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靈命日糧 : 夜更思想

讀經:詩篇63篇1-11節 

陶道森(Dawson Trotman)是20世紀中期活躍的基督徒領袖,也是導航會的創始人,他很強調聖經在基督徒生命中的重要性。陶道森在每晚臨睡前,總是會思想已能默背的經節或一段經文,然後祈求主讓他的生命能做出相關的回應。陶道森將這個習慣稱為「以祂的話語作為結束」,他希望每一天結束的時候,他都是在思考上帝的話語。

詩人大衛曾經寫道:「我在床上記念祢。在夜更的時候思想祢;……因為祢曾幫助我,我就在祢翅膀的蔭下歡呼」(詩篇63篇5-7節)。無論處在順境或逆境,我們若能在每晚臨睡前思想上帝的話語,心靈就能因上帝所賜的安慰而得平靜,這也能幫助我們在隔天早上仍保有正確的心態。

我的一位朋友和他太太在每天晚上睡覺之前,都會跟他們的四個孩子一起朗讀經文和靈修書籍。他們樂於讓孩子 [....]

每日旅程:選擇忘記

"An angry Indian businessman, wearing a suit and a tie, dressed formally is frustrated and an tearing up a document."

作者:Andy Rogers

翻譯:奇奇

讀經:希伯來書10章14-22節

我不再記念他們的罪愆,和他們的過犯。 ——希伯來書10章17節

「太痛苦了!我不想去回顧過去那些我至今都無法理解的事情。」Ian Mckellen這麼說。他因在電影《指環王》三部曲和《霍比特人》中扮演甘道夫一角兒而被大眾熟知。難怪他推掉了一個自傳的寫作合約。因為回顧過去實在太痛苦了。

我們每個人都有不願回首的痛苦經歷。保羅在羅馬書中最廣為人知的一段話說道:「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上帝的榮耀。」此外,我們也會被他人傷害——有時是無意的,但是大部分的時候是故意的。他人的罪行以及我們自己的錯誤選擇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寧願忘記的痛苦記憶。

上帝選擇不記念我們的罪行。祂並非是健忘,而是決定「不再記念」我們做錯的事(希伯來書10章17節)。在同一章中我們欣慰地看到我們在基督里的身份再一次被重申:「因為祂一次的獻祭,便叫那得以成聖的人永遠完全。」(希伯來書10章14節)

你的生命中有沒有你寧願忘記的痛苦回憶?這一刻,希望上帝饒恕的愛能夠鼓勵你。藉着在基督里的信心和聖靈的大能,你「已經成聖」(希伯來書10章14節)。無論是你自己的罪行還是過去別人對你的傷害都無法奪走上帝給你的平安。「我們心中天良的虧欠已經灑去,基督的寶血潔凈了我們。」(希伯來書10章22節)

思考:哪些痛苦的回憶阻礙你得享上帝的平安?你身邊有哪個你可以信賴的、靈命成熟的信徒是你覺得能夠跟他/她談一談這些的?上帝的饒恕之愛如何鼓勵你?

靈命日糧 : 憐憫的心

讀經:歌羅西書3章12-17節 

我們夫妻倆和一群朋友共七個人,在人山人海的遊樂園裡觀賞音樂表演。因為想要坐在一起,我們就試著擠在一排。但有位女士卻硬要插入我們當中,我太太告訴她我們七個人想要坐在一起。但那位女士只是隨口說:「是喔!」接著,就和她另外兩個朋友坐了下來。

於是,我們夫妻和另一位朋友只好坐到後面一排。不久,我太太察覺到那位女士身旁,有一位需要特殊照顧的成年人。他們一定得要坐在一起,她才能照顧她的朋友。忽然間,我們心中的怒氣消失了,我太太說:「在人這麼多的地方,要照顧她的朋友一定很不容易。」雖然這位女士有些失禮,但我們仍能以憐憫來應對,而不用跟她生氣。

無論在哪裡,我們都會遇到需要憐憫的人。或許保羅的這些話可以提醒我們以不同的眼光看待周遭的人,他們都是需要恩典扶持的人,保羅說:「所以, [....]

