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天下之憂

那天,我深深傷害了我丈夫……

the-time-i-hurt-my-husband-deeply

作者:Clare H,新加坡
翻譯:孔曉慧 ,中國

幾天前的一個晚上,我和丈夫發生了激烈的爭吵。在爭吵的過程當中,我很驕傲地不願意承認自己也有錯。因此,他深深地被我傷害了,淋浴完后直接就上床睡覺。這是我們在一起六年以來他第一次這麼做——沒有先把矛盾解決就去睡了。

說實話,我那天晚上淋浴時,有很多不好的想法浮現在腦海中。那些想法讓我相信自己是對的,並沒有任何錯。事實上,這種自義的想法甚至還讓我確信丈夫是錯的,並且認為當他向我道歉時,我理應原諒他——因為基督徒就應該這麼做。

但是當我淋浴完,看到他已經睡了,我最初想要原諒他的想法立刻消失得無影無蹤。我內心充滿了憤怒。「他怎麼能沒有跟我講話就去睡了呢?」我心裡想。「他不再在乎我們之間的關係了嗎?」當我在做着睡前例行要做的事——吹乾頭髮、關上窗戶時,我腦子裡仍充滿了他所犯的所有過錯。

我關上燈,坐在床上,轉向丈夫並看着他。突然,一陣憂傷襲來。第一次,我意識到我傷害了他。我到底向這個上帝為我選擇並透過他來祝福我的人做了些什麼?那個被上帝呼召要成為敬虔的妻子的我去哪裡了?

於是我開始禱告,祈求上帝除去我的驕傲和自義,並看清自己的過犯。而且我也讓祂來指引我遠離所有罪惡的思想和意念,好讓我能更多活出基督的樣式。

當我第二天醒來時,我的丈夫仍不願跟我說話。這也是我們相處這麼久以來第一次發生的事。我很努力地想要化解我們之間的矛盾。然而當我成功讓他願意開口對我說話時,我意識到了他被我傷得有多重。為此我再沒有任何理由認為自己是對的。

我不知道我還能做些什麼,而且感到很絕望。於是就做了唯一能想到的事,就是問他能否和我一起禱告。他的禱告很短,看得出來他因為爭吵而感到筋疲力盡。輪到我禱告時,我在上帝面前承認我的過失,並求祂改變我,讓我能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感謝上帝,因為祂是信實的,是仁慈的。在我禱告之後,祂立即使我丈夫對我的態度有了緩和,在他去上班之前我們還深深地擁抱了彼此。再一次看到他那可愛的笑容和充滿愛意的眼神,讓我感到無比寬慰。

他上班后,我開始反思這發生的一切。我意識到,在這樣的情況下,禱告是正確且有效的方式。然而有效的禱告並不是指我們讓上帝改變狀況或改變對方,而是願意來到上帝的面前,承認自己的過犯。

不止如此,我們也需要為彼此代禱,彼此認罪,使我們得醫治。(雅各書5章16節)

我知道我有時仍會犯錯。但我也明白了,當我犯罪時,我的第一反應應當是來到上帝或他人面前承認自己的過犯。因為約翰一書1章9-10節說,「我們若認自己的罪,上帝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凈我們一切的不義。 我們若說自己沒有犯過罪,便是以上帝為說謊的,他的道也不在我們心裡了。」

這是我寫過最難寫的一篇文章。畢竟,要將自己的罪白紙黑字地保存下來告訴別人是不光彩的。但更不光彩的是,我們不把唯有上帝配得的榮耀歸給祂。既然上帝讓我有機會分享我的經歷,那麼希望這文章能在你處理各種關係時——無論是跟父母、孩子、朋友還是同事的相處中,都能給你帶去鼓勵。願一切的榮耀都歸給上帝。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天下之憂)

