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靈命日糧 : 水邊的樹

讀經:耶利米書17章5-10節 

這棵栽在水旁的樹真令人羨慕。它生長在河畔,不須擔心天氣變化、氣溫驟降或未知的前景。這棵樹由河水滋養並調節溫度,日日向上朝太陽伸展枝條,向下抓住土壤扎根,樹葉使空氣清新,且提供庇蔭之處。

與之相反的,是先知耶利米所提到的沙漠中的杜松(耶利米書17章6節)。一旦停止降雨,夏日烈陽將土地變成乾旱之處,杜松灌木叢就開始枯乾,既不能庇蔭也不結果實。

先知耶利米為何要拿青翠的樹與枯乾的樹做對比呢?他要同胞們回顧,以色列百姓從埃及為奴之地被拯救出來之後,上帝為他們所行的事。百姓在曠野漂流四十年的時間裡,有如栽在水邊的樹(2章4-6節)。但如今他們身處昌盛的應許之地,卻忘了這段經歷,反倒倚靠自己和他們所造的偶像(7-8節),甚至還想回埃及尋求庇護(42章14節)。

[....]

靈命日糧 : 皮納塔

讀經:以弗所書2章1-10節 

在墨西哥人的宴會上絕對少不了皮納塔(piñata)。這是一種由紙板或陶土製成的容器,裡面裝滿各式糖果和零食。孩子們拿著棍棒擊破皮納塔,就可以享用裡面的東西。

在十六世紀,修士們會用皮納塔教導墨西哥原住民一些屬靈功課。當時的皮納塔是星星形狀,有七個角,代表上帝所憎恨的七種惡行。人們擊打皮納塔就像是與罪惡搏鬥,當皮納塔裡面的糖果掉在地上,人們就可以將獎賞撿起來帶回家,以提醒自己要靠著信心勝過罪惡。

實際上,我們沒有辦法獨自與罪惡對抗,上帝並不是等著我們自己努力之後,才向我們施恩。以弗所書教導我們:「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乃是上帝所賜的」(以弗所書2章8節)。我們無須擊打罪惡,因為基督已勝過一切的罪惡。

墨西哥的孩子們必須擊破皮納塔才能得到糖果,但我們只要相 [....]

靈命日糧 : 燈塔

讀經:以賽亞書61章1-6節 

在盧安達的一所事工中心,稱為「燈塔」,象徵著救贖。它所在的那片土地,正是1994年種族大屠殺期間盧安達總統所住的官邸。如今,這座基督徒所建立的新建築,已經成為盼望與光明的指標。設置在這裡的聖經學校為的是培養新一代的基督徒領袖,在這裡也設立了旅館、餐廳,還有許多社區服務。這是從灰燼之中綻放出來的新生。這些建立「燈塔」的人仰望耶穌,以基督為他們的盼望和救贖。

耶穌在安息日進入拿撒勒的會堂,頌讀以賽亞書,並且宣講祂就是那位受膏者,要來報告上帝悅納人的禧年(參閱路加福音4章14-21節) 。祂來是要撫慰心靈受創的人,並賜下救贖與饒恕。因著耶穌,我們可以在悲傷中得著喜樂,在絕望中得著盼望(以賽亞書61章3節)。

我們知道盧安達種族大屠殺,是國內不同種族部落相互廝殺,造成超 [....]

靈命日糧 : 看透明天

讀經:哥林多後書5章1-9節 

我喜歡抬頭凝視無雲的藍天。美麗的天空是造物主的偉大創作,讓我們可以欣賞。飛行員更是喜愛這樣的景觀,他們常用與飛行相關的用詞,描述他們所翱翔的美麗天空,而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你可以看透明天。」

當然,我們絕不可能「看透明天」。因為有時候,我們連今天的生活會出現什麼狀況,都還弄不清楚,更何況是明天呢?正如聖經上說:「其實明天如何,你們還不知道。你們的生命是什麼呢?你們原來是一片雲霧,出現少時就不見了。」(雅各書4章14節)

我們不要因為有限的視野而失去信心,相反地,我們要帶著盼望,因為我們所信靠的上帝早已看透明天,祂知道當我們面對未來的挑戰時,我們所需要的一切。使徒保羅深知此理,故而以充滿盼望的話語,鼓勵我們說:「因我們行事為人是憑著信心,不是憑著眼見。」(哥林多 [....]

