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靈命日糧 : 為什麼?

讀經:士師記6章11-16、24節 

如果上帝在你工作時顯現,並對你說話,你會有什麼反應呢?基甸,這位舊約時代的以色列人就有這樣的經驗。「耶和華的使者向基甸顯現,對他說:『大能的勇士啊,耶和華與你同在!』」基甸的回應不是大吃一驚或點頭表示認同,而是提出疑問,他說:「主啊,耶和華若與我們同在,我們何致遭遇這一切事呢?」(士師記6章12-13節)基甸想知道,為什麼上帝好像遺棄了祂的百姓。

上帝並沒有回答他的問題。那時基甸與百姓遭受敵人的攻擊,忍受飢餓,躲在山洞已經達七年之久,但上帝沒有解釋祂為什麼沒有介入。上帝大可明說以色列人過去所犯的罪,就是他們受苦的原因,但上帝的回答卻給基甸一個盼望,祂說:「你靠著你這能力去⋯⋯我與你同在,你就必擊打米甸人,如擊打一人一樣。」(14、16節)

你是否也曾想過,上帝為 [....]

靈命日糧 : 永遠愛著

讀經:詩篇4篇1-8節 

想要在一天的生活中完全不被人冷落、漠視或貶低,幾乎是不可能的。有時,我們甚至也會貶低自己。

大衛的仇敵以羞辱的言辭,欺凌、恐嚇和嘲諷大衛,打擊他的自尊和自信,使他灰心沮喪(詩篇4篇1-2節),所以大衛懇求上帝將他從困苦中拯救出來。

接著,大衛想起:「耶和華已經分別虔誠人歸祂自己」(3節)。在這節經文中翻譯為「虔誠人」的希伯來原文,按字面的意思來說,是指上帝立約的愛,所以「虔誠人」也可翻譯為「那些上帝會永永遠遠愛著的人」。

我們也必須銘記:上帝永遠愛著我們,祂以特別的方式將我們分別出來,視我們如同祂的愛子般寶貴,祂召我們永遠作祂的兒女。

在失望沮喪時,我們可以提醒自己,我們已經白白領受從天父而來的愛,我們是祂摯愛的孩子,人生的終點並非絕望無 [....]

靈命日糧 : 雲消霧散

讀經:希伯來書11章1-8節 

當我們在慕尼黑郊外的鄉村旅館投宿時,已是深夜時分。舒適的房間竟然有一個陽台,令我們喜出望外,可惜夜色深沉,再加上濃霧瀰漫,眼前一片幽暗。然而,幾個小時後,太陽升起,濃霧漸漸消散,我們就能看見昨夜被霧色籠罩的景緻,竟是如此詩情畫意。羊群在平靜蔥綠的草地上吃草,脖子上的鈴鐺發出清脆的聲響。天空中的朵朵白雲,更像是體型龐大、毛絨絨的羊群一般!

有時候,生活也可能被絕望的層層迷霧所覆蓋。我們也許會因幽暗的處境,而失去盼望。但正如陽光能撥開迷霧,我們對上帝的信心也能除去懷疑的陰霾。希伯來書11章將信心定義為:「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1節)。接著,又提到挪亞的信心,上帝所曉諭的是挪亞未見的事,但他卻願意順服(7節)。而亞伯拉罕也是大有信心,儘管他還不知道要往哪裡去, [....]

靈命日糧 : 避免紛爭

讀經:箴言20章1-15節 

一天早晨,住在澳洲珀斯的穆赫蘭發現他的車子不見了。此時,他才意識到自己不小心將車子停在禁區內,車子被拖走了。想到必須繳付600澳元的拖車費與違規停車罰款,穆赫蘭就感到非常懊惱,但他決定不遷怒於負責將他車子取回的工作人員。於是,他非但沒有發洩自己的怒氣,反倒寫了一首幽默的短詩描述此事,並且朗讀給在拖車場的一位工人聽。對方非常喜歡這首詩,原本可能會上演的激烈爭吵也消弭無形。

聖經箴言教導我們:「遠離紛爭是人的尊榮」(20章3節)。所謂的「紛爭」,是指人與人之間因為觀點不同,導致私下有摩擦衝突,或公然爆發怒火。

上帝已賜下讓我們與他人和睦相處的資源。祂的話語讓我們知道,生氣可以不必演變成雷霆之怒(以弗所書4章26節) 。祂的靈使我們能夠熄滅那憤怒的火苗,不以行動或言詞 [....]