當我認定的我,遇上祂預定的我

camera-1447349_640

作者:何怡君, 台灣

我們這輩的教育裡,相較於前幾輩,越發重視個人的興趣、專長,強調要建立自我品牌,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於是,各類社群網站——像是臉書(Facebook),就成了每個人最好的一本自我「推薦書」。我身邊有不少認識的朋友都在臉書上辦了兩個帳號,一個帳號專門經營給外人看,另一個只給知心好友看。此外,為了滿足想讓自己「看起來」很獨特的渴望,市面上各類「有特色」的文創產品熱賣,無論是什麼樣的商品只要沾點文創氣息,就能哄抬身價。

而我身為這世代的一份子,自然也逃離不了那想建立獨特自我的期待。一旦得到一個夢想、一種形象,就形影不離,緊抓不放,我即是它,它即是我。

我認定的我

大學時期的我念的是外交系。大三時,由於身边的朋友認為以我那活潑的個性,可以試試當時正在招募新人的校園記者工作。於是我就去面試,之後也順利的被選上了。

我一接觸記者這份工作就一拍即合,自此開啟一條嶄新的路。採訪和寫稿時總是有難以言喻的喜樂,是過去做任何事都沒經歷過的感受。而我也發覺自己許多的恩賜都能透過記者這份工作而有所發揮,像是從小就愛寫作、愛聊天、喜歡多變的生活、能夠展現在行文間的創意發想都是當記者能發揮之處,並且我也從中得到了不少的肯定。因此,我便認定了這就是我,這就是上帝要我所做的。

後來經過禱告,我也順利考上了一間理想中的新聞研究所。因著耶利米書15篇19節是我的呼召經文:「耶和華如此說:“你若歸回,我就將你再帶來,使你站在我面前。你若將寶貴的和下賤的分別出來,你就可以當做我的口。他們必歸向你,你卻不可歸向他們。」所以我很期待畢業後,能運用所學所長,與主同心,一同關懷社會、愛世人。而我理想中的記者工作,就是要能關懷社會、能採訪、能寫稿。

然而畢業後,擺在眼前的工作選項不是不符合這三樣條件,就是自己的能力還難以勝任,以至於一直無法找到理想中的記者工作。失去實踐夢想的機會,我頓時陷入困境,感到自己失去了五年以來所建立的自我形象,以及失去自認為如此獨特的自己。我擔心身旁志同道合的朋友會如何看待我,更擔心自己原本規畫好的方向該何去何從。

找工作期間,我雖持續的禱告尋求,但有時仍會懷疑及埋怨上帝,難道信靠祂,就是要放棄夢想,放棄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自我特色嗎?難道過去我以為的祂的帶領,都是一場美麗的誤會?

祂預定的我

然而面對我一切的躁動、不安,上帝用一句經文回應我,即詩篇16篇5節:「耶和華是我的產業,是我杯中的份,我所得的你為我持守。」這讓我漸漸明白,原來不是要先當上記者,我才能為主所用。因為不論我往何處去,我的產業是耶和華,若是每個腳步跟隨著祂,我一切所得的,祂都會為我持守。

我雖仍不清楚該往何處去,也很軟弱,但我仍願深信只要是祂帶領的,就是最好、最適合我的。於是我慢慢學著放下「己」,放下所建立的自我形象,不再執著於找到自己理想中的工作,再次由祂掌舵,轉換航道,祂就引領我走向祂早已為我預備好的道路。

找工作的一個月中,我挑出幾個想從事的媒體行業,並面試了兩份工作。第一個面試時被詢問若是採訪議題與信仰衝突時,我會如何撰稿?當時的我回答會謹守信仰,然後就被謝絕了。第二個則是因著隔週日需值班不能守主日,以及我的交通能力不符合條件的原因之下,也被回絕。當時的我雖沮喪,但也很快明白主在透過這直接了當的方式,來保守我不走偏了路。

後來我再次思想當初的呼召經文,決定先退一步,暫時把原本設立的三個條件中的「能採訪」放下,開始尋找社福單位的文字工作,鎖定與我過去曾關懷的原住民族群或是身心障礙者議題相關的單位。

作出這決定後,我就向心路基金會投出履歷。這個基金會是個關懷心智障礙者的社福單位,它在我投出履歷後半小時內就通知我面試時間。面試後,我很快便被通知錄取,然後在一週後開始上班。

