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靈命日糧 : 無所不知

讀經:詩篇139篇1-18節 

孫子卡麥隆突然患上肺炎和支氣管炎,兒子和媳婦需要馬上送他去醫院。於是,兒子問我和妻子瑪琳,可否到學校去接五歲的孫子奈森回家。當然,我們非常樂意。

奈森坐進車裡,瑪琳問他說:「你看到我們來接你,是不是很驚訝?」他回答說:「不會啊!」我們問他:「為什麼?」他說:「因為我無所不知呀!」

雖然五歲的男孩聲稱自己知道所有的事情,但我們這些成人卻知道這絕對不可能。我們的疑問往往多過答案。對於生命,我們常會問為什麼?要等到什麼時候?要怎麼辦?我們常常忘記,雖然我們不知道所有的事情,但我們卻認識一位無所不知的上帝。

詩篇139篇1節和3節談及全知的上帝,祂不單對我們的事瞭如指掌,還看見我們的內心。大衛說:「耶和華啊,祢已經鑒察我、認識我……我行路,我躺臥,祢都細察, [....]

靈命日糧 : 倚靠耶穌

讀經:約翰福音13章12-26節 

有些時候,在夜裡我會把頭靠在枕頭上禱告,想像自己是靠在耶穌懷裡。每當我這麼做的時候,就會想起聖經裡有關使徒約翰的記載。約翰寫下自己在最後的晚餐中坐在耶穌身旁的情景:「有一個門徒,是耶穌所愛的,側身挨近耶穌的懷裡。」(約翰福音13章23節)

在這段敘述中,約翰不用自己的名字,而自稱為「耶穌所愛的門徒」。他所描述的正是以色列第一世紀的筵席場景。當時餐桌的高度大約只到膝蓋的位置,遠低於現代的餐桌。通常人們不會坐在椅子上,而是靠著桌子,側身坐在草蓆或坐墊上。約翰和主坐得如此靠近,所以當約翰轉頭問主的時候,他便「就勢靠著耶穌的胸膛」(約翰福音13章25節),把頭靠在耶穌的懷裡。

約翰與耶穌當時的親密程度,也描述了我們今天與耶穌的關係。我們雖無法真正地靠在耶穌的懷裡,但我們 [....]

靈命日糧 : 辯護者

讀經:約翰一書1章8節-2章2節 

在1962年6月,美國佛羅里達州監獄的一名囚犯吉迪恩(Clarence Earl Gideon)寫信給最高法院,聲稱自己沒有犯罪,要求重審他的案件,並表明沒有能力聘請辯護律師。

一年後,美國最高法院重審吉迪恩的案件,同時也規定,自此之後,凡是無力支付律師費的貧窮人,州政府都必須為他們指派一位公設辯護律師。吉迪恩因著這項決議,得到法庭指派的律師協助申辯陳情,最後得以無罪釋放。

但如果我們真的有罪,那該怎麼辦呢?雖然,使徒保羅說世人都犯了罪,但我們知道天上的法庭早已預備了一位辯護者,就是中保耶穌基督,祂已犧牲自己使我們罪得赦免,祂還在天父面前為我們陳情(約翰一書2章2節)。天父差遣耶穌賜給我們自由,就連獄中的囚犯也認為這樣的自由勝過他們在牢房外所經歷過的自由。那是一 [....]

靈命日糧 : 知心良友

讀經:撒母耳記上20章35-42節 

有位摯友曾傳送一則簡訊給我,其中寫道:「真開心我們能分享彼此的好事、壞事和醜事!」我和這位朋友已相識多年,已經學會一起分享開心和失敗的經歷。我們承認自己並不完美,因此會向對方傾訴自己所面臨的掙扎,同時也會為對方的成功而感到高興。

大衛和約拿單也擁有一份堅定的友誼,他們的交情始於大衛擊敗歌利亞那美好的日子(撒母耳記上18章1-4節)。當約拿單的父親掃羅嫉恨大衛時,在那段痛苦的日子中,他們也同感恐懼(18章6-11節,20章1-2節)。最後,在大衛遭受掃羅追殺的那些艱困日子裡,他們也一同受苦(20章42節)。

當風雨飄搖之際,真正的朋友不會離棄我們。無論遭逢好事或壞事,他們都與我們站在同一陣線上。在我們痛苦難熬、幾乎要遠離上帝時,良朋益友也會導引我們回到上帝面前。< [....]

