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靈命日糧:築橋

讀經:帖撒羅尼迦前書1章1-10節 

詹姆士·密契納(James Michener)的著作《百年風雲》(Centennial),是一本描述美國西部殖民時代的歷史小說。透過法裔加拿大商人帕斯其尼(Pasquinel)的角色,密契納描寫在大平原上的印第安人和城市裡的歐洲白人之間所發生的故事。帕斯其尼這個粗豪的冒險家,因在迅速發展的城市和空曠的原野中來回遊走,成為這兩個截然不同世界的橋梁。

基督徒同樣有機會成為兩個完全不同世界的橋梁,就是那些認識並追隨耶穌的人,以及那些不認識耶穌的人。早期的帖撒羅尼迦基督徒,成了當地拜偶像文化的橋梁,因此,保羅對他們說:「因為主的道從你們那裡已經傳揚出來,你們向上帝的信心不但在馬其頓和亞該亞,就是在各處,也都傳開了」(帖撒羅尼迦前書1章8節)。他們建築的橋梁由兩方面組成,就是「主的道 [....]

靈命日糧:制伏口舌

讀經:雅各書3章1-12節 

從泰國的大象到蒙古的獵鷹,我們知道人類早已學會馴服野生動物。我們喜歡訓練鸚鵡說話,或是訓練狗兒做各種的動作。如雅各書所說:「各類的走獸、飛禽、昆蟲、水族,本來都可以制伏,也已經被人制伏了。」(雅各書3章7節)

然而,有一樣東西是我們無法制伏的。我們所有的人都難以約束小小的舌頭。雅各告訴我們:「惟獨舌頭沒有人能制伏。」(雅各書3章8節)

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我們的話語看似從舌尖上發出來,但實際上是發自內心。「因為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馬太福音12章34節)。因此,舌頭既可以為善,也可以作惡(雅各書3章9節)。如聖經學者彼得·戴維茲(Peter Davids)說:「一方面,[舌頭]可以頌讚;但另一方面,也可以咒詛。」

如果不能制伏自己任性的舌頭, [....]

靈命日糧:把他帶來

讀經:馬可福音9章14-27節 

馬克說:「我不相信上帝,我不要去教堂。」

聽了這句話,艾美的眼淚幾乎奪眶而出,因為她的兒子從一個快樂的男孩,轉變成無禮又叛逆的年輕人。生活彷如戰場一樣,星期天更是糟糕,因為馬克拒絕與家人一起去教會。終於,絕望的父母尋求協助,一位輔導員告訴他們說:「馬克必須親自認識上帝,你們無法強迫他進入天國。讓上帝親自動工,你們只需要繼續禱告和等待。」

於是,艾美專心等待和祈禱。一天早晨,她讀過的一段經文,不斷浮現在腦海,內容說到,耶穌的門徒幫助不了被鬼附的男孩,耶穌說:「把他帶到我這裡來吧」(馬可福音9章19節)。當時,陽光穿透了窗戶,在地上灑下一片金黃色的光輝。她想到,耶穌既然能醫治被鬼附的男孩,那祂必定能夠幫助兒子。她想像自己和馬克與耶穌一同站在光輝之中。接著她想像自己往 [....]

靈命日糧:心之所愛

讀經:馬可福音12章28-34節 

在《愛的通論》(A General Theory of Love)一書作者提到:「在理性與感性產生矛盾時,往往我們的心可以發揮更大的功用。」作者又指出,以往人們認為意念掌管我們的心,但是現代科學證明,事實正好相反。「我們現在是怎麼樣的人,將來成為怎麼樣的人,在某種程度上是取決於我們心裡愛的是誰。」

熟悉聖經的人都知道,這其實是亙古以來的真理,並不是新的發現。當上帝吩咐祂的子民遵守最大的誡命,就是把心放在首要的位置。「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上帝」(申命記6章5節)。後來,在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中,我們知道耶穌再加上「盡意」(馬可福音12章30節;路加福音10章27節)。所以,早在現代科學家發現以前,聖經就教導了這個真理。

跟隨基督的人,也知道我們所愛對象是 [....]

靈命日糧:主的話語

讀經:詩篇119篇17-24節 

上帝的話語能透過許多不同的方式臨到我們。以聖經為中心的證道、讀經、唱詩、研經小組和靈修文章,都可以讓我們從聖經中認識上帝的真理。當然,也包括了個人讀經和研經。

最近,我很認真地一段一段細讀申命記,同時也讀馬太福音5-7章的「登山寶訓」,如此讀經,讓我的心深受感動。兩段經文都記載了信仰的法規,那就是「十誡」(申命記5章6-21節),以及「八福」(馬太福音5章3-12節)。申命記所記載的是舊約律法,即上帝吩咐祂的子民遵守的律法;而在馬太福音,耶穌告訴我們,祂來是為了成全舊約的律法,並且建立新約的準則,好使我們不再背負律法的重擔。

當我們讀上帝的話語時,聖靈會讓我們得著教導、力量、引導,知道自己的罪,並得到潔淨。因此,我們就能明白、悔改、更新,並在耶穌裡成長。神學家施 [....]

