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靈命日糧 : 靜默

讀經:哈巴谷書1章 

救援卡車駛過破舊的茅舍村莊,雞群四處奔逃,光著腳丫的孩子們好奇地觀望,因鮮少有車輛經過這片泥濘地。

不久,一座高牆聳立的豪華宅院出現在前方,那是市長官邸,但他並未住在裡頭。平民百姓缺乏生活必需品,而市長卻在繁華的大城市,過著奢華快活的日子。

我們對這種不公平感到憤怒,上帝的先知也是如此。當哈巴谷看見逼迫橫行時,他求問說:「耶和華啊,我呼求祢,祢不應允,要到幾時呢?」(哈巴谷書1章2節)但上帝早已看見這事,祂說:「禍哉!……你增添不屬自己的財物……為本家積蓄不義之財」(2章6、9節),審判終將來臨!

我們希望上帝能審判惡人,但哈巴谷書卻有一點值得我們省思:「惟耶和華在祂的聖殿中;全地的人都當在祂面前肅敬靜默」(2章20節)。全地的人是指所有壓迫人的和受 [....]

靈命日糧 : 同得安慰

讀經:哥林多後書1章3-11節 

一位朋友寄給我她親手製作的陶瓷。打開盒子後,我發現這些珍貴的物品在運送途中破損了。其中一個杯子裂成好幾塊大小碎片和一些陶土粉末。我的丈夫小心翼翼地把這些碎片黏起來後,我將這個美麗但有瑕疵的杯子放在架子上。

這個補綴過的杯子使我不禁想到自己也有類似的傷痕,因為上帝曾領我度過困苦憂傷的日子,使我如今仍站立得穩。看到這杯子我心得安慰,也提醒我與人分享上帝帶領我經歷苦難,能幫助處於痛苦艱困中的人。

使徒保羅讚美上帝,因祂是「發慈悲的父,賜各樣安慰的上帝」(哥林多後書1章3節)。上帝讓我們經歷試煉和苦難,使我們能更像祂。在一切患難中,祂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祂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遭遇各樣患難的人(4節)。

每當思量基督在十架忍受苦楚,就激勵我們在苦難中恆久忍耐, [....]

靈命日糧 : 互相鼓勵

讀經:帖撒羅尼迦前書5章9-28節 

在工作場所中,鼓勵的話語相當重要。員工彼此間如何交談,攸關顧客滿意度、公司利潤和同事間的相互瞭解。研究顯示,在最有效率的工作團隊中,成員使用肯定詞語的比例,比否定、反對或諷刺性的詞語高出六倍。反之,生產力最差的團隊慣用負面批評,幾乎是肯定用語的三倍。

言語影響人際關係,這是保羅從他的經歷中所學到的功課。在他前往大馬士革的路上遇見基督之前,總以凶煞的話語和手段恐嚇耶穌的門徒。然而,當保羅寫信給帖撒羅尼迦信徒時,上帝已經改變了他的心,因此他的言語能使人得著鼓勵。保羅不但自己鼓勵信徒,他也勸勉信徒要彼此激勵。保羅教導他們如何肯定他人,並反映出聖靈所結的果子,但要小心,免得流於諂媚。

保羅提醒信徒,這些鼓勵的言語並非出於他自己。保羅告訴我們,當我們信靠上帝,認識這位愛我 [....]

每日旅程:真正的美

Untitled

作者:Jennifer Schuldt

翻譯: 湘穎,中國

讀經: 箴言31章10-31節

艷麗是虛假的,美容是虛浮的(箴言書——31章30節)。

Alex Eklund喜歡漂亮的女人。然而,他認為真正的美麗來自女人的內心和品格。事實上,他說更希望自己有一個 「出自箴言31章的妻子而不是一個維密的模特。」注意到維密時裝秀對周圍人的影響如此之大以後,他發表了上面這條狀態。因為他的一些女性朋友在看過維密時裝秀后在臉書上表達了這樣的感受:「看完這個我就要去健身房!」和「我要絕食一周!」

