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靈命日糧 : 理應歡唱

讀經:詩篇98篇 

我十三歲時,學校要求學生選修四門興趣探索課程,包括:家政、藝術、合唱和木工。在合唱課第一天,指導老師要每個學生個別到鋼琴旁邊試唱,好依學生的音質、音域而分部。輪到我的時候,老師彈了好幾個音要我試唱。可是我不但沒被分派到任何音部,反而在重唱幾次之後,老師就要我去重新選修其他課程。從那一刻起,我就認為自己根本不該唱歌,我的聲音不適合唱歌。

我抱持這樣的想法超過十年之久。一直到我成年之後,讀了詩篇98篇,才有所改觀。詩人一開始就向眾人發出邀請:「向耶和華唱新歌」(詩篇98篇1節),這並不關乎我們的音質,而是上帝喜愛聽祂兒女吟唱感恩和讚美之歌。我們受邀向上帝唱歌,乃因「祂行過奇妙的事」(1節)。

詩人要我們以歡欣鼓舞的歌聲和態度讚美上帝,並指出兩個歡唱的原因。那就是,祂 [....]

靈命日糧 : 在風暴中

讀經:馬可福音4章35-41節 

狂風呼嘯,電閃雷鳴,巨浪猛擊,我以為自己就要沒命了。那天,我和祖父母划船到湖中釣魚,但我們待得太晚,太陽一下山,就突然來了一場暴風雨,迅速衝擊我們的小船。祖父要我坐在船頭,以防翻船。那時,年僅十四歲的我,心中雖充滿恐懼,但不知為什麼,我開始向上帝禱告。

我求上帝賜下平安與保護。過後風暴雖未減弱,但我們卻安全回到了岸邊。時至今日,仍然沒有任何經歷像那一夜在暴風中一樣,讓我如此深刻地體會到上帝真實的同在。

耶穌對暴風屢見不鮮。在馬可福音4章35-41節中,祂要門徒橫渡即將狂風大作的湖面。那晚的暴風考驗並擊垮了那些健壯的漁夫,他們也以為就要喪命。但耶穌平靜了風浪,讓門徒有更深的信心。

同樣地,耶穌也邀請我們在人生的風暴中信靠祂。有時,祂會奇蹟般地平靜風浪; [....]

靈命日糧 : 一同受苦

讀經:哥林多前書12章14-26節 

有個同工因身體劇痛而請病假,辦公室裡的每一個人都為他擔心。那位同工去了一趟醫院,臥床休養一天之後,便返回工作崗位。他向醫生拿了那顆造成劇痛的腎結石作為紀念,還展示給大家看。我看著那顆結石,不禁顰眉蹙額寄予同情,想起幾年前我患上了膽結石,那種痛簡直是椎心刺骨。

對於一顆小小的結石,竟能造成全身如此大的痛苦,實在值得深思。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正是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2章26節中提到:「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在12章中,保羅以身體為比喻來形容全球基督徒的關係。當保羅說:「上帝配搭這身子」(24節),他是指基督的整個身體,也就是所有的基督徒。我們都有不同的恩賜與角色,在一個身子上各自做肢體,若一人受傷,全體皆痛。當一個基督徒面臨迫害、悲痛或試煉,我們也感到痛苦, [....]

靈命日糧 : 信心、愛心和盼望

讀經:帖撒羅尼迦前書1章1-3節 

這十年來,我的姑姑都在她家裡照顧她的父親(我的爺爺)。她在爺爺還能自理時,為他做飯、打掃,並在他健康退化之後,擔任他的看護。

在保羅寫給帖撒羅尼迦教會的書信中,有一節經文,恰能體現我姑姑的服事。保羅為眾人「因信心所做的工夫,因愛心所受的勞苦,因盼望我們主耶穌基督所存的忍耐」而感謝上帝(帖撒羅尼迦前書1章3節)。

姑姑用信心和愛心服事,日復一日地照顧爺爺,因她相信是上帝呼召她去做這份重要的工作。她的付出完全是因為她對上帝和對父親的愛。

姑姑也在盼望中忍耐。我爺爺是位慈祥的長者,看著他逐日衰老,是一件令人難過的事。姑姑為了要照顧爺爺,放棄了與家人朋友相處的時光,也少有機會出門旅遊。姑姑因心存盼望而能夠忍耐,她深知上帝會天天加給她力量,也知道爺爺擁有永生的 [....]

