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靈命日糧 : 恩福之谷

讀經:歷代志下20章1節、13-22節 

法國藝術家亨利·馬諦斯(Henri Matisse)認為他最後幾年的作品,最具代表性。在那段時間,他嘗試新的藝術創作,以彩色紙張取代顏料,創作出各樣色彩繽紛的大型畫作。他房間的牆壁上,滿是這些明亮的圖像。這對他深具意義,因為當時他已罹患癌症,只能長期臥床。

有些人將經歷生病、失業或各種打擊稱為「生命低谷」,因為所有的事物都籠罩在恐懼的陰影下。正如猶大百姓聽到有大軍入侵時,就陷入恐懼的陰影(歷代志下20章2-3節)。他們的王向上帝禱告說:「倘有禍患臨到我們……我們在急難的時候……向祢呼求,祢必垂聽而拯救」(9節)。上帝回應他們說:「明日當出去迎敵,因為耶和華與你們同在。」(17節)

當猶大的軍隊來到戰場,他們的敵人早已互相廝殺、屍橫遍野。上帝的百姓花了三天的時間, [....]

靈命日糧 : 雖失猶得

讀經:馬太福音10章37-42節 

我和英國籍的未婚夫結婚後,便搬遷到英國。那時,我原以為這只是為期五年的異國生活。我從未想到在將近20年後,我仍住在這裡。記得當時我和家人、朋友、工作,以及熟悉事物道別時,我覺得失去了自己的人生。但如今回顧這些日子,雖然失去了舊有的生活,我卻找到了更好的。

這讓我聯想到,耶穌曾告訴門徒,為祂失去生命,必要得著生命,這聽起來相當矛盾。那時耶穌派十二個門徒出去傳揚福音,耶穌要門徒愛祂,勝過愛他們的母親、父親與兒女(馬太福音10章37節)。在當時,家庭如同社會的基石,十分受到重視。然而耶穌卻應許,若有人為祂犧牲生命,將要得著生命(39節)。

我們無須移居海外才能找到在基督裡的生命意義。我們只要像門徒一樣,四處傳揚上帝國的福音,忠心地服事,就會發現上帝豐盛的愛澆灌我們,讓 [....]

靈命日糧 : 在風中茁壯

讀經:馬可福音4章36-41節 

試想在一個沒有風的世界,湖面平靜,落葉紋絲不動。在凝滯的空氣中,怎麼會有許多樹木轟然倒下呢?然而這樣的事卻發生在亞利桑納州沙漠的溫室。這個佔地三英畝的玻璃圓頂溫室巨大無風,其中所種植的樹木,生長速度比在一般環境中更快,可是最後樹木卻突然倒下來。研究人員最終得出結論:這些樹木需要經歷強風,才能更加茁壯。

耶穌讓門徒經歷狂風暴雨,增強他們的信心(馬可福音4章36-41節)。他們在黑夜裡越過熟悉的水域,一陣突如其來的狂風,連這些老練的漁夫都招架不住。狂風和巨浪拍打著船身,耶穌卻疲累地在船尾睡著了,門徒驚懼害怕地叫醒耶穌。他們都要死了,耶穌不在意嗎?祂有什麼用意嗎?直到耶穌吩咐風和海止息,並且問門徒,為何仍然對祂沒有信心,門徒這才明白其中的深意。

如果這陣狂風不曾颳起, [....]

靈命日糧 : 記得那時⋯⋯

讀經:詩篇126篇 

我的兒子為了戒掉毒癮,奮戰了七年。記得在那段時間,我和太太也經歷了艱苦難熬的日子。我們除了不斷禱告,期待他能脫離毒品的控制,也學會了為每一個小小的勝利而讚美。如果在24小時內,他沒有出任何狀況,我們就會對彼此說:「今天真是美好!」這短短的一句話提醒我們,要為上帝在這些小事上所賜的幫助心懷感恩。

在詩篇126篇3節,更進一步提醒我們上帝的慈悲和憐憫,對我們也極具意義:「耶和華果然為我們行了大事,我們就歡喜。」當回想起耶穌在十架上所顯現的憐憫,這節經節就烙印在我們的心中!再怎麼艱苦難熬的日子,都不能改變主長久以來所顯明那極深的恩慈,因為「祂的慈愛永遠長存!」(詩篇136篇1節)

當我們走過生命的困境,並體會到上帝的信實時,讓我們謹記這種經驗,好讓我們有能力面對下一個 [....]

