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靈命日糧 : 愛所有人

讀經:利未記19章33-34節 

我的教會座落在一個大型、開放的廣場中。在只有40公里長、24公里寬的新加坡島上,這樣的場地實在罕見。從前陣子開始,在我國工作的許多外地勞工,每個星期天都會聚集在教會的廣場上野餐。

這件事在我們教會中引起不同的反應。有些人對這些不速之客可能帶來的髒亂感到苦惱。有些人則將之視為上帝賜下的機會,讓會友不必離開教會範圍,就可以接待這些外地人。

當年以色列百姓一定也面對類似的問題。他們在新的地方定居後,就得思量該如何與其他民族相處。上帝明確地吩咐以色列百姓,要看外邦人如同本國人一樣,並要愛人如己(利未記19章34節)。上帝頒布了許多特別關於外邦人的律例:不可虐待或欺壓寄居的,要憐愛和幫助他們(出埃及記23章9節;申命記10章19節) 。數百年後,耶穌也同樣吩咐我們,要愛我 [....]

靈命日糧 : 跟隨

讀經:列王紀上19章19-21節 

小時候,我最喜歡參加教會星期天晚上的聚會。因為在聚會中可以聽到宣教士和其他客座講員的分享,他們的信息都會讓我深受激勵。他們願意離開家人、朋友,有時還得要離鄉背井、捨棄財物,或拋棄工作,去到陌生、不熟悉,甚或危險的地方服事上帝。

正如那些宣教士一樣,以利沙也放下許多事物跟隨上帝(列王紀上19章19-21節)。在上帝透過以利亞呼召以利沙之前,我們只知道以利沙是個農夫。當以利沙在田裡耕作的時候,先知以利亞遇見他,並將外衣搭在他身上(象徵他將成為一位先知),呼召他來跟隨。以利沙只要求向父母道別,隨即宰了牛,又焚燒農耕用具,辭別雙親之後,他就起身跟隨以利亞。

雖然不是每個人都得離開至親好友,成為全時間事奉上帝的宣教士,但上帝的心意是要我們每個人都跟隨祂,「照主所分給各人的 [....]

靈命日糧 : 預備地方

讀經:約翰福音14章1-14節 

我有個朋友最近正準備搬家,而且是要搬到離現址1,600公里以外的地方。他們夫妻倆分工合作,以便在短時間內安頓下來。朋友負責將所有的物品分類裝箱,她丈夫則要承擔尋找新居的重責大任。令我感到驚訝的是,朋友沒有事先察看那個社區,也沒有參與尋找新房子,只是專心準備搬家!我問她是怎麼辦到的?她承認這的確不容易,但她完全相信她的丈夫。因為他們相處多年,她深信丈夫瞭解她的喜好和需求。

耶穌和門徒共進最後的晚餐時,對他們說,祂將要遭受背叛並要受死。耶穌即將面對祂在世上最黑暗的時刻,門徒也是一樣。耶穌安慰並應許他們,祂將要到天上去為他們預備地方,就像朋友的丈夫先去為家人預備新的居所。當門徒心中存疑,耶穌就要他們思想昔日的教導,以及他們親眼所見的神蹟。雖然耶穌的死亡和離去會令門徒哀傷,但耶穌提 [....]

靈命日糧 : 祝福盆

讀經:羅馬書1章1-10節 

我正在電腦上打字,熟悉的叮鈴聲讓我注意到有一封新的電子郵件。通常我會壓下心中的好奇,不會立即查看每一封郵件。但這封郵件有個吸引人的標題:因你得福。

我迫不及待打開這封郵件,原來是一位遠方的朋友告訴我,她正在為我的家人禱告。她在廚房的餐桌上放了一個「祝福盆」,每個星期她都會在盆裡放一張朋友的家庭合照,並為那個家庭禱告。在信中,她引用了腓立比書1章3節:「我每逢想念你們,就感謝我的上帝」,並在字裡行間強調我們是傳福音的夥伴,一起努力傳揚上帝的愛。

這位朋友寄來的這封信,宛如讓使徒保羅寫給腓立比教會的書信進入我的收件匣一般。我想,第一世紀的信徒收到保羅的感謝函,應該是像我一樣滿心喜樂。保羅似乎都會特意感謝那些和他一同事奉的人,在許多書信中,他都表達了感謝,例如:「我靠 [....]

靈命日糧 : 相信我

讀經:列王紀上17章7-16節 

大學畢業後,我第一份工作的薪水很低。經濟拮据,有時窮得三餐不繼。那時,我學習倚靠上帝每天的供應。

這也讓我聯想到先知以利亞的經歷。在他蒙召成為先知期間,曾倚靠上帝供應他每日所需。以利亞宣告上帝將以乾旱刑罰以色列之後,上帝就差他前往渺無人煙的基立溪旁。在那裡,上帝讓烏鴉為以利亞帶來食物,讓他喝溪裡的水,重新得力(列王紀上17章1-4節)。

但因乾旱無雨,溪流成了小河,慢慢變成涓涓細流。等到溪水乾涸時,上帝對以利亞說:「你起身往西頓的撒勒法去……我已吩咐那裡的一個寡婦供養你」(9節)。撒勒法位於腓尼基境內,當地的百姓是以色列人的仇敵。會有人願意為以利亞提供遮風避雨的處所嗎?一個窮寡婦會有食物供應以利亞嗎?