靈命日糧 : 這帶來快樂嗎?

讀經:腓立比書4章4-9節 

日本收納女王近藤麻理惠出了一本書,教人如何整理物品,這本書的全球銷售量已達200萬冊。這本書主要是幫助人們捨棄家中和櫥櫃裡不必要的物品,除去累贅。她說:「你可以檢視家中物品,問問自己『有這個東西我會快樂嗎?』」若答案是肯定的,就把東西留下;否則,就把東西送走。

使徒保羅也勸腓立比的信徒,要以基督為樂,他說:「你們要靠主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腓立比書4章4節)保羅勸他們別讓生活充滿焦慮,卻要凡事禱告祈求,讓上帝的平安在基督裡保守他們的心懷意念(6-7節)。

我們每天所肩負的工作與責任,並不全是令人愉快的,但我們可以自問:「如何讓這事討上帝喜悅,並讓自己快樂?」只要做事的動機改變,感受也會隨之轉變。

保羅最後還說:「弟兄們,我還有未盡的話:凡 [....]

每日旅程:愛之約

20150810-770-425

作者:Regina Franklin

翻譯:陳琳

讀經:創世紀15章1-20節

當那日,耶和華與亞伯蘭立約,說:「我已賜給你的後裔,從埃及河直到幼發拉底大河之地。」——創世紀 15章18節

當我問朋友最近還好嗎時,她立馬開始掉眼淚。孤身一人的她看着身邊無數比她年輕的朋友們都已經結婚,但她還是隻身一人。眼看又有兩對新人即將結婚,她想知道為什麼她仍單身。她的心一直渴望擁有另一半,但是隨着時間的飛逝,她對於獨自終老的恐懼感也日益加劇。

她和我一樣,都明白上帝是信實的,祂超乎我們的所求所想,並且祂永遠與我們同在。但是單單數算上帝對她的應許似乎並不合適。我晚上回到家,丈夫和孩子們會在家裡等我,而對於她並不是。於是我開始從她的角度來思考。儘管獨身和結婚一樣,都是從上帝而來的,但是我的朋友還是想要結婚。所以在我們不經意間在走廊里相遇時,我只是再次地告訴她上帝愛她,我也愛她。我想那才是她真正需要聽到的。

創世記15章記載着一個帶着肉體軟弱且心裡承載着相似渴望之人的故事。帶着渴望得到後裔的心,亞伯拉罕得到了上帝給他的應許。(創世紀12章2節,創世紀13章14-16節)但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問:「主耶和華啊,我怎能知道必得這地為業呢?」(創世紀15章8節)。

然而上帝沒有告訴亞伯拉罕事情發生的具體時間,而是指着自己起誓(希伯來書6章13-17節)。祂用一個沒有人可以取消的約答應履行已經應許給亞伯拉罕的承諾。

我們每一個人都會帶着未完成的心愿離開這個世界(使徒行傳7章5節;希伯來書11章8-10節)。這是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不完美的世界里。然而永恆的真理告訴我們:上帝信守祂的承諾,祂也會親自回應我們最深的渴望(詩篇34篇4-5節;以弗所書2章12-13節)。

思考:當主內的朋友問到為何他們的禱告還沒有得到成就時我們該如何回應?上帝要如何使用你未得應允的渴望來向非信徒展現耶穌的充足的?