如今,我在這間基金會工作近半年,擔任行銷企劃專員,除了能發揮我原本所長——能夠寫各式各樣的文案、出門採訪、創意發想如何經營品牌形象之外,還有機會接觸行銷企劃,學習新事物。這讓我親眼見證了上帝過去的帶領並沒有失誤,一切的豐盛美好超乎所求所想。

經歷過這一遭,我學會了當留心數算主的恩典與引領,別急著自己先下定語,自己認定了自己。在還沒走到終點前,我要做的就是一路跟隨、一路委身,期待在每個階段,都遇上祂所預定的我。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天下之憂)

面對疾病時,我們該怎麼辦?

how-should-we-respond-to-illness

作者:Julia Lee,新加坡
翻譯:奇奇,中國

作為一名醫療社工,我的工作是幫助那些飽受生理和心理疾病折磨的人。因着工作,我也見過許多病人和他們的家屬因為疾病而陷入困境。以下是一些案例:

有個年輕人因為神經嚴重受損而無法工作,並接受了多年的治療也不見好轉。由於他的陣發性疼痛幾乎每天都會發作好幾次,因此他大部分的時間都要待在家裡。他的家人,不僅要為他的醫療費承受巨大的經濟壓力,還要照顧他的身體和情緒,以及想辦法處理他的抑鬱症。

一個患有精神障礙的中年婦女經常向她的孩子大發脾氣,在家中情緒非常不穩定,甚至還妄想出她的丈夫是個有暴力行為的人。一開始她非常配合治療,但卻一直無法接受自己是一個精神異常患者。所以她拒絕服用醫生開的葯,這也成了她們一家每天都要面對的難題,並且使得她和家人的關係持續緊繃。

隨着病情進一步的惡化,一個患有難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男人,他的認知能力開始減退。由於他的家人無法在家照顧他,所以他大部分側時間都住在療養院里。近些年,他的家人不再來探訪他,甚至現在已經音訊全無。然而,他在療養院里始終保持着樂觀的心態並且非常樂於助人。

一個上了年紀的婦人需要依靠輪椅活動。在摔倒好幾次並且摔斷了幾處骨頭后,她開始害怕出門。她平時只有家政傭工跟她一起住。雖然她有孩子、孫子,甚至曾孫,但他們幾乎從不過問她的生活。因此她只能打電話給朋友和志願者們聊天,或者看電視來聊以慰藉。

這些真實的案例讓我不由得想,聖經時代的人們是如何面對生理和心理上的疾病。其中,約伯就是一位經歷過諸多病痛,飽受折磨的聖經人物。當他在痛苦中呼求時,他的朋友們給了他一些糟糕的建議,結果導致約伯差點因為他的苦難而埋怨上帝。然而,最終他意識到上帝才是給了他生命中一切的那一位。因此他選擇繼續敬拜讚美祂。最後,上帝也祝福了他,給了他更多的家人和財富,比之前有的還要多。

在聖經新約當中,我們也讀到有人患有身體和精神上的疾病,比如瞎眼的,瘸腿的,以及大麻風病人。這些人都飽受社會的歧視。但有意思的是,他們為何以及如何患病從來都不是重點——上帝的榮耀和最高主權才是。在那個出生就瞎眼的人的事上,主耶穌說,他生來這樣是為了「要在他身上顯出上帝的作為來。」(約翰福音9章3節)

如今,我們有幸能夠聽見和明白上帝的教導,知道為什麼有些人會受疾病折磨以及他們的痛苦會怎麼告終。然而,當我們自己或身邊親近的人身患疾病時,卻很難去接受和理解這一點。而許多人也總是很努力地想要去弄明白自己所患上的疾病,並且為自己要在病痛中忍受多久以及今後的生活會怎樣而憂心忡忡。

