箴言16章1-9節 

魯益師在《驚喜之旅》(Surprised by Joy)一書中,坦承自己33歲時才信主,他說當時自己並不情願,「又踢又踹,拼命掙扎,滿腹怨憤,兩眼四處搜索,尋找機會逃脫」。雖然魯益師心中有所抗拒,有軟弱又面對各種障礙,上帝仍將他轉變為一個勇敢且富創造力的護教家。他寫下具說服力的散文和小說,傳揚上帝的真理與慈愛。至今他逝世超過55年,但仍有許多人閱讀、研究和分享他的著作。他的生命反映出他的人生哲學,就是「追求目標或夢想,永遠都不嫌晚」。

當我們訂立計畫追逐夢想時,上帝會使我們的動機純淨,並且賜給我們力量,讓我們可以將所做的一切都交託給祂(箴言16章1-3節)。從最尋常的工作到最艱鉅的挑戰,我們都能為榮耀那位全能的創造主而活,因為祂「所造的,各適其用」(4節)。每個行動、每一 [....]

靈命日糧 : 馴服舌頭

讀經:雅各書3章1-6節 

白芮兒.瑪克罕(Beryl Markham)在《夜航西飛》(West with the Night)一書中,詳細描述她負責馴化一匹煩躁易怒的種馬過程。無論她使用何種方法,都無法完全馴服這匹驕傲的馬,牠頑強的意志使瑪克罕只贏得唯一的一次勝利。

在馴服舌頭的戰役中,你是否也有這樣的感受呢?雅各把我們的舌頭比喻為馬嘴裡的嚼環(雅各書3章3-5節),並且哀嘆說:「頌讚和咒詛從一個口裡出來,我的弟兄們,這是不應當的。」(10節)

我們如何贏得馴服舌頭的戰役呢?使徒保羅提供了馴服舌頭的建言,首先是說實話(以弗所書4章25節),但不是直言不諱地以話語傷人。接著保羅又說:「污穢的言語,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隨事說造就人的好話,叫聽見的人得益處」(29節)。最後,保羅要我們除掉心中 [....]

靈命日糧 : 更勝從前

讀經:哥林多後書4章16節-5章9節 

巴黎聖母院極為壯觀,建築風格引人入勝,彩繪玻璃的窗戶以及美崙美奐的內部裝潢,更是令人驚艷。但經過了好幾個世紀後,這座古老的巴黎地標已經破舊,於是當局展開了翻新工作,可惜這座輝煌的建築物在翻新期間遭逢大火,又造成了嚴重的破壞。

喜愛巴黎聖母院的人為了拯救這個矗立8個世紀的地標,籌得超過10億元的翻新費用。建築物的磚石需要更新加固;損壞的內部結構和珍貴的文物也需要修復。這些努力和花費是絕對有必要的,因為對許多人而言,這棟古老的大教堂是盼望的象徵。

我們的身體狀況不也和這棟建築物一樣嗎?如同那座古老的教堂一般,我們的身體也終將逐漸衰弱。但就像使徒保羅告訴我們的好消息,我們的身體雖然會失去年輕時的活力,但我們的內心(屬靈的生命)卻會不斷地更新、成長(哥林多後書4章16 [....]

靈命日糧 : 我不怕遭害

讀經:詩篇23篇 

在1957年,美國阿肯色州小石城原本只有白人學生的中央中學,允許九名黑人學生入學就讀。此舉遭到州長和當地白人極力反對,以致總統必須出動軍隊和警衛隊鎮壓。最後在全副武裝的兵士保護下,九名黑人學生才得以入學,而畢爾斯(Melba Pattillo Beals)就是其中一員。她在2018年出版的回憶錄中沉痛地敘述,當時年僅15歲的她,每天都必須克服恐懼,面對不公平的對待和騷擾。

但她也寫到自己深深地信靠上帝。在那些最黑暗的時刻,恐懼幾乎要將她吞滅時,她就會重覆背誦小時候祖母教她的聖經金句。這提醒她上帝與她同在,這些經文給了她承受苦難的勇氣。

畢爾斯常常背誦詩篇23篇,特別是第4節帶給她很大的安慰:「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祢與我同在。」她祖母的鼓勵也常迴 [....]

