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靈命日糧:言語的力量

讀經:箴言18章1-8,20-21節 

尼爾遜·曼德拉因反對南非的種族隔離政策而被監禁近三十年,他深知言語所帶來的力量。如今,他說過的話常被人引用,但在他身陷囹圄時,卻無人敢引用他的話,因害怕會對自己不利。在獲釋十年後,曼德拉說:「用語輕率從來不是我的習慣。如果這二十七年的牢獄生活能夠讓我們學習到什麼,那就是在那孤單寂寞的環境裡,令我們明瞭言語的珍貴,而且言語對人們生與死的影響是如此真實。」

舊約的箴言大部分是出自所羅門王之手,他常常寫到有關言語的力量。他說:「生死在舌頭的權下」(箴言18章21節)。言語能夠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20節),它能透過鼓勵及坦誠帶來希望,也能藉著謊言與流言造成破壞和摧毀。我們該如何確保能口出善言,且帶出正面的效果呢?唯一能做的就是切切保守我們的心:「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 [....]

靈命日糧:遇事不順時

讀經:羅馬書8章28-30節 

很多人在遭遇不幸時,喜歡引用一句話:「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羅馬書8章28節)。但在艱難時刻卻很難相信這句話。我曾經跟一位失去兒子的男士同坐,當時他哀嘆:「這場悲劇怎麼可能對我有益?」我無言以對,只能靜靜坐著陪他一起哀悼。幾個月之後,他卻感激地說:「我的憂傷引我更親近上帝。」

或許我們很難理解羅馬書8章28節,但卻有無數見證證實了其中的真理。讚美詩作者范妮·克羅斯比的故事是個經典的例子。雖然她令人難忘的讚美詩讓世人受惠良多,但這些互相效力、讓世人得益處的作品,卻是出自她個人悲慘的遭遇。她五歲雙眼失明;八歲那年開始創作詩歌和讚美詩,寫了超過八千首聖歌與讚美詩。她藉著耳熟能詳的歌曲使世人蒙福,如:「有福的確據」、「安穩在耶穌手中」以 [....]

靈命日糧:來到身旁

讀經:哥林多後書1章3-11節 

當姐姐卡蘿被診斷出罹患乳癌時,我們全家人憂心難安。診斷後伴隨而來的手術和治療,都讓我們非常擔憂她的健康狀況,於是全家人迫切為她禱告。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卡蘿如實報告她所面對的各項挑戰。當我們得知她的手術及治療成功時,全家人都為她邁向康復之路歡騰慶賀!

然而,幾個月後,我妹妹琳達也面臨相同的抗癌之戰。卡蘿立刻來到琳達身旁,幫助她了解她將遇到的狀況,以及她該如何準備去面對。卡蘿的那些經歷讓她得以陪琳達走過那次試煉。

這就是我們在哥林多後書1章3-4節讀到,保羅所說過的:「願頌讚歸與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父上帝,就是發慈悲的父,賜各樣安慰的上帝。我們在一切患難中,祂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上帝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

感謝上帝,我們每一個遭遇祂都使用。 [....]

靈命日糧:關掉

讀經:馬可福音 6章30-32、45-47節 

當孩子們還小的時候,我們曾經帶他們到威斯康辛州北部探望我的袓父母。當時那裡的電視收訊不良,但不會影響袓父母的生活。然而,我們的兒子史考特卻不同,他轉換了多次電視頻道後,很失望地問我:「當你只能接收一個頻道,而你又不喜歡它播放的節目,你會怎麼做?」

我面帶微笑說:「那就把電視關掉吧!」顯然,這完全不是他想要的答案。現今,若想關掉那些富娛樂、資訊,並深具吸引力的電子產品,恐怕更是難上加難。

但有時,我們確實需要把外界的一切統統關掉,好讓心靈徹底沉靜一段時間。說穿了其實也不難,就只要「把插頭拔掉」就行了。耶穌也曾多次暫時退到一旁,特別是當祂想花時間禱告時(馬太福音14章13節) 。此外,祂也鼓勵門徒們去歇一歇,即使只有一小段的時間也好(馬可福音6章31節)。如此短暫遠 [....]

靈命日糧:當盡的責任

讀經:詩篇112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我的父親是一名少尉,於北非609高地戰役中,因腿部中彈而受了重傷,此後並未能完全康復。這件事發生在我出生以前,若非有人提及此事,恐怕我永遠都不會知道,父親曾經遭受嚴重的槍傷。雖然他的腳總是隱隱作痛,但他從不埋怨,也從不以此為理由來逃避他的家庭責任。

我的父母非常愛主,而且也經常教導我們要愛祂、信靠祂、服事祂。無論面對順境或是逆境,他們總是單純地相信上帝、殷勤地工作、毫無條件地愛著我們。箴言14章26節說道:「敬畏耶和華的,大有倚靠,他的兒女,也有避難所。」我的父親對家人也是一樣,無論面對任何困難,他總會為我們預備一個安全舒適的家,讓我們的身心靈都有所依靠。

凡為人父母者,都可以倚靠那位完美的天父,為家人預備一個安全的避風港,因為上帝總是以深 [....]

