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靈命日糧 : 你曾經歷

讀經:哥林多後書1章3-11節 

有時候,人生的旅程極度艱難,讓我們無法承受,黑暗似乎沒有盡頭。我們家也曾面臨這樣困難的景況,那時我的妻子在一天早上的靈修時,有了這樣的領受:上帝要我們在順境時,仍然謹記在此逆境中所學到的功課。

保羅描述他和同工們在亞西亞所遭受的苦難之後,他對哥林多教會的信徒也有同樣的教導(哥林多後書1章)。保羅要哥林多的信徒明白,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上帝仍能拯救我們。他說,我們得了安慰,便能學習如何安慰他人(4節)。保羅和他的同工在患難中學習上帝所給他們的功課,以至他們能夠安慰勸勉同樣遭遇患難的哥林多信徒。我們若願意順服,上帝也會在我們身上做同樣的工作。祂也不會讓我們白白遭受患難,祂會使用我們在患難中所學的功課去幫助他人。

你正陷入困境中嗎?願你從保羅的教導和經歷得激勵!你要相 [....]

靈命日糧 : 旅途力量

讀經:哈巴谷書3章16-19節 

描述基督徒生活的經典寓言故事書《穩行高處》,是以哈巴谷書3章19節為藍本。故事描述主角「驚恐小姐」追隨大牧者的旅程,但驚恐小姐因害怕而要求大牧者背著她前行。

大牧者溫柔地回答:「我當然可以直接背妳走到高處,讓妳不必爬這段崎嶇的路程。但如此一來,妳就無法鍛鍊雙腳,以後也無法跟上我的腳步,成為我的同伴與我同行。」

驚恐小姐和先知哈巴谷都問了同樣的問題,這也是我的疑問:「我為何要受這種苦?」「我的旅程為何如此艱辛?」

在公元前七世紀末,以色列民被擄之前,先知哈巴谷住在猶大。他察覺人們漠視社會的不公不義,讓他陷入巴比倫人即將入侵的恐懼(哈巴谷書1章2-11節)。他求上帝挪去那些苦難(1章13節),上帝則表示祂會施行公義,只是會按照祂所定的時候(2章3節)。< [....]

靈命日糧 : 警官的心

讀經:馬太福音18章1-10節 

回到警局後,林警官疲累地靠坐在牆邊。他剛花了大半天的時間處理了一件家暴案子,這件案子造成被害人的男友收押,年幼的女兒被送進急診室,而這位驚魂未定的母親還在想怎麼會發生這種事情。這起令人難過的案件,讓年輕的林警官久久不能釋懷。

林警官的小隊長深表同情地說:「你已經盡力了!」但這麼說似乎於事無補。有些警察可以公事公辦,但林警官卻並非如此,至少他無法忽視這起傷害兒童的案件。

林警官的心反映了耶穌的憐憫。當門徒問耶穌說:「天國裡誰是最大的?」(馬太福音18章1節)耶穌就讓一個小孩子進前來,並對門徒說:「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3節),祂還對那些傷害孩子的人發出嚴厲的警告(6節)。對耶穌而言,孩子是非常珍貴的,祂說:「他們的使者在天上,常見我天父的 [....]

靈命日糧 : 求主幫助

讀經:使徒行傳2章14-21節 

紐約市在2016年發生了多起電梯事故,共導致5死51傷。過後,市政府展開文宣活動,教育民眾在意外發生時,如何保持冷靜以策安全。其中提到當電梯出現故障時,最糟糕的就是試圖自救。當局一再強調,最好的應變措施其實很簡單,就是「致電求救,放鬆心情,等待救援」。紐約市建管局也承諾,他們接到電話會立即作出反應,確保民眾不受傷害,並將他們從困境中解救出來。

在使徒行傳中,彼得在傳講福音時,也強調人們試圖自救的錯誤。這本書的作者路加紀錄了一些非凡的事件,其中提到基督徒用他們原不認識的鄉談語言說話(使徒行傳2章1-12節)。彼得就此事向他的猶太同胞解釋說,他們正見證了一個古老的預言的應驗(約珥書2章28-32節) ,也就是聖靈的澆灌和救贖的日子來到。那時,所應許的聖靈,正顯明在那些求耶穌拯救 [....]

