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靈命日糧 : 勝過挑戰

讀經:尼希米記6章1-9、15節 

我和一些朋友每個月都會相聚,彼此提醒要努力達成自己的目標。我朋友瑪莉在年初時,便希望在年底前能更換飯廳座椅的椅墊。在11月的聚會中,她風趣地描述了事情的進展,說:「我花了10個月又2個小時才把椅墊弄好。」由於找不到所需的材料,再加上繁重的工作和照顧家中的幼兒,她總是抽不出時間更換椅墊。直到最後她下定決心,結果只用2小時就更換了所有的椅墊。

上帝呼召尼希米去完成一項更重要的任務,即重建耶路撒冷那毀壞了150年的城牆(尼希米記2章3-5、12節)。當尼希米帶領百姓修建城牆時,他們歷盡嘲諷、攻擊和攪擾,以及罪的引誘(4章3、8節,6章10-12節)。但上帝使他們毫不動搖,下定決心專心修築城牆,只用了52天便完成這項艱巨的任務。

要勝過這樣的挑戰,不能單靠個人追求實現目 [....]

靈命日糧 : 哀傷中的盼望

讀經:路加福音24章13-32節 

在十九歲那年,我有一位好朋友在車禍中喪生,在隨後的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當中,我感到無盡的哀傷。失去了這麼年輕又優秀的朋友,極度的傷痛蒙蔽了我的眼目,使我渾然不見周遭的事物。悲慟更遮蔽了我,讓我根本就看不見上帝。

路加福音24章記載兩個門徒在耶穌受難後,感到困惑和心碎,他們甚至沒有發現復活的主正與他們同行,並向他們講述救主必須受死並復活的聖經真理。直到耶穌拿起餅來,祝謝了,擘開,他們才認出祂就是耶穌(30-31節)。雖然門徒在耶穌受難時,經歷過死亡帶來的恐懼和不安,但藉著耶穌從死裡復活,上帝讓門徒再一次得著盼望。

我們像那些門徒一樣,有時也會因困惑和哀傷而消沉,但我們可以確信耶穌永遠活著,至今仍在世上和在我們裡面動工,這個真理能為你我帶來盼望和安慰。雖然我們仍會面 [....]

靈命日糧 : 餅和石頭

讀經:馬太福音7章7-11節 

有些問題總是需要爸爸親自出馬。例如,最近我的孩子們發現蜜蜂在我們家前廊的裂縫中築巢。於是,我以殺蟲劑作為武器前去作戰。

我被螫到了,一共五次。我當然不喜歡被螫,但更不願妻兒被螫傷。保護家人的安危是我最重要的職責。孩子看到危機會來找我處理,因為他們相信我會保護他們免於傷害。

在馬太福音7章,耶穌也教導我們將各樣的需要帶到上帝面前(7節),要相信祂會回應我們的祈求。耶穌以父母為例,對此詳加解釋:「你們中間誰有兒子求餅,反給他石頭呢?求魚,反給他蛇呢?」(9-10節)對愛子心切的父母而言,答案是清楚不過的。但耶穌仍繼續講述,提醒我們不要對天父仁慈的良善失去信心,祂說:「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豈不更把好東西給求祂的人嗎?」(11節)< [....]

靈命日糧 : 愛的表達

讀經:哥林多後書9章6-15節 

每逢結婚紀念日,丈夫阿倫就會送我一大束鮮花。當他因公司重組而被解僱時,我以為他應該不會如此奢侈地傳情達意。沒想到在我們結婚十九周年紀念日當天,一束色彩豔麗的鮮花在餐桌上迎接我。原來阿倫為了要延續這項傳統,每個月都會存點錢,以便能繼續用這樣的方式來表達他的情意。

我丈夫的仔細規畫展現出他的慷慨大方,而使徒保羅鼓勵哥林多教會積極去行的便是類似這樣的慷慨。保羅讚許他們立志奉獻的心(哥林多後書9章2、5節),並提醒他們,上帝喜悅慷慨樂意的付出(6-7節)。畢竟,我們再怎麼付出,都不會超過那位慈愛供應我們的上帝,祂總是預備供應我們一切所需(8-10節)。

我們都可以慷慨待人,不拘是什麼方式,餽贈、施捨或是關懷,因為上帝滿足我們所有物質上、情感上及靈裡的需要(11節)。當我 [....]

