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靈命日糧 : 痛苦中的平安

讀經:詩篇3篇 

在我學習倚靠上帝忍受身體的長期疼痛時,小小的挫折都會讓我感覺有如強敵重擊。有時是右邊被刺一下,有時是從背面被猛推一把,或一拳正中鼻心。每逢這些時刻,我的力量消退,又無法立即得到解脫,逃走躲開似乎是個好主意。但我無法躲避身上的疼痛,也不能改變我的處境,更不能無視我心中的情緒,只好慢慢學習倚靠上帝,讓祂帶領我度過。

當我需要鼓勵、安慰與勇氣時,我會以禱告的心仔細閱讀詩人所寫的詩篇,他們誠實地將自己的情況帶到上帝面前。我最喜歡的其中一篇詩篇,是大衛王逃避他兒子押沙龍時所作的詩。那時,押沙龍想取大衛的性命、奪取他的王位。雖然大衛哀嘆自己痛苦的景況(詩篇3篇1-2節),但他仍信靠上帝的保守,期盼上帝回應他的禱告(3-4節)。大衛並沒有因憂慮或害怕可能發生的事而寢食難安,因為他相信上帝 [....]

靈命日糧 : 遼闊之地

讀經:以賽亞書33章17-22節 

賈艾梅(Amy Carmichael,1867-1951年)以營救印度孤女並讓她們展開新的生活而知名。在這項讓她精疲力盡的事工中,也有她所說的「異象時刻」。在她的一本著作中曾經提到:「在忙碌不堪的一天當中,上帝卻讓我們能瞥見祂所應許的『遼闊之地』,扣住了我們的心弦,使我們為之駐足。」

先知以賽亞說到,那些悖逆上帝的子民有一天會回轉歸向祂,正如他說:「你的眼必見王的榮美,必見遼闊之地」(以賽亞書33章17節)。看見這片「遼闊之地」,就是指眼光超越現今的境況和條件,舉目向上,獲得永恒的視角。在困境中,上帝使我們能從祂的觀點來看我們的生命,且重獲盼望。「因為耶和華是審判我們的,耶和華是給我們設律法的,耶和華是我們的王,祂必拯救我們」(22節)。

每一天,我們都能選擇要 [....]

靈命日糧 : 無可回頭

讀經:雅各書3章1-12節 

越過盧比孔河不只是指渡河到對岸。古羅馬帝國的法律規定,將領不能率領武裝部隊進入羅馬。所以,在公元前49年,當凱撒帶領他麾下的第13軍團,越過盧比孔河進入義大利時,就是叛變行為。凱撒所做的決定造成無可挽回的影響,以致羅馬在他奪取統治權之前,歷經好幾年的內戰。直至今日,「越過盧比孔河」仍用來隱喻「逾越界限,無可回頭」。

有時,我們說出口的言語,也可能會逾越人際關係的盧比孔河。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說出口的言語可能讓人得幫助與安慰,也可能讓人受傷,有如凱撒向羅馬進軍那般,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雅各描繪了一幅關於言語的圖像,他說:「舌頭就是火,在我們百體中,舌頭是個罪惡的世界,能污穢全身,也能把生命的輪子點起來,並且是從地獄裡點著的。」(雅各書3章6節)

若我們覺得自己跨越 [....]

希伯來書靈修|永遠的保單(有聲中文)

作者:多加,中國

語音播讀:Melody,加拿大

播讀後期製作:小盒,中國

封面圖片來自PEXELS

讀經:希伯來書10章1-18節

因為他一次獻祭,便叫那得以成聖的人永遠完全。——希伯來書10章14節

大年三十駕車回家,車子在左拐時撞到了路中間的柱子,因為著急趕着回家,我沒有等待保險公司來現場勘查,只拍了照片便將車開走了。幾天後我給保險公司打電話說明了情況,保險員讓我先把車開去修理廠,我沒有聽明白,依然按照以前的處理流程,等着保險員過來勘查后再把車送去修理,結果一整天都沒有等到保險員聯繫我,隨後心裡有些忐忑,擔心沒有現場勘查保險不能賠付。當晚我又致電保險公司詢問情況,他們再次提醒我可以先將車送去修理,再聯繫保險員勘查。當被問到保險能否全額賠付時,保險員說應該沒有問題,我提到出事當天沒有立即通知他們的事,他說沒有關係,如果需要復勘現場,會請我配合,具體的賠償會請理賠中心定奪。但是我心裡還是有些不放心。