箴言31章中的女人並不會因她緊實的身材和完美的輪廓讓人忍不住多看一眼。然而,她卻超越了世界上任何一個善良、能幹的女人(箴言31章29節)。她的美麗在於她的行為和品格,而不是她的服飾,頭髮和妝容。箴言31章里的女人在以下三方面勝出一籌:

她善於理財 (箴言31章16,24節),賺錢並用之有道。「她張手周濟困苦人,伸手幫補窮乏人」(箴言31章20節)。 她工作勤奮 (箴言31章17節),把握時間(箴言31章15,18節)。她所做的對家庭和鄰舍都有益(箴言31章20,24節)。她計劃長遠(箴言31章21節),資源豐富(箴言31章13-14節)。

她通情達理 (箴言31章25-26節),用仁慈和智慧說話。她說「造就人」的話,來鼓勵他人(以弗所書4章29節)。

立志成為這樣一個人比試圖將自己塑造成T台模特要好太多。「艷麗是虛假的,美容是虛浮的」(箴言31章30節)。幸運的是,我們可以給自己披戴上「長久溫柔、安靜的心」(彼得前書3章3-4節),這將使我們蒙上帝的喜悅,並給世界瞥見真正的美是怎樣的。

延伸閱讀:閱讀箴言7章10-14節, 比較箴言31 章里的女人和這個完全不一樣的女人。讀提摩太前書2章9-10節,學習基督徒女性該怎樣增強她們的吸引力。

思考:太在意外在的美會如何影響到我們的屬靈生活?聖經是如何支持「在任何年齡都可以是美的」這一觀念的?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頭條大追蹤)

靈命日糧 : 導向

讀經:列王紀上8章54-63節 

幾個月前,我收到一封電子郵件,邀請我加入一個「成功導向」社團。我查看導向的詞意,方知成功導向主要是竭力爭取成功、奮發圖強、實現目標。

凡事均以成功為導向是正確的嗎?有一句經文是我們最好的指標:「無論做什麼,都要為榮耀上帝而行」(哥林多前書10章31節) 。我們常為榮耀己名而努力不懈,如挪亞時期的大洪水過後,有一群人建造一座通天塔,為要揚名於天下(創世記11章4節) 。他們要顯揚自己的名,免得被分散到世界各地。因為他們不是為榮耀上帝的名而行,顯然是一種錯誤的導向。

反之,當所羅門王獻上約櫃及新建的聖殿時,他說:「我……為耶和華以色列上帝的名建造了殿」(列王紀上8章20節)。接著,他為以色列全會眾祝福說:「使我們的心歸向祂,遵行祂的道,謹守祂……的誡命。」(58節) [....]

靈命日糧 : 完美父親

讀經:箴言20章3-7節 

我的父親曾經帶著歉意對我說:「在你成長的過程中,我常常不在家。」

但在我的記憶中,卻不是這麼回事。我的父親白天工作,有時晚上會到教會指揮詩班練唱。他偶爾還會離家一、兩週,參與男聲四重唱的音樂佈道。但在我人生中所有重要和許多不大重要的時刻,他都在我身邊。

比如在我八歲的時候,我在學校舉辦的一場話劇表演中扮演一個小配角。當時到場觀賞的全都是同學們的母親,只有一位是父親──那就是我爸爸。在許多小事上,父親總是讓我和姐妹們明白,他很看重我們,也很愛我們。尤其是在母親過世之前的那幾年,看到父親無微不至地照顧她,更使我們明白什麼是無私的愛。我的父親並非十全十美,但是從他身上,總能讓我瞥見天父的美善。在我的心目中,每個基督徒父親都該是這個樣子。

有時候,地上的父親 [....]