靈命日糧 : 無私的服事

讀經:以賽亞書58章6-12節 

有一小群人站在那裡,在他們身邊的草地上,那棵倒著的大樹顯得無比巨大。一位老太太扶著拐杖,述說前一晚猛烈的風暴吹倒了她家雄偉的老榆樹。她還激動地說:「更糟的是,還毀了我寶貝的石牆。這片牆是我剛結婚的時候,我丈夫親自砌築起來的。我丈夫和我都很寶貴這片牆!但現在牆毀了,就像我丈夫也不在了。」

隔天早上,她看見窗外樹木工人清理倒下的樹時,臉上展露出微笑。因為她透過層層枝椏,看到有兩個人和一個幫她剪草的男孩,正在小心翼翼地測量和重建她心愛的石牆!

先知以賽亞講論上帝所喜悅的服事,就是付出行動使周遭的人喜樂,就像這些修牆工人為這位老太太所做的一樣。今天閱讀的這段經文教導我們,上帝看重無私的服事,更甚於空洞的宗教儀式。事實上,上帝兒女無私的服事會得著祂雙向的賜福。首先,上帝用 [....]

靈命日糧 : 完美的缺陷

讀經:以弗所書3章8-19節 

在大學時,有位教授看到我為了追求完美而耽延,便給了我明智的建議:「千萬不要讓完美阻礙成長。」他認為一味地追求完美的表現,會使我們因懼怕失敗而停滯不前。但若能坦然接受自己所做的並非完美,就能自由地繼續成長。

使徒保羅給了一個更重要的理由,我們為何無須憑己力追求完美,因為這會使你我忘了我們需要基督。

保羅也是好不容易才有這番深刻的領悟。他多年努力完全遵守上帝的律法,直到遇見耶穌後,這心態才有所改變(加拉太書1章11-16節) 。保羅終於明白,若憑自己的努力就能在上帝面前成為完全、成為義人,那基督就白白地死了(2章21節) 。只有放掉、棄絕依靠自我,才能經歷基督在他裡面活著(20節) 。只有在自己的不完美中,才能經歷上帝完美的大能。

這不是說,我們可以繼續 [....]

靈命日糧 : 耶穌知道

讀經:馬可福音8章22-26節 

我有些朋友患病經過治療之後,並未完全得到康復,仍因一些併發症而飽受痛苦。有些朋友雖然已經戒除成癮,但心靈仍飽受煎熬,失去自信和厭惡自己。我很納悶,為什麼上帝不完全醫好他們,一勞永逸地讓他們痊癒呢?

在馬可福音8章22-26節,記載了耶穌治癒一個天生瞎眼的人。耶穌先領他到村外,吐唾沫在他眼睛上,並「按手在他身上」。隨後,這人說他看見人「好像樹木,並且行走」。於是,耶穌再次按手在他眼睛上,他就「樣樣都看得清楚了」。

耶穌在世上傳道時,祂的所言所行常使眾人和跟隨祂的人感到希奇困惑(馬太福音7章28節;路加福音8章10節,11章14節) ,甚至令許多人退卻離開(約翰福音6章60-66節) 。相信這個分兩階段完成的神蹟,也會讓人感到困惑。耶穌為什麼不立即完全治癒這個人呢? [....]

