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靈命日糧 : 可以放鬆了!

讀經:約翰福音14章25-31節 

達明走進物理治療師的診療室,知道接下來必須飽受皮肉之苦。自幾個月前受傷後,達明的手臂就無法自然彎曲,必須接受物理治療。治療師拉著他的手臂,做各種伸展、彎曲的動作,而在做了每個讓達明疼痛不已的動作之後,治療師總是溫柔地對達明說:「好,你可以放鬆了!」達明之後回憶說:「每次物理治療時,『你可以放鬆了』這句話,我至少會聽到50次!」

達明覺得在自己生活的其他層面,這句話其實也很適用。他可以不必憂慮,信靠上帝的美善和信實,讓自己放鬆下來。

在耶穌即將受難之際,祂知道門徒也需要學習放鬆,因他們很快就要面對動盪和逼迫。為了鼓勵門徒,耶穌說祂會賜下聖靈與他們同住,聖靈也會提醒他們耶穌的教導(約翰福音14章26節)。因此耶穌說:「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你 [....]

靈命日糧 : 夜更

讀經:詩篇63篇1-8節 

在讀大學時,我每年夏天都會到一個度假牧場工作。牧場座落在科羅拉多州的美麗山間,我會與其他工作人員輪流在夜間巡邏。我們必須小心提防森林火災,以確保客人的安全。一開始,這似乎是個令人筋疲力盡、吃力不討好的任務,但後來卻成為我親近上帝的機會,讓我能來到大能的上帝面前,靜默、反思並得到安慰。

大衛王也曾切切尋求、渴想切慕上帝(詩篇63篇1節),甚至「在夜更的時候」,躺臥在床上,也如此思念上帝(5-6節)。這首詩清楚說明,大衛正面臨困苦愁煩。詩中這些話語可能也包含了他對兒子押沙龍叛亂所感到的悲傷。然而,夜晚成為大衛尋求上帝的時刻,他投靠在上帝「翅膀的蔭下」(7節),在上帝的大能與同在中尋求幫助並重新得力。

或許,你正面臨生活中的一些危機或困難,以致夜深人靜時難以入睡。也 [....]

靈命日糧 : 按上帝形象

讀經:創世記1章26-31節 

當這個年輕女子美麗的棕色皮膚開始失去顏色時,她感到驚慌害怕,因為這就好像她的「自我」正逐漸消失一般。她患上了白斑症,皮膚的黑色素細胞消失,出現一片片的白斑。為了掩蓋這些白色斑點,她不得不時時化濃妝。

然而有一天,她問自己:我為何要掩飾呢?於是,她開始倚靠上帝的能力接納自己,不再依賴濃妝遮掩斑點。不久,她的自信使她漸漸得到關注,最後,她成為第一位患有白斑症的模特兒,為某知名的化妝品牌代言。

她告訴電視新聞主持人說:「這是上帝的賜福!」她表示,她的信仰、家人和朋友都是她得鼓勵的來源。

這位年輕女子的經歷提醒我們,每個人都是按照上帝的形象所創造的。創世記1章27節說:「上帝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著祂的形像造男造女。」無論我們的外貌如何,每個人都有上 [....]

靈命日糧 : 鏡中之物

讀經:腓立比書3章7-14節 

在1993年的電影《侏儸紀公園》經典場景中,伊恩博士和他的同伴坐吉普車逃離兇猛的暴龍,口裡喊著:「開快點!」駕駛員從後視鏡看到暴龍齜牙裂嘴,其下顎剛好就在後視鏡的警語上:「鏡中所見之物,可能比你以為的更靠近。」

這一幕巧妙地結合了緊張的氣氛和逗趣的幽默。有時我們看著生命的「後視鏡」,也會看到過去的錯誤緊追在後,似乎要以罪咎感或羞恥感將我們吞沒。

使徒保羅清楚知道,過去的失敗可能會使人癱瘓無力。他曾花了多年時間,試圖靠自己活出完美的生活,甚至還迫害基督徒(腓立比書3章1-9節)。對過去的悔恨,極易令他深受打擊,以致停滯不前。

然而,後來保羅認識了基督,經歷了上帝的美好與大能,使他能放下過去(8-9節),他憑著信心向前看,並沒有活在過去的恐懼和懊悔中。 [....]

