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靈命日糧 : 真情無需掩飾

讀經:路加福音7章36-44節 

巧娜為自己潸然淚下而感到抱歉,不斷地說:「對不起!」自從丈夫離世,她就獨力照顧幾個十多歲的孩子。當教會的弟兄為她的孩子們安排了一個週末露營,讓她可以稍作休息時,巧娜感激涕零,並因自己的流淚而深感抱歉。

為何許多人會因流淚而感到抱歉呢?一個法利賽人西門在家裡宴請耶穌。在宴會中,耶穌斜靠在餐桌旁,有個曾活在罪中的女人拿了盛香膏的玉瓶,「站在耶穌背後,挨著祂的腳哭,眼淚濕了耶穌的腳,就用自己的頭髮擦乾,又用嘴連連親祂的腳,把香膏抹上」(路加福音7章38節)。這女人不是感到抱歉,而是坦然表達她的愛,放下頭髮擦乾耶穌的腳。她以親吻和淚水,毫不掩飾地表達對耶穌的愛和感激。她的舉動與宴會主人那得體卻冷漠的表現,形成鮮明的對比。

耶穌的回應是什麼呢?祂讚揚這個女人真誠坦率地表達 [....]

靈命日糧 : 要到幾時呢?

讀經:詩篇6篇 

我們到了嗎?還沒有!我們到了嗎?還沒有!這是孩子們小的時候,我們首次(肯定不是最後一次)從科羅拉多州返回阿肯色州的16小時路程中,與孩子們不斷重複的問答遊戲。最年長的兩個孩子簡直樂此不疲,要是他們每問一次,我就可以得到一美元,那麼我就有一大疊美鈔了。我們到了嗎?這是我的孩子們反覆提出的問題,而身為司機的我也有同樣的疑問,而答案是,還沒有!但快到了。

老實說,儘管我們沒有大聲說出來,但大多數的成年人也常問類似的問題。我們問這個問題的原因是一樣的:我們疲憊並「因憂愁眼睛乾癟」(詩篇6篇7節)。舉凡各種新聞報導、日常工作的挫折、層出不窮的健康問題、人際關係的壓力等等,都使我們「唉哼而困乏」(6節)。我們呼求:「我們到了嗎?要到幾時呢?上帝啊,要到幾時呢?」

大衛清楚瞭 [....]

靈命日糧 : 像基督完全

讀經:馬太福音19章16-26節 

作家凱瑟琳·諾里斯將現代完美主義與馬太福音裡的「完全」進行對比,她寫道:「完美主義是我所知其中一個最可怕的詞語。」她形容現代完美主義是「一種嚴重的心理疾病,使人過於膽怯而不敢承擔必要的風險。」但馬太福音中翻譯為完全的詞語,則是指成熟、完整或整全。她總結說:「要完全,就要為成長留空間,漸漸成熟到可以為別人付出。」

以這種方式理解完全,有助於我們領略馬太福音19章裡這個故事的深意。有個人問耶穌,他「該做什麼善事才能得永生」(16節)。耶穌回答說:「當遵守誡命」(17節)。這個人自認為已遵守一切誡命,但感覺還缺了什麼,於是他問說:「還缺少什麼呢?」(20節)

此時,耶穌指出這人的財富扼殺了他的心靈,並對他說,若要在上帝的國度裡作完全人,就要願意為別人付出,並接受別人的 [....]

靈命日糧 : 信靠上帝

讀經:耶利米書17章5-8節 

離預產期還有六週,沒想到惠妮卻被診斷出患有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症,這是一種懷孕期間常見的肝臟疾病。惠妮帶著紛亂的情緒被送往醫院治療,並被告知將在24小時內進行引產手術!但在醫院的另一頭,醫療人員準備了大量呼吸器和其他設備,以應對急速增加的新冠肺炎病例。因為這緣故,惠妮被送回家中。她決定倚靠上帝和祂的計劃,幾天後,她順利生下一名健康的嬰孩。

當聖經真理在我們心中扎根時,就會改變我們面臨困境的方式。在先知耶利米的時代,大多數的民眾都依賴人的力量,並且盛行偶像崇拜。耶利米將那些「倚靠人血肉的膀臂,心中離棄耶和華」的人(耶利米書17章5節),和倚靠上帝的人做了對比。他說,倚靠上帝的人有福了,因為「以耶和華為可靠的⋯⋯他必像樹栽於水旁,⋯⋯炎熱來到,並不懼怕,葉子仍必青翠」(7-8節) [....]

靈命日糧 : 不要懷恨

讀經:羅馬書12章12-21節 

在2011年一場宣傳活動中,有兩位73歲的前加拿大足球聯盟球員在臺上大打出手。他們之間的「怨恨」可以追溯到1963年那場備受爭議的冠軍足球賽。當其中一個人把另一位打下臺之後,圍觀的人紛紛勸架,對他大喊:「算了吧!」眾人都希望他放下怨恨,與對方和解。

聖經也記載了許多人與人之間互相「怨恨」的例子,例如:該隱對他弟弟亞伯懷恨在心,因上帝不喜悅他的供物,反倒喜悅亞伯所獻的供物(創世記4章4-5節)。該隱心中積怨甚深,最終導致他「起來打他兄弟亞伯,把他殺了」(8節)。此外,以掃怨恨雅各,因雅各騙取了他長子的名分和祝福(27章41節),恨意之深導致雅各驚恐逃亡。

然而,聖經不僅列舉一些人們相互怨恨的例子,也教導我們如何與人和好,如何尋求寬恕及和解。上帝要我們愛他人如同自己 [....]