靈命日糧 : 禱告的幕後

讀經:但以理書10章1-14節 

我女兒傳簡訊給她的朋友,希望對方能儘快回答她的問題。手機顯示對方已讀了訊息,所以她焦慮地等待回覆。只不過是一會兒,她就開始煩躁不安,不停地抱怨朋友為何不回應。焦躁很快化為憂慮,她擔心對方沒回應,表示她們之間的關係出了問題。最後,她終於收到回覆,她鬆了一口氣,確定她們的關係還是很好。其實,她朋友只是需要一點時間釐清一些細節,以便回覆她的問題。

舊約先知但以理也曾焦慮地等待上帝的回應。在但以理看見大爭戰那驚人的異象之後,他就禁食並謙卑地禱告尋求上帝(10章3、12節)。然而,在那禁食禱告的三個星期,他沒有得到任何回應(2、13節)。最後,有位天使告訴但以理,從他第一天開始祈求時,他的禱告就已蒙垂聽。在他禱告期間,天使正為他的禱告而爭戰。雖然但以理並不知道,但從他開始禱告,直到天 [....]

靈命日糧 : 應允與拒絕

讀經:羅馬書8章22-28節 

在母親治療白血病期間,感謝上帝讓我能貼身照顧她。後來,藥物所帶來的副作用卻遠超過療效,於是母親決定停止治療,她說:「我不想再受折磨了,我想跟家人一起享受生命最後的時光,上帝知道我已預備好要回天家了。」

當時我懇求慈愛的天父,這位全能的大醫生醫治母親,並相信祂必能施行神蹟。但祂若應允了母親的祈求,就勢必要拒絕我的禱告。最後,我哭著降伏在主的面前,說:「主啊,願祢的旨意成全。」

不久之後,上帝接母親進入永恆的國度,她永遠不再痛苦了。

生活在這個墮落的世界,我們在耶穌再來之前都會遭受苦難(羅馬書8章22-25節)。我們的罪性、有限的目光,以及害怕面對痛苦的心態,都會妨礙我們的禱告。但感謝主,「聖靈照著上帝的旨意替聖徒祈求」(27節)。雖然上帝應允某些人的禱 [....]

靈命日糧 : 最棒的邀請

讀經:以賽亞書55章1-7節 

近來,我在電郵中收到一些邀請函,邀請我去參加「免費的」退休生活說明會、房地產及人壽保險研討會等,這些郵件皆被我立即刪除。然而,當我收到老朋友的聚會邀請函時,就趕快回覆:「是的!我會出席。」邀請+渴望=接受。

以賽亞書55章1節是聖經中一個很棒的邀請,耶和華對陷入困境的子民說:「你們一切乾渴的都當就近水來,沒有銀錢的也可以來。你們都來,買了吃,不用銀錢,不用價值,也來買酒和奶。」上帝供應他們心靈的食糧、靈裡的滿足,以及永遠的生命(2-3節)。

在聖經的最後一章,耶穌再次發出邀請:「聖靈和新婦都說:『來!』聽見的人也該說:『來!』口渴的人也當來;願意的,都可以白白取生命的水喝。」(啟示錄22章17節)

我們常常以為永生是在生命結束之後才開始。但實際上,自 [....]

靈命日糧 : 生與死

讀經:創世記50章22-26節 

我永遠也無法忘記,朋友的弟弟臨終前,我就坐在他的身旁。那一幕,使這尋常的探訪變得極為不尋常。那時,我和朋友以及他弟弟查理輕聲地交談著,突然察覺到查理的呼吸變得很吃力。我們圍在他的身邊,僅能看著他、等待與禱告。當他嚥下最後一口氣的瞬間,彷彿是極其神聖的時刻。他四十多歲就英年早逝,我們雖為此而感到悲痛不捨,但卻感受到上帝的安慰,祂確實與我們同在。

許多信心偉人在臨終前,也同樣經歷了上帝的信實。例如,雅各就曾宣告,他很快就要「歸到[他]列祖那裡」(創世記49章29-33節)。雅各的兒子約瑟也對他的弟兄們披露自己即將面對死亡,他說:「我要死了。」並指示他們該如何持守自己的信仰。約瑟看起來是那麼地平靜,卻強烈地渴望他的弟兄們都能全心信靠上帝(50章24節)。

雖然沒有人知 [....]

