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靈命日糧:全心專注

讀經:路加福音10章38-42節 

每天上下班,我都經過同一條高速公路,我經常看到心不在焉的駕駛人,人數多到令人擔憂。通常他們是在講電話或發短訊。有一些人甚至還一面讀報紙,或是化妝,或吃早餐,一面開著車子,時速還超過110公里!有些時候,短暫的分心無傷大雅,但在快速移動的車輛中,分心卻可能致命。

有些時候,令人分心的事情可能會影響我們與上帝的關係。這就是耶穌對馬大的擔心。為了預備餐點,她「伺候的事多,心裡忙亂」(路加福音10章40節)。她抱怨妹妹馬利亞未伸出援手(顯然是因為馬利亞專注於基督和祂的教導),耶穌回答她說:「馬大!馬大!你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奪去的。」(41-42節)

馬大忙於款待的事原是出於好意,但卻因此失去了專注於耶穌、享受祂同 [....]

靈命日糧:上帝的手

讀經:詩篇63篇1-8節 

美國太空總署(NASA)曾使用一種新的太空望遠鏡,來拍攝宇宙不同的光譜,研究員對其中一幀照片感到驚奇。這照片顯示的就像一隻張開的手掌,帶著藍色、紫色、綠色和金色的眩目色彩。有人稱它為「上帝的手」。

在聖經中處處告訴我們,上帝在我們有需要時,會伸出援手來幫助我們。在詩篇63篇裡,我們看到大衛說:「因為祢曾幫助我,我就在祢翅膀的蔭下歡呼。我心緊緊地跟隨祢;祢的右手扶持我」(7-8節)。他感覺上帝的幫助就像一隻手在扶持他。有些聖經學者認為,大衛是在他兒子押沙龍叛變的可怕時期,在猶大的曠野,寫了這篇詩。當時押沙龍密謀推翻他父親的王位,所以大衛逃到曠野(撒母耳記下15-16章)。即使在這危急的時候,上帝仍與大衛同在,而大衛也信靠上帝。他說:「因祢的慈愛比生命更好,我的嘴唇要頌讚祢。」 [....]

靈命日糧:堅固我手

讀經:尼希米記6章1-9,15節 

新加坡的第一任總理李光耀先生,被譽為是使新加坡有今日成就的人。在他的領導下,新加坡變得富裕、繁榮,也是亞洲最先進的國家之一。有人問他,在多年執政期間,當面對批評、挑戰時,是否曾想過要放棄。他說:「服務人民,是一項終身的承諾。」

尼希米在帶領以色列人重建耶路撒冷城牆時,也一直不放棄。他面對四周仇敵的羞辱和威嚇,也必須處理百姓間不義的事(尼希米記4-5章)。他的仇敵甚至影射他重建城牆是為了謀反作王(尼希米記6章6-7節)。然而他一面採取所有防衛措施,一面尋求上帝的幫助。

儘管有各樣的挑戰,城牆還是在五十二天內修建完成(尼希米記6章15節),但是尼希米的工作仍持續著。他鼓勵以色列民讀經、敬拜、遵守上帝的律法。他在猶大地當了十二年的省長(尼希米記5章14節),過後他又回 [....]

靈命日糧:寧靜安歇

讀經:馬可福音6章30-32;詩篇4篇7-8節 

幾年前,我和兒子布萊恩答應替一位朋友載運一些設備到愛達荷州一個偏遠的牧場。那裡與世隔絕,通往牧場的路也十分狹窄,我的貨車根本無法進入,所以年輕的牧場管理人藍道夫,駕著小型運貨騾車在路口等著我們。

在前往牧場途中,我與藍道夫閒聊,才知他經年累月都住在這兒。我好奇地問:「冬天你都做些什麼?」我知道高山荒野的冬天既漫長又嚴寒,無電力也無電話,只有衛星收音機,所以問他:「你怎能忍受呢?」

「事實上,我覺得這兒的生活十分平靜。」他慢條斯理地說。

在充滿壓力的日子中,我們有時渴望平安寧靜。因為四周人群擁擠,到處充滿嘈雜的聲音。我們想要「去歇一歇」(馬可福音6章31節),然而我們能找到安歇之處嗎?

是的,我們可以找到安歇之處。當我們安靜片刻,思考上帝的 [....]

靈命日糧:回應呼求

讀經:以賽亞書30章15-22節 

我的孫子年幼時,有一次兒子帶他們去觀賞舞台劇《獅子王》。當小獅子辛巴看到他父親木法沙獅王被邪惡的叔叔殺害時,小辛巴既害怕又孤單無助,大喊:「救命,救命,救命啊!」這時,我三歲的小孫子站在椅子上,並在肅靜的劇院裡大喊:「怎麼沒人救他啊?!」

舊約聖經多次記載上帝的子民呼喊求助。雖然許多時候,他們因任意妄為而自招災難,但上帝仍渴望幫助他們。

先知以賽亞不得不宣講許多壞消息,但同時他也向以色列人保證:「耶和華必然等候,要施恩給你們;必然興起,好憐憫你們……主必因你哀求的聲音施恩給你」(以賽亞書30章18-19節)。然而,上帝也常常藉著祂的子民,來回應困苦人的呼求(以賽亞書58章10節)。

今天,在我們身邊有許多人,等待我們採取行動幫助他們。能夠成為上帝的恩 [....]