靈命日糧 : 為你預備

讀經:申命記15章7-11節 

像其他城市一樣,在巴黎郊區也有許多居民對社區中無家可歸的遊民伸出援手。他們將衣物放在防水袋,掛在特定的欄杆上,讓遊民按照自己的需要取用。防水袋上清楚標明:「我不是丟失的物品,而是為你預備,免得你受凍!」這不僅讓那些露宿街頭的人得到溫暖,更能讓居民瞭解幫助社區中困苦人的重要性。

聖經也強調關懷窮人的重要性,教導我們要向他們「鬆開手」(申命記15章11節)。我們可能會試圖對窮人的困境視而不見,吝於和他們分享自己擁有的資源。然而上帝要我們知道,你我身旁總有人需要幫助,我們應慷慨地幫助他們,而且不要心疼或愁煩(10節)。耶穌說,當我們賙濟窮人時,就是為自己預備「用不盡的財寶在天上」(路加福音12章33節)。

有時候,我們的慷慨除了上帝以外,或許沒有人會知道或認同。然而 [....]

靈命日糧 : 無懼的愛

讀經:約翰一書4章7-12節 

多年來,為了保護自己免受傷害,我一直以恐懼為藉口,避免嘗試新的事物、不敢追求夢想,甚至不願順服上帝。同時我也因為害怕失去、受傷和被人拒絕,而難以與上帝和其他人建立愛的關係。恐懼令我成為一個缺乏安全感、充滿焦慮和嫉妒的妻子,也是一個過度保護和杞人憂天的母親。然而,當我逐漸認識到上帝對我的愛時,上帝也開始改變我與祂並其他人的關係。正因為我知道上帝關心我,我開始有了安全感,也願意先顧及別人的需要。

上帝就是愛(約翰一書4章7-8節)。基督在十架上的犧牲,將上帝的愛表露無遺,顯明上帝深愛我們(9-10節)。因為上帝愛我們,又住在我們裡面,所以我們可以靠著祂,以及祂所成就的一切去愛別人(11-12節)。

當我們接受耶穌為救主,上帝就將聖靈賜給我們(13-15節)。聖靈會 [....]

靈命日糧 : 一張空床

讀經:馬太福音28章16-20節 

我帶著殷切的期待回到牙買加的聖詹姆士養老院,打算探望在兩年前相信耶穌的倫德爾。每年春天,我都會和一個高中合唱團去短宣。兩年前,其中一位名叫伊芙的年輕人曾讀聖經給倫德爾聽,向他傳福音,最後倫德爾接受耶穌成為他生命的救主。

然而,當我踏入倫德爾的房間時,卻發現只剩下一張空床。我立即到護士站查詢,結果聽到令我心痛的消息。在我們到達的五天前,他去世了。

我含淚發簡訊給伊芙,告訴她這個傷痛的消息,她回應道:「倫德爾正與耶穌一同歡樂。」接著她又說:「幸好我們把握機會,傳福音給他。」

伊芙的話提醒了我,隨時準備以愛心向人分享我們在基督裡的盼望實在重要。當然,要隨時開口向人宣講那位常與我們同在的上帝(馬太福音28章20節)並不容易。然而,當我們想到福音為我們和倫德 [....]

靈命日糧 : 不再孤單

讀經:約翰福音14章15-18節 

一位作家朋友為印尼的傳道人撰寫聖經指南時,對於這個國家的團結文化深感興趣。每個印尼人都有一種「互相合作」(gotong royong)的概念。在鄉村裡,村民們會一起修補屋頂或重建橋樑、小路。我的朋友說:「就連在城市裡,人們也會結伴而行,例如讓人陪著去看醫生。這是一種文化規範,所以你永遠不會孤單。」

在世界各地,我們這些相信耶穌的人也能為自己絕不孤單而歡欣快樂,因天父所賜的聖靈永遠是我們的良伴。這三一真神中的聖靈不僅是我們忠誠的朋友,還幫助我們,並永遠與我們同在(約翰福音14章16節)。

耶穌應許在祂離世後,聖靈就會降臨,祂說:「我不撇下你們為孤兒」(18節)。聖靈或「真理的聖靈」會住在每個接受基督為救主的人心裡,祂要「常與你們同在,也要在你們裡面」(17節)。 [....]

雅各書靈修 | 你是如何禱告的?(有聲中文)

作者:Lydia Tan,新加坡

翻譯:Nancy,中國

有聲播讀:Carol,中國

 

今日經文:雅各書5章13-18節

你們中間有受苦的呢,他就該禱告;有喜樂的呢,他就該歌頌。你們中間有病了的呢,他就該請教會的長老來;他們可以奉主的名用油抹他,為他禱告。出於信心的祈禱要救那病人,主必叫他起來;他若犯了罪,也必蒙赦免。所以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以利亞與我們是一樣性情的人,他懇切禱告,求不要下雨,雨就三年零六個月不下在地上。他又禱告,天就降下雨來,地也生出土產。

 

你通常向上帝禱告和講些什麼呢?

