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靈命日糧 : 月亮的創造者

讀經:耶利米書31章33-37節 

在太空人將阿波羅「鷹號」登月艙降落在月球表面的靜海後,尼爾·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說:「這是一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他是第一個在月球上行走的人。隨後還有其他太空人登上月球,包括「阿波羅計畫」最後一次任務的指令長尤金·塞爾南(Gene Cernan)。他曾說:「我在這裡,而地球就在另一端,充滿了生機、令人讚嘆不已,我覺得地球實在太美,她的存在絕非偶然,一定有一位比你我更大、更有能力的神存在。」這些人身處太空深處以獨特的視角看地球,深切地體會到與浩瀚的宇宙相比,自己是如此渺小。

先知耶利米也認定這位創造和維繫浩瀚宇宙的上帝是無限無量的。這位創造萬物的偉大上帝應許要顯明祂自己,賜下慈愛、饒恕和盼望給祂的百姓(耶利米書31章33-34節)。耶利米確信上 [....]

靈命日糧 : 多而又多

讀經:路加福音6章32–38節 

某天在加油站,黛西遇到一位忘了帶銀行卡出門的女士。這女士因帶著小嬰孩不方便,只好請求路過的人幫助。雖然當時黛西失業,但她仍花了15美元幫這個陌生人的車子加油。幾天後,黛西回到家,看見家門前有個裝著玩具及禮品的禮籃。原來是那位女士的一些朋友回報黛西的善行,將她付出的15美元化為一份祝福,讓黛西與她的家人有個難忘的聖誕節。

這溫馨的故事印證了耶穌所說的話:「你們要給人,就必有給你們的,並且用十足的升斗,連搖帶按,上尖下流地倒在你們懷裡;因為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路加福音6章38節)

這番話可能會讓人專注在付出後所得到的賞賜,但若是這樣可能就錯失了焦點。事實上,耶穌在說這話之前還說:「你們倒要愛仇敵,也要善待他們,並要借給人不指望償還,你們 [....]

靈命日糧 : 為何是我?

讀經:約伯記7章17-21節 

有一本談論機率的書提到,每一百萬人中就有一人會被閃電擊中;每兩萬五千人中就有一人會因面對巨大的打擊或損失,而患上「心碎症候群」。書中每一頁都在論述成堆的各種不同機率問題,但卻無法回答:「若我們就是不幸的那一個該怎麼辦?」

約伯的遭遇推翻了一切的機率概論。上帝提到約伯時這麼說:「地上再沒有人像他完全正直,敬畏上帝,遠離惡事」(約伯記1章8節)。然而,約伯卻被選中,遭受了一連串在機率上看似不可能連續發生的災難。在世上的所有人中,約伯有理由要求一個答案。當我們閱讀約伯記時,不難發現,約伯在苦難中一直想要瞭解:「為什麼是我?」

從約伯的經歷,我們看到面對難以解釋的痛苦與災禍的一種回應方式。藉著描述良善與仁慈的約伯所受的痛苦與疑惑(25章),我們明白為何種什麼會收什麼的原 [....]

靈命日糧 : 比蜜更甜

讀經:箴言16章1–2、21–24節 

演講者正談論敏感的種族問題,但他仍然冷靜從容。站在有大批觀眾圍繞的講台上,他大膽地發言,但言詞優雅、謙遜、和善,甚至帶著幽默。很快地,情緒緊繃的觀眾們明顯地放鬆下來,和演講者一起探討他們所遇見的困境:該如何以冷靜的態度和言詞,去解決他們所面對的棘手問題。換言之,要如何以柔和的方式面對尖銳的課題。

所羅門王也給我們這樣的建議:「良言如同蜂房,使心覺甘甜,使骨得醫治」(箴言16章24節)。如此一來,「智慧人的心⋯⋯使自己口中的話增加說服力」(23節,新譯本)。

為什麼像所羅門這樣有權力的君王要花時間談論人們該如何說話呢?因為話語具有拆毀的能力。在所羅門王的時代,各國的君王仰賴報信者帶來關於他們國家的資訊,因此冷靜且可信賴的報信者相當受人重視。他們會使用謹慎與適當的言 [....]

