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腓立比書靈修 | 你在為自己的罪找借口嗎?(有聲中文)

作者: James Bunyan,英格蘭

翻譯:Serena Luo

有聲播讀:劉弟兄,中國

 

今日經文:腓立比書1章27-28節

只要你們行事為人與基督的福音相稱,叫我或來見你們,或不在你們那裡,可以聽見你們的景況,知道你們同有一個心志,站立得穩,為所信的福音齊心努力。凡事不怕敵人的驚嚇,這是證明他們沉淪,你們得救都是出於上帝。

人人都擅長在犯錯時找借口,並想出各種理由自圓其說。我們通常會將自己的壞行為歸咎於艱難的環境。

「我確實是有點不禮貌,但那是因為我今天的工作很難搞啊。」

「我是懟了她,不過她也確實太笨了吧。」

「嗯,我剛沒買票,不過反正火車站也不缺錢嘛。」

當年的腓立比教會在內部要處理各種爭端和假教師的教導,在外部還要面對各樣的逼迫。按理來說,這時候教會可以很輕易地為自己的壞行為找到一大堆借口,但保羅並沒有允許這樣的情形出現。讓我們來看看他是怎樣在書信中勸勉腓立比教會的:「只要你們行事為人與基督的福音相稱。」(腓立比書 1章27節)

不論我們現在正面臨怎樣的壓力,不論我們作為基督徒會遇到怎樣的困難,我們都必須要操練節制律己,只為尊榮基督和榮耀上帝。我們若做不到這一點就不配基督徒的名分。

這聽起來是個很高的標準,不是嗎?要一直以福音的標準活並不容易。然而,這將帶來極大的影響。事實上,全世界都在觀察基督徒,他們應該能從我們的生命中看到他們錯失了非常美好的部分——而這就是人人都需要明白的可以給生命帶來完全滿足的基督信仰。

因此,保羅特別列舉了兩個方面,好讓我們檢視自己的行為是否與福音相相稱。首先,我們應該是合一的——我們當「同有一個心志,站立得穩,為所信的福音齊心努力。」 (腓立比書 1章27節)

這也許會讓我們中間的一些人感到十分驚訝。保羅提出的第一個標準居然是弟兄姐妹們在主里合一。合一其實很不容易,但卻是必需的。我們必須讓世人看到救贖了我們、並把我們聚集在一起的耶穌比任何可能引起我們分歧的原因都更為重要。

這條命令尤其挑戰我們這群基督徒,因為我們都喜歡發怨言、起爭論,讓自己的驕傲佔上風,從而失去合一。只要我們留心,就會看到周圍漫布著八卦與誹謗。所以,非常顯而易見,保羅對腓立比教會的教導和命令對我們今天也同樣適用。

第二,我們應該是勇敢的——我們當活得「凡事不怕敵人的驚嚇」。(腓立比書 1章28節)

在第一世紀的監獄中寫這封信的保羅當然清楚他要面對的逼迫,為此恐懼也情有可原。然而,基督徒不應當有任何出於對人的懼怕。因為懼怕意味著忘記了與我們同在的上帝大過一切的勢力和逼迫,也忘記了耶穌已經勝過了這個世界!

因此,為了讓我們不再一直用困難或痛苦當犯罪和失敗的借口,保羅鼓勵我們去向過去那些無所畏懼的基督徒們學習,這些弟兄姐妹們是被基督舍己的愛激勵而不是被恐懼打倒。這兩者的區別是多麼大呀!

既然,這個標準那麼高,要過一個基督徒的生命要付的代價又是如此之高,那為什麼我們不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地生活,直接坐等天堂的到來,避免今世的各種糾紛呢?

事實上,做為基督徒現今經歷坎坷,未來得榮耀是必然的。就像之後保羅在腓立比書1章29節所說的,基督徒的其中一個特徵就是我們會為信仰受苦。當我們為基督而忍受苦難,沒有被恐懼打倒,或離棄我們的弟兄姐妹們,帶著顯而易見的勇氣和合一的心,我們就是在向世人證明基督是值得我們付出生命來追隨的。

讓我們一起來面對困境吧。因為當我們最終在新天地里,和其他的主內家人一起在羔羊寶座前深深地喜樂敬拜時,我們一點也不會後悔現在為耶穌作出的犧牲。

問題與反思:

1.你習慣找什麼樣的借口來平常化你的罪和失敗呢?今天的信息如何鼓勵你以與福音相稱的態度生活呢?

2.是否有哪些實際可行的方法可以幫助你去確保自己與其他基督徒合一呢?