靈命日糧 : 煉我愈精

讀經:約伯記23章1-12節 

在一次專訪中,福音創作歌手梅瑞迪絲·安德魯斯(Meredith Andrews)談到,她在傳福音、拓展創作事業時,還要維持良好的婚姻關係和克盡母職,對此她曾感到心力交瘁。回顧這段低潮時期,她說:「這過程就像是上帝帶領我經歷淬鍊,幾乎將我擊垮。」

當約伯失去了家產、健康及兒女,他受到很大的打擊。更糟的是,即使他每日敬拜上帝,卻覺得上帝對他的呼求充耳不聞,上帝似乎在他的人生舞台中缺席了。約伯聲稱,他無論往哪個方向去,都遍尋不著上帝(約伯記23章2-9節)。

然而在絕望之中,約伯也有醒悟的一刻。他的信心再次被挑旺起來,就如暗室中的燭火重燃生機,他說:「然而祂知道我所行的路,祂試煉我之後,我必如精金」(10節)。基督徒會面臨試煉且被煉淨,而這正是上帝透過困境要使我們不再 [....]

靈命日糧 : 從這裡開始

讀經:詩篇136篇1-9節 

這一天,我到郊外散步,經過一個近乎乾涸的池塘,發現一朵獨自盛開的蓮花。我不禁想起清朝詩人王文治的詩句:「方塘水靜無風動,一朵白蓮隨意開。」我相信很少人會看到這朵花,也無人欣賞。我心想,既是如此,為何要在這樣的地方展現芳華?

其實大自然的美從來就不是一種浪費,而是日復一日地展示著那位造物主的真實、良善與美好。每一天,大自然都以嶄新鮮活的方式宣告上帝的榮耀,但對於大自然的美,我能否從中看見上帝呢?或是匆匆一瞥,聳聳肩不以為意呢?

自然萬物都在傳揚造物主的美善。一朵燦爛的雛菊、輝煌的日出,或一棵樹所展現的對稱之美,都可以讓我們向上帝獻上敬拜、尊崇和感恩。

作家魯益師曾提到,在一個炎熱的夏天,他與朋友在森林中散步。魯益師問他的朋友,要培養一顆感恩的心最好的方 [....]

靈命日糧 : 凡事謝恩

讀經:帖撒羅尼迦前書5章16-18節 

我們住的市郊住宅區時常停電,大家都抱怨連連。有時一週會停電三次,停電的時間甚至長達24小時,讓整個社區陷入一片黑暗。我們連基本的家電都無法使用,帶來極大的不便。

我們的基督徒鄰居常問我:「碰到這樣的事,我們也要感謝上帝嗎?」她是指帖撒羅尼迦前書5章18節所說:「凡事謝恩,因為這是上帝在基督耶穌裡向你們所定的旨意。」我總是告訴她:「那當然囉,我們凡事都要感謝上帝。」然而,我們雖這樣說,但遇到停電時還是會忍不住抱怨,真是自相矛盾。

但是有一天,我們對凡事謝恩有了新的看法。那天我下班回家,看見鄰居顫抖地哭著說:「感謝上帝,幸虧那時候停電,否則恐怕我們早就家毀人亡了!」

原來一輛垃圾車撞上了她家門前的電線桿,並扯下好幾戶民宅上方的高壓電纜線。若是在照常供電的 [....]

靈命日糧 : 主看顧你

讀經:創世記16章1-13節 

我參加了一個作家的交流網站,大家時常在線上互相加油打氣。有一次,我飽受壓力、倍感焦慮,便在線上大吐苦水,其中一個朋友說:「我瞭解。」因著她的話,我得到了安慰與平安。她瞭解我的期望、恐懼、掙扎和夢想,而且她真的關心我。

朋友這句簡潔有力的鼓勵,讓我聯想到亞伯蘭家中的使女夏甲。那時,撒萊與亞伯蘭多年期盼能有子嗣而未得。於是撒萊依循當時的文化習俗,讓亞伯蘭與夏甲同房。可是夏甲懷孕後就輕看撒萊,撒萊因而苦待夏甲,所以夏甲就逃到了曠野。

耶和華看見夏甲的困境,瞭解她的痛苦與難過,就賜福給她,並應許她的後裔將極其繁多。在與耶和華相遇後,夏甲稱祂為「看顧人的上帝」(創世記16章13節),因她知道自己並不孤單,也沒有被拋棄。

如同夏甲一樣,我們也蒙上帝的看顧與關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