信靠上帝(有聲中文)

作者:Tim Gustafson

翻譯:晨光,中國

語音播讀:劉弟兄,中國

讀經:希伯來書10章38-11章6節

「因為上帝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這義是本於信,以至於信。」(羅馬書 1章17節)

關於上帝我們普遍相信的是,如果我們能「做足夠多的好事」,就能贏得祂的青睞。自然而然地,我們接下來就要問:多少才能算足夠呢?什麼時候我們才能確定已經做了足夠多的好事呢?好吧,我們不能確定!但值得慶幸的是,以上的概念並沒有出現在聖經中。我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相信耶穌基督 (見以弗所書2章8-9節)。

我們可能會誤解這裡所說的恩典,或者對信心的理解也不完全。所以我們要麼認為反正有了上帝的恩典,我們做什麼都行;要麼相信,一旦我們開始相信上帝,就必須過着謹慎小心的生活,以免再次陷入罪里。然而這兩種態度都毫無聖經依據。

馬丁路德在修道院尋求靈里的安寧。然而,直到他理解了保羅對上帝救恩的描述,他才找到了真正的平安。「因為上帝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這義是本於信,以至於信。」

(羅馬書1章17節)。為了強調這一點,保羅引用了《舊約》先知的話:「義人因信得生」(羅馬書1章17節;哈巴谷書2章4節)。相信上帝的存在很容易。很多人都信。但真正地信靠上帝——信靠祂所說的每一句話——卻很難做到。

《希伯來書》重申了這一點:「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經文繼續說:「古人在這信上得了美好的證據」(希伯來書11章1-2節)。他們的果效是通過信心得到的!

這是個安慰人心的結論。上帝因我們的信心而喜悅我們。祂單單召我們「相信有上帝,且信祂賞賜那尋求祂的人」(希伯來書11章6節)。

願我們相信祂,又因着祂的恩典信靠祂。

延伸閱讀:讀《希伯來書》10章26-38節,看這些經文中有哪些安慰,又有哪些挑戰。

思考應用:你信靠上帝嗎?還是你僅僅相信祂存在?這兩者有何區別?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奇異恩典

靈命日糧 : 悉心看顧

讀經:耶利米書23章20-24節 

當兒子正匆忙趕著出門去學校時,我問他有沒有刷牙。接著我再問一次,並提醒他說實話的重要性。他竟然對我溫柔的警告無動於衷,甚至半開玩笑地對我說:「媽咪,妳應該在浴室裝個監視器,看看我到底有沒有刷牙,那我也就不敢撒謊了。」

雖然監視器的存在能提醒我們遵守規則,但仍然有些地方並沒有裝設監視器,或是有方法避免被鏡頭看到。我們也許可以避開或逃避監視器,但若我們以為自己能躲避上帝的目光,就是在欺騙自己。

上帝曾問道:「人豈能在隱密處藏身,使我看不見他呢?」(耶利米書23章24節)其實這問題包含了激勵和警告。

這問題警告我們,無人能在上帝面前有所隱藏。我們無法勝過或欺瞞上帝,我們所做的一切,對祂而言都是顯而易見的。

這問題也是激勵我們,無論在天上或在地下 [....]

靈命日糧 : 凡事盼望

讀經:詩篇34篇15-18節 

我從1988年開始撰寫《靈命日糧》文章,在數百篇文章中,有幾篇至今仍印象深刻。其中一篇是在1990年代中期所寫的,文中提到,有一次我的三個女兒因露營或短宣而不在家,我和六歲的兒子史帝夫因此有了單獨相處的時間。

我帶著兒子去機場玩了一趟,兒子突然轉頭對我說:「少了梅麗莎就少了很多樂趣。」他八歲的姐姐是他親密的伙伴。當時,我們都不知道這竟會一語成讖。自從荳蔻年華的梅麗莎在車禍中意外喪生後,我們的生活確實「少了很多樂趣」。時間雖能減緩痛苦,卻沒有任何方法能完全帶走悲傷。時間雖無法治癒傷口,但只要我們傾聽、默想並咀嚼上帝所應許的安慰,就能幫助我們走過喪親之痛。

傾聽:「我們不至消滅,是出於耶和華諸般的慈愛,是因祂的憐憫不致斷絕。」(耶利米哀歌3章22節)

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