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靈命日糧 : 再次變甘甜

讀經:以賽亞書25章1-9節 

俄羅斯的婚禮習俗既美好又有意義。其中一個習俗是在宴會中,主持人要大家舉杯向新人敬酒祝福。每個人都從玻璃杯啜了一口之後,便大聲喊道:「苦啊!苦啊!」(Gor’ko! Gor’ko!)當賓客喊苦的時候,這對新人必須站起來互相親吻,表示賓客手中的苦酒將再次變為甘甜。

以賽亞曾預言,世上的荒涼、毀壞跟咒詛的苦酒(以賽亞書24章),將會被新天新地這甜美的盼望所取代(25章)。上帝將擺設豐盛的筵席,預備豐富的佳餚和最香甜的美酒。這將是一個為萬民而設,祝福不斷,滿有恩典和豐盛供應的宴席(25章6節)。此外,在上帝這位公義君王的統治下,死亡將被吞滅,愁苦的眼淚會被抹去,普天下百姓的羞辱也會被除掉(7-8節)。上帝的子民必歡欣喜樂,因他們所信靠並等候的救主將帶來救恩,使他們杯中的苦酒再次變得 [....]

靈命日糧 : 短暫且寶貴

讀經:詩篇139篇7-16節 

父親的呼吸越來越微弱,我和母親還有姐妹們陪伴在他的床邊,直到他停了呼吸。父親回歸天家永遠與上帝同住時,還差幾天就89歲了。他的離開讓我們感到失落,只留下回憶和一些遺物讓我們懷念他。但我們仍然盼望有一天能再度與他相聚。

我們擁有這樣的盼望,因為我們相信,父親已經和認識他、愛他的上帝同在。這也讓我開始思想,父親出生時的第一口呼吸,是上帝賜給他的生命氣息(以賽亞書42章5節)。甚至在他開始呼吸之前,及至後來的每一口呼吸當中,上帝每時刻親密地介入父親生命中的每個細節,正如祂也介入你我的生命。當父親還在母腹裡的時候,上帝便將他塑造成形,這實在是上帝奇妙的作為!(詩篇139篇13-14節)而就在父親嚥下最後一口氣時,聖靈以慈愛擁抱他,並引導他回天家與上帝永遠同住(7-10節)。

[....]

靈命日糧 : 面對挑戰

讀經:歷代志上16章1-11節 

不久前,我和一群朋友碰面聊天時,我發現似乎每個人都面臨一些嚴峻的挑戰:有兩個人的父母正在抗癌;有一個人的孩子患有飲食失調症;另有人正經歷慢性疼痛;還有人即將面臨重大手術。對於一群三、四十歲的人來說,這些似乎都是難以承受的重擔。

歷代志上16章講述了以色列歷史上約櫃被帶入大衛城(耶路撒冷)的關鍵時刻,撒母耳告訴我們這事發生在兩次戰爭之間的和平時期(撒母耳記下7章1節)。當約櫃被安放妥當時,象徵上帝同在,大衛就帶領眾民以一首詩歌稱頌耶和華(歷代志上16章8-36節)。全國百姓歌頌上帝施行奇妙作為的大能、持守祂的應許,以及祂過去的保守看顧(12-22節)。他們大聲喊著說:「要尋求耶和華與祂的能力,時常尋求祂的面」(11節)。他們必須這樣做,因為接下來他們將面臨更多的戰爭。

[....]

靈命日糧 : 常常感恩

讀經:以賽亞書12章1-6節 

在17世紀的戰亂和瘟疫中,馬丁·林卡特(Martin Rinkart)於德國薩克森州擔任牧師三十多年。有一年,他主持了4,000多場葬禮(其中也包括他的妻子)。有時,食物非常匱乏,以致他全家人都必須挨餓。儘管他可能因此而絕望,但他對上帝的信心卻仍堅定不移且時時獻上感謝。他甚至還寫了一首德語詩歌表達對上帝的感恩,後來被翻譯成為廣受歡迎的讚美詩《齊來謝主》。

林卡特效仿先知以賽亞,教導上帝的子民要時刻感恩,無論是他們悖逆得罪上帝(以賽亞書12章1節),或受敵人的壓迫。即便在這些時刻,百姓仍要高舉上帝的名,「將祂所行的傳揚在萬民中」(4節)。

當我們與朋友和家人一起享受盛宴,就如感恩節之類的慶祝,我們自然能輕鬆地表達感恩。但是,當我們在困境中,例如失去親友、經濟拮据, [....]