3.你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最難為耶穌勇敢地站出來呢?為什麼會這麼難呢?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後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腓立比書靈修

靈命日糧 : 上帝看顧

讀經:出埃及記3章1-9節 

芭芭拉生活在1960年代,從小依靠英國政府的社會福利金長大。然而,當她屆滿16歲時,政府已經沒有義務照顧她,導致她和初生的兒子賽門無家可歸。於是,芭芭拉寫信給英國女王請求協助,而且竟然收到回信!女王很同情她並且為她安排,讓她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

英國女王有充裕的資源可以幫助芭芭拉。她出於憐憫的援助,可視為上帝幫助我們的縮影。這位天上的君王知道我們一切的需要,祂在我們的生活中掌權,讓祂的旨意成就在我們身上。但於此同時,祂也期望我們能來到祂面前,與祂之間有親密的關係,向祂述說我們所有的需求和掛慮。

以色列百姓將他們的需要帶到上帝面前,哀求上帝拯救他們,因他們在埃及飽受奴役之苦。上帝聽見他們的哀聲,就記念與他們列祖所立的約,並垂顧他們,體察他們的苦情(出埃及記2章 [....]

靈命日糧 : 上帝更偉大

讀經:撒母耳記上17章41-50節 

南非一位森林保護區巡邏員錄下一段令人難以置信的影片:兩隻蜜獾與六頭獅子搏鬥,蜜獾不顧己方勢單力薄,奮勇抵抗體型比牠們大十倍的獅子。獅子原以為兩隻蜜獾是手到擒來,但影片最後卻看見蜜獾大搖大擺地離開了。

大衛和歌利亞的故事更是令人難以置信。年輕又沒有作戰經驗的大衛,竟然與勇猛的非利士人歌利亞對抗。相較於年輕的大衛,高大的歌利亞儼然是個龐然大物,他力大無窮,身穿盔甲,肩負鋒利的銅戟(撒母耳記上17章5-6節)。相反地,牧羊少年大衛到戰場時,手裡只有彈弓和給哥哥們的食物(17-18節)。

歌利亞向以色列人挑戰,但無人敢和他決鬥,因「掃羅和以色列眾人⋯⋯極其害怕」(11節)。結果大衛勇敢應戰,他為何具備以色列戰士所缺乏的勇氣呢?因為眾人只看見高大的歌利亞,但大衛卻看見偉 [....]

靈命日糧 : 現在開始

讀經:彼得前書4章7-11節 

在2017年2月底,我大姐的切片報告證實她得了癌症,當時我就告訴朋友們:「從現在開始,我得儘可能多花點時間陪伴大姐。」有些人說,我反應過度了。然而,不到十個月的時間,大姐就過世了。雖然我已經花了許多時間陪伴她,但如果深愛一個人,總還是會覺得愛得不夠多,相處的時間不夠長。

使徒彼得教導初代教會的信徒要「彼此切實相愛」(彼得前書4章8節)。當時他們遭受迫害,因此更加需要主內弟兄姐妹的關愛。因為上帝已經將愛澆灌在他們心中,所以他們也願意同樣地去愛其他人。他們按著上帝所賜的力量,藉著禱告、慷慨地款待人,以及溫和且誠實的話語,來表達他們對人的愛(9-11節)。上帝藉著祂的恩典,讓他們得著恩賜能捨己地彼此服事,成就上帝美好的旨意,好「叫上帝在凡事上因耶穌基督得榮耀」(11節)。上帝大 [....]

靈命日糧 : 言行一致

讀經:約翰一書2章7-11節 

有一次,牧師兼作家尤金·畢德生(Eugene Peterson)去聽了一場演說。講員是受人敬重的瑞士醫師保羅·陶奈爾(Paul Tournier),也是一位教牧輔導。在此之前,畢德生已讀過陶奈爾的作品,對他的治療方式十分推崇。從陶奈爾的演說中,畢德生覺得陶奈爾真的活出了他自己的教導。會後,畢德生總結這次的經歷說:「言行一致,是我能想到最貼切的詞彙。」

言行一致是指「所說的和所做的相符合」或「躬行己說」。使徒約翰強調,我們「若說自己在光明中,卻恨[自己]的弟兄」,就「還是在黑暗裡」(約翰一書2章9節),這表示我們的言語和行為並不一致。約翰更進一步闡釋,這樣的人不知道該怎樣往前行(11節),仍然活在黑暗中,被黑暗弄瞎了眼。

我們若時常親近上帝,就能讓上帝話語的亮光 [....]