靈命日糧 : 試煉與成長

讀經:雅各書1章1-12節 

去年冬天,我參觀了科羅拉多州的自然歷史博物館,瞭解一些關於白楊樹驚人的科學真相。一整片修長、銀白的白楊樹林,竟是從同一顆種子生根發芽,並享有相同的根部系統。這些根部系統能夠存活幾千年之久,不論白楊樹是否還在繁衍新的生命。這些樹根沉睡於地底,等待著火災、洪水或雪崩在成蔭的森林中清出一隙空間。當自然災害開拓出新的空地之後,白楊樹的樹根也終於可以再次感受到陽光的溫暖。於是,樹根長出了樹苗,並茁壯長成大樹。

對白楊樹而言,自然災害的破壞可能會帶來新生。雅各也說,困難能夠讓我們的信心增長:「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因為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就生忍耐。但忍耐也當成功,使你們成全完備,毫無缺欠。」(雅各書1章2-4節)

在試煉的過程中,保持喜樂並非易事。但若相信 [....]

靈命日糧 : 生命的果實

讀經:詩篇1篇1-3節 

我從飛機座位的窗口向外俯視,景色令人驚嘆。在兩座荒山之間,竟是一大片狹長的成熟麥田與果園。潺潺河水穿過山谷,沒有這流動的河水,荒山野地就無法結出果實。

正如豐碩的果實取決於乾淨的水源,同樣地,我的生命所結出的「果實」,如言語、行為與態度,則有賴於屬靈的滋養。詩人在詩篇1篇提到:「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2-3節)。而保羅則在加拉太書5章寫到,那些順著聖靈行事的人,能顯出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22-23節) 。

有時,我會對自己的處境諸多不滿、抱怨連連,或言行剛愎不仁。我意識到,自己沒有結出好的果實,乃是因為沒有花時間,安靜地思想上帝的話語。然而,若我每天與上帝親近,對祂 [....]

每日旅程:懷恨在心

20161122-770-425

作者:Regina Franklin

翻譯:湘穎

讀經:撒母耳記下14章25節—15章21節

恨不得我作國中的士師!凡有爭訟求審判的到我這裡來,我必秉公判斷(撒母耳記下15章4節)。

作家瑪麗琳·魯賓遜寫道,「我一直覺得‘懷恨在心’這個詞的描述很精妙,因為許多人都對他們的怨恨呵護備至,有如離心窩最近的東西。」

一般來說,一想到「懷」這個詞我們首先想到的是 「照顧」和「滋養」,動詞「懷」的一個定義就是「細心照顧從而得到成長」。然而我們若是用同樣的方式「懷」惡意,結局必將是毀滅性的。道理仍然是一樣:苦毒,就像一個虛弱的新生兒,必須被餵養才能成長。情緒無法自己獨立存活,若得不到照顧它就不能生存。

押沙龍早早地就開始在內心懷起苦毒,以至於他最終召集民眾謀反。他看着他的妹妹被傷害卻無人為她辯護,因此他痛苦又沮喪(撒母耳記下13章1-22節)。那時他的家裡充滿衝突,而糟糕的是他的父親大衛好像對處理衝突毫無能力。押沙龍開始任由他的傷口潰爛,變成有毒和致命的憤怒。可是對他而言,他的行為是無可非議的。在他眼裡,他的父親是不公正的,然而他父親卻又拒絕見他(撒母耳記下14章28節)。因而他自己當起法官和辯護者,定意要還事情一個公道(撒母耳記下15章1-3節)。

兄弟結怨,勸他和好,比取堅固城還難(箴言18章19節)。仇敵就是通過我們的口從而一步步地腐蝕我們的視野和心靈(羅馬書3章14節)。對於報復,我們在心裡演練地越多,苦毒就長得越健壯。

最終,苦毒的重擔纏累着我們,讓我們無法得自由。當然,放開苦毒並不代表着我們會不再感到痛苦,但我們會得到真正的自由。這自由只有在當我們親近上帝並且去效法祂饒恕的方式時才能得着(以弗所書4章31-32節)。

更多: 閱讀希伯來書12章15節,思考苦毒根會對你和他人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思考: 苦毒會怎樣損害你的心靈以及你和他人的關係?為什麼將你的苦毒交託給上帝如此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