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傳道書靈修| 把握生活中的簡單快樂(有聲中文)

 

作者:Karen Pimpo, 美國

翻譯:Julia , 中國

有聲播讀:Carol,中國

 

今日讀經:傳道書 2章18-26節

「我恨惡一切的勞碌,就是我在日光之下的勞碌,因為我得來的必留給我以後的人。那人是智慧是愚昧,誰能知道?他竟要管理我勞碌所得的,就是我在日光之下用智慧所得的。這也是虛空。故此,我轉想我在日光之下所勞碌的一切工作,心便絕望。因為有人用智慧、知識、靈巧所勞碌得來的,卻要留給未曾勞碌的人為份。這也是虛空,也是大患。人在日光之下勞碌、累心,在他一切的勞碌上得著什麼呢?因為他日日憂慮,他的勞苦成為愁煩,連夜間心也不安。這也是虛空。人莫強如吃喝,且在勞碌中享福,我看這也是出於上帝的手。論到吃用享福,誰能勝過我呢?上帝喜悅誰,就給誰智慧、知識和喜樂,唯有罪人,上帝使他勞苦,叫他將所收聚的、所堆積的歸給上帝所喜悅的人。這也是虛空,也是捕風。」

在很多方面,Scott都是一個典型的戶外愛好者——強壯,留著鬍鬚並有著燦爛的笑容。他熱愛大自然,愛家人和上帝,他充滿激情地追求著這些事物。Scott把家安在了美國阿拉斯加美麗的曠野之中,一個僅有五千人口的小鎮。他18年來都經營著自己的生意,並非常努力工作。

他突然離開人世時僅有五十七歲,留下了他共同生活了三十年的妻子,兩個女兒,一個兒子還有一個剛出生的孫子。他的離去令家人十分悲痛,他的家人和朋友們感覺似乎隨著他的離世一切都不再一樣了。但當人們在他的追思禮拜上分享有關他的回憶和彼此鼓勵時,卻感到悲喜交雜,福音在他的人生中不斷被重複著。

「他是一個強壯的人卻也是一個軟弱的人」,他的一個朋友說到,「他身體上很強壯但他可以完全依靠上帝並不覺得羞愧。」

「他是個很好的領受者 」 另一個朋友說到, 「無論上帝給予他什麼,他都能完全敞開地去領受,他珍視自己在阿拉斯加的家和家人。」

「他不是一個完美的人」 ,第三位朋友說到,「但他完全信賴主。他總是能開懷大笑並找到生活中的喜樂。」

他們沒有談論Scott在生意上的敏銳或職業上的成就。他們沒有談論他所累積的財富或者那些他給予了他人的財富。他們談論著他的喜樂,他的慷慨和他愛上帝的方式。不是一個人而是幾個朋友都向會眾發出了接受基督成為救主的邀請並說到 「如果科斯特在這裡,在你沒有聽到福音之前他是不會讓你離開這裡的。」

有一句19世紀的古老諺語這樣說:「裹屍布上沒有口袋」。它的意思是當人死了以後,沒有什麼是可以從這個地球上帶走的。同樣的,傳道書的作者也提醒我們「因為有人用智慧、知識、靈巧所勞碌得來的,卻要留給未曾勞碌的人為份」(傳道書2章21節)。這聽起來像一場毫無意義的悲劇,很容易讓我們陷入絕望。還有什麼值得我們去奮鬥的嗎?如果我們為之努力所得的一切都將在我們離開之時留給其他人?我們註定要過悲傷痛苦的生活嗎(傳道書2章23節)?但傳道書也為我們提供了盼望——有一個人我們可以在祂那得到滿足。

對那些討上帝喜悅的人(傳道書2章26節)來說,這個地球上易逝而有限的事物可以帶來巨大的喜樂,因為它們是來自無限上帝之手的美好恩賜。我們有理由從吃、喝中找到滿足並從我們的「工作」中得到滿足——無論上帝呼召我們去做什麼和進入怎樣的關係中。我們不是在「捕風」而是在上帝給予我們的人生中找到滿足。

Scott的遺產是他對上帝的完全信靠和依賴。正因為他完全仰賴上帝,才因此被祝福擁有傳道書作者所說的那種「智慧,知識和喜樂」。Scott知道,成就、財產和人生的勝利在永恆的光中都會黯然失色。但是因著他的信心,他能夠全然地去愛他周圍的人並把握住生命中簡單的快樂。他榮耀了上帝並在吃、喝以及工作之中找到了喜樂。你可以怎樣活出相同的人生狀態呢?