靈命日糧 : 相聚時光

讀經:詩篇147篇1-11節 

我和母親參加了親戚的婚禮,在回家的兩個鐘頭車程裡,她一再問我工作有沒有新發展。當她第三次問我時,我仍像第一次跟她說的一樣,再次重述一些細節,並想著如何能讓她記得我的話。我母親罹患阿茲海默症,這個疾病讓她逐漸喪失記憶、行為退化,最終將使她失去說話以及更多的身體機能。

我為母親患上這個疾病而傷心難過,但我也很感恩,因為她還安然健在,我們還可以相聚,甚至還能聊天說話。每當我去探望她時,看到她容光煥發的樣子,會讓我激動不已。她總是充滿喜樂地說:「愛莉,看到妳真是太好了!」我們享受著彼此的陪伴,即使她想不出該說什麼時,我們仍默默體會對方的心意。

或許,這也能稍微反映出我們與上帝之間的關係。聖經告訴我們:「耶和華喜愛敬畏祂和盼望祂慈愛的人」(詩篇147篇11節)。對於那些接 [....]

靈命日糧 : 出死入生

讀經:以弗所書2章1-10節 

我父親年輕的時候,曾與朋友們開車到外地參加一個體育活動。在路程中,車子卻因雨天路滑而失控,釀成嚴重車禍。同行的友人中,有一位癱瘓,一位不幸喪命。我父親則是被宣告不治,並被送到太平間。那時,我的祖父母在驚嚇與哀傷中前去認屍,但我父親卻從重度昏迷中甦醒過來。祖父母的哀痛頓時變成了喜樂。

在以弗所書2章,使徒保羅提醒我們,若是沒有基督,我們便會「死在[我們的]過犯罪惡之中」(1節)。但上帝「既有豐富的憐憫,因祂愛我們的大愛,當我們死在過犯中的時候,便叫我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4-5節)。藉由基督,我們已經出死入生了。

事實上,我們的生命是屬於天父的。我們本應死在罪惡之中,但因著上帝對我們的大愛,使我們能藉由聖子耶穌,而擁有新的生命與目標。

— [....]

靈命日糧 : 彼此合一

讀經:以弗所書4章1-6節 

我和一位朋友對某件事有了爭執,我寄了一封電子郵件清楚表達了不同看法之後,她就不再回覆了。我不禁懷疑自己是否太過分了。我不想再打擾她,免得把事情弄得更糟糕。但是我真心希望,在她出國旅遊之前就能解決這個問題。那幾天,我常常想到她並為她禱告,不知道這件事會如何發展。不久之後的一天早晨,我到附近的公園散步時,竟巧遇這位朋友。當她看到我的時候,露出了難過的神情。我心想:「感謝主,使我得以和她面對面,好好地談一談。」我深深吸了一口氣,帶著溫暖的笑容走向她。接下來,我們敞開心懷、坦誠溝通,徹底解決彼此間的分歧。

有時,傷害或冷漠破壞了我們與他人的關係,我們似乎無法修復關係。但使徒保羅在寫給以弗所教會的書信中,告訴我們要竭力保守聖靈所賜的和睦與合一,我們正是為此蒙召,而且當我們求上帝修補人 [....]

靈命日糧 : 靠著恩典

讀經:馬太福音11章25-30節 

朋友與他的妻子年逾九十高齡,結縭已六十六載,他們為兒孫與後代子孫譜寫了一本家族史。最後一章的標題是《爸媽的叮嚀》,內容涵蓋他們經歷過的重要人生課題。其中一點使我開始省思自己的生命:「如果你覺得基督信仰使你疲乏,幾乎榨乾你的精力,那你只是將之視為宗教活動,而不是享受與耶穌基督的親密關係。與主同行不會使你困頓,反倒會使你得著激勵,重新得力,且生命充滿活力。」(參閱馬太福音11章28-29節)

英文信息本聖經的作者畢德生(Eugene Peterson)解釋了這段經文中耶穌的邀請:「你是否感到疲倦?筋疲力竭?在信仰上已無力向前?……與我同行、與我同工……學習靠著恩典與主同行。」

當我靠著自己的力量服事上帝,就會變成為祂做苦工,而非與祂同行了。兩者最大的差異就在於,如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