靈命日糧 : 學習語言

讀經:使徒行傳17章22-32節 

在一間牙買加的小教堂中,我站在會眾面前,盡我所能以當地的方言向大家問安:「哇關,牙買加?」回應比我預期的好,會眾都報以微笑以及熱烈的掌聲。

實際上,我說的只不過是一句牙買加方言常用的問候語:「你好嗎?」但在他們耳中聽到的卻是:「我很在乎你,所以我要說你的語言。」當然,我會的牙買加方言十分有限,但一扇門已就此打開。

當使徒保羅站在雅典人的面前時,他讓他們知道自己明白雅典人的文化。保羅告訴他們自己注意到他們的祭壇上有位「未識之神」,而且還引用他們的詩人所寫的話。當然,保羅過後傳講關於耶穌復活的信息,不是每個人都相信,但有些人說:「我們再聽你講這個吧!」(使徒行傳17章32節)。

聖經教導我們,當我們向人傳講耶穌和祂所賜的救恩時,找到他們所在乎的事,就如同 [....]

靈命日糧 : 溫柔觸摸

讀經:路加福音5章12-16節 

加拿大地鐵的乘客見證了一個緊張的時刻,最後卻看到感人的一幕。有個年輕人在列車上大聲嚷嚷,說些威嚇的話,嚇壞了其他的乘客。但一位七十歲的老婦人卻走向他,伸手輕輕拍拍他的肩膀。老太太慈愛而溫柔的觸摸讓年輕人冷靜了下來,最後他眼泛淚光地癱坐在車廂地板上,對老太太說:「謝謝妳,老奶奶。」接著便起身離開了。過後,老太太承認自己當時也很害怕,但她說:「我是個母親,而他需要有人安撫他。」雖然在理智上,當時她應該與這個年輕人保持距離,但她卻因為愛而承擔了風險。

耶穌能瞭解這樣的憐憫。當那個絕望、身上長滿大痲瘋的人出現在耶穌面前,懇求祂醫治的時候,耶穌不像那些冷眼旁觀的人一樣充滿恐懼,也不像那些宗教領袖一樣無計可施,只會遵照律法,譴責那人竟把大痲瘋帶進村子裡(利未記13章45-46節) 。相 [....]

靈命日糧 : 不要放棄

讀經:加拉太書6章1-10節 

五十多年來,鮑伯·福斯特一直都是我的好友兼屬靈導師,他從未放棄過我。他持久的友情和鼓勵,曾幫助我走過人生中最黑暗的時刻。

當我們所認識的人面對極大的需要時,我們可能會下決心想幫助他們,但若是看不到即刻的效果時,我們的決心就會開始動搖,甚至最後可能會放棄。我們原本以為施予援手,馬上就能看到改變,沒想到竟要長久持續地提供幫助。

使徒保羅勸勉我們,在幫助人走過生命中的顛簸和掙扎時,必須要有耐心,正如他寫道:「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加拉太書6章2節)。保羅將幫助他人比喻為農夫期盼收成,需要下工夫、花時間,以及耐心等候。

我們應該為所關心的人禱告多久、付出多少呢?保羅說:「我們行善,不可喪志;若不灰心,到了時候就要收成」(9節) [....]