靈命日糧 : 要到幾時呢?

讀經:詩篇13篇 

在路易斯.卡羅(Lewis Carroll)的經典作品《愛麗絲夢遊仙境》中,愛麗絲問道:「永遠是多久?」白兔先生回答她:「有些時候,只是一秒。」

當我的哥哥大衛突然過世時,我的感受就是如此。離舉辦追思會的日子越近,失去親人的痛苦悲傷,就越發凝滯在我們的心裡。每一秒都像持續到永遠。

聖經中的大衛也同樣有這樣的感傷,他吟唱道:「耶和華啊,祢忘記我要到幾時呢?要到永遠嗎?祢掩面不顧我要到幾時呢?我心裡籌算,終日愁苦要到幾時呢?我的仇敵升高壓制我,要到幾時呢?」(詩篇13篇1-2節)在這短短的兩節經文中,他四次求問上帝「要到幾時呢?」有時,生命中的痛苦,彷彿永遠不會停止。

但在這樣的傷痛中,我們卻能經歷天父的同在和看顧。如同大衛王一樣,我們也可以坦然地將傷痛 [....]

靈命日糧 : 唯有禱告

讀經:馬可福音9章14-29節 

我的朋友正在接受癌症治療。某天深夜,她打電話給我,那不能自已的啜泣聲讓我也情不自禁地難過流淚,我無聲地禱告著:親愛的主,我該怎麼做呢?

她的哭泣令我感到揪心。我無法為她止痛、改變她的處境,或說任何一句撫慰的話,但我知道誰能幫助她。當我們一同哭泣、斷斷續續地禱告時,我輕聲地呼求:「耶穌!耶穌!耶穌!」

朋友難過的哭泣轉為抽泣和嗚咽,最後變為和緩的呼吸聲。接著,我聽見她先生的聲音說:「我妻子睡著了,我們明天再打電話給妳。」

掛上電話後,我伏在枕頭上流淚禱告。

使徒馬可也曾提到,有人想要幫助他所愛的人。一位絕望的父親帶著被鬼附著的兒子來見耶穌(馬可福音9章17節)。在敘述他們的絕望景況時,他的懇求帶著疑惑(20-22節),並且承認他需要耶穌加添 [....]

希伯來書靈修|進入上帝的安息(有聲中文)

作者:Cindy Wang,澳大利亞

語音播讀:美君,中國

播讀後期製作:小盒,中國

封面圖片拍攝:finnbmo,中國

讀經:希伯來書4章1-13節

若是約書亞已叫他們享了安息,後來上帝就不再提別的日子了。這樣看來,必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為上帝的子民存留。——希伯來書4章8-9節

友人在臉書上分享度假照片,看她雖置身於青山綠水間,卻手機、電腦不離手,仍忙碌着手上的工作。這也許是大多數現代人的寫照——無時無刻地在忙碌,即使在周末休息的時間,頭腦里依然思考着沒完沒了的事情。我們或許擺脫了身體上的勞碌,但精神上卻像上緊了的發條,越綳越緊,生怕一放手,就失去掌控。

「記念安息日,守為聖日」其實是上帝給以色列民的誡命(出埃及記20章8-11節)。埃及十災,劈開紅海,白日的雲柱,夜間的火柱,從天而降的嗎哪……在摩西帶領以色列民出埃及和在曠野漂流的四十年間,他們無數次見證了上帝的大能,卻依然在上帝面前牢騷不斷,懷疑祂的計劃和作為。雖然恪守安息日,但除了約書亞和迦勒,所有人都倒在了曠野,沒能進入上帝為了讓他們擺脫埃及的勞苦,而預備的可以安息的迦南美地(希伯來書4章3節)。

