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靈命日糧 : 供應之源

讀經:馬太福音6章9-15節 

在2010年8月,全世界都關注著智利科皮亞波市附近的一處礦坑。有33名礦工被困在地下700公尺處,蜷縮在黑暗中,不知道自己能否獲救。經過17天的等待,他們聽到鑽鑿的聲音。救援人員在礦井頂端鑽出一個小洞,再接著鑿出三個洞,運送水、食物和藥物。礦工們仰賴這些通往地面的通道,獲得救援人員供應的物資而得以存活。到了第69天,救援人員終於讓最後一位礦工平安脫困。

沒有人能只靠自己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我們都需要外界的供應。上帝這位宇宙的創造者供應我們一切所需,如同礦工們依賴那鑿穿的通道與外界聯繫,禱告讓我們能夠連結那位供應一切的上帝。

耶穌鼓勵我們這樣禱告:「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馬太福音6章11節)。飲食是我們日常生活的需要,藉此耶穌教導我們,不但為身體的需要禱告 [....]

靈命日糧 : 仍讚美敬拜

讀經:馬太福音2章1-12節 

我們在耶穌降生的伯利恆馬槽場景中,常常看到東方博士與牧羊人同時敬拜耶穌。但是根據馬太福音,也就是這故事在聖經裡唯一的出處,博士是稍後才找到耶穌的。那時,耶穌已經不在客棧馬棚中的馬槽裡,而是在一間房子內。馬太福音2章11節告訴我們,博士們「進了房子,看見小孩子和祂母親馬利亞,就俯伏拜那小孩子,揭開寶盒,拿黃金、乳香、沒藥為禮物獻給祂」。

在新的一年開始之際,想到博士敬拜耶穌的時間比一般人所想的較晚,這有助於提醒我們,耶穌在任何時候都值得我們敬拜。當聖誕假期結束,回復平日的生活作息時,你我仍然可以敬拜讚美我們的主。

耶穌基督的名是以馬內利,意思是「上帝與我們同在」(馬太福音1章23節),無論何時何地。祂還應許「常」與我們同在(28章20節)。因為祂時時與我們同在,所 [....]

靈命日糧 : 聆聽主聲

讀經:創世記3章8-17節 

我年幼的兒子喜歡聽見我的聲音,除了我大聲嚴厲地喊他的名字,又接著問:「你在哪裡?」之外。通常我會這樣大聲呼喚他,是因為他調皮搗蛋做錯事,想要躲著我的時候。我要孩子聽到我的聲音,因為我關心他,不想讓他受到傷害。

亞當與夏娃本來習慣在伊甸園裡聽見上帝的聲音。但是,當他們違反上帝的命令吃了禁果之後,一聽見上帝呼喚:「你在哪裡?」(創世記3章9節)他們就害怕地躲了起來。他們不想要面對上帝,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做錯了事,沒有聽從上帝的吩咐(11節)。

當上帝呼喚亞當和夏娃,在園裡發現他們時,上帝指正了他們的錯誤,並告訴他們將要承擔的後果(13-19節)。然而,慈愛的上帝也憐憫他們,並應許賜給他們一位救主,讓全人類得著盼望(15節)。

其實,上帝並不需要尋找我們,因 [....]

靈命日糧 : 加倍的愛

讀經:約翰一書4章20節-5章5節 

在凱倫的教會裡,有一位姐妹被診斷出患有肌肉萎縮症(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也稱為葛雷克氏症或漸凍人症),情況看來很糟。這個可怕的疾病會影響神經元及肌肉,最後導致全身癱瘓。這位姐妹的醫藥保險並沒有包括在家照顧她的費用,而她的丈夫也不忍心將太太送到安養院去。

身為一名護士,凱倫具有專業的護理知識,於是她到這位姐妹的家裡,幫忙照顧她。但是不久,凱倫發現自己無法兼顧這位姐妹和家人的需要,因此開始教導其他的會友以協助照護工作。在這位姐妹病發之後的七年當中,凱倫訓練了31位志工,大家以關愛、代禱和實際的協助,扶持這個家庭。

使徒約翰說:「愛上帝的,也當愛弟兄」(約翰一書4章21節)。凱倫就是一個愛的典範,她擁有專業的知識、滿腔的憐憫,還有智慧的遠見,能召集教會的弟兄姐妹來幫 [....]

靈命日糧 : 眼見為實?