腓立比書靈修 | 僕人式的領袖(有聲中文)

作者:何佩欣,新加坡

翻譯:悅,中國

有聲播讀:Joya,中國

 

今日經文:腓立比書2章19-24節

我靠主耶穌指望快打發提摩太去見你們,叫我知道你們的事,心裡就得著安慰。因為我沒有別人與我同心,實在挂念你們的事。別人都求自己的事,並不求耶穌基督的事。但你們知道提摩太的明證;他興旺福音,與我同勞,待我像兒子待父親一樣。所以,我一看出我的事要怎樣了結,就盼望立刻打發他去;但我靠著主自信我也必快去。

雖然我不太喜歡大米粥,但是那天我卻細細品味了入嘴的每一口。因為知道我生病了,我老闆居然親自來我家給我送一碗他煮的粥。

不誇張的說,那碗粥非常美味(裡面有大量的瑤柱),然而那天食物的味道並不是關鍵——關鍵是我老闆對員工特別的關心和照顧。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親自煮粥並親手送給生病的員工了。

還有其他類似的情形。我老闆會繞路去送我同事和我回家,即使我們住在跟他家相反的方向。他還會花時間和精力來構思冗長而周到的信息,來表達對我們所做工作的認可和關心,甚至還會經常詢問我們家裡是否一切都好。

我永遠不會忘記那次他來參加我祖父的葬禮。他一直陪伴我和堂兄們,跟我們聊天到凌晨,我們給他講述了祖父年輕時的故事,以及他是如何接受基督的。

真正地關心員工,超越職責範圍的去照顧員工的老闆並不多,即使是主內的也很少見,在保羅的時代也不例外。那時候,羅馬教會(保羅是在羅馬寫的信)充滿了自我為中心的領袖和毫不關心基督和腓立比教會的人。(腓立比書1章14-18節; 2章21節 )。

相比之下,有位領袖真正深深地關心腓立比人和基督的事工 (20-21節 ),他就是提摩太。他對腓立比人的關心,表現在他的熱情和實際行動上——這也是保羅說自己若是親自去探望腓立比人時會做的。和其他人不同,提摩太成為了基督一般謙卑和無私的典範,這是保羅在這章前面部分呼召腓利比人去效法的(1-8節)。

除了他的關懷精神以外,提摩太的品格也非常卓越。他信實地幫助保羅在腓立比,帖撒羅尼迦,庇哩亞建立教會(使徒行傳 16章1-14節),作馬其頓、哥林多、以弗所教會的使者,又堅固信徒的信心(帖撒羅尼迦前書3章1-2節)。因為提摩太在保羅的帶領下服侍,他與保羅的情誼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漸漸增長,並在艱難中得到堅固。實際上,保羅甚至在很多情況下稱呼提摩太「我兒」(提摩太前書1章18節;提摩太後書2章1節;腓立比書2章22節)

提摩太清楚地證實了他的能力。在監獄裡無法陪伴腓立比教會的保羅相信提摩太會照顧好腓立比人的需要並給自己帶來他們平安穩妥的好消息。

和提摩太、保羅以及我老闆一樣,作為信徒的我們,也被呼召與世界分別為聖——我們要去無私地,真誠地關心我們周圍的人。從我自身的經驗來看,這真的非常難做到,因為我們的文化倡導我們「愛自己」,「實現自我價值」,當我們身心俱疲的時候尤其如此。

但是在了解了上帝如何愛我們和服侍我們,甚至為我們捨去了生命之後,我們是否願意去逆著環境,不斷努力(不管可能會失敗多少次)去先求別人的益處而不是自己的益處呢?

問題思考:

1.什麼時候你會更容易只關注自己需求,而不關心他人的需要?

2.你可以想到一位如提摩太般「先求別人益處」的僕人式領袖嗎?他或她的事迹是如何鼓勵你去效仿的?

3.有哪些實際的做法可以讓你向主內的弟兄姊妹去表達真摯的關心嗎?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後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腓立比書靈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