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靈命日糧 : 分享安慰

讀經:哥林多後書1章1-10節 

當我抵達芝加哥準備下飛機的時候,站在我前面的一位女士對我說:「今晚上帝差遣了你來到我身邊!」

在飛機上,她坐在走道的另一邊。我知道那是她當天連續幾次轉機後的回程。我不解地問她說:「可否冒昧地請問妳,為什麼妳急著今天來回呢?」她有點難過地說:「今天,我剛剛把女兒送進了戒毒中心。」

在接下來的時間,我慢慢和她聊到我兒子戒斷海洛因時的掙扎,以及耶穌如何幫助他重獲自由。她含著淚聽我分享,最後終於露出笑容。飛機著陸時,我們在下飛機前一同禱告,求上帝斷開她女兒身上的鎖鏈。

那天稍晚時,我想起在哥林多後書1章3-4節保羅說:「願頌讚歸與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父上帝,就是發慈悲的父,賜各樣安慰的上帝。我們在一切患難中,祂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上帝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 [....]

靈命日糧 : 聽我們想聽的

讀經:歷代志下18章5-27節 

人類總是會尋找佐證支持自己的論點。研究也顯示,我們確實會加倍搜集支持我們立場的資訊。當我們固執己見,就不會接受他人提出的異議。

以色列王亞哈在位時期便是如此。當他與猶大王約沙法商討是否攻取基列的拉末時,他招聚了400位先知,好讓他與約沙法能做正確的決定。這些先知皆由亞哈王自己親自挑選,因此他們都會說出王所想要聽的話。所有的先知都說他應該攻打那城:「上帝必將那城交在王的手裡」(歷代志下18章5節)。直到約沙法王問說,是否有上帝揀選的先知,應當透過他來求問上帝。亞哈王才勉為其難地提到上帝的先知米該雅說:「他指著我所說的預言,不說吉語,常說凶言」(7節)。的確,米該雅說他們不會得勝,以色列眾民也會「散在山上」(16節)。

我在讀這段經文的時候,我察覺到自己也常拒絕聽從 [....]

靈命日糧 : 滿足的喜樂

讀經:腓立比書4章10-20節 

某一天,天氣特別炎熱,八歲的克邁想讓他們社區的郵差能涼快點兒,並補充水分。於是他在前門放了一個保冷箱,裡面裝滿運動飲料和飲用水。居家安全監控系統錄下了郵差的反應,他高興地說:「太好了,有飲用水和運動飲料。感謝上帝,感謝你們!」

克邁的媽媽說:「克邁覺得就算沒人在家,也要讓郵差有冰涼的飲料喝,這是他的責任。」

這個小故事讓人覺得溫馨,也提醒我們保羅所說的話,上帝會使我們「一切所需用的都充足」。雖然保羅在獄中受苦,不確定未來將會如何,但他仍對腓立比教會的信徒表達心中的喜樂,因上帝透過這些信徒,讓保羅得到經濟上的供應。腓立比教會並不富裕,但他們卻慷慨捐助保羅和其他的信徒(參閱哥林多後書8章1-4節)。因腓立比教會供給保羅所需,上帝也必照祂榮耀的豐富,在基督耶穌裡使他們 [....]

靈命日糧 : 有苦有甜

讀經:詩篇119篇65-72節 

有些人喜歡苦的巧克力,有些人喜歡甜的。古時,中美洲的馬雅人喜歡把巧克力作為飲料,並用辣椒調味,他們喜歡這種稱為「苦水」的飲料。許多年後,這種飲料被引進西班牙,但西班牙人喜歡甜的巧克力,所以他們添加糖和蜂蜜來中和天然的苦味。

人生就像是巧克力,有苦也有甜。17世紀的法國修士勞倫斯寫道:「我們若知道上帝有多麼愛我們,就會隨時準備好,接受祂所賜的甜蜜與苦楚。」無論甜蜜或苦楚都同樣接受?那真是太困難了!勞倫斯修士到底在說些什麼?其中的關鍵就在於上帝的本質。詩人說:「祢本為善,所行的也善。」(詩篇119篇68節)

馬雅人十分重視苦巧克力所含的藥性和治療的功效。同樣地,人生中的苦楚也有其價值,它能使我們看到自己的軟弱,並幫助我們更倚靠上帝。詩人寫道:「我受苦是與我有益,為要 [....]