與我的病人和他們的家人一同經歷困境使我認識到最重要的是:我們該以什麼樣的態度來應對疾病並努力使疾病變得有意義。而病人對於疾病的反應能夠決定情況是否會好轉。

作為基督徒,面對疾病時我們的回應是轉向上帝,把我們的希望完全放在祂身上。也許我們並不會立即得到醫治,甚至很有可能根本得不到醫治,但是正如約伯一樣,我們要始終信靠祂。因為祂是愛我們的上帝,所以祂必會給我們力量讓我們得以走過苦難!而且在這條路上的每一步祂都會與我們同行。

在約伯的故事中,最引人注目的並不是他最終得到了醫治和恢復,而是無論他遭遇了多大的痛苦,他仍然能夠不住的讚美上帝。他在苦難和悲痛中仍能夠保持對上帝的信心,才是他最大的見證。因為當我們保持對上帝的信心時,就是在榮耀祂!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天下之憂)

自拍死:我們究竟在社交網絡中尋求什麼?

selfie-2

作者:Sandy Zhuang,中國

自拍死就是指在自拍過程中意外死亡,包括從高處跌落,被火車撞到、與動物拍照時遭到動物襲擊,甚至是用手槍自拍時走火……根據數據分析網站Priceonomics,自2014年至2016年1月,全球已經至少有49人死於自拍相關事故。對此現象,俄羅斯政府公布了《安全自拍指南》,全球範圍內的迪士尼樂園以及其他多處旅遊景點也都發布了禁止使用自拍桿(No Selfie Sticks)的警示牌,可見自拍發生意外的情況相當普遍。令人尤為難過的是,死亡事故中大部分都是年輕人。這個年齡的人,可能是大學生,也可能是剛開始工作富有活力的青年,人生的精彩才剛開始呈現,卻因為自拍時不慎,留下無法挽回的遺憾。這不禁讓我反思社交網絡對於我們生活的影響——為什麼那麼多人如此熱衷於網絡社交?我們究竟在尋求什麼?

可能如某些評論所說,自拍冒險圖片是在「炫」,讓別人羨慕自己的生活多麼不同尋常。然而,即便搏得了眾多的點贊和推崇,成為「網紅」之後真的快樂嗎?從澳洲18歲網紅Essena宣布退出網紅圈開始,我不時看到關於「網紅有多孤獨」的報道。他們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網絡世界中打造「完美」的形象——比如Essena曾為拍一張照片而空腹好幾天,現實生活中卻不一定有朋友能提供真正的情感支持。而且,正是因為在網絡上打造出來的形象完美光鮮,網紅反而比其他人更難以面對現實生活中真實的自己。

也許我們並不那麼熱衷於自拍,但社交網絡里的個人「空間」、「相冊」還是以自己的生活為主;雖然我們不是「網紅」,但也難免因為得不到別人的關注而煩惱失落。當我反思自己究竟在網絡社交中尋求什麼,又為什麼煩惱時,我發現了自己生命中的兩個問題。

第一,我試圖用網絡上的“關注”替代現實中的生命連接。因為網絡的便捷,我可以同時關注幾十個甚至上百個朋友的更新,當然也會期待得到很多人的回應。但這種類似「快餐」的「便捷」交友方式,並不能讓我們深入地了解一個人;彼此之間隻言片語的談話或留言,卻呈現出「我們每天在一起,隨時有人陪伴」的假象。但聖經和生活中的經歷都告訴我,關係是需要花很多努力去經營的,而彼此接納、彼此包容更是需要花費時日去操練。與網絡社交相反的是,在一個真正了解我、接納我的朋友面前,我不用擔心自己會被誤會、定罪或嘲笑,我可以很真實地敞開心扉,尋求她/他的鼓勵和建議。而這樣的朋友所給我的安慰和力量,是多少「點贊」都無法替代的。