以色列民表面遵守律法,守安息日,即便目睹無數神跡奇事,卻從沒真正相信上帝,是他們倒在曠野的原因(希伯來書4章2節,6節)。因為進入上帝的安息的唯一途徑是通過

正如希伯來作者所說,我們既有着進入上帝安息的應許(希伯來書4章1節,8節),就不要效仿前人,應當緊抓今日,與上帝連接(希伯來書4章7節)。

這種是學習相信上帝。是即使處於人生的風暴,處境每況愈下,經歷無法承受的壓力,我們依然可以得到從上帝而來的安息,明白祂知道你的一切,所有都在祂的掌控之中,祂會對你負所有的責任,全能的上帝會最好地照顧你。所以我們不管是以走、跑、或爬的方式,都要竭力到達那安息之地。

只有在這個安息之處,我們才能安靜、休息、恢復、更新、得力,才能開始下一個啟程。

思考:你是否將自己的一切煩惱交託給上帝?是否在人生的風暴中,依然可以在祂的同在里安靜得力呢?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在主里成長

靈命日糧 : 主紀念

讀經:以賽亞書49章14-16節 

在愛達荷州的薩蒙河,即「不歸河」沿岸,有一座遭棄置偏遠的農場。幾年前,我和兒子們在那裡待了一星期。

有一天,我在農場四周蹓躂時,偶然看到一座古墓,豎立著木製的墓碑,墓碑上的字早已被風化了。有人曾在此生活、在此長眠,現在卻已被遺忘了。這座古墓讓我感到悲傷唏噓。回到家後,我花了幾個小時,翻遍了與這座老舊農場和附近地區相關的歷史資料,但仍無法得知被埋葬在這古墓裡的人是誰。

人們常說,偉人可流芳百世,讓人永銘於心,而我們這些平凡人則很快就讓人遺忘。人們對逝者的記憶,就像墓碑一樣,會隨著歲月而褪色。然而,我們的信仰見證卻會在上帝的家中傳承。我們活著時如何愛主愛人的榜樣,都會遺留下來。瑪拉基書3章16-17節甚至告訴我們說:「且有紀念冊在祂面前,記錄那敬畏耶和華、思念祂名的 [....]

靈命日糧 : 患難中的力量

讀經:彼得前書2章11-23節 

在18歲的杉明接受耶穌為救主之後,他的家人因相信傳統宗教而排斥他。但教會欣然接納他,給予他諸多鼓勵,也資助他繼續求學。隨後,因他的見證被刊登在某雜誌上,他所受到的迫害也更多了。

然而,杉明並未因此而停止探望家人。雖然,他的兄弟姐妹嚴禁他參與任何家中事務,但他只要一有時間,就會回家陪父親聊天。父親生病的時候,他不顧家人對他的冷眼而來探望父親,並向上帝祈求讓他父親得醫治。上帝醫治了他的父親後,家人對他的態度便開始緩和。隨著時間過去,他愛的見證軟化了家人對他的態度,甚至還有人願意聽他分享福音。

我們決志跟隨基督時,或許也會遇到一些困境。彼得說:「倘若人為叫良心對得住上帝,就忍受冤屈的苦楚,這是可喜愛的」(彼得前書2章19節)。我們願為基督信仰忍受痛苦或逼迫,乃因基督也 [....]

靈命日糧 : 公平競爭

讀經:提多書2章7-8、11-14節 

在東南亞運動會的馬拉松比賽中,新加坡選手劉威延發現自己領先所有的參賽者時,就覺得應該出錯了。很快地,他發現那些原本領先的參賽者因轉錯路線而落在後頭。他原可以繼續保持領先的優勢,但強烈的運動精神告訴他,如此一來便不是真正的勝利。他希望以自己的實力得獎,而不是因為別人的失誤。基於這樣的信念,他放慢速度讓其他人跟上。

最後,在這場比賽中,劉威延雖未贏得獎牌,但卻贏得全國人民的心,後來他還因著公平競爭的行為,獲頒一座國際獎項。他的行為表明了他的基督徒信仰,而且也讓人不禁要問:「是什麼原因促使他這樣做?」

劉威延的行為激勵我,透過我的言行舉止與人分享基督信仰。許多微不足道的行為,諸如待人親切、仁慈或寬容都能使上帝得著榮耀。如同保羅清楚表明:「在教訓上要正直端莊,言語純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