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靈命日糧 : 五餅二魚

讀經:馬太福音14章13-21節 

小男孩從教堂回家後,非常興奮地告訴家人,主日學老師說有個小孩的午餐是「胡餅和鱷魚」!事實上,主日學老師說的,是有個小男孩向耶穌獻上「五餅二魚」。

耶穌教導了眾人一整天之後,門徒建議耶穌讓眾人去附近村子裡買食物吃。耶穌卻回答說:「你們給他們吃吧!」(馬太福音14章16節)門徒困惑茫然,不知如何讓五千多人吃飽!

或許,你可以從約翰福音知道,是一個小男孩獻出他原本中午要吃的五個餅和兩條魚,耶穌就用這些使眾人得著飽足(6章8-13節)。有一派學者認為,這個男孩拋磚引玉,感動眾人彼此分享自己的午餐,所以大家就都吃得飽足。但福音書的作者顯然要讓讀者明白,這是一個神蹟,四本福音書都記載了這件事。

我們可以從中學到什麼呢?當我們看到家人、鄰居、朋友、同事和其他人面 [....]

靈命日糧 : 用過皆讚好

讀經:詩篇66篇1、8-20節 

在20世紀初期,美國帕卡德汽車公司創造了一句吸引買家的口號:「用過皆讚好!」這個強而有力的標語使該公司建立了豪華汽車領導品牌的聲譽。帕卡德汽車公司似乎知道,產品使用者的個人見證最具有說服力。也就是說,當你聽到朋友對產品感到滿意,那麼對該產品來說,就是一種支持和保證。

對於我們這些基督徒來說,與別人分享我們自己如何經歷到上帝的美善,也同樣會帶來深遠的影響。上帝要我們不僅向祂表達內心的感恩與喜樂,也要向周遭的人傳揚祂的作為(詩篇66篇1、16節)。在詩篇66篇,詩人熱切地述說,當他遠離罪惡的時候,上帝就使他得著赦免(18-20節)。

在人類的歷史上,上帝行做許多奇事,例如使紅海分開(6節)。祂也在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中,施行了奇妙的作為,例如:祂在我們受苦時,賜下了 [....]

靈命日糧 : 錢最重要?

讀經:路加福音19章1-10節 

愛爾蘭詩人王爾德(Oscar Wilde)曾說:「我年輕的時候覺得錢是生命中最重要的,現在我老了,瞭解到確實如此!」其實王爾德只是在講反話,他年僅46歲便鬱鬱而終,還沒有真正地年老,而且他也深刻地領悟到,人的一生並非只為了金錢。

錢財來來去去,不過是暫時的,所以人生並非只有金錢,金錢也並非萬能。在路加福音12章15節,耶穌要那些與祂同時代的富人和窮人建立新的價值觀,勸勉他們說:「你們要謹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貪心,因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在我們的文化中,人們一直關注的就是更多、更新、更好的事物,所以我們必須對滿足、對擁有金錢和財富有正確的看法。

年輕富有的官員遇見耶穌後,就憂憂愁愁地離開了,因為他不想放棄龐大的財產(參閱路加福音18章18-25節);相反地, [....]

靈命日糧 : 垃圾變寶藏

讀經:哥林多後書4章5-7節 

在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的貧民區,垃圾清潔工古鐵雷斯(Jose Alberto Gutierrez)的家就在一條陡峭街道上,他家的外觀沒什麼特別,但卻是個藏書豐富的免費圖書館。古鐵雷斯從垃圾堆中收集了25,000本被人丟棄的書籍,讓社區中貧困的兒童有書可讀。

每到週末的「圖書館時間」,當地的孩子們就會擠進古鐵雷斯的家,在每一個堆滿書本的房間裡找書。對他們而言,這不起眼的地方,藏有各式各樣的寶藏。

基督徒不也是如此嗎?我們都是由不起眼的陶土所製成,帶著裂痕又容易破碎。但上帝卻讓大有能力的聖靈住在我們裡面,使我們有能力把基督的福音帶進受傷、破碎的世界裡。對平凡又脆弱的人來說,這實在是一項艱鉅的任務。

保羅告訴哥林多教會的信徒:「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要顯 [....]