靈命日糧:無人饒恕時

讀經:腓立比書3章12-16節 

我與兩位朋友共進午餐,他們是在獄中信主的。較年輕的那位深感沮喪,因為他行竊的那家人不肯原諒他。

另一位較年長的說:「我的罪行嚴重地傷害了對方,至今那陰影仍籠罩他們一家,揮之不去。因為傷痛太大了,他們始終不肯饒恕我。起初,我因為得不到他們的原諒而無法振作。」他接著說:「後來,有一天我突然覺悟,要對方寬恕我是一個很過分的要求,我希望得到寬恕只不過是為了自我療傷,這實在是個極自私的念頭。經過一段時間以後,我終於明白,對方是否要饒恕我,不是我能掌控的,唯有等到上帝在他們心中動工。」

年輕人問:「你怎麼能忍受呢?」

年長者說上帝為他所做的,是他不配得到的,也是人無法做到的。上帝為我們的罪而死,也應許「東離西有多遠」,祂叫我們的過犯離我們也有多遠(詩篇103篇1 [....]

靈命日糧:奇妙充滿

讀經:約翰福音13章31-35節 

在《凱蒂之愛》這本書裡,作者凱蒂·戴維斯提到了她移居烏干達,並領養了幾個當地女孩的美好回憶。有一天,其中一個女兒問她:「媽媽,如果我讓耶穌住進我心裡,我會不會爆炸?」一開始,凱蒂說不會。當耶穌進入我們的心裡時,這是一種屬靈的經驗。

然而,在凱蒂更深入去想這個問題後,她解釋道:「當我們決定將我們的生命和心交給耶穌時,我們的內心會滿溢出愛與憐憫,會與哀哭的人同哭,與喜樂的人同樂。」簡而言之,認識基督會使我們更關懷世人。

聖經激勵我們「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羅馬書12章15節)。因著聖靈在我們的心裡工作,我們能夠持續以愛回應周遭的人。當我們接受耶穌基督,聖靈就會住在我們的心中。使徒保羅如此形容:「既然信祂,就受了所應許的聖靈為印記。」(以弗所書1章13 [....]

靈命日糧:記念上帝

讀經:申命記8章11-18節 

非洲國家迦納的國歌,第一句歌詞是「上帝保佑我們的家園迦納」。其他非洲國家的國歌歌詞也提到:「啊!烏干達,願上帝看顧你」、「上帝保佑我們」(南非)及「創造主啊,引導我們的信念」(奈及利亞)。他們的建國之父以國歌為禱詞,求告上帝賜福他們的土地及子民。在許多非洲國家和世界各國的國歌中,都提到上帝是創造者和供應者。歌詞當中也反映了受種族、政治、社會階級分隔的人民的盼望,他們嚮往得到和解與改變。

然而今日,許多國家領袖及人民卻忘了上帝,也沒有活出這些盼望,特別在生活安逸時更是如此。為什麼要等到戰爭、疾病、風暴、恐怖分子攻擊,或選舉暴力事件發生時,我們才記得要尋求上帝呢?摩西曾警告當時的以色列人,當生活順遂時不要忘記上帝,要跟隨祂的道路(申命記8章11節)。傳道書12章1節也敦促我們, [....]

靈命日糧:輕聲細語

讀經:列王紀上19章1-12節 

我喜歡在密西根湖拍攝夕陽的景色。有時候,夕陽呈現一片柔和的色調;有時則是明亮大膽的色彩。有時見到太陽緩緩地沉入湖面;有時則看見一輪火球閃爍著落日的光芒。

這些畫面都展現了上帝奇妙的創造。然而,無論是欣賞照片或身歷其境,我都喜歡具有強烈色彩的畫面。對於上帝在世上的作為,我也是如此。我比較喜歡看到禱告得到奇蹟似的回應,對上帝日常的供應則覺得平淡無奇。但這兩者皆是上帝的作為。

以利亞或許也有類似的個人偏好。他對上帝透過他來施展大能已習以為常。當他向上帝禱告時,上帝就會彰顯神蹟奇事,首先祂施行神蹟擊敗巴力的眾先知,接著又降雨終結了長年的乾旱(列王紀上18章)。但後來,以利亞卻感到害怕而開始逃跑。上帝在他的路程中差派天使供給他食物,加添他的力量。四十天後,以利亞抵達了何烈 [....]

靈命日糧:採取行動

讀經:約翰福音7章37-46節 

在1963年,當時23歲的約翰·路易斯曾經參與由馬丁·路德·金恩博士所率領的民權運動「華盛頓大遊行」。半個世紀後,已是美國國會議員的路易斯接受記者的訪問,談到當年金恩博士演說的「我有一個夢想」對他的影響。他說:「當你聽了他的演說後,你再也無法一如往常地生活。你覺得要有所作為,採取行動,挺身而出。你必須出去,將這個好消息傳出去。」

同樣地,許多人在遇到耶穌後,發現他們再也無法忽視祂。約翰福音7章25-46節記載了人們對耶穌兩種截然不同的回應。當時「眾人中間有好些信祂的」(31節),另一方面「祭司長和法利賽人就打發差役去捉拿祂」(32節)。那些差役很可能來到了現場,並聽到耶穌說:「人若渴了,可以到我這裡來喝!信我的人,就如經上所說:『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37-38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