多數人都希望自己的存糧還未告罄之時,上帝就豐富地 [....]

靈命日糧 : 消除隔閡

讀經:使徒行傳6章1-7節 

有大批難民入住我們的社區,讓社區的教會人數驟然增長,但也帶來不少挑戰。教會會友要學習如何接納這些新成員,讓他們適應陌生的文化、新的語言和不同的敬拜方式。這些新的變化都可能會帶來一些不愉快。

無論在哪裡,人與人之間都會有誤解和分岐,就連教會也不例外。如果我們沒有以適當的方式消除差異,可能會惡化成結黨紛爭。

在耶路撒冷的初代教會,信徒人數迅速增加,也因文化的隔閡而發生爭執。講希臘語的猶太人,抱怨講亞蘭語的希伯來人,說:「在天天的供給上忽略了他們的寡婦」(使徒行傳6章1節)。所以,使徒說:「當從你們中間選出七個有好名聲、被聖靈充滿、智慧充足的人」(3節)。這七個人都有希臘名字(5節),換句話說,他們都是講希臘語的信徒。因為他們是屬於這被忽視的群體,所以最能體會這個群體 [....]

靈命日糧 : 無所不在

讀經:詩篇139篇7-12節 

有一位朋友也像我們一樣,因為一場車禍而痛失愛女。她在當地的報紙上,刊登一篇追思女兒琳賽的文章。文中她提到家中擺放了許多女兒的照片和紀念品,然後她說了一句扣人心弦的話:「處處都留下她的倩影,卻尋尋覓覓不見人影。」

我的女兒梅莉莎也和她的女兒一樣,在照片裡笑靨迎人,但如今這兩個面帶微笑的可愛人兒都找不到了。她們的身影留在我們的心裡、腦海裡,或在照片裡,但在生活中,我們卻再也看不見她們的人影了。

然而,聖經告訴我們,因著基督,琳賽和梅莉莎並非真的消失不見了。她們都在耶穌的懷中,「與主同住」(哥林多後書5章8節) 。與她們同住的這位主,是我們看不見的,但卻是無所不在的。我們看不見上帝,家中當然也沒有祂微笑的照片。你環顧四周,看不見祂的蹤影,難道祂就不在嗎?事實正好相反, [....]

靈命日糧 : 不可能的友誼

讀經:以賽亞書11章1-10節 

社群網站上的朋友時常上傳一些可愛的視頻,紀錄動物之間不尋常的友誼。最近我看到的視頻有相親相愛的小狗和小豬、小鹿和小貓,還看到猩猩乳養了幾隻小老虎。

當我看到這些溫馨、不尋常的友誼時,就聯想到伊甸園的情景。當時,亞當與夏娃其樂融融,並與上帝和諧共處。上帝賜給他們蔬果作食物,我想,那時連動物也能和平共處(創世記1章30節) 。但亞當和夏娃犯了罪,破壞了這美好的景象(3章21-23節) 。如今,無論是人與人或人與受造物之間,總是看到不斷的衝突和鬥爭。

但先知以賽亞讓我們確信,有一天,「豺狼必與綿羊羔同居,豹子與山羊羔同臥;少壯獅子與牛犢並肥畜同群」(以賽亞書11章6節)。許多解經家認為,那是耶穌再臨的日子。當祂再來時,不再有紛爭,「不再有死亡……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 [....]

靈命日糧 : 驕傲

讀經:箴言16章16-22節 

人們常用「當代傳奇人物」,形容那些在有生之年功成名就、揚名立萬的人。一位打職業棒球的朋友說,他曾見過許多體育界的好手,最後僅成為「當代高傲人物」。驕傲往往會讓我們高舉自己,而謙卑則讓我們更真實地認識自己。

箴言的作者說:「驕傲在敗壞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16章18節)。若用自我標榜的鏡子看自己,只會看到一張扭曲的形象。高舉自己,只是讓自己摔得更重。

從上帝而來的謙卑,是對付驕傲自大的最佳良方。「心裡謙卑與窮乏人來往,強如將擄物與驕傲人同分」(19節)。

耶穌告訴門徒:「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誰願為首,就必作你們的僕人。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馬太福音20章26-28節)

當 [....]

靈命日糧 : 愛的毛毯

讀經:約翰福音18章15-18、25-27節 

在《史努比》的連載漫畫中,有個人物名叫奈勒斯·潘貝魯特(Linus Van Pelt)。他很機智又有智慧,但卻缺乏安全感,總是攜帶一條毛毯,有了可以遮蓋的毛毯,他就有安全感。我們都能體會他的感受,因為我們也會恐懼不安。

使徒彼得知道何謂恐懼。耶穌被捕之後,彼得鼓起勇氣跟著耶穌進了大祭司的院子。但接著他開始感到恐懼,並撒謊隱藏自己的身分(約翰福音18章15-26節)。彼得雖否認自己是耶穌的門徒,但耶穌仍深愛彼得,最後還將他挽回(21章15-19節)。

彼得在彼得前書4章8節特別強調「愛」,因他曾經歷耶穌的愛。他用「最要緊的是」強調愛在人際關係中的重要性,並鼓勵我們要「彼此切實相愛,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

你是否需要「毛毯」遮蓋你的罪呢?我需要。每當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