每日旅程:公義與憐憫

WeChat Image_20170424092254

作者:Russell Fralick

翻譯:陳琳

讀經:路加福音23章32-43節

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路加福音23章43節)。

2010年,一次毀滅性的地震幾乎摧毀了整個海地。一位哲學家這樣寫道:「那些相信上帝是完美和全能的人需要再次面對他們幾百年來一直被問及的問題,因為海地地震再一次把它推到風口浪尖——如果上帝真的存在,為什麼祂不阻止這場災難呢?」

當不公之事發生在無辜之人身上時,大多數人都會與生俱來地表示同情並想為他們伸張正義。當災難襲來時,他們也渴望得到憐憫。當人們對公義與憐憫的渴望其中一個得不到滿足時,他們就會非常憤怒,責怪上帝沒有盡到祂的責任。

十字架是公義和憐憫的完美結合。從客觀角度看,它終結了人們對上帝公義和憐憫的爭論:因為它兼并了兩者。然而在面對上帝時,我們也看到了人性淋漓盡致的體現。一個犯人譏笑和否認耶穌(路加福音23章39節),另一個則承認自己的罪,並求主耶穌能記念他(路加福音23章42節)。然而他真的認為他能去 「天堂」嗎?(路加福音23章43節)。我想並非如此。他只是想要得到一些憐憫罷了。

我們有時會成為那個嘲笑耶穌的盜賊,尤其是當我們面對困境,或遇到巨大的人生悲劇時,我們可能會辱罵上帝並且變得不信,因為上帝似乎沒有能力或不願意拯救我們脫離苦難。然而其實我們都應該要像那個謙卑的盜賊一樣:他意識到這一切都是他應得的懲罰,並謙卑地請求耶穌。他渴望的是憐憫而不是獎賞。因着上帝的恩典,這兩者他一併得到了!

相關閱讀:

閱讀馬太福音20章1-16節關於工人的比喻,思考耶穌是如何向所有尋求祂的人顯示祂的慈愛的。

思考:對於上帝的恩典和憐憫,你是如何向祂表達感激之情的?同時活出上帝的公義與憐憫為什麼那麼重要呢?

靈命日糧 : 為小事感恩

讀經:詩篇116篇1-9節 

朋友葛莉雅來電,聲音裡滿是興奮。除了出門複診之外,她一直無法離開家門,因此我明白為何她會如此開心。她說:「我兒子剛幫我的電腦安裝新的揚聲器,所以現在我也可以參加教會的聚會了!」現在,她可以在家裡聽到教會主日崇拜的現場直播了!她為上帝的美善感恩,也為她的兒子送給她這份無與倫比的禮物感到歡喜。

葛莉雅讓我學習要有顆感恩的心。即使她的生活有諸多不便,她仍為極小的事感恩,包括每天的日落,那些幫助她的家人和鄰居,與上帝親近的時刻,以及能繼續住在她自己的公寓裡。葛莉雅一生都看見上帝對她的供應,她也會向每個訪客或致電給她的人,講述上帝的奇妙作為。

我們不知道詩篇116篇的作者陷入怎樣的困境,有些解經家認為他可能是病痛纏身,因為他寫道:「死亡的繩索纏繞我」(3節)。但即使當他「 [....]

靈命日糧 : 鋼琴小了

讀經:腓立比書1章1-11節 

我的兒子連續三年都報名參加鋼琴演奏會。在第三年的表演中,我看著他登上台階、擺好樂譜。彈奏了兩首曲子之後,他來到我身旁坐下,低聲地說:「媽媽,今年這架鋼琴比較小。」我說:「不,這跟你去年彈的是同一架鋼琴,是你長大、長高了!」

靈命的成長,就像身體長大一樣,需要時間慢慢地增長。這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在這當中我們的心意更新而變化,變得更像耶穌(羅馬書12章2節) 。

當聖靈在我們心裡動工的時候,我們會意識到自己生活中的罪。為了榮耀上帝,我們會努力做出改變。雖然有時我們會成功,但有時在嘗試過後仍以失敗收場。如果看起來好像什麼都沒變,我們會氣餒,也可能會認為沒有進步就等於失敗,其實這往往只顯示我們還在改變的過程中。

靈命的成長需要聖靈的工作、我們想要改變的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