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靈命日糧:青少年的眼淚

讀經:羅馬書9章1-5節 

有一回,我與四位青少年坐在阿拉斯加的某個食物救濟站,和一位二十多歲的流浪漢交談。當時,這幾位青少年對這位流浪漢的憐憫心腸感動了我。他們傾聽他述說自己的故事,然後溫和地向他傳講福音,希望將耶穌的盼望帶給他。可惜這位流浪漢拒絕進一步認識福音。

當我們要離開時,其中一位名叫葛瑞絲的女孩掉下了眼淚,她實在不希望這名流浪漢以後離開人世時不認識耶穌。她打從心底為這位年輕的流浪漢感到悲傷,因為他(至少在現階段)拒絕了救主的愛。

葛瑞絲的眼淚讓我想起使徒保羅,他謙卑服事上帝,時常為他的同胞心裡傷痛,深切希望他們能夠接受基督(羅馬書9章1-5節) 。保羅對同胞的憐憫和擔憂,一定常常讓他難過流淚。

若我們關心並在乎那些尚未接受基督赦罪之恩的人,我們一定會想方設法與他們分 [....]

靈命日糧:起名

讀經:馬太福音1章18-25節 

在西方,我們為孩子取名不會避開長者的名諱,反而會用長輩或偉人的名字為孩子命名,希望孩子能成為那樣的人。當年我父母剛結婚時,他們對於第一個兒子的取名有不同的看法。媽媽希望第一個兒子能沿用爸爸的名字,只是在名字前面加上一個「小」字,但爸爸對此並不感興趣。討論了許久,他們總算達成共識,只要孩子在爸爸生日那天出生,就以爸爸的名字為他取名。很奇妙地,我就在爸爸的生日那天出生,所以我的名字其實是小貝爾。

為孩子命名的傳統由來已久。當約瑟正為他的未婚妻馬利亞懷孕的事而傷腦筋時,天使讓他從孩子的起名中,看見天父的心意:「她將要生一個兒子,你要給祂起名叫耶穌,因祂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馬太福音1章21節) 。耶穌這名字不僅是孩子的名字,同時也說明了祂來到這個世界的原因:背負我們的罪 [....]

靈命日糧:全新的心

讀經:以西結書36章22-31節 

在1970年代初,非洲迦納的許多牆上和公佈欄上,都出現了以「人心」為主題的海報。其中一張海報畫了一個心型,裡面裝滿了各種象徵邪惡、卑劣的爬行動物,心型的上方有張痛苦的臉。另一張海報的心型看起來則是乾淨又安祥,上頭有一張滿足的臉。圖畫下方寫著:「你的心裡裝著什麼?」

在馬太福音15章18-19節中,耶穌告訴我們什麼能污穢人心,祂說:「惟獨出口的,是從心裡發出來的,這才污穢人。因為從心裡發出來的,有惡念、兇殺、姦淫、苟合、偷盜、妄證、謗讟。」一顆遠離上帝的心便是如此,這正是當年因犯罪而流亡外地的以色列人內心的景況(以西結書36章23節) 。

然而,在以西結書36章26節提到上帝美好的應許:「我也要賜給你們一個新心,將新靈放在你們裡面。又從你們的肉體中除掉石心,賜給你 [....]

靈命日糧:像我們這樣的人

讀經:馬太福音9章35-38節 

在19世紀末,英國宣教士威廉•克里(William Carey)覺得上帝呼召他前往印度,宣揚耶穌的福音。當時,他身邊有些牧師語帶諷刺地說:「年輕人,如果上帝想要拯救任何印度人,祂會自己來,不需要你和我來操心!」其實,他們忽略了上帝是要與我們同工,祂常常都會透過像我們這樣的人來完成祂的事工。

身為上帝在世上的同工,我們希望上帝的旨意成就,同時我們也要完全獻上自己,願意付上代價。耶穌在馬太福音6章10節教導我們如此禱告:「願祢的國降臨。願祢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這句話不是在溫和地請求上帝,而是迫切地渴求上帝賜下公義來導正這個世界!

我們和上帝各自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我們的角色就是跟隨耶穌,藉著行動和禱告,來完成上帝的各項事工。

保羅曾在歌羅西書1 [....]

靈命日糧:心靈導師

讀經:腓立比書4章1-9節 

法蘭西斯·艾倫是帶領我信主的人。現在他已經時日不多了,我到他家去,希望在他離世以前,能跟他見最後一面,並說些值得紀念和有意義的話。

我站在他床前近一個小時,講一些個人的趣事給他聽,引得他開懷大笑。接著他累了,我們談到比較嚴肅的話題,他吃力地說著話,讓我知道我的生命中還有哪些地方仍有待改進。我靜靜地聽著,訣別的話不知道該如何說出口。

他在我有機會開口前阻止了我:「藍迪,記住我一直告訴你的話。我們對人生的旅程沒什麼好害怕的,因為我們知道生命如何結束。我並不害怕!你照著我所教導你的去做吧!」這些激勵人心的話,讓我想到使徒保羅對腓立比信徒所說的:「你們在我身上所學習的,所領受的,所聽見的,所看見的,這些事你們都要去行。」(腓立比書4章9節)

不管是在彌留之際 [....]