第二,我太依賴別人的肯定和讚賞來尋獲自我價值。當我們越找不到有意義的事情做,就越沉迷於網絡世界里;越是無法肯定自己,就越是依賴別人的讚賞。美國猶太裔作家貝克(Ernest Becker)曾這樣描述過人們對愛情的過度推崇:「我們想要擺脫我們的無價值感,我們想要證明、知道我們的存在不是徒然的,我們想要得到的是救贖——不折不扣的救贖」。不單是愛情,凡是我們希望通過別人來擺脫失敗感、空虛感,或獲得價值的肯定時,我們的尋求就走錯了方向。然而當我們選擇在上帝那裡尋求價值和意義時就會明白,我們的受造是承載着上帝的「形象」(創世記1章26節),這是多麼奇妙可畏的事情。不止如此,因着上帝愛我們,所以祂也賜下獨生子耶穌基督成為我們的救贖。這讓我們知道平凡的世人在祂眼中是多麼寶貴。當我明白並認定我的價值是上帝所賦予時,就可以坦然接受別人的讚賞或批評,而不是對此依賴或煩惱。

無論是在網絡社交中還是真實生活中,我們都在尋求與別人及上帝的連接。然而網絡上的交流雖可以暫時給我們帶來鼓勵和快樂,卻無法滿足我們內心深處真正的渴望,也就是那唯有上帝才能賜予我們,並超越我們所求所想的滿足。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天下之憂)

當我失業時上帝在哪裡?

where-is-god-when-we-lose-our-jobs

作者:Gerald Tan,新加坡
翻譯:詹啟聖,台灣

我的工作是幫助他人仲介工作。藉由這份工作,我發現到許多人在找工作的過程中都會面對到各種不同的挑戰。最常見的挑戰包括:雇主持續的回絕,工作技能的錯置,以及缺乏團隊合作技巧。

今年,我的國家面臨着經濟成長遲緩的情况,許多企業也因為獲利遽降或債務累累而倒閉。當然這也就造成許多人失去工作,以至於我經歷到前所未有的大量被裁員個案到我們公司來尋求求職的幫助。

我發覺當人失去他們的工作時,影響他們的不僅僅是經濟層面,而是經常連帶會讓他們感覺失去生命的目標、個人的身份、乃至於社會地位。

就以我的一位客戶彼得(化名)為例好了。數十年來,彼得一直都在跨國企業的區域供應鏈工作。每個月五位數的收入讓他可以撫養兩個青少年兒子、他的家庭主婦妻子、以及高齡的母親。另外,彼得還是一位基督徒,並且都會固定與家人去教會。但不幸的是,在他原本服務的公司2016年被另一家公司併購後不久,他被裁員了。突然之間,他穩定的收入來源中斷了。儘管他後來一直都有努力求職,但仍然沒有找到。

因此,一向開朗的彼得慢慢變成一個憂鬱、深居簡出的人。他經常抱怨他的前雇主,並且總是責怪政府沒能讓他有工作機會。他甚至抱怨那些想幫助他的朋友,與家人的關係也迅速惡化。最後,他患上了憂鬱症——失去工作完全摧毀了這個人。

彼得的遭遇提醒了我當年以色列人的處境。在耶利米書中,我們讀到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及他的大軍侵襲以色列。這是上帝對悖逆的以色列人的嚴厲懲罰。因此,以色列人失去一切,也失去上帝原本祝福賜給他們的土地。他們被巴比倫人遷移到異地之後,只能終日悲嘆,希望能夠重回故土。

然而上帝聽見了以色列人的禱告,並對他們顯現慈愛。透過先知耶利米,上帝承諾將會解救他們,只是要先等待70年。同時,祂也教導以色列人要重新信靠祂,禱告並且在他們寄居為奴之地生養昌盛(耶利米書29章)。

雖然以色列人遭受到的困苦與我們現今不同,但對於我們面對生命中無預期的低潮卻是一個很好的提醒——遇到困難時,我們的第一個反應是抱怨上帝,就如同以色列人一樣嗎?