讀經:列王紀下6章8-17節 

在蘇格蘭南拉納克郡的農場內,有一隻名叫鐺鐺的邊境牧羊犬。有天早上,牠的主人湯姆開著小貨車,帶著鐺鐺一起去巡視農場。到了農場後,湯姆把鐺鐺留在車上自己下了車,但他卻忘了拉手煞車。當時,鐺鐺坐在駕駛座上,小貨車從小山坡上滑下來,經過了兩個車道才安全地停下來。路過的司機所看到的景象,是一隻牧羊犬一早開著車自己出來兜風。然而,眼見不一定為實。

當亞蘭王率領大軍,圍困以利沙和他僕人所在的那城時,在人看來以利沙和僕人就要被捉拿,並交給亞蘭王。僕人覺得他們毫無獲救的希望,但以利沙卻說:「不要懼怕!與我們同在的,比與他們同在的更多」(列王紀下6章16節)。當以利沙向上帝禱告之後,他的僕人才看見大群的天軍正圍繞保護他們。

在看似絕望的情況下,有時候並不是我們所想的那樣。當我們覺得 [....]

每日旅程: 耶穌生平是一個悲劇?

20161110-770-425作者:Jenniferbenson Schuldt

翻譯:陳琳

讀經:歌羅西書2章12-17節

你們既受洗與他一同埋葬,也就在此與他一同復活,都因信那叫他從死里復活神的功用。——歌羅西書2章12節

滿地都是揉成團的紙巾。我對我讀的小說中兩個主人公深感同情,眼淚劃過臉頰。這夫婦兩人在整個故事中遭受了極深的痛苦,他們承受着家庭的苦難,孤立無援。隨着故事的發展,他們被不公正地對待,並且失去了他們的好名聲。故事的最後,他們也失去了彼此。

這是一個悲劇,故事中的主人公被困苦的生活環境擊垮。有人可能會把耶穌的一生也稱之為悲劇。作為一個成年人,祂無家可歸,還經常被人誤解。法利賽人嫌棄祂,厭惡祂。甚至連耶穌的門徒也偶爾懷疑祂的神性。當祂實話地告訴別人祂是上帝的兒子,掌權的人卻認為祂褻瀆上帝而定了祂的罪(馬可福音14章61-65節)。儘管祂沒有任何罪,耶穌卻依然被審判。羅馬士兵戲弄祂、嘲笑祂,還把祂釘在十字架上。

耶穌生平是一個悲劇?才不是。祂的死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勝利——祂的復活的基礎!(約翰福音20章11-14節)。保羅寫到說上帝讓祂“死里復活”(歌羅西書2章12節)。耶穌的復活除了是肉身的奇迹,祂也“將一切執政的、掌權的擄來,明顯給眾人看,就仗着十字架誇勝”(歌羅西書2章15節)。

沒有耶穌,我們的生活才是悲劇。我們將生活在罪里,也會死於我們所犯的罪;沒有盼望,也不能逃脫它的惡果。保羅說,“基督若沒有復活,你們的信便是徒然……我們若靠着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算比眾人更可憐”(哥林多前書15章16-19節)。但是因為耶穌今天活着,我們知道祂已經“塗抹了在律例上所寫、攻擊我們、有礙於我們的字據,把它撤去,釘在十字架上”(歌羅西書2章14節)。這是勝利,不是悲劇。

思考:耶穌復活的大能對你的生命有什麼影響?回想耶穌在加略山上的得勝對你來說有什麼意義?

靈命日糧 : 完美的禮物

讀經:羅馬書11章33節-12章2節 

在聖誕節過後的幾個星期,美國各大商場的商品退回部門是最忙碌的,因為人們都要把不合心意的聖誕禮物退換成需要的物品。然而有少數人所送的禮物卻能令人滿意,但他們怎麼知道對方的喜好,而且還送得恰到好處呢?其實送對禮的關鍵不在於錢,而在於傾聽對方的心聲,瞭解他們真正的喜好。

對送禮給朋友跟家人確實是這樣,但對上帝呢?我們能獻上什麼有意義、有價值的禮物呢?上帝還需要什麼嗎?

羅馬書11章33-36節是一首詩歌,讚美上帝極大的智慧、知識和榮耀。接著,保羅便呼召信徒獻上自己,他說:「所以弟兄們,我以上帝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上帝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12章1節)。我們也不要模仿這世界,而是要藉著心意的更新而改變(2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