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靈命日糧:名中意義

讀經:約翰福音1章35-42節 

朋友喜獲麟兒,便寫了一封信,讓兒子長大後閱讀:「親愛的兒子,爸爸媽媽希望你會尋見耶穌,專心仰望這生命之光,因此為你取名為信暄。『信』代表信實、滿足和正直,『暄』代表溫暖和光明。」基於對兒子的期望,他和妻子精心挑選了這個名字。

耶穌給西門重新起名為彼得/磯法(約翰福音1章42節),也不是個隨便的選擇。「彼得」是「岩石」之意,但他經過了一段時間才活出與新名字相稱的生命。在記載中,彼得本是個行事魯莽的漁夫,脾氣急躁多變。他曾和耶穌意見相左(馬太福音16章22-23節)、用刀攻擊人(約翰福音18章10-11節),並曾否認耶穌(18章15-27節)。但在使徒行傳中,我們看到上帝在他裡面動工,且藉著他建立上帝的教會,彼得真的成了堅固的岩石。

如果你也像彼得一樣跟從耶穌,那麼 [....]

靈命日糧:你有一良友

讀經:詩篇23篇 

勢不可擋的社群網站急速成長,許多人都透過網路平台分享、討論和溝通。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似乎增加了,但我們卻感覺更加孤單,這樣的結果真是一大諷刺。有篇網路文章提出警告:「有些人不贊成過著成天上網或依賴網路的生活,他們認為網路上虛擬的朋友並無法替代真實世界的朋友,而且……那些以虛擬朋友取代真人朋友的人,比以前感到​​更加寂寞、沮喪。」

且不論科技發達與否,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寂寞孤單的時刻,都會納悶是否有任何人知道、明白並在乎我們所背負的重擔和面對的掙扎。但基督的跟隨者有個確據,那就是救主的同在,能安慰我們疲憊的心靈。我們透過聖經看到祂確實的應許,因詩人大衛寫到:「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祢與我同在;祢的杖,祢的竿,都安慰我。」(詩篇23篇4節)

我們的孤單 [....]

靈命日糧:甘心樂意

讀經:出埃及記35章20-29節 

當我正忙著把買好的雜貨放進後車廂時,不經意地看了看隔壁的車子。透過後車窗,可以看到裡頭有好幾箱的鮮紅番茄,這些番茄既飽滿又光滑,比我在店裡所看到的都好。幾分鐘後,車主出現了,我對她說:「你的這些番茄看起來真棒!」她回答:「我今年有很好的收成,你要不要一些?」她如此樂意地慷慨分享,讓我感到驚訝,但也欣然地接受。她給了我一些番茄帶回家,嚐起來和看起來一樣美味!

當以色列人獻禮物建造主的會幕時,我們看到了更慷慨的表現。在上帝吩咐他們提供建造聖所的材料時,「凡心裡……甘心樂意的都拿耶和華的禮物來,用以做會幕」(出埃及記35章21節)。以色列人熱切地捐獻出他們的黃金首飾、彩色的線、細麻、銀、銅、寶石和香料。有些人也獻上他們的時間和才藝(25-26節)。

如果我們效法以色列 [....]

靈命日糧:花錢買水

讀經:羅馬書5章12-21節 

多年來,許多美國人都大量飲用瓶裝水。即使大部分人都隨時可以得到免費、安全的食用水供應,因為水龍頭或是飲水機隨處可見,但他們仍在購買瓶裝水。明明能有免費的享受,卻選擇付款購買,這真讓我百思不解。但有些人就認為,需要付款購買的產品,一定比任何免費的東西優越。

這樣的想法有時也存在於我們的屬靈生命。有些人很難接受救恩是白白賞賜的禮物,他們想要做些事情來賺得救恩。問題是:根本沒有人能夠付得起這代價,那是完全的(馬太福音19章21節),且只有耶穌能做到(羅馬書5章18節)。對於心靈乾渴的人,祂應許說:「我要將生命泉的水白白賜給那口渴的人喝。」(啟示錄21章6節)

有些人以為只要有好行為與慈善捐款,就可以購買救恩的活水。雖然上帝認為這些也是基督徒有價值的屬靈服事,但上帝寬恕 [....]

靈命日糧:溫柔的人有福了

讀經:馬太福音5章1-10節 

辭典將「溫柔」定義為:溫和柔順。有人也將「溫柔」視為沒有主見,與怯懦、軟弱同等。甚至在一本英文辭典中,提供「溫柔」的第二個定義是:「太柔順的、容易被影響的、軟弱沒骨氣的、死氣沉沉的」。這使得一些人會質疑為何耶穌說:「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馬太福音5章5節)

希臘學者范恩(W.E. Vine)則說,聖經中的溫柔是對上帝的一種態度,「是我們接受上帝對我們的安排,知道那是美好的,因此我們並不爭論,也不抗拒」。我們在基督身上也看見如此,祂喜悅地遵行祂天父的旨意。

范恩繼續說:「主耶穌所表現並要信徒遵行的溫柔,是能力的結果。……主是『溫柔的』,因祂有著上帝無限的資源,可以任由祂掌控。」祂本來可以呼喚天使來,免去祂被釘十架之苦,但祂並未這樣做,甘心順服。< [....]