靈命日糧 : 化腐朽為神奇

讀經:約翰福音9章1-11節 

在1965年,洛杉磯瓦特地區發生了暴動,過後諾亞(Noah Purifoy)利用其中的三噸廢棄物,開始了他的「裝置藝術」創作生涯。他和一位同事利用破腳踏車輪、保齡球、廢棄的輪胎、損壞的電視機,以及種種不堪使用的物品進行雕塑創作,並傳達了一個強烈的訊息:現代社會許多人也被「丟棄」。一位記者稱讚諾亞,說他能化腐朽為神奇。

在耶穌的時代,許多人認為病人和有殘疾的人都是罪人,是被上帝懲罰。人們總是棄絕他們,並漠視他們的痛苦。但是,當耶穌和門徒遇見一位生來瞎眼的人時,祂說這與罪無關,乃是彰顯上帝大能的時機。耶穌說:「我在世上的時候,是世上的光」(約翰福音9章5節),當那瞎眼的人聽從耶穌的指示去行,就能看見了。

後來宗教領袖盤問這人時,他只簡短地回答:「有一件事我知道:從前 [....]

靈命日糧 : 赦罪之恩

讀經:羅馬書5章12-21節 

媽媽發現四歲的偉偉匆匆離開小貓的窩,因為之前媽媽曾告誡他別碰剛出生的小貓,所以就問他:「你摸過小貓嗎?」

他一本正經地回答:「沒有。」媽媽再問:「牠們很柔軟吧?」他馬上說:「是啊」,又自動補一句:「小黑貓還叫了一聲。」

對於幼童口是心非的行為,我們只能一笑置之。但偉偉不聽媽媽的話,卻顯出人性的真實面貌,四歲的孩子即使沒人教也會說謊。大衛著名的懺悔詩寫道:「我是在罪孽裡生的,在我母親懷胎的時候就有了罪」(詩篇51篇5節) 。使徒保羅說:「這就如罪是從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從罪來的,於是死就臨到眾人,因為眾人都犯了罪」(羅馬書5章12節)。這段令人沮喪的話,適用於所有的王公貴族、四歲小孩,以及你和我。

但我們還是有極大的盼望!保羅說:「律法本是外添的,叫過 [....]

靈命日糧 : 我愛你

讀經:約翰一書4章9-16節 

當象徵「我愛妳」的粉紅色心型告示牌,一個又一個地出現在加拿大的某個小鎮時,當地記者瑪麗安娜決定展開調查,但始終一無所獲。幾週後,新的告示牌又出現了,還附上時間、日期以及當地一個公園的名稱。

瑪麗安娜和一群好奇的市民按照預定的時間來到公園,在那兒她看見一位西裝革履、巧妙隱藏面容的神祕客。當這個神祕客以鮮花向瑪麗安娜求婚時,你可以想像她是多麼驚訝!這神祕客竟然是她的男朋友雷恩,最後她欣然接受了男友的求婚。

雷恩向未婚妻示愛的舉動,似乎有點誇張,但上帝向我們表達愛的方式更讓人意想不到!正如聖經上說:「上帝差祂獨生子到世間來,使我們藉著祂得生,上帝愛我們的心在此就顯明了。」(約翰一書4章9節)

玫瑰象徵愛情,但耶穌不只是愛的象徵,祂更是降世為人的上帝,甘願為 [....]

