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靈命日糧:幫助他人

讀經:利未記19章9-15節 

當皚皚的暴風雪覆蓋著大地時,牧場主人必須親自餵養他們的牲畜。因為當乾草從馬車和貨車拋下後,強壯的牲畜就會擠到前方。除非主人的介入,否則膽小的和生病的牲畜只能吃到一點飼料,有時甚至連一點也搶不到。

難民營和社福中心的員工也提出他們遇到類似的情況。當他們發放必需品時,老弱病殘可能也無法擠到最前面。就像牧場主人一樣,難民營和社福中心的工作人員必須採取有效措施,來保證弱勢群體的利益。

其實,他們執行的是上帝在很久以前就提出的方針。在利未記19章,摩西吩咐以色列的農夫和葡萄園主在收割時,要在田裡留一點農作物,好讓窮人和寄居人有東西可吃(利未記19章9-10節)。

同樣的,我們也可以照顧那些軟弱和貧窮的人。不論是教師鼓勵內向的學生可以放開一點;同事間互相幫助;囚 [....]

靈命日糧:一片拼圖

讀經:哥林多前書12章12-27節 

在克莉絲蒂的生日派對上,壽星反而給在場的每個人送了一份禮物。她親自為每一個人寫了一張紙條,表達了我們在她生命裡的意義,還說上帝所造的我們獨一無二,以示鼓勵。每張紙條還附帶了一片拼圖,藉此提醒我們,在上帝計畫的大拼圖裡,我們每個人都是裏面的一小片,都是獨特的,都很重要。

這個經歷使我能用新的眼光來閱讀哥林多前書12章。使徒保羅把教會──上帝的肢體,和人的身體相比較。就如同人的身體有四肢和五官一樣,它們都是身體的一部分。在教會裡沒有一位基督徒可以宣稱自己是獨立的肢體,或者告訴哪個肢體他是多餘的(哥林多前書12章12-17節),因為「上帝隨自己的意思把肢體俱各安排在身上了」(哥林多前書12章18節)。

當看到別人和自己有不同的恩賜,並更引人注目時,我們很容易覺得自己微 [....]

靈命日糧:羞愧難堪

讀經:約翰福音8章1-11節 

警車的燈光閃爍,原來有一位司機因違規被警察攔下來了。當警察拿著罰單走回警車時,我可以清楚地看到那位女司機無助地坐在方向盤後面,臉上佈滿羞愧的表情。有行人路過時,她會試著用手遮住臉,生怕有人認出她。她的行為提醒我:當我們不當的行為舉止被揭發時,有多麼難堪。

聖經記載,一名有罪的婦女,因她不道德的行為而被帶到耶穌面前。群眾不僅圍觀,還紛紛譴責她,要求定她的罪。雖然耶穌是唯一有資格定這位婦人罪行的,但祂卻表現出憐憫。在打發指控婦人的人們離開之後,耶穌對她說:「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從此不要再犯罪了」(約翰福音8章11節)。耶穌不定這婦人的罪,讓我們看到祂的憐憫,也提醒我們上帝的饒恕恩典;祂吩咐那個婦人不要再犯罪,讓我們看到,祂渴望我們能喜樂地生活在祂的恩典之中。透過這兩個因素,我 [....]

靈命日糧:災難日記

讀經:耶利米哀歌3章19-33節  

神學家孔嘉(Yves Congar)十歲的那年,正逢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軍侵佔了他所居住的法國小鎮。孔嘉的媽媽鼓勵兒子寫日記,結果他以敘述和速寫的方式,把德軍佔領自己家鄉時所發生的事情記錄了下來。他透過孩子的眼光,在日記中紀錄了那個災難的世界。在那段時間裡,他耳聞目睹的事對他的生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讓他覺得上帝正呼召他帶人信主。

幾千年以前,先知耶利米也親眼見證了古巴比倫入侵耶路撒冷的情景。他把自己看見的寫在「日記」──耶利米哀歌之中。儘管景況令人沮喪,這位先知在上帝那裡找到了盼望。他寫道:「我們不至消滅,是出於耶和華諸般的慈愛,是因祂的憐憫不致斷絕。每早晨這都是新的。袮的誠實極其廣大!」(耶利米哀歌3章22-23節)

有時候,我們感覺到災難壓頂,四面楚歌,但 [....]

靈命日糧:父親的話

讀經:詩篇119篇89-93節 

有一次,吉姆•大衛森去攀登瑞尼爾山。下山時,他失足從冰橋上跌落,掉到冰隙中。那是冰川的冰壁裂縫,漆黑一片。當時,渾身血跡和瘀傷的吉姆站在黑暗的冰隙,他想起童年時,父親時常提醒他,只要能突破困境,就能成就一番大事。父親這番話,幫助吉姆在極少裝備和極度困難的景況下,花了五個小時爬出黑暗的冰隙,得以脫險。

同樣的,詩人似乎也是透過想起天父的話語,從而脫離煩惱和痛苦的深淵。他更承認,要不是上帝和祂的話使他有喜樂,他必定無法支撐下去,而在痛苦中死亡(詩篇119篇92節)。他對上帝永恆的話語(89節)和祂信實的本質(90節)展現出完全的信心。而因著上帝的信實,詩人承諾他永遠不會忘記上帝對他說的話,因為這些話拯救了他的生命,並帶給他力量。

當我們面臨愁苦或被困在深淵時,只要想 [....]