靈命日糧 : 每個故事

讀經:路加福音24章17-27節 

我打開那本充滿創意插圖的兒童聖經,開始讀給我的孫子聽。那些述說上帝的愛與供應的故事,立刻讓我們沉醉其中。當我標記了讀到哪裡之後,就把書闔上,再次看到書名:《耶穌的故事:每個故事都輕聲訴說祂的名》。確實,聖經中的每個故事都指向耶穌!

老實說,有時候聖經很難理解,特別是舊約的部分。為何那些不認識上帝的人可以勝過上帝的百姓?我們知道上帝是純全無瑕的,祂的旨意是要讓人得益處,那祂為何允許那些殘酷的事情發生呢?

耶穌復活之後,在往以馬忤斯的路上遇見兩個門徒,可是他們沒有認出耶穌。他們因長久盼望的彌賽亞死了而灰心失望(路加福音24章19-24節),他們「素來所盼望、要贖以色列民的就是祂!」(21節)但作者路加描述耶穌如何使他們恢復信心:「於是[耶穌]從摩西和眾先知起,凡經 [....]

靈命日糧 : 對上帝誠實

讀經:以賽亞書1章12-18節 

我三歲的孫子這天一開始就不怎麼順遂。先是找不到他最喜歡的上衣,後來他要穿的鞋子又讓他很不舒服。最後,他焦慮地對祖母大發雷霆,然後坐下來放聲大哭。

我問他說:「你為什麼這麼生氣?」我們談了一會兒,等他冷靜下來之後,我溫柔地問他:「你可以對祖母生氣嗎?」他低頭盯著他的鞋子,想了想說:「不可以。對不起!」

他的話讓我感到安慰。他沒有否認自己做錯事,反倒誠實地承認。接著,我帶他一起禱告,求耶穌赦免我們的過錯,讓我們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在以賽亞書1章,上帝指出百姓所犯下的過錯。他們的法庭充斥賄賂、不公,且為謀私利而欺壓孤兒寡婦。但即使是這樣的時刻,上帝仍憐憫他們,給他們機會承認過錯並且悔改,祂說:「你們來,我們彼此辯論。你們的罪雖像硃紅,必變成雪白。」(18 [....]

靈命日糧 : 得著平安

讀經:歌羅西書3章12-17節 

幾年前我和朋友共進午餐時,朋友問道:「你對平安有什麼看法?」「平安?」我有點困惑:「嗯,我不肯定,但你為什麼這樣問?」他回答說:「呃,因為我看到你在教會崇拜時抖著腳,我猜想是否什麼事讓你感到不安。你相信上帝會讓那些愛祂的人得著平安嗎?」

那時,朋友的問題讓我有點難過,但也讓我重新思考這方面的真理。我開始查考聖經,看看上帝的子民如何得享安寧,甚至在艱困中也滿有平安。當我讀到保羅寫給歌羅西教會的書信時,不禁咀嚼思想保羅的吩咐。保羅告訴他們,要讓基督的平安在他們心裡做主(3章15節)。

保羅從未造訪過歌羅西教會,只是從他朋友以巴弗那裡聽說過。他寫信給他們,是擔心他們會因為受到錯誤的教導,而失去基督的平安。保羅並非責備他們,而是鼓勵他們信靠那位賜給他們確據和盼望的耶穌 [....]

腓立比書靈修 | 你為何而活?(有聲中文)

作者:Kezia Lewis,菲律賓

翻譯:Tutu,中國

有聲播讀:馨寧,中國

今日經文:腓立比書1章19-26節

 

因為我知道,這事藉著你們的祈禱和耶穌基督之靈的幫助,終必叫我得救。照著我所切慕、所盼望的,沒有一事叫我羞愧。只要凡事放膽,無論是生是死,總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顯大。因我活著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處。但我在肉身活著,若成就我工夫的果子,我就不知道該挑選什麼。我正在兩難之間,情願離世與基督同在,因為這是好得無比的。然而,我在肉身活著,為你們更是要緊的。我既然這樣深信,就知道仍要住在世間,且與你們眾人同住,使你們在所信的道上又長進又喜樂,叫你們在基督耶穌里的歡樂,因我再到你們那裡去,就越發加增。

 

奔跑,我奮力地奔跑,

去追逐所有。

快點,請加快步伐,

我需要再實現一個成就。

十幾年前我寫下這首詩。就在寫詩的前幾年,剛剛成為基督徒的我,就失去了因患癌症去世的母親。對我而言,母親的去世賦予了死亡全新的定義:它帶給我如此真實的痛苦。我既生氣,又害怕,又懊惱。因此我開始追逐金錢和成就,並努力組建一個幸福的家庭,想要以此來排解自己內心的悲傷和痛苦。