靈命日糧 : 赤露敞開

讀經:希伯來書4章12-16節 

在2015年,某國際研究公司聲稱,全球已架設2億4500萬支監視器,並以每年15%的速度往上攀升。此外,每天也有億萬人使用智慧型手機,隨時捕捉各種畫面,小自慶生場合,大至銀行劫案。不論我們是歡迎與日俱增的安全感,或是譴責那逐漸消失的隱私權,我們的確處於攝影機高度普及化的社會。

新約希伯來書在論及我們與上帝的關係時,說到我們都要向上帝交帳,我們在上帝的面前所顯露的一切,遠超過那些監視器所拍攝的畫面。上帝的道有如一把兩刃的利劍,能刺入我們的心靈,「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並且被造的沒有一樣在祂面前不顯然的;原來萬物在那與我們有關係的主眼前,都是赤露敞開的」(希伯來書4章12-13節)。

但是我們能倚靠救主耶穌,祂能體恤我們的軟弱,因為祂與我們一樣,曾經身受各樣的 [....]

靈命日糧 : 互相效力

讀經:羅馬書8章28-30節 

我的妻子做的燉肉十分美味。她把肉、馬鈴薯、地瓜、芹菜、蘑菇、胡蘿蔔和洋蔥切塊,一起放進慢燉鍋中。六、七個小時之後,整個房子香氣四溢,讓人不由得食指大動。唯有耐心等待,讓慢燉鍋中所有的食物互相融合,才能創造出這單一食材無法達到的美味。

保羅在遭受苦難的景況中,使用「互相效力」這個詞語,意思是相輔相成。他說:「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羅馬書8章28節)。保羅要羅馬的信徒知道,上帝並非要讓他們受苦,但祂會讓每一件事與祂神聖的計畫交互作用、相輔相成,讓他們得到益處。保羅在這裡提到的「益處」,並不是指世上短暫的健康、財富、受人景仰或功成名就,而是「效法祂兒子的模樣」(29節)。

願我們都能帶著信心耐心等候,因為天父正將所有的苦難 [....]

靈命日糧 : 隨手行善

讀經:路得記2章8-13節 

有人說,美國作家愛恩·賀伯(Anne Herbert)曾於1982年在某家餐廳的餐墊上寫下:「隨心隨手行善、流露美好行為。」自此,影片及文學作品便開始宣傳這樣的情操,使「隨手行善」成為我們常用的詞彙。

問題是,我們為什麼要行善,以恩慈待人呢?對於跟隨耶穌的人而言,這個答案非常清楚,因為我們要展現上帝溫柔的憐憫與恩慈。

在舊約路得記中,就有這樣的例子。來自摩押的路得是個外邦人。她不僅身處在文化和語言完全陌生的環境,而且她還貧窮至極,只能依賴忽視她的以色列人的施捨。

然而,以色列人波阿斯卻恩待路得,以親切的話語安慰她(路得記2章13節)。波阿斯讓路得到他的田裡拾取麥穗,除了這個簡單的善行外,波阿斯對她的憐憫也展現了上帝的憐恤與慈愛,所以她也可以藏身在上帝 [....]

每日旅程:為什麼要禱告?