靈命日糧 : 全然渴慕

讀經:以弗所書3章14-21節 

每個夏日的早晨,我們家後面的公園幾乎都會上演一齣有趣的戲碼。主角是一個灑水器,還有一隻我們都叫牠「菲菲」的鬥牛犬。早上六點半左右,公園裡的幾個灑水器便開始噴水,接著菲菲就上場了。

只要主人一解開狗鍊,菲菲就會全力衝向最靠近的灑水器,讓四濺的水花把牠淋得全身濕透。這是一幅充滿活力的景象,菲菲似乎極其渴望在清涼的水花中沐浴,即使全身浸透仍覺得不夠,牠巴不得能將灑水器給吃了!

聖經雖未提及灑水器和鬥牛犬,但使徒保羅在以弗所書3章的禱告,不禁讓我聯想到菲菲。保羅祈盼以弗所的信徒能充滿上帝的愛,「能和眾聖徒一同領悟基督的愛是多麼的長闊高深」,好使信徒「被充滿,得著上帝的一切豐盛」(18-19節,新譯本)。

上帝無限的愛過於人所能測度。直至今日,祂仍邀請我們去 [....]

靈命日糧 : 另眼相看

讀經:使徒行傳9章13-16節 

我永遠不會忘記第一次帶未婚妻與家人見面的場景。當時我的兩個姐姐帶著狡黠的目光問她說﹕「妳到底看上這小子哪一點?」未婚妻微笑著告訴她們:「因著上帝的恩典,他已經轉變為我所愛的男人了。」

我喜歡這個充滿智慧的答案,因為這反映了我們的主如何看待我們,在基督裡祂所看到的並不只是我們的過去。在使徒行傳9章,上帝指示亞拿尼亞去醫治掃羅這個迫害教會,卻在遇見主時而雙目失明的人。亞拿尼亞起初並不相信上帝要他去醫治掃羅,因掃羅不斷拘捕、迫害基督徒,甚至殺害他們。但上帝卻吩咐亞拿尼亞,不可只看掃羅過去如何逼迫教會,反倒要看他將來要成為福音使者,要使萬民聽見福音,包括猶太人、非猶太人和世上的君王(15節)。亞拿尼亞將掃羅視為法利賽人和迫害者,但上帝卻將保羅視為使徒和福音使者。

有時 [....]

靈命日糧 : 有待復興

讀經:詩篇85篇 

當年我跟著部隊駐軍在德國,我買了一輛全新的1969年甲蟲車,深綠色的車身搭配棕色的人造皮革座位,真是美極了!但幾年後,車子開始出現問題,還因一次意外撞壞側邊的踏板和一扇門。如果我的想像力夠豐富,我應該會想﹕「這輛老爺車絕對值得修復更新!」如果我的資金夠充裕,就可以讓車煥然一新,可惜我兩樣都沒有,最後只好放棄了。

幸好,我們的上帝有無限的想像力和資源,祂絕不會放棄心靈破碎、憂傷的人。詩篇85篇描述了那些極需被復興的人們,以及那位有能力復興他們的上帝。當時的背景,可能是以色列民被擄70年後回歸故土(他們被擄乃是因悖逆上帝)。他們回顧過去,看到上帝的恩惠中包含上帝的赦免(1-3節),他們因此能更有信心地向上帝尋求幫助(4-7節),並渴盼祂賜福施恩(8-13節)。

我 [....]

腓立比書靈修 | 為基督受苦的特權(有聲中文)

作者:Caleb Young,紐西蘭

翻譯:蔣冠華,中國

有聲播讀:劉弟兄,中國

 

今日經文:腓立比書1章29-30節

因為你們蒙恩,不但得以信服基督,並要為他受苦。你們的爭戰,就與你們在我身上從前所看見、現在所聽見的一樣。

有位叫達米安的神父,他的故事一直鼓勵著我。他年僅24歲時,就從比利時的家鄉遠航去往夏威夷參與服事了。

幾年後,在1873年,有人呼籲志願者去服侍卡洛沃地區的麻風病人。卡洛沃是一個疫情隔離區,成百上千的夏威夷原住民在患了麻風病後會被送往那裡。他們在那裡渡過餘生,直至死亡。

環境很糟糕,在那裡達米安神父會一直生活在疾病中間,且還要面對那些沉浸在與家人分開之苦的人。總而言之,他將會身處痛苦之中。

然而,達米安神父一直致力於服事卡洛沃區的居民,直到他最終也因患上麻風病在夏威夷逝世,享年49歲。

雖然經受了痛苦,但達米安神父為主擺上的服事,成為了我們的榜樣。他讓我們看到什麼才是基督的門徒,同時也讓世人明白我們的救贖主也同樣在為我們受苦。

和達米安神父一樣,使徒保羅對苦難並不陌生。他曾5次受鞭刑39下,3次被棍打,被石頭砸,在旅途中遭遇船隻失事,經歷過無數次的危難,有些逼迫甚至是來自於他的同伴(哥林多後書11章24-29節)。