問題反思:

 

1.你希望在死後被人們紀念的是什麼?在接下來的兩周里你可以做一件怎樣實際的小事來投資在你的願望上。

 

2.思考一些可以持續幫助你「把握生活中簡單快樂「的事情。你可以怎樣安排出更多的時間來實踐這些呢?

 

點擊鏈接查看原文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我有一個夢想

靈命日糧 : 著手重建

讀經:尼希米記2章11-18節 

夜間,尼希米騎馬巡視耶路撒冷遭到毀壞的情況,看見城牆傾倒毀壞,城門付之一炬,有些地區已成破瓦殘礫,坐騎根本無法前行。尼希米不禁悲從中來,掉頭返回住處。

在向官員報告城內毀壞情況時,他說:「我們所遭的難,……你們都看見了」(尼希米記2章17節)。他也提到,耶路撒冷只剩斷壁殘垣,原先用以護城的城牆都已淪為無用。

但隨後尼希米的話,卻叫原本愁容滿面的百姓精神一振。尼希米告訴他們上帝施恩的手怎樣幫助他,眾人立刻回應:「我們起來建造吧!」(18節)於是,他們著手重建聖城。

耶路撒冷的人民帶著對上帝的信心全力以赴,無視敵方的反對,在尼希米的領導下,僅52天就重建城牆,達成似乎不可能的任務(6章15節)。

想想你自己的情況,你是否也有一些看似困難,但卻 [....]

靈命日糧 : 天造地設

讀經:創世記2章18-24節 

史黛拉說:「我照顧他。他開心,我就開心!」莫洛回答說:「只要她在我身邊,我就開心了。」莫洛與史黛拉結婚79年。最近莫洛被送進護理養老中心,心情落寞不已,於是史黛拉欣然接他回家,親自照顧他。莫洛今年101歲,而史黛拉也有95歲了。雖然史黛拉需要靠助行器才能走動,但她還是樂於照顧她的丈夫,準備莫洛愛吃的食物,但史黛拉卻無法獨自做到,所以她的孫兒及鄰居都會幫助她。

他們互相扶持的生活,正是創世記2章的寫照。上帝說:「那人獨居不好,我要為他造一個配偶幫助他」(18節)。上帝帶到亞當面前的受造物都不適合做亞當的配偶,唯有從亞當的肋骨做成的夏娃,才是他合適的幫手與伴侶(19-24節)。

夏娃是亞當最完美的伴侶,經由他們的結合,上帝制定了婚姻。婚姻並非僅為了讓兩個人能互相幫助 [....]

靈命日糧 : 祂改變了我

讀經: 以西結書18章25-32節 

當經營倫敦最大一間妓院的約翰鋃鐺入獄時,他仍執迷不悟地認為:我是個好人。在獄中,他為了蛋糕跟咖啡的緣故,決定參加監獄開辦的查經班,但沒想到卻被其他獄友臉上的喜樂神情所觸動。當大家唱第一首詩歌時,他就忍不住開始哭泣。接著,他得到一本聖經。聖經中先知以西結的話對他有如當頭棒喝,使他有所改變。他讀到18章27-28節:「惡人若回頭離開所行的惡,行正直與合理的事,……必定存活,不至死亡。」這節經文就像是對他說的一樣,令他猛然醒悟:「我並不是一個好人,我是個罪人,而且我需要悔改。」當他跟牧師一起禱告時,他說:「我找到了耶穌基督,祂改變了我。」

以西結的這段話是上帝的子民被擄至外邦時,先知向他們傳講的話語。雖然他們遠離上帝,上帝還是渴望他們能離棄從前所犯的罪惡,為自己換上「一個新心和新 [....]

靈命日糧 : 團結就是力量

讀經:出埃及記17章8-13節 

一天深夜,塞繆爾·貝卡加牧師(Samuel Baggaga)接到電話,請他立刻趕往一位教會會友的家。當他抵達時,整間房子已陷入火海。孩子們的父親雖然自己被火燒傷,卻仍返回屋裡救他的一個孩子,最後終於從火場救出已經失去意識的女兒。那裡位於烏干達鄉間,醫院遠在十公里之外。當下沒有任何交通工具,貝卡加牧師和這位父親就抱著孩子往醫院直奔。兩人輪流抱著受傷的孩子,當其中一人跑累了,另一人就接手抱過孩子繼續跑。他們同心協力、互相扶持,終於抵達了醫院,父女倆都得到救治,最後也完全康復。

出埃及記17章8-13節裡,上帝也策劃了一場勝仗,其中包括了多人的合作努力。約書亞領軍上戰場作戰,而摩西拿著上帝的杖舉手禱告;摩西雙手發酸時,亞倫和戶珥就在摩西身旁扶著他的左右手,直到太陽西沉,以色列人打 [....]