希伯來書靈修|慈悲忠信的大祭司(有聲中文)

作者:Cindy Wang,澳大利亞

語音播讀:馨寧,中國

封面圖片拍攝:finnbmo,中國

祂凡事該與祂的弟兄相同,為要在神的事上成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為百姓的罪獻上挽回祭。祂自己既然被試探而受苦,就能搭救被試探的人。——希伯來書2章17-18節

都說做生意,需要一個好律師和一個好會計師。這話蠻有道理。商場如戰場,很容易被複雜的利益關係糾纏,往往需要律師和會計師來維護權益。我在這些年的從商經歷中,也吃過幾個官司。我們的律師雖經驗豐富、思維縝密,總是為了我們的利益,據理力爭,但他畢竟不是當事人,沒有身處其中,所以不能真正體會過程中的孤獨、無奈、辛苦,而那高額的費用更讓人膽顫心驚。

人一生高山低谷,會經歷許多挫折和挑戰。不過,上帝的計劃中,從沒有讓我們單獨走這一程,反而在創世之先就為我們預備了一位慈悲忠信的大祭司——主耶穌基督。祂不僅站在我們這邊,而且因着祂,我們獲得了成為上帝兒女的權利;祂不僅是我們隨時的幫助,祂比任何人都還要了解和體恤我們的軟弱,且帶領我們走榮耀的道路。

我們雖是受造物,但上帝“顧念”及“眷顧”我們(希伯來書2章6節)。當罪讓我們與父上帝隔離,耶穌作為我們的大祭司將自己的身體獻上,為世人嘗了死味(希伯來書2章9節),成為贖罪祭,我們才得以“成聖”,恢復做兒女的身份。耶穌稱我們為弟兄,也不以為恥(希伯來書2章11節)。

上帝知道我們的一切,連我們頭髮的數目,祂都能細數。但為了我們能認識祂、理解祂的愛、相信祂明白、體恤我們的難處,耶穌情願降卑,來到我們當中,並經歷饑渴、勞累、背叛、唾棄、鞭打、甚至死亡。因為這位能夠體恤,滿懷慈悲的大祭司,所以我們只管坦然無懼地來到上帝施恩的寶座前,得憐恤,蒙恩惠。(希伯來書4章14-15節)。

耶穌雖百般被試探,卻能保持對上帝的忠信,沒有犯罪,所以祂才能搭救被試探的人,並成為我們的大元帥,領我們進到上帝的榮耀里。(希伯來書2章10節)

思考:你真正明白耶穌基督作為“大祭司”的意義嗎?如果祂的經歷讓我們明白祂能體恤,那麼你的經歷是否也能鼓舞、安慰一些人呢?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在主里成長

靈命日糧 : 默默行善

讀經:馬太福音6章1-4節 

在我剛從大學畢業時,經濟拮据,必須嚴格限定自己購買食品的支出。確切來說,一個星期不能超過25美元。有一天,當我排隊結帳時,我覺得我挑選的東西可能已經超出了預算,於是我告訴收銀員說:「請你算到20美元時就停止。」最後,我買下了大部分挑選的物品,只剩下一袋甜椒。

當我正要開車回家時,有一位男士攔住了我的車,給了我一袋甜椒。他說:「這位女士,這袋甜椒是給妳的。」我還來不及向他道謝,他就轉身離開了。

至今,每次回想起這人的善舉,依然溫暖我的心。這也讓我想到,耶穌在馬太福音6章的教導。當時耶穌批評那些假冒為善的人,故意要讓人知道自己行善(2節),並教導門徒不可效法他們。對人的援助和施予並不是要顯示自己多麼慷慨大方,耶穌要他們暗中給予,就如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3節) [....]

