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靈命日糧 : 蓋在磐石上

讀經:馬太福音7章24-29節 

在美國的某一個州,有將近34,000間房子因不良的地基而面臨倒塌的風險,因為它們都採用同一家公司的混凝土。該公司沒有意識到在他們開採的石頭裡,有種礦物質會隨著時間長久而造成混凝土開裂崩解。目前已有將近600間的房屋地基鬆動,這個數字極可能還會與日俱增。

耶穌用了將房子蓋在不良的地基上為比喻,說明我們把生命建立在不穩的根基上是一件更危險的事。祂解釋到我們中間的某些人把生命建構在堅固的磐石上,好確保面對狂風暴雨時,我們仍能保持堅立。然而,我們當中的其他人則將生命建在沙土上,因此當暴風雨肆虐時,我們的生命就會倒塌得很厲害(馬太福音7章27節)。我們是建造在不可動搖還是脆弱的地基上,其中的區別就在於我們是否「去行」基督的話(26節)。問題不在我們是否聽見祂的話,而在於是否靠著祂的能 [....]

靈命日糧 : 寬恕與公義

讀經:羅馬書12章9-21節 

在1994年,當南非從種族隔離政權過渡到民主制度時,政府不得不面對兩難的困境,那就是該如何處理在種族隔離政權時期的罪行。國家領導人不能無視過去,但若是對這樣的罪行施加嚴厲的懲罰,卻可能加深國家的創傷。正如德斯蒙德·圖圖(Desmond Tutu)這位南非聖公會首位黑人大主教,在其著作《沒有寬恕就沒有未來》中所說:「我們是可以要求公義,執行報復性的公義,但卻會將南非化為灰燼。」

後來,這個新民主政府藉由成立「真相與和解委員會」,選擇了追求真理、公義與憐憫這條艱難的道路。他們提供犯罪者一個修復的途徑,只要他們願意承認自己的罪行並設法賠償。只有勇於面對真相,這個國家才能開始尋得醫治。

事實上,南非面對的困境也是所有人都會面臨的掙扎。我們應當追求公義和憐憫(彌迦書6章8 [....]

靈命日糧 : 勇敢戰勝

讀經:列王紀下1章9-15節 

安德居住在一個禁止福音的國家。當我問他如何隱藏自己的信仰時,他說他從未隱藏,而且還經常戴著宣傳自己教會的徽章。每當他被捕時,他都會告訴警察,他們也需要耶穌。安德有這樣的勇氣,是因為他知道上帝與他同在。

當以色列國王派遣一位五十夫長帶著五十人,去逮捕先知以利亞時(列王紀下1章9節),以利亞也沒有畏縮。他清楚知道上帝與他同在,於是他求上帝從天降火來消滅那些人。國王第二次派遣士兵,以利亞又求火燒滅他們(12節)。於是,國王又再派遣五十人。但這群人已聽說前兩批士兵的遭遇,帶領他們的五十夫長便哀求以利亞,不要傷害士兵們的性命。即使以利亞會怕士兵,但這群士兵絕對更加懼怕以利亞,所以主的使者告訴以利亞,只管放心與他們同去見王(13-15節)。

耶穌並不希望我們祈求從天降火燒滅 [....]

靈命日糧 : 喘不過氣

讀經:申命記5章12-15節 

我家附近有間販賣居家材料的百貨商店,其中一個部門有個很大的綠色按鈕。如果你進去沒有店員來為你服務,可以按下按鈕啟動計時器。若在一分鐘內沒有店員過來,你就能得到該店的購物優待折扣。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當然會樂於成為他們的顧客,享受這種快速的服務。但反過來說,如果是我們需要提供這種服務,那往往會給我們帶來一些負面影響。今天,我們有許多人都覺得工作總是匆匆忙忙,工作時間長,還要每天多次查看和回覆電郵,加上緊迫的最後期限,更是讓人喘不過氣來。事實上,這家百貨商店實施的這種服務策略,已存在於我們生活的每個層面,營造出一種匆忙的文化氛圍。

當上帝要以色列人遵守安息日時,祂補充了一個重要的原因:「你也要記念你在埃及地作過奴僕」(申命記5章15節)。在埃及,法老限時以色列民繳交 [....]

靈命日糧 : 珍貴的信仰

讀經:提摩太後書1章3-7節 

有位朋友說:「我喜歡縫紉!」她自小就在祖母的身邊長大,疼愛她的祖母經常為她縫製衣裳。她回憶說,每當聽到縫紉機發出嘎吱的響聲時,她就會興奮地猜想祖母正為她製作什麼新衣。

現在,這位朋友已經長大結婚了,她不但自己會縫紉,而且打算要將這門手藝傳給她的女兒。儘管孩子只有五歲,她還是帶著孩子去逛布料行,希望能激發女兒的興趣。

傳承手藝、生意或信仰給下一代,是在一些文化中很普遍的事。人們會把從父母那裡學到的東西,再傳給自己的孩子。保羅在寫給提摩太的信中,就特別提到提摩太的外祖母羅以,以及他母親友妮基真實無偽的信仰。她們很可能在提摩太年幼時,就教導他聖經的真理,使他後來決志接受耶穌成為個人生命的救主(提摩太後書3章15節)。

那麼,我們該如何把信仰傳承給下一代呢? [....]