靈命日糧:堅固磐石

讀經:馬太福音7章24-27節;以弗所書2章18-22節 

有一次,我和丈夫到麻州旅遊,參觀了具有象徵意義的普利茅斯岩(Plymouth Rock)。據說,這是1620年清教徒搭五月花號抵達美國時,踏上陸地的第一塊岩石。我們很高興得知這岩石的意義深遠,可是當看見岩石竟然這麼小,我們又驚訝又失望。後來,我們才知道,由於長年受到侵蝕,加上遊客東切西割,現在的普利茅斯岩只有當初的三分之一大。

聖經稱耶穌為磐石(哥林多前書10章4節),祂永不改變(希伯來書13章8節),祂是我們生命根基的堅固磐石。教會(信徒的身體)是建造在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的根基上,在祂裡面,所有信徒也被連結起來(以弗所書2章20節)。

當生命的風暴侵襲我們,耶穌就成為我們緊抓的堅固磐石(馬太福音7章25節)。作家蘭歌(Madeleine L’Engle [....]

靈命日糧:施予之福

讀經:馬可福音12章38-44節 

在馬可福音12章40節中,耶穌斥責耶路撒冷一個貪腐的會堂侵吞寡婦的家產。過後,有一個寡婦仍願意將她最後的幾個小錢獻上,這事情實在令人費解。然而,耶穌卻從這個婦人的行為,看到正確的金錢觀(41-44節)。

柯斯比牧師(Gordon Cosby)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救主教會」(Church of the Saviour)事奉時,講述了一位寡婦的故事。這寡婦的收入只是僅僅足夠六個兒女溫飽,然而每星期,她都會忠心地把四美元放到奉獻盤上。一位執事建議柯斯比去勸她,將奉獻的錢省下來,當作自己的家庭開銷。

柯斯比牧師依照執事的建議去做了,但過後他卻非常後悔。那婦人對他說:「這會讓我失去僅有的尊嚴和人生意義。」她早已學會給予的秘訣:施比受更有福。沒錯,窮困的人需要經濟上的援助,但 [....]

靈命日糧:靠主得勝

讀經:撒母耳記下5章17-25節 

大衛王這次再度對抗死對頭。多年前,當大衛還是個年少的牧童時,他用石頭擊敗了非利士人最強的戰士歌利亞(撒母耳記上17章)。如今,大衛當上了以色列王,非利士人又來了!因為他們聽說大衛作王,於是要去攻擊他(撒母耳記下5章17節)。

當面臨困難時,我們的第一反應是什麼呢?我們可以驚慌,也可以開始計畫,或者,我們可以跟大衛一樣先向上帝禱告。聖經說:「大衛求問耶和華」(19節),耶和華上帝便引導他。

大衛要與非利士人兩度交鋒,一次是在巴力‧毗拉心,另一次是在利乏音谷。大衛非常明智,懂得先去求問上帝,因為這兩場戰役使用的戰略不同。在第一場戰役中,上帝單單用自己的力量擊潰敵方,正如大衛記載:「耶和華在我面前沖破敵人」(20節)。到了第二場戰役,上帝給大衛一個作戰計畫,大衛依計行 [....]

靈命日糧:萬務都有定時

讀經:傳道書3章1-8節 

在60年代,民謠搖滾組合伯茲樂團(The Byrds)唱紅了「轉!轉!轉!」(Turn! Turn! Turn!)這首歌,成為當時美國百大流行歌曲榜的第一名,風靡全球。聽眾對其歌詞深深著迷,有趣的是,除了最後一句歌詞之外,這首歌所有的歌詞其實都是出自聖經舊約的《傳道書》。

《傳道書》的作者說:「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3章1節)。接著他列出了人生的歷程:生與死、得與失、淚水與歡笑、哀慟與歡舞。我們的生命就像大自然中的季節一樣,不斷地變化,並且任何一個景況都不會長久不變。

有時候,我們欣然接受生命中的改變;但大部分情況下,我們都不願意轉變,尤其是那些帶來悲傷和失去的轉變。即便如此,我們仍然可以為著上帝的永恆不變而感恩。祂曾透過先知瑪拉基說:「因我耶和華是 [....]

靈命日糧:獎勵好行為

讀經:哥林多後書5章1-11節 

在我們教會的一項兒童事工中,每當我們看到孩子有好表現時,就發給他一張卡片。孩子收集到一定數目的卡片,就可得到獎品,以獎勵他們的好行為。我們希望藉此強調好行為,而不是專注在孩子的壞行為上。

有一回,當我們發卡片給11歲的泰瑞時,他回答說:「謝謝了,我不需要。我要有好行為,而且我的好行為不需要獎勵。」對他而言,選擇正確的行為本身已經是個獎賞了。正確的價值觀肯定已穩固地栽種在他心中,不管是否有獎賞,他也要活出好行為。

身為耶穌的門徒,我們最終會得到獎賞。哥林多後書5章10節說:「各人按著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惡受報。」然而,得獎賞不應該是我們有好行為的動機,也不是得到救恩的理由。活出愛上帝的生命並且討祂的喜悅,才應該是我們心裡的渴求。

我們既然愛上帝,就會盡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