傳道書靈修| 是什麼讓你失望?(有聲中文)

 

作者:Charmain Sim,馬來西亞
翻譯:Joy,中國
有聲播讀:楊瀾,中國

今日讀經:傳道書1章12-18節

我傳道者,在耶路撒冷做過以色列的王。我專心用智慧尋求查究天下所做的一切事,乃知神叫世人所經練的,是極重的勞苦。我見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事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彎曲的不能變直,缺少的不能足數。我心裡議論說:「我得了大智慧,勝過我以前在耶路撒冷的眾人,而且我心中多經歷智慧和知識的事。」我又專心察明智慧、狂妄和愚昧,乃知這也是捕風。因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煩,加增知識的就加增憂傷。

最近, 我在Netflix上看了紀錄片《我們的星球(Our Planet)》。這是一部畫面非常美的紀錄片。然而,其中有一個場景是關於海象很大程度上由於氣候變化死亡的。這直擊我們如今所面臨的環境問題,看得我濕了眼眶。我只能請求上帝原諒我們把祂所創造的一切管理得一團糟。

我接觸過許多關於環境問題和提出各種解決方案的文章和節目。但不管是塑料,肉類,稀土開採,甚至牛油果分布的問題,都沒有一招見效的方案。現代生活的一切對環境幾乎都有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試圖拯救地球似乎毫無意義。

在這個問題上想太多,真的很快令人沮喪。

傳道書的作者發現自己處於類似的境地。在傳道書1章12-18節中,他描述了他對「日光之下」萬物的研究, 他從中尋求智慧,希望能用來理解一切。

最後,他不得不說:「因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煩,加增知識的就加增憂傷」(18節)。在得到那麼多知識和智慧後,他表現出來的竟然只有悲傷。

為什麼?

線索在第15節,「彎曲的不能變直,缺少的不能足數。」簡單地說,由於犯罪,我們生活在一個系統破碎的短暫世界裡,我們的問題都只有不完整的答案,這樣就導致了更多的問題,再繼續如此循環。因此,結論是沮喪和悲傷並不奇怪。

很多時候,即使我們有解決問題的良好意願,這種情況還是會發生,因為我們沒有向擁有全部答案的那一位尋求智慧。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我們的努力只會換來失敗和悲傷。

但正如我們在傳道書的最後結論中以及在聖經的其他部分,如箴言書9章10節和雅各書1章5節所看到的,追求知識和智慧是有很大價值的。那就是 ,當我們向上帝並為服事祂而尋求智慧的時候。

用這種方法,追求智慧不會導致絕望,而是讓我們健康地理解我們所能做的,以及我們無能為力的。將那些我們無法控制的事情交託給上帝,信靠祂,相信只有祂可以做到。我們之所以能夠做到這點,是因為上帝已經承諾要重新將一切調整好——這是基督的死和復活所帶來的承諾。因此,我們可以欣然期盼這個最終解決方案(羅馬書8章19-21節)。

那麼,實際操作起來,向上帝尋求知識和智慧是什麼樣子的呢?在環境問題上,這意味著在我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有智慧地使用和打理我照顧範圍內的創造物。例如,我可以繼續閱讀這些問題,同時做出簡單但知情的選擇,比如使用可生物降解的嬰兒濕巾和不使用塑料餐具。至於那些不能在一夜之間改變的事,我把它們放在禱告中託付給祂。

讓我們為如今可以獲得的一切知識感謝上帝。但我們也要記住,知識和世俗的智慧並不是所有。上帝才是真正的一切。在這個真理上,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包括對智慧的追求和運用,都應該與祂一起進行。

問題反思:

 

1. 有什麼跡象表明,你可能在上帝以外追求智慧或知識呢?

2.想一想,有沒有哪些時候,知識反倒給你帶來了負擔?有什麼事情是超出你的控制範圍,需要交託給上帝的嗎?你能做些什麼來尊榮上帝?

 

 

 

點擊鏈接查看原文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榮耀的身體

靈命日糧 : 紀念

讀經:約翰福音15章9-17節 

每年5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一是美國「陣亡將士紀念日」。每年的這一天,我總是會想起許多退役軍人,尤其是我的父親和好幾個叔叔,他們都是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的軍人。雖然他們僥倖歸來,但在這場戰爭中,卻有成千上萬的家庭痛失為國家效力的親人。然而,每當被問及時,我父親和那時代多數的軍人都會表示,他們願意犧牲性命來保護自己的親人,並為他們認為正確的事情而戰。

每當有人為國捐軀時,人們常會在其喪禮上朗讀約翰福音15章13節:「人為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大的。」以此來尊崇逝者的犧牲。但這節經文的背景是什麼呢?

當耶穌在最後的晚餐中向門徒講這些話時,已臨近受難的時刻。事實上,十二個門徒當中的猶大已經離開準備出賣祂了(13章18-30節)。基督雖然知道這一切,但仍選擇為祂的朋友, [....]