靈命日糧 : 無論何人

讀經:羅馬書10章5-15節 

薩爾瓦多共和國為尊崇耶穌,在首都的市中心豎立一座耶穌的雕像。雖然這座雕像是位於繁忙的交通樞紐地段,但因為非常高大壯觀,所以很容易就能讓人看見。其名為「神聖救世主紀念碑」,更傳達了耶穌崇高且備受敬畏的地位。

同時,這個名稱也肯定了聖經對耶穌的描述(約翰一書4章14節),祂要將救恩賜給每一個人。耶穌跨越文化的界限,接納所有真心想認識祂的人,不論年齡大小、教育程度、種族、犯過何罪,或是社會地位。

使徒保羅周遊各地,向所有人傳講耶穌的生平、受死及復活。他傳福音的對象包括政治及宗教權威人士、軍兵、猶太人和外邦人,而且不分男女老少。保羅說,若有任何人宣稱「耶穌是主」,並相信上帝確實使耶穌從死裡復活(羅馬書10章9節),便開始與基督建立關係。他還說:「凡信祂的人,必不至於羞愧 [....]

靈命日糧 : 火雞學堂

讀經:馬太福音6章25-34節 

你看過一大群火雞嗎?為何我會這麼說呢?因為我剛在山中小屋度過一個週末。在山間的每一天,我都驚嘆地看著那成排的火雞,如遊行隊伍般經過小屋的門廊。

我以前從未仔細觀察火雞。但在那幾天我發現到,牠們會先以驚人的利爪用力扒土,尋覓一會兒之後再低頭啄食。我猜,牠們應該是在啄食,因為這是我第一次觀察火雞,所以不太能完全肯定。我住的那個地區僅有一些低矮的灌木叢,似乎不足以為這十幾隻火雞提供充足的食物。然而,牠們竟然每一隻都看似相當肥胖豐滿。

看著這些肥壯的火雞,讓我不禁想起馬太福音6章26節,耶穌說:「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裡,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牠。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耶穌提醒我們,上帝既看顧那微不足道的雀鳥,祂也必定會供應我們一切所需。如果祂 [....]

約翰福音靈修| 瞎子的心眼(有聲中文)

 

作者:Nico,馬來西亞

有聲播讀:楊瀾,中國

 

今日經文:約翰福音9章1-38節

 