靈命日糧:永存盼望

讀經:詩篇77篇1-15節 

著名的美國作家威廉·金澤(William Zinsser)曾描述他最後一次回去故居的情景。那間老房子陪伴他度過成長的歲月,是他童年時摯愛的地方,而且房子建在山丘上,可以一覽曼哈西特灣與長島海灣。可是他與妻子來到那裡,卻發現房子已被拆除,什麼都沒有了,只剩下一個大窟窿。他們感到很沮喪,信步走到附近的海堤。金澤眺望著這個讓他懷念的海灣,陶醉於海灣景色和嘩嘩的浪濤聲。後來他寫下這段經歷:「我的內心平靜下來,只有一點難過。這裡的景色仍完好如昔:那獨特的海灣形貌讓我難忘,以至仍出現在我的夢裡。」

詩篇的作者也曾寫到他在患難中,心靈難以平靜、煩亂不安的時刻(詩篇77篇2-3節) 。但是在困難中,他不再沉溺於自己的悲傷,而把焦點轉移到他的救主身上,他說:「我要追念至高者顯出右手之年代。我 [....]

靈命日糧:沙漠

讀經:以賽亞書48章16-22節 

乾旱不毛、塵土飛揚、危險重重,這就是沙漠。那是一個水源不足、不利於動植物生長的地方。難怪人們用「荒漠」這個詞來形容人煙稀少之處。那裡生活艱難,人跡罕至,但是,有時候我們無法避免荒漠的生活。

在聖經中,上帝的子民很熟悉荒漠的生活。因為大部分的中東地區,包括以色列,都是沙漠。但是也有少數草木茂盛之處,例如約旦河谷與環繞加利利海的區域。上帝選擇在這沙漠環繞之地撫養祂的子民,讓祂的兒女在這裡學習信靠祂的保護與每日供應,使他們認識到上帝的良善與恩慈(以賽亞書48章17-19節) 。

今天,我們大多不住在真正的沙漠,但是我們常常經歷如沙漠般的乾旱之地。有時我們順服主而走進沙漠,有時我們什麼也沒有做,卻發覺自己來到了沙漠。當我們被人拋棄,或被重疾纏身時,我們就會猶如來到沙漠, [....]

靈命日糧:同負重擔

讀經:民數記11章4-17節 

一輛腳踏車的拖運能力是非常驚人的。只要將一個小拖車接在腳踏車上(當然還要加上一點毅力),一個成年人就能用腳踏車運載高達136公斤重的物品,以每小時16公里的速度前進。不過,載得越重,速度越慢。一個人拖著272公斤的設備或物品,每小時只能騎13公里。

摩西在曠野所面對的則是另一種重擔,一種情感上的極大壓力,讓他心力交瘁。當時,以色列人吃膩了嗎哪,強烈渴望有肉可吃,所以流淚哭號。摩西聽到他們不停地哀哭,感到非常惱怒難耐,於是摩西向上帝說:「管理這百姓的責任太重了,我獨自擔當不起。」(民數記11章14節)

的確,摩西若靠著自己,根本無法解決這些問題。於是上帝告訴摩西,要他招聚七十個人與他一同站立,共擔這個重任。上帝告訴摩西說:「他們就和你同當這管百姓的重任,免得你獨自 [....]

靈命日糧:恩慈待人

讀經:以弗所書2章4-10節 

幾年前,美國陸軍四星上將,當時的副參謀總長彼得•基亞雷利出席了華府晚宴,卻被一名總統府的資深顧問誤認為服務生。在晚宴上,他穿著軍隊禮服,正好站在這名顧問的身後,顧問就吩咐他去倒一杯飲料過來。過後,這名顧問才發覺自己弄錯了,然而基亞雷利將軍為了不讓她感到尷尬,不但親切和藹地為她續杯,甚至還邀請這名顧問有空時來他家吃晚餐。

將軍這種不計較他人錯誤的寬容態度,可以說是在向犯錯的人施恩。對基督徒而言,這有更深一層的意義。因為我們原本不配得到恩典,但上帝卻藉著祂的獨生子耶穌,將救恩白白地賜給我們(以弗所書2章8節) 。

既然我們都是蒙恩的人,就應當以恩慈待人,例如:在與人說話時,要像「智慧人的口說出恩言」(傳道書10章12節)。我們所領受的恩典,要透過我們的言語和行為流 [....]

靈命日糧:平凡人

讀經:士師記6章11-16節 

基甸原本是個平凡無奇的人,他的事蹟記載在聖經士師記6章,給了我很大的鼓勵。他原是個農夫,而且還是個膽怯的農夫。當上帝要差遣他從米甸人手裡拯救以色列人時,他的第一個反應是對上帝說:「我有何能拯救以色列人呢?我家在瑪拿西支派中是至貧窮的,我在我父家是至微小的」(士師記6章15節) 。但耶和華應許會與他同在,而他必能完成任務(16節)。基甸的順從為以色列帶來勝利,且被列為信心偉人之一(希伯來書11章32節)。

在上帝拯救以色列人脫離強敵的計畫裡,除了基甸以外,還有許多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上帝供應基甸三百名英勇的士兵,助他取得勝利。雖然篇章中未逐一列名,但他們勇敢和順從的表現都記錄在聖經中(士師記7章5-23節) 。

今天,上帝依然呼召平凡的人來為祂工作,並應許祂會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