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靈命日糧 : 換上新袍

讀經:撒迦利亞書3章 

當我的孩子們年幼的時候,他們喜歡在泥濘潮溼的花園裡玩耍,一會兒就弄得滿身泥濘。為了不讓他們著涼,也避免把地板弄髒,在他們進入室內之前,我會在門口把他們的髒衣服脫下來,用毛巾把他們包好,然後帶他們去洗澡。再用肥皂和清水,很快地污泥就洗掉了,他們都變得乾乾淨淨。

在撒迦利亞所見的異象中,大祭司約書亞穿著污穢的衣服,象徵罪惡和過犯(撒迦利亞書3章3節)。但耶和華使他潔淨,脫去他污穢的衣服,並給他穿上華美的衣服(5節)。那潔淨的冠冕和長袍,代表耶和華已使他脫離罪孽。

我們可以藉著耶穌的救贖從過犯中得釋放,得到上帝的潔淨。因著耶穌在十架上受死,我們若願意領受上帝兒女的長袍,身上的污泥與罪惡便得以洗淨。我們不再因以往的過犯(如說謊、道人是非、偷竊或貪婪)而被定罪。相反地,因 [....]

靈命日糧 : 與獅群同住

讀經:但以理書6章19-28節 

我到芝加哥一間博物館參觀,看到一幅巨大的壁畫,描繪了一頭長著雙翅、表情凶猛、闊步行走的巴比倫獅子。這頭獅子象徵著掌管愛和戰爭的巴比倫女神伊絲塔(Ishtar),與公元前604-562年間,聳立在巴比倫通道旁的120頭獅子十分類似。

歷史學家認為,巴比倫人攻陷耶路撒冷之後,被擄到巴比倫的以色列人在尼布甲尼撒的王國,可能看過這些獅子。這些歷史學家表示,當時可能有些以色列人會相信巴比倫女神伊絲塔已經擊敗了以色列的上帝。

但是,但以理雖然也被擄,卻沒有像他的以色列同胞一樣心存疑惑。他對上帝忠貞不二,堅信不移。他照常敞開窗戶,每日三次禱告上帝,即使這意味著他將被丟進獅子坑裡。當上帝從饑餓的獅群中,將但以理拯救出來之後,大利烏王說:「[但以理的上帝]是永遠長存的活上帝,…… [....]

靈命日糧 : 真正的朋友

讀經:創世記14章17-24節 

詩人山姆·華爾特·福斯(Sam Walter Foss)曾經寫道:「我要住在道路旁,成為別人的朋友」(出自《道路旁的房子》)。成為人們的朋友,也是我心中所願。我想站在路旁,等待疲憊的旅人,關懷那些飽受凌辱、委屈和心靈受創、沮喪憂傷的人。我要陪伴他們一程,用激勵人心的言語,滋潤他們的心靈,讓他們重新得力。雖然我可能無法解決他們的問題,但卻可以祝福他們。

當亞伯蘭疲憊地從戰場返回的時候,麥基洗德這位撒冷王兼祭司來迎接他,並為他祝福(創世記14章)。我們對他人的祝福並不只是禮貌性的客套話,把人帶到福氣的源頭才是真正的祝福。麥基洗德為亞伯蘭祝福,說:「願天地的主、至高的上帝賜福與亞伯蘭!」(19節)

我們可以與他人一同禱告使他們得福;也可以將他們帶到上帝施恩的寶座前,讓 [....]

每日旅程:把夢想交托给上帝

received_10207021783782811

作者:Sheridan Voysey
翻譯:湘穎

讀經:創世記22章1-18節

你既行了這事,不留下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我便指著自己起誓說:論福,我必賜大福給你(創世記22章16-17節)。

我們每個人都有夢想—— 不論是立志成就大事還是要成為大人物。當我們遵循上帝的心意而行時,夢想將帶領我們活出有意義的生命。

亞伯拉罕有一個夢想——確切來說應該是兩個,並且都是上帝賜予的。在一個有著大家族意識的家庭中,老而無子的亞伯拉罕夢想著能有一個兒子(創世記11章30節,創世記15章3節)。上帝應許他這個夢將會實現,並另外加了一個夢給他。亞伯拉罕不僅會有一個兒子,將來還會成為一個大國(創世記12章2節,創世記15章5節,創世記17章5節)。這真是兩個非凡的夢想!