第二天,我把車送到修理廠,臨近中午時,保險員打來電話詢問此次修理費用,並告訴我保險可以全部賠付,請我放心。在這件事情的處理中,我不相信保險可以全額覆蓋,擔心因着自己當時離開現場保險只能覆蓋一部分。直到處理完成,我再翻看去年購買的保險細則時才看到,我已經購買了一項可以全額覆蓋的險種。

我們每個基督徒都會擔心自己會犯罪得罪上帝,舊約中獻上的祭只能叫人每年想起罪,卻不能除罪(希伯來書10章3-4節)。但希伯來書的作者告訴我們,基督為我們獻了一次永遠的贖罪祭,便叫我們得以成聖,並永遠完全(希伯來書10章10,12,14節)。這就如同在我們信主的那一刻,上帝已經為我們購買了那種全額覆蓋的保單,無論我們發生什麼事,都可以全部賠付。不論是我們過去的、現在的、還是將來的事故,祂都會賠付。這個事實是不是讓你的內心感到很輕鬆呢?但我們要知道,這個保單不是用錢買來的,而是用祂兒子的身體換來的(希伯來書10章5,7節)。因此我們應該充滿感恩,放心依靠上帝,並且盡量小心駕駛,開出一個自由而保持正道的人生旅程。

思考:知道了主耶穌對你莫大的救恩有沒有使你有罪得赦免的輕鬆?得到了這樣的恩典你又該活出一個怎樣的生命呢?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認識自我

靈命日糧 : 回應呼召

讀經:出埃及記3章7-14節 

在2015年8月,我正準備進入一所離家幾個小時車程的大學就讀,我知道自己畢業後或許也不會搬回來了。頓時,萬千思緒浮現腦海:我怎麼可以離開家鄉,離開家人和教會呢?如果上帝呼召我去另一個州或別的國家,那該怎麼辦?

當上帝呼召摩西去見法老,將祂的百姓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時(出埃及記3章10節),摩西感到害怕,我也像他一樣,因我不想離開自己的舒適圈。沒錯,摩西後來順服且跟從了上帝,但剛開始時,他反問上帝,也要求上帝差派其他的人去(11-13節,4章13節)。

摩西的例子讓我們看到,當我們清楚上帝的呼召時,就不該質疑,而是致力效法門徒的回應。當耶穌呼召門徒時,他們便捨下一切跟從了祂(馬太福音4章20-22節;路加福音5章28節)。恐懼是人的天性,但我們可以相信上帝的計畫。 [....]

靈命日糧 : 上帝的指紋

讀經:以弗所書2章1-10節 

菈格.史提芬斯(Lygon Stevens)喜歡和哥哥尼克(Nick)一起登山。他們都是登山老手,也曾一同登上北美最高峰麥金利山(德納利山)。然而,2008年1月,他們在科羅拉多州的山上遇上一場雪崩,尼克受了傷,而年僅20歲的菈格則不幸罹難。後來,尼克在妹妹的一個背包中發現她的札記,其中的內容讓他深得安慰。菈格在札記中寫下了她的反思、禱告和對上帝的讚美,其中她寫道:「我是一件有上帝簽名的藝術品,但尚未完工,其實祂只是剛開始動工……我身上有上帝的指紋。這世上絕不會有人和我一樣……而我這一生將有別人無法勝任的任務。」

雖然,菈格已不在人世,但她的生命故事和她留下的札記,仍讓許多人得著鼓舞和激勵。

我們都是按上帝的形象所造(創世記1章26節),所以每個人都是「有上帝簽 [....]