靈命日糧 : 真正的快樂

讀經:傳道書3章9-14節 

在公元十世紀,阿卜杜·拉赫曼三世(Abd al-Rahman III)是西班牙哥多華的統治者。拉赫曼成功治理哥多華五十年,得到臣民的愛戴,敵人對他畏懼,也受到盟友的敬重。後來,拉赫曼深入審視自己的一生,在談到自己享有的特權時,他說:「財富與尊榮,權柄與享樂,盡在我掌握之中!」然而,當他計算這五十年有多少真正快樂的日子時,只算出14天。真是發人深省!

傳道書的作者也掌握著財富與尊榮,權柄與享樂(傳道書1章12節,2章1-3、7-9節)。他對自己的人生所做的評價,也同樣發人深省。他發現財富只會讓人渴望得到更多(5章10-11節);享樂並不會讓人感到幸福(2章1-2節);成功可能是由於機遇而非能力(9章11節)。但他的評估不像拉赫曼的那麼悲觀。他相信上帝就是快樂的終極源頭,他認為 [....]

靈命日糧 : 愛上帝

讀經:約翰一書4章10-21節 

在每次線上課程結束前,這位教授總是會對學生說:「下次見!」或「週末愉快!」有些學生會回應說:「謝謝,你也是喔!」但某一天,有位學生回應說:「我愛你!」教授在驚訝之餘回答說:「我也愛你!」那天晚上,同學們同意在下一堂課結束時,大家輪流對教授說:「我愛你!」以表達對教授的謝意,因教授每次都需要對著電腦螢幕授課,而不是他所喜愛的當面講課。幾天後,當這位教授準備下課時,說:「下次見!」學生們一個一個地回答說:「我愛你!」接下來好幾個月,他們都這麼做。教授說這讓他與學生們有牢固的情感連結,使他覺得他們就像「一家人」。

約翰一書4章10-21節指出,我們是上帝家中的一員,有許多理由可以對上帝說:「我愛祢!」祂差派愛子來為我們的罪死在十字架上(10節);衪賜聖靈住在我們裡面(13、15節 [....]

靈命日糧 : 窯匠的轉輪

讀經:耶利米書18章1-6節 

在1952年,邁阿密海灘有位店家為了防止魯莽或粗心的顧客打碎物品,便放了一個告示牌:「你打碎物品,就必須購買!」這搶眼的標語是對顧客的一種警告,而現今在許多精品店都能看到類似的標示牌。

然而,在陶瓷工坊可能有不同的告示牌:「你打碎物品,我們就改造更新!」這正是耶利米書18章闡述的真理。

當耶利米造訪窯匠的家,看見窯匠重新塑造「做壞了」的器皿,並小心地處理泥土「另做別的器皿」(4節)。先知提醒我們,上帝確實是位技藝高超的窯匠,而我們是泥土。祂有主權,可使用所造之物摧毀邪惡,也能在我們裡面創造美善。

即使我們有缺角或毀損,上帝仍能塑造我們。上帝是大能的窯匠,祂能夠並樂意從我們生命的碎片中,創造出嶄新又珍貴的陶器。上帝不會將我們破碎的生命、過失和已往的罪愆 [....]

靈命日糧 : 這是恩典

讀經:使徒行傳2章32-41節 

音樂劇《悲慘世界》的第一幕讓我們看到了假釋犯尚萬強竊取神父的銀器。當尚萬強被逮捕之後,他以為自己會被送返礦場,但神父卻語驚四座地說,這銀器是他送給尚萬強的。警察離去之後,神父轉身對尚萬強說:「你從此不再屬於罪,而是屬於善了!」

如此洪恩大愛,顯明了那從諸般恩典的泉源湧流出來的愛。在五旬節那天,彼得對他的聽眾提起近兩個月前發生的大事,人們就在這座城將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眾人聽了這番話就覺得扎心,並問彼得說他們必須做什麼,彼得說:「你們各人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叫你們的罪得赦」(使徒行傳2章38節)。耶穌已承擔他們應受的刑罰,如果現在歸信耶穌,他們就能免受刑罰。

這恩典充滿了諷刺意味。唯有基督受死才能使人得到赦免,但基督的死卻是人們一手造成的。滿有恩惠和能力的 [....]

靈命日糧 : 躲避上帝

讀經:創世記3章1-10節 

記得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我跟同學們一起玩捉迷藏。我一緊閉雙眼、大聲數數,大家就立即跑去躲起來。我搜遍所有的櫃子、箱子和壁櫥,感覺就像過了好幾個鐘頭,但連一個人都找不到。直到小萍終於從天花板垂掛下來的那盆花邊蕨類植物後面跳出來時,我不禁好氣又好笑。因為那盆植物其實只遮掩她的頭,但她的身形卻清晰可見!

上帝是全知的,因此當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裡「躲避」上帝時(創世記3章8節),其實他們仍然是「清晰可見」的。但他們並不是在玩捉迷藏,而是突然意識到自己做錯事並感到羞恥,因為他們違背了上帝的吩咐,吃了上帝說不可吃的那樹上的果子。

亞當和夏娃不聽從上帝的命令,就是背棄上帝和祂慈愛的供應。但上帝沒有憤怒地離棄他們,而是主動尋找他們,呼喚著:「你在哪裡?」(9節)然而,這並不表示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