靈命日糧 : 終獲自由

讀經:約翰福音8章31-36節 

英國記者約翰·麥卡錫(John McCarthy)曾在殘酷的黎巴嫩內戰中被擄為人質達5年之久。他在獲得自由的20年後,才有機會與那位使他獲救的談判專家會面。當他終於見到聯合國特使皮科(Giandomenico Picco)時,他只是說:「謝謝你讓我重獲自由!」一句簡單的話,卻道盡千言萬語。因皮科曾冒著生命危險,在危機四伏的談判中,為麥卡錫和其他人質爭取重獲自由的機會。

作為基督徒,我們可以理解這種難能可貴的自由。耶穌在十字架上犧牲生命,好讓你我及所有人都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如今,身為上帝的兒女,我們能明白使徒保羅大膽的宣告:「基督釋放了我們,叫我們得以自由」(加拉太書5章1節)。

約翰福音也提到在基督裡的自由:「天父的兒子若叫你們自由,你們就真自由了。」(約翰福音 [....]

靈命日糧 : 內在的問題

讀經:馬太福音21章1-9節 

幾年前,有隻啄木鳥開始啄我家屋外的牆板。我們原以為這不過是房子外面的一樁小事。直到某天,我和兒子爬上閣樓,卻驚見一隻鳥兒朝我們迎面飛來,這才發現問題比我們想像的更嚴重:牠已經從外面進到裡面了。

當耶穌抵達耶路撒冷時,眾人希望祂能為大家解決外在的問題,救他們脫離羅馬人的欺壓。他們瘋狂地喊道:「和散那歸於大衛的子孫!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高高在上和散那!」(馬太福音21章9節)這是他們引頸期盼的時刻,上帝預備的君王來了。如果上帝選召的救世主預備革新,那祂不是應該從人們正面對的外在問題著手嗎?但福音書大多記載耶穌光榮進城後,就將那些剝削窮人的貨幣兌換商,以及所有做買賣的人趕出聖殿(12-13節)。祂是在做潔淨的工作,順序是從祂的家裡面開始,由內而外。

當我們歡迎耶 [....]

靈命日糧 : 漣漪效應

讀經:以斯拉記8章15-21節 

迦納北部有間又小又不起眼的聖經學院,學生寥寥無幾,但美國宣教士鮑伯·海斯(Bob Hayes)卻用一生的時間,在這由鐵皮屋頂和空心磚搭建的建築物裡,致力栽培學生。儘管學生偶爾會退縮不願,但鮑伯仍賦予他們領袖的角色,鼓勵他們講道及教導聖經。鮑伯幾年前去世了,但迦納各地卻湧現了幾十間蓬勃發展的教會、學校,以及另外兩所聖經學院,而這些都是由那間不起眼的學院畢業生所建立的。

在亞達薛西王統治期間(公元前465-424年),文士以斯拉招聚一群被擄的猶太人返回耶路撒冷,但他發現其中並無利未人(以斯拉記8章15節)。因他需要利未人擔任祭司,所以囑咐首領們為「上帝的殿帶使用的人來」(17節),他們就照著去做(18-20節),而以斯拉則帶領眾人禁食禱告(21節)。

以斯拉這名字的 [....]

靈命日糧 : 一切全獻上

讀經:馬可福音10章26-31節 

英國的富能仁(James O. Fraser,1886-1938年)決定不再追求成為英格蘭的鋼琴演奏家,而是要服事中國的傈僳族。美國的范德(Judson Van DeVenter,1855-1939年)放棄發展藝術事業,選擇投入佈道事工,後來更寫了聖詩《一切全獻上》。他們願意為了耶穌去服事別人,而放棄自己的藝術事業,前往上帝呼召他們去的地方,他們的付出令人難忘。

雖然投身藝術行業是很多人追求的理想,但這兩個人卻相信,上帝呼召他們放棄自己的事業去從事另一份工作。或許那啟發他們的,是耶穌勸告一個富有的年輕官吏,變賣所有的產業來跟從祂(馬可福音10章17-25節)。彼得目睹了他們的互動,便對耶穌說:「看哪,我們已經撇下所有的跟從祢了」(28節)。耶穌向彼得保證,凡跟從祂的人「在今 [....]

靈命日糧 : 至深之處

讀經:詩篇6篇 

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年)是十九世紀法國的詩人及小說家,親身經歷了法國社會及政治的動盪時期,《悲慘世界》或許是雨果最為人知的經典著作。經過一個世紀後,這本小說改編成了音樂劇,成為我們這世代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這並不令人感到訝異,正如雨果曾說:「音樂表達了那些不能言喻卻又無法對其保持沉默的事物。」

撰寫詩篇的詩人也深明此理。他們寫的詩篇和禱文,讓我們誠實地反思生命的景況及其不可避免的痛苦,並能觸及我們心靈深處無法言喻的傷痛。在詩篇6篇6節,大衛喊道:「我因唉哼而困乏,我每夜流淚,把床榻漂起,把褥子濕透。」

在鼓舞人心的聖經詩篇裡竟包括了這些真實感受,讓我們得到莫大的激勵。這個事實鼓勵我們可以將恐懼交託給上帝,祂樂見我們來到祂的面前尋求安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