與此同時,我盡了基督徒所應盡的一切義務:去教堂做禮拜,奉獻,禱告,唱讚美詩歌,讀聖經。我明白這些都是我與主耶穌同行必做的於我有益的事,然而我卻忽略了心靈上與主的親近。基督教信仰只是我給自己內心增加安全感的砝碼,因為它能保證我走向幸福的巔峰——進入永生。對我而言,活著就是幸福,死亡便是悲劇。

我過去沒有明白的是,與上帝親近意味著要為耶穌而活。這意味著我們要以耶穌基督的心為心,並活出祂給我們的使命——你們要去,使萬民做我的門徒。(馬太福音28章19節)這便是使徒保羅的人生。

使徒保羅寫給腓立比的信中飽含著他的切慕和盼望:無論他是生是死,總叫基督在他身上照常顯大(腓立比書1章20節)。保羅對生命的看法與我的截然相反 ——於他而言,活著就是基督,死了就有益處(腓立比書1章21節)。

使徒保羅的一生都是為了耶穌基督而活。就在他寫下對主耶穌效忠的美麗宣言時,他還被關在由羅馬士兵看守著的監獄裡。他的宣言並非空洞的效忠之詞,而是信心的證明。他已經準備好付上一切為基督而活的代價了——即便是死亡。

對保羅來說,死亡並非是壞事,因為死亡意味著回歸與基督同在,這對他而言遠勝過肉身活著(腓立比書1章23節)——在一個為基督而活的人來看死了絕對是有益處的。然而,即使在思考他是應該活著與眾人同住,使眾人在所信的道上有長進有喜悅,還是離世與基督同在時,保羅選擇的仍是對他人更有益的,而不是更讓他自己受益的(腓立比書1章24-25節)。他選擇活著,叫眾人在基督耶穌里歡樂,因他再到眾人那裡去就越發加增。(腓立比書1章26節)。

保羅的選擇完美闡釋了什麼是為了他人和基督的緣故而自我犧牲。當我們都只顧著自己的幸福和利益時,保羅的這種選擇就成為了最容易被人忽視的。除了耶穌基督,保羅把一切都看得雲淡風輕。他願意為基督付上任何代價。

使徒保羅的故事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目標和使命。現在的我不再追隨世俗成就,而是渴望更多地認識主耶穌基督並將他人帶到祂的面前——即使這意味著我要跳出舒適圈去與周圍的人分享福音。

我為自己和世界各地的所有信徒禱告,祈求大家都能擁有與使徒保羅一樣的異象——渴望為基督而活,並不再懼怕死亡,因為它意味著我們將「與耶穌基督同在」(腓立比書1章23節)。讓我們不斷地反思自己在為何而活,調整自己所看重的更靠近基督的旨意,並作出那些可以幫助他人認識基督的選擇吧。

我禱告我們都像使徒保羅一樣,將認識基督,追隨基督和為祂而活當做生命的一切。

問題反思:

1.反思使徒保羅在腓立比書1章19-26節所寫的內容,並請求上帝幫助我們看清自己最看重的是什麼。問問自己,你為何而活?你願意為何而死?

2.你對生與死的看法在哪些方面與保羅有相似之處或不同之處?

3.使徒保羅的例子如何鼓勵你改變今後的人生目標和方向?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後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腓立比書靈修

靈命日糧 : 現在好餓!

讀經:雅各書2章14-18節 

湯瑪士出生於印度的貧窮家庭,後來被一個美國家庭領養。在一次回印度期間,他目睹了家鄉許多孩童的急迫需要,知道自己應該給予協助。於是,他打算回到美國完成學業,積存一大筆錢,然後再回去印度幫助他們。

當他仍在印度時,他讀到雅各書2章14節說:「若有人說自己有信心,卻沒有行為,有什麼益處呢?」接著,他聽到附近有個小女孩哭著對母親說:「但是媽媽,我現在好餓!」這令他想起小時候常飢餓難耐,甚至在垃圾桶翻找食物的景況。湯瑪士知道自己不能等到幾年後才提供幫助,他決定:「我現在就要開始!」

如今,他創建的孤兒院住了50名孩童,他們衣食無缺,並且可以受教育,學習認識耶穌。這些人得幫助,都是因為湯瑪士清楚知道上帝要他做的事之後,立即採取行動。

雅各的話也同樣是對我們說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