1 耶穌過去的時候,看見一個人生來是瞎眼的。2 門徒問耶穌說:「拉比,這人生來是瞎眼的,是誰犯了罪?是這人呢,是他父母呢?」 3 耶穌回答說:「也不是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顯出上帝的作為來。4 趁著白日,我們必須做那差我來者的工;黑夜將到,就沒有人能做工了。5 我在世上的時候,是世上的光。」 6 耶穌說了這話,就吐唾沫在地上,用唾沫和泥抹在瞎子的眼睛上, 7 對他說:「你往西羅亞池子里去洗。」(「西羅亞」翻出來就是「奉差遣」。)他去一洗,回頭就看見了。8 他的鄰舍和那素常見他是討飯的,就說:「這不是那從前坐著討飯的人嗎?」 9 有人說:「是他。」又有人說:「不是,卻是像他。」他自己說:「是我。」 10 他們對他說:「你的眼睛是怎樣開的呢?」 11 他回答說:「有一個人名叫耶穌,他和泥抹我的眼睛,對我說:『你往西羅亞池子去洗。』我去一洗,就看見了。」 12 他們說:「那個人在哪裡?」他說:「我不知道。」13 他們把從前瞎眼的人帶到法利賽人那裡。14 耶穌和泥開他眼睛的日子是安息日。15 法利賽人也問他是怎麼得看見的。瞎子對他們說:「祂把泥抹在我的眼睛上,我去一洗,就看見了。」 16 法利賽人中有的說:「這個人不是從上帝來的,因為祂不守安息日。」又有人說:「一個罪人怎能行這樣的神跡呢?」他們就起了紛爭。17 他們又對瞎子說:「祂既然開了你的眼睛,你說祂是怎樣的人呢?」他說:「是個先知。」 18 猶太人不信他從前是瞎眼、後來能看見的,等到叫了他的父母來, 19 問他們說:「這是你們的兒子嗎?你們說他生來是瞎眼的,如今怎麼能看見了呢?」 20 他父母回答說:「他是我們的兒子,生來就瞎眼,這是我們知道的。21 至於他如今怎麼能看見,我們卻不知道。是誰開了他的眼睛,我們也不知道。他已經成了人,你們問他吧,他自己必能說。」 22 他父母說這話是怕猶太人,因為猶太人已經商議定了,若有認耶穌是基督的,要把他趕出會堂。23 因此他父母說「他已經成了人,你們問他吧」。24 所以法利賽人第二次叫了那從前瞎眼的人來,對他說:「你該將榮耀歸給上帝,我們知道這人是個罪人。」 25 他說:「祂是個罪人不是,我不知道。有一件事我知道:從前我是眼瞎的,如今能看了!」 26 他們就問他說:「祂向你做什麼?是怎麼開了你的眼睛呢?」 27 他回答說:「我方才告訴你們,你們不聽,為什麼又要聽呢?莫非你們也要做祂的門徒嗎?」 28 他們就罵他,說:「你是祂的門徒!我們是摩西的門徒。29 上帝對摩西說話是我們知道的,只是這個人,我們不知道祂從哪裡來!」 30 那人回答說:「祂開了我的眼睛,你們竟不知道祂從哪裡來,這真是奇怪!31 我們知道上帝不聽罪人,唯有敬奉上帝、遵行祂旨意的,上帝才聽他。32 從創世以來,未曾聽見有人把生來是瞎子的眼睛開了。33 這人若不是從上帝來的,什麼也不能做。」 34 他們回答說:「你全然生在罪孽中,還要教訓我們嗎?」於是把他趕出去了。35 耶穌聽說他們把他趕出去,後來遇見他,就說:「你信上帝的兒子嗎?」 36 他回答說:「主啊,誰是上帝的兒子,叫我信祂呢?」 37 耶穌說:「你已經看見祂,現在和你說話的就是祂。」 38 他說:「主啊,我信!」就拜耶穌。39 耶穌說:「我為審判到這世上來,叫不能看見的可以看見,能看見的反瞎了眼。」 40 同祂在那裡的法利賽人聽見這話,就說:「難道我們也瞎了眼嗎?」 41 耶穌對他們說:「你們若瞎了眼,就沒有罪了;但如今你們說『我們能看見』,所以你們的罪還在。

 

約翰福音第九章描述一位瞎子和耶穌邂逅的經歷。在整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那位瞎子從肉體到心靈上的改變。從這一章中,有三點值得我們細細討論一番。

 

 

1.耶穌的眼光 VS 眾人的眼光

耶穌看見一位瞎眼的人。當時的猶太人認為人天生的缺陷是自己或是父母犯了罪。於是他們紛紛問耶穌是不是罪造成了這個人的瞎眼。可是耶穌的觀點總是刷新當時人的思想。耶穌回答門徒說,那個人的瞎眼不是任何人的罪,而是上帝要在他身上顯出榮耀。

 

常常我讀到這裡,心裡總是莫名感動。也許在那個時代,人們總會有意無意地論斷那位瞎子或瞎子的父母犯罪。可是,只要是亞當與夏娃的後代,我們的生命必然會有殘缺。不是外面有殘缺,就是裡面有殘缺。可我們總是喜歡論斷他人。耶穌來不是來定我們的罪,而是藉由我們生命的缺口顯出上帝的作為。所以我們不需要為我們的缺陷感到羞恥,因為上帝總能使用我們的軟弱,完成祂對我們生命美好的計劃。