靈命日糧:跟隨基督

讀經:列王紀上19章19-21節 

小時候,我最喜歡參加教會舉辦為期一週的青少年夏令營。在夏令營結束的前一晚,我會跟朋友們肩並肩圍坐在營火旁,彼此分享對上帝、聖經話語的認識,同時也一起唱詩歌。時至今日,我還記得有一首詩歌的內容提到決定跟隨耶穌,副歌中出現一句很重要的歌詞:「永不回頭」。

這讓我聯想到,當以利沙決定跟隨先知以利亞時,做了一件令人難以置信的事,讓自己不能再回頭務農。他先回家向家人道別,「宰了一對牛」(列王紀上19章21節),用套牛的器具當作柴來煮肉,並分給眾人享用。以利沙將耕田的用具燒了、牲畜宰了,以表示他願意放棄原本的生活模式。隨後,以利沙「就起身跟隨以利亞,服事他」(21節)。

將自己完全擺上,全然委身於上帝,往往需要付出代價。有時,這意味著在人際關係、經濟和生活方式上,必須做出艱 [....]

靈命日糧:誰是我的鄰舍?

讀經:路加福音10章30-37節 

瑪麗很喜歡參加教會的週間聚會。因為在聚會中,她能和教會的弟兄姊妹一起禱告、敬拜,並且一同探討主日的信息。這個星期,他們要討論的主題是在這個充滿傷痛的世界中,「去」教會和「成為」教會的區別。她滿心期待能跟弟兄姐妹見面,與大家互相討論。

正當瑪麗拿起汽車鑰匙預備出門時,門鈴卻響了。鄰居蘇恩就站在門前對她說:「真不好意思來打擾妳。請問妳今天早上有空嗎?」瑪麗還來不及告訴蘇恩她正要去教會,蘇恩就接著說:「我的車必須進保養廠維修。通常,我都會從車廠走路或是騎腳踏車回來,但最近我弄傷了背,以致根本沒辦法走遠路或騎車。」瑪麗猶豫了一下,馬上就微笑著對蘇恩說:「好啊,沒問題!」

事實上,瑪麗和蘇恩不過是點頭之交,彼此甚少往來。在瑪麗開車送蘇恩回家的路上,她才知道蘇恩的丈夫正和痴 [....]

靈命日糧:反映主榮光

讀經:出埃及記31章1-11節 

宋朝一位畫家李唐精於山水畫,兼工人物、雀鳥,並以畫水牛著稱。他才華橫溢,以構圖精練,意境優美的絲綢畫見稱,被後人公認為中國山水畫大師。數百年來,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從各種意境描繪上帝的創造:「諸天述說上帝的榮耀。穹蒼傳揚祂的手段」(詩篇19篇1節) 。聖經告訴我們,人類的創造能力,是來自那位創造大師,因為祂照著自己的形象造人(創世記1章27節) 。

上帝揀選各樣工藝的巧匠,用木頭、金、銀、銅與寶石製造各種裝飾、器具、祭壇和禮服,供古代以色列人進入聖所敬拜祂(出埃及記31章1-11節)。這些精工製品是天上事物的形狀和影像,能感動並引導祭司和百姓們敬拜耶和華,因祂已稱他們為祂的子民。

我們透過各種藝術傑作,反映穹蒼之美,尊榮這奇妙世界的造物主和救世主。

& [....]

靈命日糧:身處圍城

讀經:腓立比書2章1-11節 

在波士尼亞戰爭期間(1992-1996年),首都塞拉耶佛遭遇從周圍山上發射的砲火及槍彈的攻擊,是現代戰爭中被圍困最久的城市,當時軍民死亡人數逾一萬人。史蒂芬•加洛韋(Steven Galloway)扣人心弦的小說《塞拉耶佛的大提琴家》以這場戰爭為故事背景。這本書描述三個虛構人物所面臨的抉擇:在掙扎求生的過程中,是只求自己的利益呢,還是超越艱辛的困境,顧及別人的需求。

保羅在羅馬監獄中,寫信給腓立比信徒:「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腓立比書2章4節)。他以耶穌為專顧別人的無私典範:「基督耶穌⋯⋯祂本有上帝的形像,反倒虛己⋯⋯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5-8節)。耶穌非但沒有尋求別人的同情,反而寧願捨棄一切,拯救我們脫離罪惡的權勢。

[....]

靈命日糧:食物

讀經:約翰福音6章22-34節 

一天早晨,莉莉亞正準備上班時,她的四歲女兒潔西也開工。家裡剛買了一台輪轉烤麵包機,放在廚房工作檯上。這台機器吸引了潔西。幾分鐘後,莉莉亞發現工作檯上有一大疊的烤吐司。潔西宣布:「我是最佳烘焙師!」

好奇的小女孩能將麵包烤成吐司並非奇蹟,但耶穌以男孩的五餅二魚餵飽數千人,山上群眾公認這是神蹟,要強逼祂作王(約翰福音6章1-15節)。

當然,耶穌的國「不屬這世界」(約翰福音18章36節),所以祂悄悄地離開了。第二天,眾人找著祂,耶穌指出他們動機不純,說:「你們找我,並不是因見了神蹟,乃是因吃餅得飽」(6章26節)。他們誤以為如果耶穌作「王」,不僅會使他們吃得飽,還可脫離羅馬政權重獲自由。但是,耶穌告訴他們:「不要為那必壞的食物勞力,要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勞力。」(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