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靈命日糧 :抱憾終身

讀經:詩篇32篇1-7節 

我跟一位天才橫溢的鋼琴家聊天,她問我會不會玩樂器。我回答說:「我玩電器!」她笑了,然後問我是否曾經想過要彈奏什麼樂器。我尷尬地對她說:「小時候,我曾經學過鋼琴,但是後來放棄了。」如今我已經成年,很後悔當初沒有繼續學鋼琴。我喜愛音樂,如果現在我會彈鋼琴那多好啊!那次的交談提醒了我,人生是由一連串的選擇所構成,而當中有些選擇讓人懊悔不已。

有些選擇關係重大,讓人悔不當初,痛苦萬分。在大衛王選擇與烏利亞之妻同房又把烏利亞殺了之後,他就有如此的感受了。大衛形容那充滿他內心的罪疚感,足以毀滅他。他說:「我閉口不認罪的時候,因終日唉哼而骨頭枯乾。黑夜白日,祢的手在我身上沉重;我的精液耗盡,如同夏天的乾旱」(詩篇32篇3-4節)。但是,大衛在上帝面前承認了自己的罪並且懺悔,最終得著上帝的 [....]

靈命日糧 :活水泉源

讀經:約翰福音4章7-15節 

雖然地球表面有百分之七十是被水覆蓋,但是可以被人類飲用的卻少於百分之一。節約用水和水源淨化在世界上許多地方都是非常重要的課題,因為所有的生命都必須仰賴乾淨的水。

為了向一位道德淪喪的婦人介紹一種能給予人生命的水,耶穌特地到了撒馬利亞城,那是一個所有受尊敬的拉比都不願意去的地方。就在那裡,耶穌告訴婦人有關「活水」的事情。祂說,無論誰喝了這水「就永遠不渴」,而且這水「要在他裡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約翰福音4章14節)。

這活水就是耶穌自己,接受祂為救主的人就得永生(14節)。祂所賜的活水還有另一個功能,耶穌說那些領受的人,「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約翰福音7章38節)。能夠更新我們的活水,同時也能更新他人。

乾淨的水在世界上分配不勻,活水也是一 [....]

靈命日糧 :無足輕重

讀經:以賽亞書49章1-6節 

我經常接觸到一些人,他們認為自己在不起眼的地方、做著無足輕重的事工。他們經常因孤獨而灰心,覺得自己的服事微不足道。聽到他們說這些話,我就想起魯益師的著作《來自寂靜的星球》(Out of the Silent Planet),當中的使者說:「我的人民有個規定,就是絕不跟你說尺寸大小或數字⋯⋯因為那使你崇尚毫無意義的事物,而忽略了真正偉大的事情。」

有時候,我們的文化認為「愈大愈好」,大小多寡成為成功與否的絕對標準。特別是那些在不顯眼的地方服事的人,必須夠剛強、夠堅定,才能抵擋這種趨勢。然而,我們也不應該「忽略了真正偉大的事情」。

其實數字並非不重要(使徒也計算受洗的人數,見使徒行傳2章41節)。我們可以從數字看到有多少人需要獲得永恆。我們都應該努力並禱告祈求更多人 [....]

靈命日糧 :真或假?

讀經:詩篇102篇18-28節 

祖父很喜愛講故事,而我也喜歡聽。他講的故事有兩種,一是「誇張虛構」的,當中有一點點事實,但每一次他講的內容都會有所更改。另一種是「真實經歷」,無論他講多少次故事,內容都不會改變,因為那都是千真萬確的。有一次,祖父講了個故事,我覺得內容實在太牽強,不可能是真的,所以斷定那是「誇張虛構」的故事。不過,祖父卻堅稱那是真人真事。雖然他重複講述故事時,內容都沒有改變,但我就是難以置信 ,因為實在是太奇特了。

後來,有一天,我收聽廣播節目時,主持人講了一個故事,證實了祖父的故事是真的。他那本來是「誇張虛構」的故事,頓時變成了「真實經歷」。那時我十分激動,更加肯定祖父是值得信賴的。

詩人寫下上帝永恆不變的本質(102篇27節),為我們帶來同樣的安慰,那就是上帝是信實的。希伯來 [....]

靈命日糧 :樹根橋

讀經:耶利米書17章5-10節 

印度東北部的乞拉朋齊(Cherrapunji)有許多河流山川,當地的居民想出一種獨特的方法渡河。他們在河流兩旁栽種印度橡膠樹,讓樹根慢慢生長,最後形成了天然橋梁。這些「樹根橋」要花上10到15年才能長成,而一旦長成,即極為穩固,可以使用幾百年之久。

聖經將信靠上帝的人比為「樹栽於水旁,在河邊扎根」(耶利米書17章8節)。這棵樹因為樹根得到充分滋潤,即便在炙熱高溫下仍可存活,而在乾旱天氣中仍能結出果實。

信靠主的人,就像一棵根基穩固的樹木,在最惡劣的環境中,仍然屹立不搖,充滿活力。相反地,若把信心寄託在人的身上,則時常生活在飄搖不定中。聖經將他們比為沙漠中的杜松,生長在乾旱與無人居住的鹼地(6節)。背離了上帝的人,他們的屬靈生命正是如此風雨飄搖。

我們 [....]

