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靈命日糧 :驚喜!

讀經:路加福音24章13-35節 

義大利畫家卡拉瓦喬(1571-1610年)最為人所知的,是他火爆的性格和異於傳統的藝術技巧。他以平凡的勞動大眾作為聖徒畫像的模特兒,讓觀賞畫作的人覺得自己就是畫中之人。在《以馬忤斯的晚餐》這幅畫中,描繪了門徒認出耶穌就是那位復活主的情景(路加福音24章31節)。客店老闆站立在一旁,耶穌和兩位門徒坐在桌邊,其中一位門徒在驚慌之餘,正要站起來,另一位則驚愕地張開雙手。

根據路加福音記載,這兩位門徒立刻回到耶路撒冷,在那裡找到十一位使徒和其他聚在一起的人,於是便對他們說:「主果然復活,已經現給西門看了。」他們把路上所遇見,以及主擘餅的時候怎麼被他們認出來的事,都述說了一遍(33-35節)。

屬靈導師章伯斯說:「耶穌很少在我們預期的時間或地點出現;祂往往以看似最不合邏輯 [....]

靈命日糧 :嶄新的一頁

讀經:約翰福音20章24-31節 

關於復活節的記載,有個小細節一直讓我感到很好奇。那就是耶穌為什麼要將釘十字架的傷痕留下來?祂理應可以任意選擇復活後的身體和樣貌,那祂為何要選擇一個有傷痕的身體,讓人看見、讓人摸著呢?

在我看來,復活節的事蹟,若缺乏耶穌手上、腳上和肋旁的這些傷痕,就不夠完整了(約翰福音20章27節)。人們總是夢想能擁有完美的外貌,潔白的牙齒、光滑的肌膚和標準的身材。換言之,我們渴望違反常理,擁有完美的身軀。但對耶穌來說,侷限在人類的血肉之軀才是違反常理。耶穌身上的傷痕就是祂在地上受拘束、受痛苦的永恆記號。

從屬天的角度來看,耶穌的傷痕代表著宇宙間曾發生了空前的殘酷事件,但已成追憶。因著基督耶穌復活,我們也可以期盼過去所流的眼淚、所經歷的掙扎、情感的痛苦、失去至親的心碎等等,都像耶 [....]

靈命日糧 :永不孤單

讀經:詩篇22篇1-10節 

俄國作家杜斯妥也夫斯基曾說:「要判斷一個社會文明的程度,就去看它的監獄。」基於這個觀點,我讀了一篇網路文章,介紹世界最殘酷的八所監獄。其中有一所監獄,將每個犯人單獨關在與外界隔絕的禁閉室中。

我們都希望能與他人有互動、生活在群體之中,而非與世隔絕。正因如此,將人單獨拘禁於禁閉室中,就成為一種殘酷的懲罰。

當基督在十架上與天父隔離,切斷那永恆合一的關係時,所承受的也是這樣的苦楚。祂痛苦的呼喊被記載在馬太福音27章46節:「約在申初,耶穌大聲喊著說:『以利!以利!拉馬撒巴各大尼?』就是說:『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什麼離棄我?』」基督在承擔我們的罪惡而受苦、受死的那一刻,祂忍受了孤單、隔絕與遺棄,祂與天父之間的連結也全然斷絕。然而,祂承受了被隔絕的痛苦,卻讓我們得著天 [....]

靈命日糧 :三字訃聞

讀經:羅馬書8章28-39節 

早在過世之前,康奈爾先生就已經告訴當地的葬儀社,他過世時不要使用傳統的訃聞。這位瑞典的老先生特別交代,他的訃聞只要登三個字:「我死了」。後來他在92歲高齡過世時,他的訃聞真的只刊登「我死了」三個字。這則既突破傳統又簡潔有力的訃聞,引起全球媒體的關注。這位老先生原本只想低調地完成人生的最後一個階段,卻沒想到因著他的三字訃聞,反倒引起更多的關注。

當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祂的訃聞本來也只應寫著「祂死了」。然而三天後,這則消息卻可轉為頭條新聞:「祂復活了!」新約聖經許多篇幅都宣告和說明基督復活所帶來的結果。「有基督耶穌已經死了,而且從死裡復活,現今在上帝的右邊,也替我們祈求。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靠著愛我們的主,在這一切的事上已經得勝有餘了」(羅馬書8章34-37節)。 [....]

靈命日糧 :壓榨橄欖

讀經:馬可福音14章32-39節 

若你來到加利利海附近的迦百農,你會看到那裡展示著一些用來壓榨橄欖油的古老器具。榨油機是由一個底座和一個砂輪組成,都是用沉重的玄武岩製成,底座大而圓,並在中央有一個凹槽。人們將橄欖放在凹槽裡,用砂輪輾過便能榨出橄欖油。

在耶穌受死的前一晚,祂來到可以俯瞰耶路撒冷城的橄欖山上。祂在那稱為客西馬尼的園子裡向天父禱告,因為祂知道前面的道路極其痛苦。

「客西馬尼」是指「壓榨橄欖油的地方」,這個名字貼切地描述了基督為我們背負罪擔的痛苦掙扎。在那裡,「耶穌極其傷痛,禱告更加懇切,汗珠如大血點滴在地上」(路加福音22章44節) 。

上帝的兒子耶穌為了「除去世人罪孽」(約翰福音1章29節) 、恢復我們與父上帝破碎的關係而受苦、受死。「祂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 [....]