儘管如此,他從不抱怨。事實上,在保羅給腓立比教會的書信中,他說我們應當明白,作為耶穌的信徒我們一定會為主受苦,而我們應當把為主受苦看做為「特權」(29節)。接著,保羅暗示,他的苦難並未結束(30節)。

乍一看,保羅的話對於腓立比教會以及正在經歷苦難的我們並非是鼓勵。

但它會幫助我們停下來問問自己以下這些問題:受苦的意義是什麼?信仰基督和為祂受苦為何會緊密相連?

在第30節中,保羅借著告訴腓立比教會他自己也經歷過同樣的苦難,來安慰教會中的弟兄姊妹。儘管他經歷過那麼多苦難,但透過這一切他讓腓立比教會,也讓今天的我們看到了上帝的良善。

腓立比教會知道保羅所經歷的苦難,並看到了上帝如何在試煉和困苦中幫助他得勝(19節)。他們也知道保羅找到了能夠幫助自己忍受痛苦的力量,因為他把這看做是和基督一同受苦並且因此他可以更像耶穌(腓立比書3章10-11節)。腓立比教會因此得到安慰,相信上帝也會供給和幫助他們,他們的見證最終能夠榮耀上帝。

作為基督徒,我們知道我們都會在某些時刻經歷苦難。當那個時刻到來時我們該作何反應?或許我們中的一些人已經在經歷著某種形式的痛苦——這篇文章對於今天的我們有何激勵呢?

我希望我們能夠像保羅一樣,把這些看做是為主受苦的特權。讓我們仰望那供應保羅和腓立比教會得勝的力量源泉——我們在天上的父。就像保羅和腓立比教會,讓我們一起為福音的信心而奮鬥,及時在苦難中,也要不斷帶領他人來到主面前。

問題思考:

1.你最近遭遇了哪些痛苦的事嗎?這篇文章的見解如何鼓舞了你?

2.你認識為基督受苦的人嗎?他們堅持不懈的特質怎樣鼓勵了你?

3.你有認識那些正處於困苦中的人嗎?今天的這篇信息能否鼓勵你去關注他們並帶給他們安慰呢?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後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腓立比書靈修

靈命日糧 : 惡性循環

讀經:箴言7章10-27節 

海洛英成癮絕對是個悲劇。吸毒者會產生耐藥性,每次都需要更大的劑量才能達到快感,很快地他們所攝取的劑量便足以致命。上癮者若得知有人死於吸食濃度過高的海洛英,第一個反應或許不是恐懼,而是「我可以在哪裡找到這樣的海洛英?」

魯益師在《地獄來鴻》中提醒讀者要小心這種惡性循環,他以豐富的想像力描寫了魔鬼的誘惑伎倆。魔鬼會先讓人感到快樂,而且儘可能是合乎上帝心意的快樂,但享受快樂的方式卻是上帝所禁止的。一旦人們上鉤了,魔鬼就會減少一點愉悅感,誘發人想要得到更多。這種不斷減少的愉悅感,讓人不斷地想要得到更多,一直到最後,魔鬼得著那人的靈魂,而那人卻一無所得。

箴言7章用這種惡性循環來形容性犯罪的誘惑。性關係本是上帝所賜的禮物,但在婚姻關係以外尋求性滿足,就像是「牛往宰殺之地 [....]

靈命日糧 : 為主辛勤苦幹

讀經:希伯來書6章9-12節 

威廉·克理(William Carey,1761-1834年)在英國的鄉村長大,同鄉的人可能都想不到他日後會有如此成就,甚至被譽為「近代宣教士之父」。克理的雙親皆為織布工,他自己則是個鞋匠,也曾當過短期的教師,並自學希臘文、希伯來文和拉丁文。多年後,他實現了去印度宣教的夢想,但卻面對極大的困難。他的兒子離世,妻子因受打擊而精神失常,而他服事多年的民眾對福音依然冷淡。

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中,為何克理還能將整本聖經翻譯成6種語言,並將部分聖經譯為另外29種語言呢?他說:「我可以辛勤苦幹,只要有明確的目標我就會堅持到底。」不論遭遇何種試煉,他總是忠心地事奉上帝。

忠心服事基督,正是希伯來書的作者對信徒的勸勉。他呼籲讀者,要使上帝得榮耀就不可「懈怠」(希伯來書6章12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