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靈命日糧 : 形形色色

讀經:啟示錄5章7-14節 

幾十年來,倫敦一直是世界上最國際化的城市之一。1933年,有位記者談及這個英國的首都時寫道:「我仍然認為倫敦最美的風景,是不同膚色和語言的各族人士聚集而成的群體。」如今,這樣的多元性在倫敦依舊隨處可見,並藉著國際化社會裡混雜交融的氣味、聲音和景象展露出來。這世上最偉大的城市之一,令人著迷的部分原因就在於其多元化之美。

但是,正如其他人類居住的城市一般,倫敦也面對許多問題。改變會帶來挑戰,文化有時也會相互衝突。這就是沒有任何人類建造的城市,能與我們的永恆家鄉相提並論的原因之一。

當使徒約翰被帶到上帝面前時,他看到在天堂敬拜的人群也相當多元化,那些被救贖的人唱道:「禰配拿書卷,配揭開七印。因為禰曾被殺,用自己的血從各族、各方、各民、各國中買了人來,叫他們歸於上帝,又 [....]

你的生命有沒有被耶穌改變?(有聲中文)

作者:Evelyn-Faith Ogungbemi,奈及利亞

翻譯:奇奇,中國

有聲播讀:楊瀾,中國

 

 

 

有人說,墜入愛河可以改變一個人。有人則說教育、新工作、新車或新房子可以改變一個人。我曾經相信自己可以改變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像我想像中那樣聰明和才華橫溢的人。因此,我投身於各種活動和學習中,期待更好的成績和整體成就好使我滿足。然而,最終我的努力仍然是徒勞的。儘管我實現了大多數的目標,但它們仍然沒有帶給我任何真正的滿足感和安慰。

於是,我意識到,我一直在尋找的改變和隨之而來的滿足感並不是我自己可以實現的。

這是因為我們所有人被造都是要去尋求上帝並從祂那裡獲得滿足。當祂進入我們的生命時,祂會改變我們並帶給我們滿足感和使命感。因此而來的轉變是顯而易見的。上帝一直在我們周圍放置祂的恩典。祂會徹底改變我們。就像祂對掃羅所做的一樣——掃羅曾在上帝遇見他之前強烈反對並迫害教會,但上帝從內而外深刻而永久地改變了他(使徒行傳9章),今天上帝對我們所做的也是一樣。

從使徒行傳和保羅的書信中,我逐漸了解到一個被改變的生命是怎樣的。我注意到這種改變如何開始在我的日常生活中變成現實。當我更多了解該將生活重心安置何處時,基督教會我,真正的價值是與祂的關係而不是一時的自我實現而帶來的快感。上帝將我從死在罪孽和不義的慾望,從對祂的無知,以及無望中帶了出來,並賜給我在祂裡面的新生命。我經歷這種轉變的方式有以下三種。

 

生命的轉變意味著放棄我們從前的道路

「並且我主的恩是格外豐盛,使我在基督耶穌里有信心和愛心。」(提摩太前書1章14節)。

當我剛信主時,我新的信仰和經歷到的恩典挑戰著我完全放棄我以前的生活方式,並相信上帝在掌管,祂的聖靈正在我心中運行,「為要成就祂的美意」(腓立比書2章13節)。要放棄一些東西絕對不容易,尤其是那些我一直認為定義著我的特徵。

我認為自己非常認真和有條理——這種類型的人確切地知道在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並把他們的整個未來都計劃好。因此,對我來說,要放棄自己制定的計劃太難了。但是我最終意識到,一開始讓我經歷上帝的不是我的計劃,而是上帝的恩典、憐憫和無條件的愛。正是這個盼望讓我對上帝產生了真誠的愛和信任,幫助我充分降服並讓祂來重新安排我的生活。

 

生命的轉變意味著每一天的信靠

「所以弟兄們,我以上帝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做活祭,是聖潔的,是上帝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上帝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馬書12章1-2節)。

我一直以為生活是膚淺的,過完地球上的一生就是終點。因此,我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當下,而不考慮任何長久的後果。然而,在我悔改歸主之後,我對生命有了新的永恆認識。當我將過去和永恆的未來連在一起看時,我對今生事物的態度發生了變化。

以永恆的眼光看事物挑戰我每天把自己獻上當做活祭——將自己的一切獻給主,過祂喜悅的生活,並專註於屬上帝的價值觀。我每天都需要上帝的幫助,使我能勤於做善工,持續地學習《聖經》,堅持不懈地祈禱,並懇切祈求。隨之而來的便是新的熱情與渴望,激勵我通過在我裡面的聖靈與上帝團契。當聖靈在我裡面結果子時,從上帝而來的仁愛、喜樂、和平就充滿我的心,並促使我改變。