靈命日糧 :美好形象

讀經:希伯來書10章19-25節 

某天,女兒在車上試戴我新買的太陽眼鏡,她還給我時說:「媽,這不是太陽眼鏡,只是時髦的鏡片。」她取笑我說:「我猜,妳買這副眼鏡,是因為妳覺得戴起來很好看吧。」

我不得不承認,女兒太瞭解我了。當時我根本沒考慮紫外線的問題,更沒有想到是否能遮擋陽光。我只是覺得自己戴了這副眼鏡看起來容光煥發。

大多數人都想擁有美好的形象,讓自己看起來事事順心,沒有掙扎或恐懼,也沒有邪念或悲傷。

然而,在屬靈的旅程上,維持完美的外表對自己和屬靈同伴都毫無益處。常與主內的弟兄姊妹彼此分享與擔當,才能利己利人。只要多一點坦誠,我們不難發現其他人也在類似的困境中掙扎。當我們的心與上帝更加契合,就更加清楚自己的軟弱與不足,那麼上帝就可以更全面地使用我們去幫助別人。

求上帝 [....]

靈命日糧 :深陷困境

讀經:詩篇16篇1-11節 

哲學家波伊提斯(Boethius)是公元六世紀的義大利人,他在宮廷擔任政治要職。後來,很不幸地,他失寵於君王,更被控叛國罪,關在監獄。在等候判決的日子,他要求得到寫作工具,好讓自己把這段時間的反思記錄下來。而對於後世,這些作品成為了不朽的經典心靈著作。

當波伊提斯坐在牢房裡,想著慘淡的未來時,他文思泉湧,寫了一段體現堅信基督的話:「無事可使人痛苦,除非自怨自艾;反之,若知足則處處是樂土。」他明白,要如何面對處境轉變的心態和知足,是出於個人的選擇。

使徒保羅也認為不管在任何情況下,我們如何看待環境才是最重要的。同樣地,保羅在監獄中也寫道:「我無論在什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腓立比書4章11節)。這兩位前人都能做到知足,因為他們最終的滿足是來自永恆不變 [....]

靈命日糧 :竭力盡忠

讀經:哥林多後書11章23-31節 

根據一項統計顯示,全球總共累積了超過14兆「常飛旅客」哩數。這一切皆源自1980年代初期,航空公司為了吸引乘客再次光顧,於是開創了獎勵忠實旅客的計畫。累積的飛行哩數可換取機票、贈品或免費服務等等;自此以後,當大家計畫旅行時,除了考慮價格、班次,也考慮到可以得到的回報。

使徒保羅是第一世紀的旅行常客,但他並非為了賺取哩數或回報。他的目標是盡己所能接觸最多的人,然後把信耶穌得永生,以及罪可得赦免的好消息傳給他們。當哥林多人質疑他的權威,他便回信敘述自己傳福音所付出的代價:「被棍打了三次,被石頭打了一次;遇著船壞三次;一晝一夜在深海裡」(哥林多後書11章25節)。上帝賜給保羅恩典和忍耐,讓他願意冒著生命危險傳講耶穌,絲亳不考慮個人利益和回報。

當我們服事主時,不論遭遇 [....]

靈命日糧 :上帝大能

讀經:詩篇72篇12-20節 

我曾登上美國好幾個山峰,我可以告訴你,山頂上沒有什麼植物,只有光禿禿的石頭和青苔,當然,你也不會看到那裡有五穀茂盛的景象。

然而,詩篇72篇的作者所羅門卻向上帝祈求:「在地的山頂上,五穀必然茂盛。」以此描述他為王時富饒的景象。如果山頂上生長五穀極不尋常,那所羅門的禱告要表明什麼?是要表明即使在貧瘠之地,上帝的大能仍可令糧食出產嗎?

也許你自覺很渺小,對天國沒有什麼貢獻。你當壯膽,因為上帝能使用你 來成就豐收。上帝揀選微不足道的人來成就偉大的事情,這是在信仰上,其中一個不合常理的事。我們中間少有智者或貴族,多半是無名小卒,也不傑出。不過,我們每一個都可以為上帝所用。跟我們所想的相反,正是因為我們軟弱,才能被上帝所使用(哥林多前書1章27-29節;哥林多後書12章1 [....]

靈命日糧 :沒有恩典

讀經:彼得前書4章1-11節 

我給我們的車子取了個綽號為「沒有恩典」。它沒有恩慈的行為在星期日早晨尤其顯著。我把所有上教會需要的東西放在車上,然後坐上車子的座位,關上門,我先生喬便倒車退出車庫,我都還沒有坐穩,安全帶的警告聲就已經開始嗶嗶作響。我對它說:「拜託!別響了,再給我一分鐘。」然而,它一點時間都不給我,仍然響個不停,直到我將安全帶扣上為止。

其實,這一點小小的惱人之事是個很好的提醒,提醒我們若生活中缺乏恩典,將會是怎樣的景況。若是那樣,我們每個人一旦有任何不小心的失誤或是言行失檢,就會馬上受到斥責或懲罰,沒有懺悔或改過的機會。沒有饒恕,沒有恩慈,沒有盼望。

活在這個世界上,有時就好像是掉進缺乏恩典的深淵。當小差錯被渲染成滔天大罪,或是當人們都很在意他人的錯誤和冒犯時,我們就必須背負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