大概正是因此我們會覺得創世記22章令人費解。以撒的出生實現了亞伯拉罕的第一個夢想,但就在下一秒(創世記21章1-3節),上帝就要求他犧牲自己的兒子! (創世記22章2節)。上帝要收回祂所賜的祝福。也就是說亞伯拉罕得放棄他的夢想,包括那尚未實現的。

整個準備過程相當痛苦。亞伯拉罕叫來了他的兒子,僕人,收拾了路上的所需並跋涉了數日 ,要去祭壇獻上他最珍貴的兒子(創世記22章3-9節)。就在刀即將揮下的瞬間,上帝阻止了他並且歸還了他的夢想(創世記22章11-14節)。亞伯拉罕在那一天學到了重要的兩課:1.真正的上帝,絕不像周圍其他偶像那樣喜好孩童祭祀;2.沒有任何事物比上帝祂自己更重要,即便是上帝賜予的夢想也不行。

你是否把夢想交託給上帝了呢,不管是實現了的還是尚未實現的?只有確保我們的夢想在上帝的手中,才不至於讓夢想變成偶像。就像祂對亞伯拉罕所做的一樣,上帝也可能把暫時拿走的夢想歸還給你,或用新的方式來達成。

但不管上帝要怎樣在你的夢想上行事,可以確定的是,祂會祝福你(創世記22章15-18節)。

相關閱讀:
閱讀箴言16章9節,看看上帝可能會如何篩檢我們的夢想。閱讀詩篇105章19節,看看在我們等待夢想實現的過程中,上帝可能在做什麼。

思考:你人生的夢想是什麼?你是否把它交還給了上帝呢?

靈命日糧 : 永不凋謝

讀經:以賽亞書40章1-8節 

我兒子維維在蹣跚學步時,常喜歡摘花給我。我欣賞剛採摘的翠綠花草,也喜愛兒子和丈夫一起在花店選購的花束。我珍惜他們送的禮物,直到它枯萎了,才不得不扔掉。

幾年後,維維送我一束美麗的絲綢花。他將白色馬蹄蓮、黃色向日葵和紫色繡球花插在玻璃瓶裡,向我咧嘴一笑說:「媽咪,妳看,這是永不凋謝的花朵,就像我對妳的愛一樣。」

如今,兒子已長大成人,那束絲綢花也早已磨損,失去原本的光彩。然而,這「永不凋謝的花朵」卻讓我記得他的孺慕之情。同時也提醒我,真正永遠不改變、不褪色的,是上帝無限和永遠長存的愛,祂已經藉著祂亙古不變、真實可靠的話語向我們顯明了(以賽亞書40章8節)。

當以色列百姓面臨的患難排山倒海而來時,以賽亞相信上帝永存的話語,他安慰以色列百姓(40章1節), [....]

靈命日糧 : 撒種

讀經:馬太福音13章1-9節 

有位女士寄給我一封極富意義的電子郵件,她這樣寫道:「令堂是我1958年在蒲蘭市小學一年級的老師,她是位好老師,很善良,也很嚴格!她要我們學習詩篇23篇,然後在課堂上朗誦,當時我真是嚇壞了。但是,在1997年我成為基督徒之前,這是我唯一讀過的聖經經文。如今,每當重讀這首詩篇,當年與麥老師有關的回憶就會湧上心頭。」

耶穌曾對眾人講了一個比喻,提到一個農夫出去撒種,這些種子分別落在道路旁、石頭地、荊棘叢和好土裡(馬太福音13章1-9節)。有些種子永遠不會發芽生長,但是「撒在好地上的,就是人聽道明白了,後來結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23節)。

我母親在公立學校教書二十年,她教導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們讀書、寫作和算術,散播仁愛的種子和上帝慈愛的信息。

[....]

靈命日糧 : 露營詩篇

讀經:詩篇8篇1-9節 

我和丈夫一起去散步賞景時,總會帶上相機,拍下我們腳邊各類植物的特寫照片,這些植物就像是個微觀世界一樣。我們所看見的大自然世界,實在是既豐富又美麗,即使是一夜之間就能湧現的蕈類,都為樹木點綴上一叢叢的橘色、紅色和黃色!