靈命日糧 : 建在磐石上

讀經:路加福音6章46-49節 

朋友住了好幾年的房子牆上出現了裂縫,窗戶也不能開啟,我朋友才驚覺客廳正在下沉,原來增建的客廳並沒有地基。若要改善惡劣的屋況,就必須花好幾個月的時間,讓建築工人奠定新的地基。

工程完成之後,我去探訪他們,牆壁已沒有裂縫,窗戶也可以打開,從外觀上雖看不出有什麼區別,但我明白堅實的地基是多麼重要。

我們的生命也是如此。

耶穌以聰明人和愚昧人建造房子的比喻,說明不聽從祂話語的愚蠢(路加福音6章46-49節)。那些聆聽並遵行祂話語的人,就像在堅實的地基上建造房屋,但那些聽到卻無視耶穌話語的人,便正好相反。耶穌讓聽從祂話語的人清楚知道,當風暴來臨時,他們的房子仍屹立不倒,他們的信心也不會動搖。

我們可以確定,當我們聽從耶穌的話語時,祂會為我們的生命奠 [....]

靈命日糧 : 你愛我嗎?

讀經:瑪拉基書1章1-5節 

我在十幾歲時,經歷了一個典型的叛逆時期,極力反抗母親的權威。父親在我進入青春期前就已經過世,所以我母親必須獨力撫養我,並面對青春期孩子隨時帶來的衝擊。

記得那時,我認為母親根本不讓我有任何休閒娛樂,甚至覺得她並不愛我,因為她經常對我說:「不行!」回頭一看才明白,她會反對我去參加那些不適合我的活動,正是因為她愛我。

當以色列人被擄到巴比倫時,他們也質疑上帝並不愛他們。其實,上帝是藉著此事來糾正以色列民對祂持續的背叛。之後,上帝派先知瑪拉基對他們說話,且一開始就說:「我愛你們」(瑪拉基書1章2節,新譯本)。以色列民滿懷疑竇地詢問上帝如何愛他們,好像在說:「真的嗎?」但上帝透過瑪拉基提醒他們,上帝已顯明祂的愛,就是祂揀選了以色列民,而沒有選擇以東人。

相信 [....]

靈命日糧 : 學習信靠

讀經:馬太福音6章25-34節 

在我的青少年時期,每當母親鼓勵我要有信心時,她總是說﹕「要信靠上帝,祂必看顧你。」有時,我會反駁說﹕「媽媽,哪有那麼簡單!妳沒聽過『天助自助者』嗎?」

然而,我們在聖經中找不到「天助自助者」這句話。相反地,聖經教導我們可以倚靠上帝供應我們日常的需要。耶穌告訴我們﹕「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裡,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牠。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你們哪一個能用思慮使壽數多加一刻呢?」(馬太福音6章26-27節)

我們所擁有的一切,包括謀生的技能和「自助的能力」,都是天父所賜的恩典,祂對我們的愛與重視遠遠超過我們的理解。

在母親晚年時,阿茲海默症雖奪走了她的思考能力和記憶,但她對上帝的信心仍然堅定。她曾在我們家住了一段時間,那時我親眼看 [....]

羅馬書靈修 | 律法本是叫人知罪(有聲中文)

作者:Cindy Wang,澳大利亞

語音播讀:Jovial,中國

*封面和文中圖片來自PEXELS

讀經:羅馬書3章9-20節

所以,凡有血氣的,沒有一個因行律法能在上帝面前稱義,因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羅馬書3章 20節

我的丈夫John,一天傍晚開着車,帶着孩子,暫停在交叉路口。因為清晨進貨和一天的勞累,他已非常疲憊。在等交通燈變綠的短短几十秒里,他腦袋發沉,幾乎要睡過去。這個路口十分複雜,沒有環島,是五條主路,十多個車道彙集的地方,也是John每天的必經之路。綠燈亮了,John一踩油門就開了出去,霎時警笛劃破周圍車水馬龍的嘈雜,John也被眼前迎面開來的車輛完全震醒,原來他在迷糊間開進了對面的逆行車道。恰巧一輛警車停在其中一個路口,目睹了這一切,鳴響的警笛和對面車輛及時的剎車,避免了一場可怕的事故。