(加拉太書5章22-23節)

 

生命的轉變意味著服侍他人

「人應當以我們為基督的執事,為上帝奧秘事的管家。所求於管家的,是要他有忠心」(哥林多前書4章1-2節)。

我漸漸明白,作為基督的信徒,我應該利用我所擁有的一切——時間、金錢、資源、才能和屬靈恩賜——來服侍救贖我、為我舍己的主(加拉太書2 章20節)。我需要將上帝賦予的資源用於服侍他人,而不是為了自私的追求。

在我所在的教會中,我繼續尋找機會,盡我所能地帶領大家敬拜上帝,或在教會幫忙或做任何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我服侍時,上帝使我漸漸擁有一顆喜樂的心,一個感恩的態度,和一張快樂的面龐,並提醒我:即使我現在所參與的服侍,它也是祂永恆使命的一部分。我需要在這項對基督教會的服事上忠心,也要與外面的人分享這徹底改變了我一生的好消息,因為這是祂呼召我們每一個人都參與的服侍。

上帝呼召我們每個人進入新的生活,讓我們的人生在不同方面以不同的方式發生改變。

通過擁抱這種改變,我們能夠過上有使命的生活,並逐漸擁有基督的形像,因為基督引導著我們人生的每一步。在作為信徒的旅途中,重要的是要牢記我們是以怎樣的方式經歷了這種轉變,因為這有助於我們對所得到的感恩,並對未來充滿盼望。

跟以前不一樣的是,現在,當我對自己的人生計劃感到不知所措、不確定我是否能夠實現這些計劃時,我可以期待上帝為我所定的目的,準備好領受祂所應許的產業。

 

點擊鏈接查看原文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多彩的世界

靈命日糧 : 不占便宜

讀經:使徒行傳16章22-34節 

幾名囚犯正在路邊清理垃圾,藉此減少他們的刑期,這時負責監督他們的監獄主管詹姆斯突然倒地不起。他們趕緊衝過去幫忙,發現詹姆斯的情況非常緊急,需要馬上接受治療,於是一名囚犯立即借用詹姆斯的手機打電話求助。警方後來向這幾名囚犯致謝,因為他們的協助,使詹姆斯能及時就醫,否則他的中風就會危及生命。特別是他們本可對他置之不理,或是利用這個狀況逃跑。

這些囚犯善意的行為與保羅和西拉被囚禁時的表現,不無相似之處。保羅和西拉被人脫去衣裳、被棍打並被關進監牢,當天夜裡突然發生一場大地震,使囚犯的鎖鏈鬆脫、監門全開(使徒行傳16章23-26節)。當獄卒半夜醒來,以為囚犯已經逃走,因知道自己必會受到嚴懲而準備自殺。但保羅大聲呼叫說:「我們都在這裡」(28節)。這個獄卒大受感動,因他們不像一般的囚犯 [....]

靈命日糧 : 愚拙的道理?

讀經:哥林多前書1章20-31節 

有些事情要經歷過才能真正瞭解。記得當我懷第一胎時,讀了許多和分娩相關的書,也聽許多朋友講述她們生產的故事。但我仍然無法想像分娩的過程,我的身體似乎要完成一項不可能的任務!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提到,上帝藉著基督拯救了我們,讓我們重生進入上帝的國,這道理對那些未曾經歷救恩的人而言,似乎也同樣難以理解。十字架的死亡是軟弱、失敗和屈辱的記號,竟然能讓我們得到拯救,這聽起來似乎很「愚拙」,但這愚拙的道理正是保羅所傳講的救恩!

這實在超乎人的想像!有些人認為,拯救應該來自強大的政治領袖或超自然的印證;也有人認為,他們的學術造詣或哲學思想能夠成為自己的拯救(哥林多前書1章22節)。然而,上帝卻以世人意想不到的方法帶來了救恩,而這救恩只有相信並親身經歷的人才能理解。

[....]