拍攝這些生活周遭事物的照片,提醒我要抬頭仰望那位創造各種菇類,及滿天星宿的造物主。祂設計的世界廣袤無垠、多彩繽紛,祂更創造了你我,將我們安置在這一切美好事物中,享受並管理一切(創世記1章27-28節 ;詩篇8篇6-8節)。

這讓我想起我們一家人常朗誦的「露營詩篇」,那是我們圍坐在營火旁朗誦的詩篇。「耶和華我們的主啊,祢的名在全地何其美!祢將祢的榮耀彰顯於天。⋯⋯我觀看祢指頭所造的天,並祢所陳設的月亮星宿,便說,人算什麼,祢竟顧念他?世人算什麼,祢竟 [....]

靈命日糧 : 保惠師

讀經:約翰福音16章7-15節 

在我登機準備前往遙遠的城市讀書時,我感到緊張和孤單。在飛行的航程中,我想起了耶穌曾應許門徒,將賜給他們聖靈的安慰和同在。

當時門徒肯定非常困惑,因為耶穌對他們說:「我去是與你們有益的」(約翰福音16章7節)。對他們這些見證過耶穌的神蹟,並且領受祂教導的人而言,耶穌離開了怎麼會對他們有益處呢?但耶穌告訴他們,如果祂離開,聖靈保惠師就會到來。

耶穌在即將離世時,對門徒說了一番話(約翰福音14-17章,即所謂的「離別之言」),幫助他們瞭解祂的死亡和升天,並強調聖靈的到來,這保惠師將與他們同在(14章16-17節)、教導他們(15章15節)、為耶穌作見證(26節),並引導他們(16章13節)。

我們接受了上帝所賜的新生命,聖靈就住在我們裡面。聖靈讓我們得著許 [....]

靈命日糧 : 喜樂歡唱

讀經:腓立比書1章21-26節 

在牙買加的一間醫院裡,有位名為薇歐莉的老太太坐在病床上,面帶微笑地看著前來探視她的一群青少年。日正當中,炎熱的天氣使得病房裡又悶又熱,但她並沒有任何怨言,反倒絞盡腦汁地想要唱一首詩歌。接著,她開心地唱著:「我就行走著、奔跑著、跳躍著,讚美主!」她一邊唱,手臂一邊前後擺動就好像正在奔跑一樣。此時,周遭的人都不禁落淚,因為薇歐莉沒有雙腿。她說自己這樣唱,原因是:「耶穌愛我,將來在天上,我就有腿能跑了。」

薇歐莉的喜樂與對天國滿心的期待,體現了保羅在腓立比書1章對於生死所提出的論述。他說:「但我在肉身活著,若成就我工夫的果子,我就不知道該挑選什麼。我正在兩難之間,情願離世與基督同在,因為這是好得無比的。」(22-23節)

當我們遭遇艱難困頓時,可能會渴望得著釋放,早日 [....]

靈命日糧 : 幽暗路徑

讀經:約書亞記1章1-9節 

我們在結束家庭旅遊返家的途中,經過奧勒岡中部的荒蕪之地。在日落後的兩小時裡,我們在幽暗中駕駛,行經深谷、穿越荒原,少過二十輛車子的車頭燈偶爾出現在黑暗中。後來,月亮緩緩升起,當我們行駛在山坡上時,可看見皎潔的月亮,但行經低地時,月亮就被遮掩了。女兒說,那月光就像在提醒我們上帝的同在。我問她,是否要看見月光才能確信上帝的同在。她回答:「不用,但這樣也挺有幫助的。」

摩西死後,約書亞繼承了領導以色列人的任務,負責率領上帝的選民進入應許之地。雖然約書亞知道這使命是來自上帝,但想必他仍會覺得這任務十分艱巨。於是,上帝慈愛地應許約書亞,必定與他一同前往(約書亞記1章9節)。

人生的道路常會經過未知的境地,有些時候我們必須穿過前頭幽暗不清的路徑。上帝的計畫對我們而言或許晦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