靈命日糧 : 從上往下看

讀經:以賽亞書48章5-11、17節 

在1970年代,彼得·威爾契(Peter Welch)還是個年輕小伙子時,使用金屬探測器只是他的興趣而已。但從1990年代起,他便領著一群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帶著金屬探測器四處探險。他們曾發現數千種文物,包括刀劍、古代的珠寶和錢幣。他們使用「谷歌地球」這個有衛星影像資料庫的軟體,在英國的農地景觀中分析各種格局和模式,從中看到好幾世紀之前可能存在的道路、建築物和其他的結構。彼得說:「從上往下的角度俯瞰,將會發現一個嶄新的世界。」

在先知以賽亞時代,上帝的子民也需要「從上往下看」。他們因身為上帝的子民感到自豪,但卻不順服祂,也不願棄絕偶像。儘管他們如此悖逆,上帝仍會將他們從巴比倫的綑綁中拯救出來。為什麼呢?因為上帝有不同的看法。上帝說:「我為自己的緣故……我必不將我的榮耀歸給假神 [....]

靈命日糧 : 上帝的事

讀經:彼得前書3章13-18節 

陳偉大部分的同事對基督信仰所知甚少,也不太在乎,但是他們都知道陳偉很在意。在接近復活節的某一天,有位同事偶然提到,他們聽說復活節和逾越節有關,但不知道兩者有何關聯,於是他問陳偉說:「嘿!小陳!你懂這些上帝的事。可以解釋一下什麼是逾越節嗎?」

於是,陳偉向他們解釋,上帝如何拯救以色列人脫離埃及為奴之地。告訴他們上帝降下十災,並在第十災擊殺了埃及人的長子。但那些在門框上塗抹獻祭羔羊血的人家,滅命的天使就會「越過」。後來耶穌在逾越節被釘十字架,親自成為獻祭的羔羊,一勞永逸地代替所有人的罪流血犧牲。在那一瞬間,陳偉突然察覺到:嘿!我正在為主作見證!

使徒彼得也提醒當時的教會,因他們身處在不認識上帝的文化中,所以「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 [....]

靈命日糧 : 歡喜快樂

讀經:詩篇149篇1-5節 

新的學年開始了,14歲的傑克每日下午搭校車回家,都會開心地跳下車,沿著他家的私人車道跳著熱舞。他的母親還拍下他放學後的熱舞短片並和大家分享。傑克跳舞是因為他享受生活,希望自己的每個動作都能傳遞歡樂。有一天,社區裡的兩位清潔隊員也忙裡偷閒,和這個感動別人共舞的少年一起踏步、旋轉和搖擺。這三個人所展現的,是真誠且動人的喜樂所帶來的力量。

撰寫詩篇149篇的詩人告訴我們,持久且完全的喜樂源自上帝。詩人鼓勵上帝的百姓要一起「向耶和華唱新歌」(1節),邀請以色列人一同「因造他的主歡喜」,並且「因他們的王快樂」(2節)。詩人還呼籲我們一起以舞蹈和音樂敬拜祂(1-3節)。為什麼呢?「因為耶和華喜愛祂的百姓,祂要用救恩當作謙卑人的妝飾」(4節)。

深愛我們的天父創造了我們,並維 [....]

傳道書靈修| 當死亡突然降臨(有聲中文)

 

作者:何佩欣,新加坡

翻譯:Abby,中國

有聲播讀:Joya,中國

 

今日讀經:傳道書2章12-17節

「我轉念觀看智慧、狂妄和愚昧。在王以後而來的人還能做什麼呢?也不過行早先所行的就是了。我便看出智慧勝過愚昧,如同光明勝過黑暗。智慧人的眼目光明,愚昧人在黑暗裡行,我卻看明有一件事,這兩等人都必遇見。我就心裡說:「愚昧人所遇見的,我也必遇見,我為何更有智慧呢?」我心裡說:「這也是虛空。」智慧人和愚昧人一樣,永遠無人記念,因為日後都被忘記。可嘆智慧人死亡,與愚昧人無異!我所以恨惡生命,因為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事我都以為煩惱,都是虛空,都是捕風。」