 

我們可以看出耶穌有著和別人不一樣的眼光。祂的眼光是積極的。在祂眼中,那位討飯的瞎眼人是寶貴的,祂殘缺的身體是帶著意義的。

 

我們眼光是局限在表面呢,還是像耶穌一樣,以更有智慧的眼光看待自己或其他人呢?我不知道那位眼瞎的男子是怎麼想。可如果我是他,我會因為別人的論斷而感到絕望,也會認為是自己的罪而造成的結果,因而自暴自棄。可耶穌對門徒的那番話卻能為那位瞎子帶來生命的轉折點,只因耶穌知道在人遭遇難處和不幸時,正是一個讓人經歷上帝的良機。唯有如此,人才能遇見那位化詛咒為祝福的上帝。

 

 

2.上帝的作為 VS 我們的想法

我們可以猜到,耶穌一定是要醫治他了。可是他這次的醫治方法不同。只要讀過四福音書卷,我們都可以看到只要耶穌一開口、一觸摸,病人就會好了。可這次耶穌卻施展了不同的醫治方法,讓這個記載更添幾分趣味。耶穌用唾液和泥抹在瞎子的眼睛,並叫瞎子用西羅亞的池水洗凈他的雙眼。他的眼睛就看得見了。

 

後時代的聖經學者很詳細地分析耶穌為何用這個方法醫治那位瞎子。可我認為我們不一定需要完全明白上帝的方法,因為祂是上帝。祂總有著我們一輩子都想不出的法子幫助我們。我們能做的是甘心順服。正如那位瞎子,他甘願讓耶穌使用髒兮兮的泥和唾液抹他的眼睛,再乖乖地到一個特定的池子邊用池水洗眼睛。有時我們心裡相信上帝的能力,可是我們卻也常常指定上帝用某一種方法來解救自己。總是認為自己的方法是最好的。如果上帝沒有照著我們計劃來,我們會發愁憂慮甚至埋怨上帝。可是我們要仔細想想,到底上帝是主還是我們是上帝的主人。上帝不是阿拉丁神燈。祂所作的每件事是讓我們進入到祂的旨意中,不只是為了讓我們開心舒服。正如聖經中的那位瞎子,他得到醫治的同時最後也進入了上帝在他生命的旨意——認識耶穌是上帝的兒子。

 

 

3.瞎子的心眼 VS 法律賽人的心眼

從瞎子得醫治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出他屬靈的生命隨著眼睛的痊癒也有所成長。他從只知道耶穌的名字(11節)到認為耶穌是位先知(17節),最後真正相信耶穌是上帝的兒子就拜了耶穌(38節)。原本他生來瞎子是一種不幸,可是耶穌卻透過他的不幸,讓瞎子真正明白上帝的愛,脫離了律法的捆綁。

 

反觀法利賽人,他們是被當時的社會公認為最虔誠的人。可惜,他們永遠不能真正認識耶穌。他們被一圈圈的道德和律法給捆綁。他們不認識上帝的愛,自然不能明白耶穌在安息日醫治人的作為,反而找機會要定罪耶穌。他們有著一雙健康的肉眼,可是他們的心眼卻是瞎的。正因如此,看起來社會地位卑賤的瞎子卻可以給法利賽人說上一番如此有智慧的話,提醒他們耶穌的身份。「我們知道上帝不聽罪人,唯有敬奉上帝、遵行祂旨意的,上帝才聽他。從創世以來,未曾聽見有人把生來是瞎子的眼睛開了。這人若不是從上帝來的,什麼也不能做」(31-33節)令人惋惜的是,法利賽人的心靈仍然盲目,把那位瞎子趕出去了。後來瞎子第二次遇見耶穌,也真正認識耶穌就是上帝的兒子。

 

看完整篇故事,我一開始覺得瞎子有一個不幸的人生,後來發現他是非常幸運的。在他活在世上的時候,有機會品嘗主恩的滋味。相比起來,法利賽人又是如此不幸。他們被自以為是的道德給束縛,終不能明白上帝的恩典。

 

在這個時代的我們應該要充滿感恩,因為我們不再被律法給綁架,而是被上帝的愛包圍。所以,我們更要珍惜上帝給的恩典。也許身體是軟弱缺乏的,可我們卻是有福的。上帝揀選世上卑賤的和軟弱的,好讓我們有機會享受上帝的同在,享有上好的福分。

 

問題反思:

 

1. 你覺得你自己的生命有什麼殘缺嗎?你要如何相信你的殘缺是上帝的美意,好讓你成為祂手中美好的工作?