靈命日糧 : 失敗中的朋友

讀經:使徒行傳15章36節-16章5節 

在1939年11月27日,三位尋寶人在一群電影劇組人員的陪同下,挖開了在南加州的好萊塢露天劇場外的柏油路面。他們在尋找卡溫格山口(Cahuenga Pass)的寶藏,據傳在75年前,有人將黃金、鑽石和珍珠埋在那裡。

結果他們並沒有找到任何寶藏。他們挖了24天,但因遇到一塊地底巨石而不得不停工,得到的只是一個約3公尺寬、13公尺深的大洞。尋寶行動宣告失敗,最後他們落寞地離開了。

人難免會有失誤,我們也曾經失敗過。聖經告訴我們,馬可年輕時,也曾在一次宣道旅程中離開保羅和巴拿巴,「不和他們同去做工」。因此,當保羅再次進行宣教之旅時,「就以為不可帶他去」(使徒行傳15章38節),甚至為此和巴拿巴起了爭論。然而,儘管馬可先前犯了錯,但多年後卻有令人驚奇的改變。當保羅孤獨地 [....]

靈命日糧 : 等待孵化

讀經:哈巴谷書2章1-3節 

在我家廚房窗外,有隻知更鳥在屋簷下築了巢。我喜歡看她把草塞進一個安全的地方,然後蹲在裡頭孵蛋。每天早上,我都會去看是否已孵出小鳥,但都沒有新的進展。知更鳥的蛋必須花兩週的時間孵化,這對我的確是耐心的考驗。

我一直沒什麼耐心,總是不願等候,特別是在禱告方面。我和丈夫等了將近五年,才等到機會收養我們的第一個孩子。作家凱薩琳·馬歇爾(Catherine Marshall)曾寫道:「禱告就像蛋一樣,不是一生下來就孵化的。」

先知哈巴谷也必須在禱告中忍耐等候。當時猶大國遭遇巴比倫的殘酷對待,但上帝卻不發一語,致使哈巴谷沮喪萬分,並總是「站在守望所,立在望樓上觀看」,要看耶和華對他說什麼話(哈巴谷書2章1節)。上帝回應哈巴谷,要他等候「一定的日期」(3節),並要哈巴谷「將這 [....]

傳道書靈修| 何時才能足夠?(有聲中文)

作者:Carol Lerh,新加坡
翻譯:Nancy,中國
有聲播讀:Joya,中國

 

今日讀經:傳道書4章1-6節

 

我又轉念,見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欺壓。看哪,受欺壓的流淚,且無人安慰。欺壓他們的有勢力,也無人安慰他們。

因此,我讚歎那早已死的死人,勝過那還活著的活人。

並且我以為那未曾生的,就是未見過日光之下惡事的,比這兩等人更強。

我又見人為一切的勞碌,和各樣靈巧的工作,就被鄰舍嫉妒。這也是虛空,也是捕風。

愚昧人抱著手,吃自己的肉。

滿了一把,得享安靜,強如滿了兩把,勞碌捕風。

 

從我小時候起,別人就告訴我我可以成為一名藝術家,所以我為自己的畫畫能力感到驕傲。後來,我和一位我認為的真正的藝術家成為了朋友,我才意識到,事實上,我在繪畫方面只是中等水平。我開始嫉妒她。

所以我試圖通過觀看 Youtube 上的快速繪畫視頻,來提高自己的繪畫技巧,夢想著能夠輕鬆地畫畫。我花在分析為什麼我不會畫畫上的時間,比真正練習畫畫的時間還多。我告訴自己,我沒有天賦。

有一天,我在 Youtube 上看到了數碼繪畫的教程,看到這些藝術家不用昂貴的紙張、特殊的畫筆,或特定的顏色,就能在屏幕上創造出特殊的效果!就是這樣,我想,我可以用科技來彌補我缺乏的天賦!我可以畫好數碼繪畫。

我只需要買一台平板電腦。

所以我就買了一個。幾百美元,之後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沒有錢用了。我父母擔心我這是我一反常態的衝動購物。之後我意識到我買的平板電腦,沒有 Youtube 用戶的那些功能。

我練習了兩次 ,但是當最終的成果遠遠不及我在 Youtube 上看到的其他人的成果時,我感到沮喪。我覺得自己不適合做這個,於是賣掉了那台平板電腦(只賣了一半的價錢) ,放棄了成為藝術家的夢想。

我的故事是一個普通經歷的極端例子。想想你的夢想。它們是不是出於對別人擁有的、別人擅長之事的嫉妒?正如傳道者所說,「這也是虛空,也是捕風」(4節)。

或者,我們得了完美主義的麻痹症,什麼也不做,就「抱著手,吃自己的肉」(5節)。就像我放棄了畫畫,因為我在最初的幾張素描中,沒能達到完美。我們選擇什麼都不做,是因為做事太累了。於是我們像傻瓜一樣,退回到懶惰的安全地帶(對我而言,我就回去睡覺)。