每日旅程:話語如火

Young Couple Having Argument At Home

作者:Winn Collier

翻譯:湘穎

讀經:雅各書3章1-12節

舌頭就是火。——雅各書3章6節

在過去的一個月里,我和妻子談了一些沉重的話題。一些深的傷口再次浮現出來。我們在交流的時候,氣氛凝重,我必須要正面一個我多年前對她的傷害。很多年前,在我們還沒結婚的時候,Miska和我有過一次很大的爭執。在混亂中,我對她說了一些愚蠢和不成熟

的話,直擊她心中最柔軟、最脆弱的地方。我說話時沒有生氣也沒有惡意,但是充滿了無知和愚蠢。我幾次請求她的原諒,她也慷慨地原諒我了。然而傷口依然在,我說過的話無法收回了。

雅各提醒我們話語是如何能在好的方面或壞的方面帶來巨大的能力。「舌頭雖小卻能說大話,」雅各說,「最小的火卻能點着最大的樹林」(雅各書3章5節)。把舌頭比作火是一個完美的比喻,因為我們的話語帶着巨大的力量,而這股力量往往會從我們體內肆意噴涌。「舌頭就是火,」雅各說(雅各書3章6節)。即使是一句很小的話也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事實上,舌頭「能把生命的輪子點起來」(雅各書3章6節)。你會經常說著說著就變得控制不住,怒火中燒,然後導致你的關係破裂或友誼走到盡頭么?雅各說得太對了「惟獨舌頭沒有人能制伏,是不止息的惡物,滿了害死人的毒氣。」(雅各書3章8節)。

值得慶幸的是,這並不是故事的全部。箴言告訴我們,溫良的話語可以讓我們的生活重獲生機,帶來完全的生命(箴言15章4節)。舌頭的火不一定就會帶來毀滅。我們口中所說的話也可以造就人,映照出上帝話語的美妙和生機。

思考:你最近一次被他人的話語傷害是什麼時候?你認為你的言語在哪些方面傷害了別人?你又希望怎樣用你的話語(藉着上帝的大能)做醫治的工作?

靈命日糧 : 不再疑惑

讀經:約翰福音11章1-16節 

多馬常被稱為「多疑的多馬」(見約翰福音20章24-29節),但這外號對他並不公平。試問有誰能真正相信,死人能復活呢?我們不妨叫他「勇敢的多馬」,因為當耶穌不顧危險,前往耶路撒冷時,多馬展現了無比的勇氣。

那時拉撒路死了,耶穌說:「我們再往猶太去吧!」(約翰福音11章7節)門徒都反對:「拉比,猶太人近來要拿石頭打祢,祢還往那裡去嗎?」(8節)只有多馬說:「我們也去和祂同死吧。」(16節)

多馬雖有這個心意,但卻辦不到。耶穌被捕的那一夜,多馬和其他門徒都離棄祂逃走了(馬太福音26章56節) ,留下彼得和約翰陪基督進入大祭司的院子。最後,只有約翰一路跟隨基督,直到祂被釘十架。

雖然多馬目睹拉撒路從死裡復活(約翰福音11章38-44節),他卻不信被釘十架的主 [....]

靈命日糧 : 關愛他人

讀經:路加福音8章1-8節 

華利好友的兒子八歲的時候,就告訴華利:「我愛耶穌,將來我要到海外宣教,服事上帝。」在接下來的十多年,華利看著小男孩成長,為他禱告。當這位年輕人決定去西非的馬利宣教時,華利告訴他:「太好了!我終於看到這一天了。當你小時候告訴我你的理想時,我便開始為你投資儲蓄,為要等待這個令人興奮的消息。」華利願意關心他人,也希望更多人聽到上帝的福音。

耶穌和門徒從這城到那鄉傳講福音,也需要經濟上的資助(路加福音8章1-3節)。有些曾被惡鬼所附、病得醫治的婦女「用自己的財物」供給耶穌和門徒(3節)。其中一個是抹大拉的馬利亞,曾有七個鬼從她身上被趕出來;另一個是希律的家宰苦撒的妻子約亞拿;至於蘇撒拿和「好些別的婦女」,我們所知不多(3節),只知道耶穌曾滿足她們靈裡的需要,過後她們在經濟上幫助耶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