靈命日糧 :典故

讀經:希伯來書9章11-15節 

這間古色古香、以人工原木建造而成的小屋,值得作為雜誌封面。除了建築結構之外,其內部裝潢也相當有看頭。掛在牆上的祖傳遺物,讓屋子充滿家族的回憶;餐桌上的手編雞蛋籃、老舊的餅乾盤,以及一盞油燈,再加上那掛在前門歷經風霜的捲邊平頂帽。屋主得意地說:「這間屋子裡所有的東西背後都有典故。」

當上帝指示摩西當如何建造會幕時,每個物件都有一個「典故」(出埃及記25-27章) 。會幕只有一個入口,就像我們只能靠著耶穌來到上帝面前(見使徒行傳4章12節) ;至聖所是上帝的居所,而將聖所和至聖所隔開的厚重幔子,象徵著我們的罪使我們與上帝隔絕;至聖所內的約櫃,則象徵上帝的同在;大祭司是預表那將來到世上、最大的祭司耶穌;供物的血則預表基督純全無瑕的犧牲:祂只一次進入至聖所,便完成了永遠有效的贖罪工 [....]

靈命日糧 :好戲在後頭

讀經:歌羅西書3章1-11節 

在我們家,三月的到來不僅意味著冬季的結束,也代表那稱為「瘋狂三月」的大學籃球賽季也來到了。身為狂熱的球迷,我們追看球賽轉播,並且熱情地支持我們最喜歡的球隊。如果我們提早轉到運動頻道,可以聽到體育主播談論即將開始的比賽,還能觀賞球員的賽前暖身練習,包括練習投籃、與隊友一起熱身。然而,最精彩的好戲是在後頭。

我們在世上的生活就像賽前暖身一樣,儘管充滿生活樂趣和希望,卻完全比不上天家永遠的生命。如果你現在的生活已經很好了,但想到還有更好的在後頭,豈能不開心呢?或是想到我們甘心樂意地幫助缺乏的人,便是積聚財寶在天上,怎能不充滿喜樂呢?在遭遇苦難和哀傷之時,想到上帝應許我們將會得到那沒有痛苦、沒有眼淚的永恆生命,我們就能滿有盼望。難怪保羅會如此勸勉:「你們要思念上面的事。」(歌羅西書 [....]

靈命日糧 :陽光充足

讀經:以弗所書5章1-16節 

我雖然知道,但仍舊不斷地嘗試。盆栽上清楚地標示著:「需要充足陽光。」所以在我家那缺乏陽光的庭院裡,並不適合栽種。但我卻喜歡這植物的顏色、葉子的形狀、大小與香味,所以我毅然買回家種植。可是,即使我費盡心思地照料,這盆栽還是長得不好。原來單靠我細心照顧是不夠的,它仍需要陽光,而那是我無法提供的。我以為只要對植物花多一點心思,就能彌補陽光不足的問題,但事實並非如此,這植物就是需要充足的陽光。

人們的成長也是如此。雖然我們在不甚理想的狀況中,仍能暫時勉強生存,卻無法健康成長。我們除了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外,也有屬靈的需求,是沒有任何其他代替品可以滿足的。

聖經說基督徒是光明之子,意思是我們需時刻活在上帝同在的榮光之中,才能茁壯成長(詩篇89篇15節) 。若我們活在黑暗裡,就 [....]

靈命日糧 :話語的能力

讀經:約翰福音1章1-14節 

為何耶穌要在還沒有相機和攝影機之前就來到世上呢?否則就能傳福音給更多的人了。畢竟,一圖勝千言。

基督教護教學者拉維·撒迦利亞卻不這麼認為,他堅信「一言勝千圖」。他提到英國詩人理查·克洛蕭的名句:「清水一看見它的主人,就害羞臉紅了。」這句話,道出了耶穌將水變酒這個神蹟的精髓(約翰福音2章1-11節)。受造物認出耶穌就是那位創造主,若祂僅是木匠就絕不能將清水變成紅酒。

另一次,基督平靜風浪時只說:「住了吧!靜了吧!」門徒驚異地問:「這到底是誰,連風和海也聽從祂了」(馬可福音4章39、41節) 。耶穌也曾告訴法利賽人,若群眾不讚美祂,「這些石頭必要呼叫起來」(路加福音19章40節) ,因為連石頭也知道祂是誰。

使徒約翰告訴我們:「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 [....]

靈命日糧 :付諸行動

讀經:腓立比書1章27-30節 

最近我收到的傳單越來越多,真不曉得這些人到底是怎麼找到我的。他們邀請我出席他們的活動,希望讓我了解退休的福利。其實在幾年前,就有個為退休人員服務的機構,邀請我成為他們當中的一分子。這些都一再提醒我:「你已經老了,快做好準備吧!」

起初,我並未將這些邀請放在心上,但很快地,我不得不服老,去參加了其中一次的活動。我的確應該將他們的建議付諸行動了。

有時,我從聖經裡讀到充滿智慧的提醒,但即使知道這些教導對於我們都是正確的,卻總是沒預備好去遵行。如羅馬書14章13節提到:「我們不可再彼此論斷。」或是哥林多後書9章6節提醒我們說:「多種的多收。」又如腓立比書1章告訴我們:「你們同有一個心志,站立得穩,為所信的福音齊心努力。凡事不怕敵人的驚嚇。」(27-28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