靈命日糧 : 應許的確據

讀經:約翰福音15章5-8節 

我朋友小的時候,她的哥哥也還是小孩子,但他再三向我朋友保證,只要她願意「相信」,一把打開的雨傘就足以撐起她的重量。所以她就「憑信心」從穀倉的屋頂上跳下來,結果不但摔得不醒人事,還有輕微的腦震盪。

凡是上帝所應許的,祂一定會成就。然而,當我們要求上帝實現應許時,就必須先確定上帝的話的確是這麼說。唯有如此,我們才能肯定上帝必會按祂所應許的來成就。信心必須建立在上帝清楚且毫無疑義的應許上,這樣的信心才有力量,否則就不過是妄求而已。

舉例來說,上帝應許我們:「凡你們所願意的,祈求就給你們成就。你們多結果子,我父就因此得榮耀」(約翰福音15章7-8節)。這段經文並不是指上帝會應允我們所有的祈求,而是每當我們努力追求聖潔公義,即渴慕保羅所說的「聖靈的果子」(加拉太書5章22 [....]

靈命日糧 : 反覆思想

讀經:申命記6章1-9節 

每天送女兒上學後,我都必須走1.5公里的路程回家,只要我願意,這就成為我背誦聖經中一些經節的好時機。我發現在那段時間內所背誦的聖經節,常常在當天會再度浮現心中,帶給我安慰和智慧。

摩西在裝備以色列民進入應許之地的時候,他要百姓謹守遵行上帝的誡命和律例(申命記6章1-2節)。摩西希望以色列民興盛,便吩咐他們將這些誡命和律例謹記在心,並要與他們的兒女一起談論(6-7節),甚至要將這些話繫在手上、戴在額上(8節)。摩西不希望以色列民忘記上帝的吩咐,而是盼望他們能成為敬畏上帝的百姓,並得享上帝所賜的福。

今天我們應如何思索上帝的話呢?或許我們可以寫下一節經文,每當洗手或喝水小憩時,就拿起來讀一讀,並放在心裡反覆思想。或在睡前細細思想一小段的經文,作為一天的結束。或者也可 [....]

靈命日糧 : 創世以前

讀經:馬太福音3章13-17節 

每當我在兒童主日學談到上帝永恆的本質時,總有幾個特別喜歡思考的學生會問道:「如果上帝沒有開始和結束,而且永遠存在,那麼祂在創造我們之前,都在做些什麼呢?祂怎麼運用時間呢?」我通常會回答說這是個奧祕。但最近我發現,其實聖經已經為這個問題提供了答案。

在約翰福音17章,當耶穌向天父禱告時,祂說:「父啊,……創立世界以前,祢已經愛我了」(24節)。這是上帝藉著耶穌向我們顯明:在上帝創造這個世界之前,上帝這位三一真神的三個位格已經存在了,聖父、聖子和聖靈彼此相愛。當耶穌接受洗禮時,上帝差派祂的靈如同鴿子,並且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馬太福音3章17節)。我們可以說上帝身分中最根本的層面,就是這顯露的、賜生命的愛。

這個關於上帝的真理,是多麼奇妙又讓人興奮啊!透 [....]

靈命日糧 : 改變視角

讀經:詩篇73篇12-28節 

我的家鄉經歷了三十年來最嚴峻的冬天。我在寒風中花了好幾個鐘頭剷除厚厚的積雪,以致肌肉痠痛不已。然而,這一切好像白費工夫。我進到屋內,疲憊地脫下靴子時,一陣溫暖迎面而來,孩子們也圍繞在火爐旁。當我從溫暖的家中望向窗外時,我對寒冬的視角完全改觀。我看見的不再是有更多的事情要做,乃是銀妝素裹的樹木,以及一片被白雪覆蓋的純白冬景。

當我讀到詩人亞薩所寫的詩篇73篇,我看到他也經歷了類似但更強烈的轉變。一開始,他為世界看似不公、惡人看似享福而哀歎。他甚至懷疑過敬虔的生活,為別人的益處而生活是否有價值(13節)。但當亞薩進入上帝的聖所時,他的視角就改變了(16-17節):他想起上帝會妥善地處理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問題,而且更重要的是,與上帝同在是何等美好!(28節)

當我們因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