20161020-770-425

作者:Mike Wittmer

翻譯:湘穎

讀經:路加福音22章39-44節

於是離開他們約有扔一塊石頭那麼遠,跪下禱告,說:「父啊,你若願意,就把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路加福音22章41-42節

耶穌知道祂的天父不會答應祂的請求,但祂還是禱告了。祂為了拯救我們必須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但祂依然懇求天父撤去祂「苦難的杯」(路加福音22章42節)。為什麼耶穌知道答案是否定的,卻仍要禱告?因為祂是為著即將面臨的極大苦楚禱告(路加福音22章44節)。耶穌之所以禱告是因為禱告並不在於得到想要的,而是在於我們和天父的關係。

你是否想過為什麼上帝希望我們向祂祈求呢?若我們所求的是按着祂的美意,那麼祂自然會預備好交到我們手中。假如不是,就不會成就。那為什麼上帝還要求我們通過祈求,尋找,和叩門來獲得我們所求的呢?(馬太福音7章7-11節)。為什麼上帝要我們為日用的所需來禱告呢?(路加福音11章3節)。

因為祂知道,禱告是於我們有益的。

你有沒有約會過你覺得太過優秀的人?當你和她在一起的時候你由衷地高興,可同時你也會在她的美貌和魅力面前退縮。你害怕做錯事,害怕說錯話,因此你表現得十分不自在,似乎變成了另外一個人。如果對方聰明的話,她會向你提問,好讓你說話。因為她知道,若你們的關係想要更進一步,你必須要能夠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

沒有什麼關係比上帝和我們之間的關係更不平衡了。我們是這個關係里不匹配的一方,很容易被上帝的無限美好和威嚴所震懾。然而,祂想和我們建立一個真誠的關係,所以祂想出了一個辦法,讓我們能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上帝不需要我們在禱告中告訴祂我們所需的,但祂知道我們需要禱告。讓我們去告訴天父我們的所求吧,即使我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上帝想要聆聽我們的話語,讓我們從今天開始對祂說話!

思考:你今天需要向天父祈求什麼?為什麼將你的想法告訴祂如此重要?

靈命日糧 : 滌故更新

讀經:啟示錄21章1-5節 

在2014年,美國肯塔基州的國家克爾維特跑車博物館的地面塌陷,出現了一個大坑洞,吞沒了8輛珍貴、絕無僅有的頂級跑車。這些車輛遭到嚴重毀損,有些甚至已經無法修復。

其中特別引人注意的,是1992年出廠的第一百萬輛克爾維特跑車,也是館中最有價值的收藏。這輛寶貝從坑洞中被拉上來時,已經面目全非,但專家們竟然能使用原來的車體零件,把它修復得煥然一新。這輛曾遭重創的跑車,現在已經跟當年出廠時一樣完好。

那破舊的已被更新了。

這讓我們想到,上帝為相信耶穌的人所預備的事。在啟示錄21章1節,約翰說他看見「新天新地」。許多聖經學者認為「新」地,就是指經過修復後的地球。因為根據他們對「新」這個字所做的研究,在此是指除去過往的殘破,呈現出「清新」或「復原」的景象。上帝將 [....]

靈命日糧 : 卸下重擔

讀經:馬太福音11章25-30節 

一名男子開著貨車行駛在鄉間小路,他看見一名婦女背著沉重的包袱,於是他停下來,向婦女表示願意載她一程。婦女表達了感謝,然後爬上貨車的後車廂。

過了一會兒,男子發覺一件奇怪的事:那名婦女雖然穩穩地坐在車上,但仍然背著她那沉重的包袱。男子訝異地勸她說:「放下妳的重擔,休息一下吧!我的車載得動妳和妳的東西,只管放輕鬆吧!」

當我們經歷人生中各種挑戰時,常常會感到害怕、擔憂和焦慮,對於這些重擔,我們會如何處理呢?有時候,我也像那位婦女一樣,並沒有在主裡安歇。主耶穌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馬太福音11章28節),然而,我依然背負著重擔,沒有把它卸下來交給耶穌。

當我們在禱告中將重擔帶到上帝面前,便可以把重擔卸下給祂。使徒彼得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