靈命日糧:豐沛滋養

讀經:耶利米書17章1-8節 

我有一位朋友,他居住在美國蒙大拿州一個寬廣平原上的農莊。前往他家必須經過一條漫長的路,道路兩旁盡是寸草不生的黃土,一片死寂。當車子駛近農莊時,你定會發現眼前的景色與先前的形成強烈對比,鬱鬱蔥蔥的樹木,茂盛的植物,到處生機盎然。這是因為佳美的鱒河流經這塊土地,使生長在河岸兩旁的植物,都得到源源不絕的滋養。

耶利米說,信靠主的人「必像樹栽於水旁,在河邊扎根」(耶利米書17章8節),他描繪的正是這幅充滿生機的圖畫。雖然許多人不信靠上帝,選擇活在毫無生機的環境中;不過信靠上帝的人,則活出充滿朝氣和多結果子的生命。我們倚靠上帝,就像是將生命扎根在祂佳美的溪水旁。我們可以確定,祂所賜的愛,源源不絕,永不止息。

最終有一天,上帝會將這個世界變為美好,所以我們可以相信,祂必定把 [....]

靈命日糧:死而復活

讀經:以弗所書2章1-10節 

一個人是否可以被宣判死亡之後,又重新受法律承認是個活著的人呢?這個問題成為了國際新聞,因為在美國俄亥俄州有一位男子,失蹤25年之後,竟然活生生的「重現人間」。在他失蹤以前,他失業了、染上毒癮,而且長期無法支付孩子的生活費,結果他決定隱藏起來。可是,他回來之後,才發現原來要擺脫死亡的身分是那麼困難。他到法院申請註銷自己的死亡記錄,不過法官拒絕他的要求,因為已經超過了三年的追溯期。

在法庭上,這種「死而復活」的要求並不尋常;但對上帝而言,這是很普遍的事。保羅寫給以弗所的書信說:「當我們死在過犯中的時候,[上帝]便叫我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以弗所書2章5節)。然而,讓我們在靈裡活過來,對上帝而言,是一件很沉痛的事情,因為我們的罪及罪的代價,必須由上帝的兒子承受苦難、死亡和復活,才 [....]

靈命日糧:探訪者

讀經:馬太福音25章31-40節 

朋友問一位剛退休的先生,他現在每天都做些什麼。對方回答說:「我到處去探訪,若有教會或社區的人在醫院或安養中心,不管是獨居或是需要人陪伴、談話和禱告的人,我都去探訪他們。我很樂意做這些事!」這位先生有清晰的目標,而且願意關懷別人,我的朋友對他十分欣賞。

在耶穌被釘十字架的前幾天,祂對門徒說了一個比喻,強調探訪有需要的人是非常重要的,祂說:「王要向那右邊的說:『……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裡,你們來看我』。義人就回答說:『主啊,我們……什麼時候見祢病了,或是在監裡,來看祢呢?』王要回答說:『……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馬太福音25章34,馬太福音25章36-40節)

當我們去做探訪的事工時,探訪的對 [....]

靈命日糧:相遇

讀經:創世記2章18-25節 

記得開始時,這位褐色長髮的新生,身上所穿的黃色雨衣吸引了我的注意。後來,我愈來愈想認識這位可愛的女生。有一天,當蘇正邊走邊閱讀一封信時(後來我才知道那是家鄉男孩寄來的),我便鼓起勇氣,走到她面前,靦腆地問她是否願意跟我約會。意想不到的是,她竟然答應了。

四十多年後,我和蘇笑著回想我們第一次在大學校園相遇的尷尬情景。我們兩人來自不同州,又一樣的害羞,上帝竟然讓我們有機會可以在一起,真叫人驚歎!在這些歲月裡,我們建立了家庭,共同面對了無數的危機。我們一同養育了四個孩子,也為失去其中一個孩子而傷痛。雖然經歷了大大小小的困難,我們的信心也備受考驗,然而我們一直對彼此不離不棄。這一切都需要靠著上帝的恩典,我們才能堅守對彼此的承諾。創世記2章24節說:「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 [....]

靈命日糧:誰是主人?

讀經:羅馬書6章1-14節 

有一次,太太幫忙照顧兩個小孫子,而這兩個小傢伙卻為了玩具爭吵。突然,弟弟竟然兇巴巴地命令比他大三歲的哥哥說:「凱凱,回到你的房間去!」哥哥頓時垂頭喪氣,準備回到房間去,太太即時開口說:「凱凱,你不需要回到房間去,弟弟並不是你的主人!」哥哥恍然大悟,隨即笑著坐下來,繼續玩耍。

正如凱凱把弟弟當成主人一樣,我們這些身為基督徒的人,因為敗壞的本質及犯罪的傾向,仍會把罪當成我們的主人,以為自己還受到罪的轄制。而罪惡千方百計地要掌控我們的心思意念,使我們漸漸失去在主裡的喜樂。

然而,因著基督的死和復活,罪惡再也不能對我們造成威脅,也無法掌控我們。所以保羅寫道:「罪必不能做你們的主,因你們不在律法之下,乃在恩典之下。」(羅馬書6章14節)

雖然我們的確敗壞不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