靈命日糧:更美好的世界

讀經:彼得前書2章9-12節 

我很喜歡看以查理布朗為主的《花生漫畫》。在其中一集裡面,向來充滿自信的露西這樣說:「這世界有我在其中,怎會變壞呢?自我出生以來,世界就有明顯的進步了!」

當然,露西對她自己的看法並不切實際,也未免自視過高,但她指出一個有趣的觀點。無論上帝將我們放在哪裡,若我們嘗試以彰顯基督的愛,來使這世界變得更好,這會怎麼樣呢?

當彼得寫信給受逼迫的信徒時,他勸勉他們「應當品行端正」(彼得前書2章12節),要有好行為,這至終會將榮耀歸給上帝。換句話說,我們能以行動來使世界變得更好。想想那些效法基督的行為,比如:愛、憐憫、寬恕、公義與和平,能給我們的世界帶來如何的改變。我總是想著,若我們活出這節經文,人們會說:「我們的辦公室因著某某在這裡工作,而成為更美好的地方。」又或是:「我們 [....]

靈命日糧:耐心等候

讀經:詩篇130篇 

多年來,哈利日復一日地為著遠離上帝的女婿約翰,向上帝傾訴他心裡的憂慮。而在哈利逝世的幾個月之後,約翰終於回到上帝的面前。當約翰的丈母娘瑪莎告訴他,哈利曾經每天都為他禱告時,約翰回答:「我耽誤得太久了。」但是瑪莎卻喜樂地說:「你看,上帝現在應允了哈利在世時的禱告。」

對於我們這些禱告並且等待回應的人來說,哈利的故事可以帶來鼓勵。我們可以學習他「恆切地禱告」,並且耐心地等候(羅馬書12章12節)。

詩篇130篇的作者,也曾經歷在禱告中的等候,他說:「我等候耶和華,我的心等候」(5節)。他在上帝裡面找到盼望,因為他知道上帝「有慈愛,有豐盛的救恩」(7節)。

關於上帝的時間表,作家撒母耳·恩亞(Samuel Enyia)寫道:「上帝並不按照我們的時間,我們的 [....]

靈命日糧:生命嚮導

讀經:提多書3章1-11節 

毛瑞斯·法蘭克(Morris Frank,1908-1980年)在16歲的那一年,雙眼失明。幾年後,他前往瑞士,在那裡他遇見了巴迪(Buddy),這隻導盲犬啟發他在美國建立一所導盲犬訓練學校。

有了巴迪的帶路,法蘭克學會了如何穿梭於繁忙的人行道與交叉路口。有了這個嚮導,他不再與生活脫節,可以自由外出。他說:「真是太棒了!只要巴迪和一條皮帶,我就可以與生活聯繫起來。」巴迪為法蘭克開啟了一條新管道,讓他與周遭的世界聯繫。

上帝的聖靈,也提供了一個管道,讓我們能通往基督裡豐盛的屬靈生活。當我們接受基督為個人的救主,上帝便會透過那位「藉著耶穌基督我們救主厚厚澆灌在我們身上的」聖靈,洗淨我們的罪,並更新我們(提多書3章5-6節)。一旦我們認識基督,聖靈就會幫助我們經歷上帝 [....]

靈命日糧:脫離混亂

讀經:出埃及記8章1-15節 

環顧四周,從觀察到的事物,讓我發現一個事實:井然有序並不是理所當然的。想到我的辦公室,我總是很驚訝它那麼快就會陷入一團混亂,而我總要花很長的時間整理,才能使它恢復秩序、井井有條。的確,秩序需要外來力量的介入,它不會自然形成。

我其實不應該感到驚訝,因為在聖經中,上帝顯然一直扮演著一個撥亂反正的角色。當祂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時(出埃及記7-14章),就曾扮演這樣的角色。當時,上帝差派摩西帶領希伯來人出埃及,法老卻不肯讓他們離開。因為埃及的經濟命脈都倚賴這群希伯來勞工,法老不願失去他們。為了改變法老的想法,上帝降下十個災難。十災當中的頭兩災,法老底下的術士也能如法炮製,但他們卻無法消除任何災難。他們可以製造混亂,但是無法恢復秩序,唯有上帝能辦得到。

只要努力,我們可以 [....]

靈命日糧:誰是中心

讀經:詩篇33篇6-19節 

在十六世紀,天文學家哥白尼主張太陽為宇宙的中心,地球環繞太陽運轉,這給當時的歐洲帶來極大的震撼。最近,我也經歷了人生中的「哥白尼時刻」:意識到自己不是宇宙的中心。世界不會繞著我旋轉,更不會跟隨我的速度、條件和選擇而運行。

我們也許會希望世界繞著我們運行,然而,生命的中心實在不是我們,世上的一切都是以耶和華為中心。從詩篇33篇,我們看到大自然環繞著上帝運行,被祂掌管(6-9節)。祂把海水匯合在一處,收藏深洋在庫房。大自然的萬物都按祂所立的法規而運作。

列國也環繞耶和華為中心(10-12節),萬國的謀略和萬民的計畫,都無法與上帝的旨意背道而馳。唯有耶和華的謀略永遠堅立,祂的旨意萬代常存。

最後,全人類都環繞耶和華而生活(13-19節)。祂看見全人類。祂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