John 有多年的駕齡,他知道交通守則嗎?當然。他觸犯了嗎?當然。雖然不是故意,但是不僅他逆行不對,疲勞駕駛其實也是違反規定的。當他意識到錯誤時,他糾正了嗎?當然,要不然後果不堪設想。他需要為自己的錯誤負責嗎?當然,他被警察叫到了一邊,接受盤問。

如果一個人不知何為罪,怎麼會悔改?羅馬書3章20節說:所以,凡有血氣的,沒有一個因行律法能在上帝面前稱義,因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所以上帝的律法告訴我們什麼是罪。「違背律法就是罪」(約翰一書3章4節) 。詩篇19篇7節說:「耶和華的律法全備,能蘇醒人心。」律法沒有稱我們為義,而是使我們在那位聖潔的上帝之審判席前顯出自己的罪來。世人必須明白自己已失落,才能來呼求上帝的憐憫;除非看見罪的工價乃是死,否則不會逃生。

那天,John 解釋了他的狀況后,靜靜等着巡警開一筆大額罰款單。那位巡警看看車裡的孩子和John 疲憊的面容,竟然只是嚴肅地警告了一番,就離開了。如果John不知錯,他不會甘心等待罰單;而當他願意接受處罰時,那位有權利定罪的巡警卻放過了他。

在普世的人都伏在上帝的審判之下時(羅馬書3章19節),「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上帝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5章8節)。

查爾斯‧司布真曾說:“如果世人不在公義聖潔的律法前顫抖,他們將永遠無法領受(赦罪的)恩典。”我們原是那不配的,沉淪的,卻因着基督的十字架被赦罪,因祂的復活而稱義。

思考: 耶和華的律法是否成為你人生道路上的指引和亮光?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做光做鹽

靈命日糧 : 經常事奉

讀經:但以理書6章10-22節 

教育心理學家本傑明·布魯姆(Benjamin Bloom)在探討如何培養年輕人的才能時,以120位傑出精英的童年作為研究,當中包括運動員、藝術家和學者。他發現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長期進行密集式的練習。

布魯姆的研究顯示,我們生命中任何範疇的發展都需要有紀律。同樣地,在與上帝同行的過程中,培養有紀律的屬靈生活習慣,定時親近上帝,是讓我們信心成長的一種方式。

但以理將親近上帝視為首要之務,並持之以恆,為我們樹立了美好的榜樣。但以理在年輕時,就作了謹慎而明智的決定(1章8節)。他也天天親近上帝,「禱告感謝」(6章10節)。他常常尋求上帝,使周遭的人能輕易看出他是屬上帝的人,像大利烏王就稱但以理為「永生上帝的僕人」(20節),並曾兩次提到他是「常」事奉上帝的人(1 [....]

靈命日糧 : 別這麼認定

讀經:加拉太書2章11-16節 

在討論如何與人和好時,有人說了一句很有智慧的話﹕「不要認定一個人永不會改變。」他觀察到我們常會只記得別人的過錯,卻不給他們改過的機會。

在門徒彼得的生命中,有很多次耶穌都能這樣認定他,但耶穌從未如此。彼得曾衝動地要「糾正」耶穌,受到耶穌嚴厲地斥責(馬太福音16章21-23節) ;眾所皆知,彼得曾三次不認主(約翰福音18章15-27節) ,直到耶穌將他挽回(21章15-19節) 。彼得還曾加深了教會內的種族隔閡。

事情的發生是因為彼得(又名磯法)疏遠外邦人,不與他們往來(加拉太書2章11-12節)。那時彼得剛開始與外邦的信徒一同吃飯往來,然而,當一些猶太人到達時,彼得就立即避開未受割禮的外邦人,因為那些猶太人堅持歸信基督的人必須受割禮。這讓當時的信徒陷入重回摩西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