我們可以爭取一條平衡的中間道路,而不是讓自己陷入嫉妒或懶惰之中,或者如傳道者所說,「滿了一把,得享安靜」(第6節)。我本可以繼續努力成為一個藝術家,而不是擔心我的藝術是否比其他人好。雖然上帝的話語並沒有提供藝術指導,但它確實給了我一個更廣闊的視角,讓我知道我的整個人生,包括我創作的藝術,應該是要讓上帝喜悅(羅馬書12章1-2節)。如果這是我的目標,那我的藝術作品只需要反映祂在我生命中的愛和良善。

我正在學習不再把我周圍的人,當作我應該成為的模範,而是把我的目光投向耶穌,在我所做的一切事情中效仿祂,遵從祂的話,這樣我就可以運用祂賦予我的天賦和技能,為榮耀 上帝而行(哥林多前書10章31節)。

我現在不再糾結於自己作為藝術家的缺點,而是更自由地專註於描繪上帝創造的世界之美。一路上,如果上帝揭示了我藝術的某個方面需要努力去更好地宣揚祂,那就是我提升自己的動力。

問題反思:

 

1、 你生活中有什麼事情是出於嫉妒而去做的?

 

2、 在這種情況下「滿了一把,得享安靜」會是什麼樣子?

 

點擊鏈接查看原文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多彩的世界

靈命日糧 : 繁茂如樹

讀經:箴言11章24-30節 

我一直熱愛蒐集東西。童年時期,我蒐集郵票、棒球卡、漫畫。現在我當父親了,看見孩子也有同樣的愛好。有時我不禁心想:你真的還需要多一隻泰迪熊嗎?

這其實與需求無關,而是因新物品的魅力,或對老舊的、稀的有物品著迷。不論吸引我們的是什麼,我們都很容易相信只要擁有某樣物品生活就會更美好。我們會更快樂、更滿足。

只是這些事物往往會讓我們的期望落空。為什麼呢?因為上帝創造我們,是要被祂充滿,而不是被這世上的事物所充滿,即使這些事物宣稱能夠滿足我們的渴望。

這並不是什麼新事。箴言也比較了兩種生活方式,一種是追求富裕,另一種則是扎根在上帝裡並慷慨付出。畢德生牧師在信息本聖經對箴言11章28節做了解釋:「追求事物的生命是死的生命,是枯樹樁;上帝陶塑的生命是一棵繁茂的樹。 [....]

靈命日糧 : 重新得力

讀經:詩篇103篇1-5節 

精神科醫師柯爾斯(Robert Coles)在那些為服務他人而導致過勞的人身上,看見一個行為模式。第一個徵兆是疲累。接著就是對正在改善的事物嗤之以鼻,再來會出現苦毒、絕望、鬱悶,最後就是進入過勞狀態。

一次,我在寫完一本如何走出夢想破滅的書後,忙著四處演講助人重拾盼望,的確很有成就感,但也付出了代價。一天,我在要上台之前幾乎要昏倒了。我很久沒有好好睡一覺,連度假都無法消除疲勞,想到等一下還要聽他人的困境,就讓我感到恐懼和厭惡。我已經進入柯爾斯所說的行為模式了。

聖經提出兩個方法對抗過勞。以賽亞書40章提到,疲乏的人等候耶和華,必重新得力(29-31節)。我需要仰賴上帝,全心相信祂會動工,而非拼命靠自己逐漸衰微的力氣。詩篇103篇也提到,上帝會更新我們,以福樂使我 [....]

靈命日糧 : 仁慈之心

讀經:路加福音7章11-17節 

里昂因為覺得理想破滅,並且渴望一個更有意義的生活,便毅然辭去了金融業的工作。有一天,他看到一個流浪漢在街角舉這樣的標語:「仁慈善良是絕佳良藥!」里昂說:「那些話直擊我的心,猶如當頭棒喝。」

於是,里昂決定開始他的新生活,創立一個提倡善行的國際機構。他周遊世界,仰賴陌生人提供食物、汽油和住宿。然後,他會透過自己創辦的機構以善行義舉回饋他們的仁慈,例如為當地的孤兒提供飲食,或為貧困兒童設立學校。他說:「善良有時看起來似乎是軟弱,但其實善良具有深遠的力量。」

這位三一真神的本質之一就是「良善」,基督既是上帝,自然也會流露出良善慈愛的特質。路加福音7章11-17節是我很喜愛的一段經文,記載了耶穌遇到一個寡婦為獨子送殯,而耶穌為這個寡婦行了神蹟。這位哀傷的母親極可能在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