靈命日糧 : 被人藐視

讀經:以賽亞書53章3-12節 

蘇珊娜.西伯(Susannah Cibber)是18世紀知名的歌手。然而,她的婚變醜聞也是眾所皆知。因此,當1742年4月韓德爾的清唱劇《彌賽亞》於愛爾蘭都柏林首演時,許多觀眾並不贊成由蘇珊娜擔任獨唱。

在首演中,蘇珊娜唱道:「祂被藐視,被人厭棄,多受痛苦,常經憂患」(以賽亞書53章3節)。那些話讓德洛伊牧師深受感動,他站起來說:「婦人,因祂所做的,妳的罪被赦免了!」

韓德爾《彌賽亞》清唱劇所描述的彌賽亞,顯然與蘇珊娜.西伯息息相關。耶穌這位彌賽亞「多受痛苦」,因為人的罪惡而「被藐視,被人厭棄」。先知以賽亞說:「有許多人因認識我的義僕得稱為義,並且祂要擔當他們的罪孽。」(11節)

我們跟彌賽亞之間同樣也是緊密相關。無論我們是站在批評蘇珊娜的觀眾那一 [....]

靈命日糧 : 君王之冠

讀經:馬太福音27章27-31節 

我們圍坐在桌子旁邊,每個人都在當中的泡沫塑料(保麗龍)盤子上插上一根牙籤。從復活節前幾週開始,我們每到晚餐時間,就這樣製作一個荊棘冠冕,每根牙籤都代表我們當天不應該做的事,也代表基督已經代替我們受罰了。這樣的做法讓我們看到自己的本性,夜復一夜仔細思想:我們的過犯如何使我們成為罪人;我們何等需要一位救主;耶穌是如何藉著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以拯救我們。

羅馬兵丁在耶穌被釘十字架之前,殘酷地戲弄、嘲諷祂,為祂強戴一頂荊棘冠冕。他們還讓祂穿上皇室的長袍,給了祂一根棍子佯裝作國王的權杖,又用這根棍子毆打祂。他們嘲笑祂,稱祂為「猶太人的王」(馬太福音27章29節)。他們不知道的是,千百年後人們依舊記得他們的行為。其實,耶穌不只是一般的君王,祂乃是萬王之王。祂的受死和隨後的復活,給我們帶來 [....]

靈命日糧 : 苦殤路

讀經:希伯來書10章1-10節 

在受難週期間,我們都會思想與記念耶穌被釘十字架前的事蹟。在耶穌背著十字架預備受刑的時候,祂所走過的耶路撒冷街道,今天被稱為維亞多勒羅沙(Via Dolorosa),意思是苦殤路。

但希伯來書的作者卻認為,耶穌所走的道路,不僅是一條苦殤路。耶穌甘願忍受苦難走向各各他的這條道路,乃是開創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使我們可以來到上帝面前(希伯來書10章20節)。

數百年來,猶太人以動物作為祭牲並遵守律法,試著藉此來到上帝面前。但律法只是「將來美事的影兒」,因為「公牛和山羊的血斷不能除罪」(1、4節)。

耶穌行經苦殤之路,邁向祂的受死和復活。因著祂的犧牲,我們就能藉著相信祂而罪得赦免,成為聖潔。即使我們不能完全遵守律法,卻仍可坦然無懼地親近上帝,我們還能完全 [....]

靈命日糧 : 愛的水盆

讀經:約翰福音13章1-17節 

在多年前的一堂物理課上,老師突然問我們教室的後牆是什麼顏色,但不准我們回頭看。結果沒有一個人答得出來,因為我們從來就沒注意後牆的顏色。

有時,我們會錯過或忽視生活中許多的事物,因為我們不能注意到每一件事,或根本就對眼前的事物視而不見,置若罔聞。

這就像我最近再次讀到耶穌洗門徒的腳一樣。因為經常在受難週閱讀這個事蹟,所以我非常熟悉這段經文。看到我們的救主、君王紆尊降貴為祂的門徒洗腳,使我們不禁肅然起敬。因為在耶穌的年代,即使是猶太籍的僕人也因這工作太低下而可以免役。但我一直忽略了,這位道成肉身的耶穌竟然也洗了猶大的腳。正如我們從約翰福音13章11節看到的,儘管耶穌知道猶大會背叛祂,祂仍然謙卑自己去洗猶大的腳。

從一個水盆中,我們看到愛源源不絕地湧流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