 

我很少會為陌生人哭泣,其中有一次是在兩年前。他比我大四歲,和胃癌鬥爭了整整一年後,剛剛去世。

第一次聽到Nabeel Qureshi這位從前是穆斯林,後跟隨基督的巴基斯坦裔美國基督徒護教家,是在他早逝的兩年前。當時一個朋友向我介紹了他的一本書。當我更多地閱讀和觀看關於他的資料和視頻時,他對福音那不管付出怎樣的代價都堅定不移的承諾深深地鼓舞了我。同時我也感動上帝興起了這樣一個才華橫溢、口齒伶俐的人,為祂到百姓中去,特別是穆斯林群體。

所以得知他沒有康復,30出頭就英年早逝時,我生出了諸多困惑。為什麼是現在,他還那麼年輕,才剛剛成家?為什麼是現在,他的事工正處於巔峰時期?為什麼會是他,這個用激情和信實為福音獻身,成為這一代人傑出榜樣的人?

或許這些與傳道者在看到智慧人與愚昧人遭受同樣的命運(14節)時所產生的困惑相似。在傷口上撒鹽的是,他看見一切事,一切人——智慧人與愚昧人,終將被忘記(16節)。這些嚴酷的現實使傳道人得出結論,他「恨惡生命」(17節)。

我們中的大多數可能都在人生的某個時刻經歷過這種失望。也許我們一直努力過敬虔的生活,卻發現自己正與使人身心衰竭的疾病作鬥爭。或者我們難以接受某位信心巨人的突然死亡。或許,我們真的無法理解,那些漫無目的地揮霍生命的人為什麼看起來能安然無恙地度過人生。

鑒於這些情景,我們自然而然地會思想,追求智慧或善有什麼好處,因為最終,我們都將逝去,且被遺忘。

同時,傳道者也承認智慧是有益處的,甚至說智慧勝過愚昧,如同光明勝過黑暗(13節)。因為在光明中,你可以看到要去的地方,避免危險或陷阱,但在黑暗中,你只要稍不小心就會跌倒(箴言4章18-19節)。

當我們對比那些停下腳步、遵循和運用聖經智慧行事的時候與我們魯莽地處理人際關係和資源的時候,我們可能會同意,前種方式通常幫我們避免令人心痛的後果,並保證我們的安全(箴言3章23-25節)。

那麼,我們該如何理解智慧生活的益處與傳道人好像得出的壓抑結論:既然我們最終都會死,為什麼還要活著(14節)?正如聖經其他部分告訴我們的,我們應該繼續生活,因為生命並非在地球上終結。

也許這正是Nabeel不顧「命運」而堅持下去的原因。儘管他感到身體的痛苦和心裡的悲傷——因為不得不離開他所愛的人,但鋼鐵般的信心使他一直專註在YouTube定期更新播客傳揚耶穌,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因為他知道,一個更大的永恆的獎賞在等著他。

 

問題反思:

 

1.回想一次你使勁全力,但最後所有努力似乎毫無意義的經歷。即使你沒有得到想要的結果,但你在整個過程中體驗到什麼明智行事的好處了嗎?

 

2.當你感到絕望,或在你做到最好還不夠的時候,哪段經文或聖經真理可以提醒你我們為什麼而活?有什麼實用的方法可以幫助你隨時找到這段經文呢?

 

 

點擊鏈接查看原文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我有一個夢想

靈命日糧 : 真謙卑,真偉大

讀經:腓立比書2章1-11節 

隨著美國獨立戰爭因英國出人意表的投降而結束後,許多政客與軍事將領試圖讓喬治.華盛頓將軍成為新的君王。當時,世人都在觀望,想知道當華盛頓掌握了絕對的權力時,是否仍能堅守他開放、自由的理念。但英國國王喬治三世卻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如果華盛頓能抵擋權力的誘惑,返回維吉尼亞州的農莊,華盛頓才算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這位國王知道,拒絕權力的誘惑所體現的偉大,才是真正的崇高與恢宏的象徵。

保羅也瞭解這個真理,並且鼓勵我們追隨基督謙卑的樣式。即使耶穌「本有上帝的形象」,但祂「卻不堅持自己與上帝平等的地位」(腓立比書2章6節,新譯本),反倒放棄自己的權力,變成「奴僕」,並且「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7-8節)。耶穌擁有全部的權力,卻為著愛的緣故放下一切。

不過,上帝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