 

2.在上帝不按照我們的祈求回應我們時,我們要如何安靜自己的心和預備自己,好讓我們繼續有信心走在祂安排的道路上?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感恩的美好

靈命日糧 : 有我的位置

讀經:馬可福音3章13-19節 

有一位退伍老兵不修邊幅,且說話粗俗。一個朋友關心地詢問他的信仰狀況。那位老兵立刻用輕蔑的口氣說:「在上帝那裡沒有我的位置!」

那位老兵或許是想展現剛硬的作風,但他所說的卻完全不符合真理。因上帝已特別為那些粗俗、被罪捆綁和受排擠的人保留位置,歡迎他們進入祂的家。耶穌在傳道初期就挑選了一批意想不到的門徒。首先,耶穌挑選了一些加利利的漁夫,是被耶路撒冷人輕視的。耶穌還挑選了稅吏馬太,當時的稅吏經常透過工作職權壓榨自己的同胞。耶穌做的還不只如此,祂還邀請了奮銳黨的西門成為祂的門徒(馬可福音3章18節)。

我們對這位奮銳黨的西門(並非西門彼得)所知不多,但我們知道,奮銳黨痛恨像馬太這樣的叛徒,因為稅吏常與以色列民所鄙視的羅馬人合作,進而累積自己的財富。耶穌揀選西門和馬太為 [....]

靈命日糧 : 慷慨給予

讀經:提摩太前書6章17-19節 

當薇琪的老爺車再次故障而無法維修時,她開始省吃儉用,想盡辦法買一輛代步的車子。薇琪在一家餐廳負責車道點餐的服務,店裡的常客凱澤在某天得知薇琪需要一輛車。凱澤說:「我一直把這件事放在心上,覺得自己必須做點什麼。」於是,凱澤買下他兒子正準備出售的二手車,並且將車子整理一番之後,才把車鑰匙給了薇琪。薇琪對此感到十分訝異,她既感激又驚訝地說:「竟然有人會做這樣的事?」

聖經教導我們,當盡己所能地活出樂於慷慨給予的生命,並針對他人的需要給予最好的幫助。正如同保羅說,要囑咐那些富足的人行善,在好事上富足(提摩太前書6章18節)。我們不應只是偶爾行善,而是要活出一個樂於給予的生命。慷慨待人當成為我們的生活常態,因上帝的話告訴我們,要「甘心施捨,樂意供給人」(18節)。

當我們 [....]

靈命日糧 : 和平的器皿

讀經:雅各書3章13-18節 

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英國政治家愛德華·格雷爵士(Sir Edward Grey)宣稱:「整個歐洲的燈火正在熄滅,我們有生之年將不會看到燈火能被重新點燃。」格雷說得沒錯,當第一次世界大戰最終結束時,約有2,000萬人喪生(其中1,000萬人是平民百姓),另有2,100萬人受傷,這場戰爭讓參戰各國損失慘重。

我們在生活中遭遇的破壞與衝擊,其規模與程度雖遠不及第一次世界大戰,但我們的家庭、職場、教會或社區也可能會籠罩在黑暗恐怖的衝突之中。上帝呼召我們的原因之一,是要你我為世界做出一些改變。但我們必須倚靠上帝的智慧才做得到,使徒雅各寫道:「惟獨從上頭來的智慧,先是清潔,後是和平,溫良柔順,滿有憐憫,多結善果,沒有偏見,沒有假冒。並且使人和平的,是用和平所栽種的義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