我想我們的禱告可以比作談話。談話的深度反映了我們關係的深度——我們選擇分享什麼和如何分享說明了我們這段關係的親密度。

例如,我們與同事的談話就會與和密友的談話大不相同。

同樣,我們禱告的內容和方式也反映了我們內在的屬靈狀況和我們在與上帝的關係遠近。

雅各在這段經文中就提到了這一點。他首先講作為基督徒的我們應該如何回應不同的生活景況(13-15節)。當我們被困難和傷心事壓垮時,要在試煉中祈求智慧(1章2-5 節)——讓我們把試煉看作是獲得大喜樂的機會和培養忍耐的方法,因我們記得上帝在這一切事上掌權。上帝知道祂在做什麼,我們要明白祂可以使用最槽糕的情況,來實現祂美好的計劃。

當我們開心或狀態很好時,應當歌頌上帝,數算祂給我們的祝福、並看到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從我們良善的天父而來(13節)。

當我們生病的時候,我們要請求教會的長老們為我們禱告,相信「出於信心的祈禱要救那病人」(15節)。我們也可以抓住這個機會來查看自己內心裡是否有隱藏的罪,並在上帝面前認罪悔改。

但是什麼是「出於信心的祈禱」呢?我們要怎樣才能做出「信心的祈禱」?

希伯來書11章1節告訴我們,信心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因此,信心的祈禱是以上帝的應許為基礎,確信祂會遵守祂的話,並在祂自己的時間使之成就。當我們以這樣的態度來到上帝面前時,會讓祂的心無比喜悅。

在第15-16節中,雅各強調了在禱告中認罪的重要性。我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我們可以得醫治(16節)。雅各繼續談到「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17節)。」他指的不是因著自己的成就和善行誇口自義的人,而是那些認識到上帝在其生命中的救贖之恩和大憐憫,並單單信靠基督的話語和工作的人。

雅各說,先知以利亞就是一個值得效仿的榜樣(列王記上17-18章)。我們反駁說以利亞可是大先知之前,雅各很快就提醒我們,以利亞「與我們是一樣性情的人」(17節)。他如我們一樣會恐懼、不安、懷疑和憂慮,他甚至有厭倦生命,祈禱上帝取走他的生命的時候(列王記上19章4節)。

然而以利亞認識他的上帝和祂的話語。他把上帝的應許存記在心上,並相信祂會在自己的完美時間實現祂的應許,因此他能作出充滿熱情和信心的禱告(17-18節)

對此,我們應該有怎樣的回應呢?

當我們在此生與上帝聯結時,可以通過讀祂的話語來認識祂和祂的應許。當我們越來越清楚上帝的應許時,我們禱告的方式將徹底改變。我們會以祂給我們的應許為基礎,開始滿有信心的禱告。我們會大膽地禱告,求上帝在祂完美的時間裡實現祂的應許。

讓我們開始做信心的祈禱吧!

 

問題反思

1.花點時間回想一下你最近做的禱告。它們是信心的禱告嗎?…或者更像是絕望的禱告?

2.對於你的禱告方式,你能做出哪一樣改變?

3.寫下一條上帝的應許,將它放在你今天的禱告中。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後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新的樣式

靈命日糧 : 紀念故人

讀經:撒母耳記下9章1-7節 

我在一間固守傳統的教會長大。當有教會成員去世時,更能突顯這些傳統。通常在他們過世後不久,教會的長凳或走廊的某幅畫上就會出現一塊黃銅板,寫著「紀念……」上面銘刻逝者的名字,提醒我們一個生命的流逝。直到如今,我仍然很欣賞這樣的紀念方式。但與此同時,我不禁思想,這些對逝者的紀念全都是靜止的、毫無生氣的,有什麼方式可以添加「生命」的元素呢?

大衛在好友約拿單去世後,想要紀念約拿單並向他持守諾言(撒母耳記上20章12-17節)。大衛不是用毫無生氣的物品追念約拿單,他乃是尋找約拿單的兒子,以富有生命力的方式,緬懷他的摯友(撒母耳記下9章3節)。大衛的做法確實別出心裁。他試著尋找約拿單的家人,想要向他們施恩(1節),還對約拿單的兒子米非波設說:「你祖父掃羅的一切田地都歸還你,你也可以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