靈命日糧 : 交誼桌

讀經:使徒行傳2章42-47節 

孤單會嚴重威脅我們的身心健康,使人沉溺於社交媒體,或導致不良的飲食習慣等等。英國一項研究顯示,將近三分之二的人(不論年齡或性別)都會在某些時候感到孤單。因此,英國某間超級市場就在店內的咖啡廳設立「交誼桌」,以促進人與人之間的聯繫。若有人需要人際互動,只需坐到桌前加入其他人,或表示希望加入對話就可以與人交談。當他們與人談話時,便會覺得自己與人產生聯繫,融入了群體。

初代教會的會眾也看重彼此間的聯繫,如果沒有彼此扶持,他們可能會在實踐信仰的路上感到非常孤單,因為當時人們對基督信仰並不熟悉。所以信徒們不僅「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明白如何跟隨耶穌,他們也「天天同心合意恆切地在殿裡,且在家中擘餅」,彼此鼓勵和相交(使徒行傳2章42、46節)。

我們都需要與人聯繫,這是上帝 [....]

靈命日糧 : 光之守護者

讀經:約翰福音8章12-16節 

人們稱他們為「光之守護者」。

在美國北卡州的哈特拉斯島上有一座燈塔,那裡有一個紀念碑,紀念自1803年以來,在那裡看守燈塔的諸多守護者。原有的燈塔已經被往內移,因為海岸線被侵蝕危及燈塔的地基。人們就把那些燈塔守護者的名字刻在原有燈塔的基石上,並設置成一個圓形劇場的形狀,面向燈塔的新基址。正如告示牌所介紹的一樣,現今遊客們也可以追隨歷史上守護者的腳蹤「看守」燈塔。

耶穌是眾光之源,祂說:「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裡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約翰福音8章12節)。無論誰這麼說都難免被視為激進分子,但耶穌這樣說是要肯定祂與天父的關係。天父不僅差派耶穌來到世上,更是創造光和生命的主宰。

當我們接受耶穌的救恩並遵行祂的教導時,就恢復了與上帝的關係,祂亦 [....]

靈命日糧 : 在上帝面前哀哭

讀經:耶利米哀歌3章49-66節 

去年夏天,一隻被人們命名為塔勒闊的虎鯨媽媽,成功地產下幼鯨寶寶。虎鯨族群正瀕臨滅絕,塔勒闊的新生兒是這些受保護的虎鯨族群的新希望。然而,小虎鯨卻存活不到1個小時就夭折了。世界各地許多的人都從一段紀錄片看到令人傷痛的一幕,塔勒闊推動那死去的小虎鯨,在寒冷刺骨的太平洋海水中,整整游了17天,最終才放開牠的虎鯨寶寶。

有些時候,基督徒也不知道如何面對悲傷。我們或許會擔心自己的悲傷,會被人看為失去盼望。然而,聖經記載許多人都曾在悲痛中向上帝呼求。哀哭和盼望同樣都反映出對上帝的信心。

耶利米哀歌收錄了五首抒情詩,表達上帝子民失去家園的傷痛。他們被敵人追捕,近乎死亡(3章52-54節),便哀哭呼求上帝伸張正義(64節)。他們向上帝哭求,並非因為失去盼望,而是堅信上帝正在傾聽 [....]

靈命日糧 : 刀刃天使

讀經:以賽亞書2章1-4節 

當英國各地刀械犯罪案不斷攀升時,英國鐵器中心便提出一項方案。該中心與警察部隊合作,他們打造了兩百個收集箱放置在全國各地,藉此鼓勵罪犯放下刀械。有10萬把刀子被匿名的罪犯繳出,有些刀刃上還存留著血跡。這些刀具後來被交給藝術家阿爾菲.布拉德利(Alfie Bradley),他把刀刃磨鈍,並在某些刀子上刻寫年輕受害者的名字,還附上前罪犯們所寫的悔過書。阿爾菲將10萬件刀器焊接在一起,創造出《刀刃天使》,一個約8公尺高的天使雕像,有著閃閃發亮的鋼鐵翅膀。

我佇立在《刀刃天使》前,不禁想到有多少的傷口因著這個作品而得以避免。這也讓我想起,以賽亞提到新天新地的異象(以賽亞書65章17節)。那裡沒有嬰兒會數日夭亡(20節),他們也不會成長在讓人犯罪的貧窮環境(22-23節)。刀械犯罪於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