當面對困難時,我們很容易就會失去盼望,責怪上帝,抱怨所有人、事、物。當我們專注在我們自己的問題時,我們就很容易削弱上帝在我們生命中的主權。在面臨試煉的時候我們會將問題給無限放大,而且還容許這些試煉將我們的生命搞得天翻地覆。但上帝其實早已一次又一次顯示,祂對祂的子民永遠信實。所以與其專注於我們生命中的難處及掙扎,我們更應該定睛於上帝,相信祂那至高的權能及計畫。

另一位基督徒客戶約翰(化名),也遭遇到和彼得類似的景況。在從事物流業超過30年之後,2015年他被裁員了。如同彼得一樣,他也有未成年子女、太太也是家庭主婦。但約翰與彼得不同的是他在面對這個情況時的反應。在辛苦的求職過程中,約翰始終相信上帝。即使一次次被拒絕,他仍然對上帝保持信心保持盼望,並且更努力的祈禱。他也願意接受他人的幫助,在失業的十個月期間一直保持信心以及正面的態度。最終,工作機會出現了。約翰現在成了多家私人訓練學校的訓練員。

所以,對於失去工作,財務上出現困難的朋友,讓我們繼續堅信和尋求上帝,相信不論要花費多久的時間,祂總是會支持我們,帶領及幫助我們重新開始回到正常。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天下之憂)

若你的鄰舍是妓女……

amsterdam-1170390_1280

作者:希の夢,馬來西亞

無論是在電影或現實生活中,我相信可能大多數人對以下的情形並不陌生:晚上,在黑暗的巷子口有幾位穿着火辣的女子向路人拋媚眼,有的甚至主動去搭訕並試着和潛在顧客討價還價。她們就是所謂的性工作者,更廣泛的稱呼是妓女。

妓女是一種以提供陪伴及娛樂來滿足客人精神上或肉體上的慾望為主的行業。根據歷史記載,娼妓最早流行於古巴比倫的宗教儀式,在神廟貢獻自己的貞操以示對神明的虔誠。隨着歷史的演變,妓女已從神廟走出,進入到各個巷口、歡樂場所等,甚至透過網絡來進行性交易。然而,在某些地方從事性工作是合法的,比如位於阿姆斯特丹的紅燈區。若不是親眼看見,我不能想象她們真的猶如人體服裝展示架一樣地站在店面的玻璃櫥窗前讓路過的遊客觀看以及讓客戶盡情挑選的神情儀態。

如今,性工作者更分為很多種,比如男妓(牛郎)、三性公關(人妖)、雛妓(未成年)等。唯一不變的是,她們的地位仍然備受歧視與爭議。那為什麼還是有好多人會從事這一行業?有的人可能是出於貪婪想賺快錢;有的是被生計所逼不得不「下海」;被以暴力或手段逼良為娼的也不計其數。不論她們是出於自願還是被強迫,她們的存在可歸於一個原因:人慾望的需求。若沒有實在的「客戶」,或許就不會有這個行業的出現。雖然許多國家的政府極力地杜絕這色情行業,可是召妓的惡俗文化早已滲透在各個角落裡。「所欲的成就,心覺甘甜;遠離惡事,為愚昧人所憎惡。」(箴言13章19節),這世代的人常常禁不住誘惑,只為了享受一時的快感,無視了對家庭忠誠的重要性,更不顧會否染上性病或導致身敗名裂的風險。

聖經告訴我們,「這世界和其上的情慾都要過去,唯獨遵行上帝旨意的,是永遠常存。」(約翰一書2章17節)身為基督徒的我們當要保守自己的心,勝過保守一切,以免自己也墜入這個陷阱里。因為哥林多前書6章18節已經很明確告訴我們,「你們要逃避淫行。人所犯的,無論什麼罪,都在身子以外;唯有行淫的,是得罪自己的身子。」

那麼,我們該如何看待這個群體呢?她們若是你的鄰舍,你會怎麼做?我們能夠愛她們嗎?路加福音10章27節說,「你要盡心、盡性、儘力、盡意愛主你的上帝,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她們也是耶穌所愛的一群人,可是說得容易,做到難啊!然而上帝很清楚知道這一點,所以才會要我們先學習愛祂,再來愛人。

聖經約書亞記中記載道,在耶利哥城,有一名叫喇合的妓女因靠着信心幫助了以色列的探子,而得以全家被保護,後來也成了基督耶穌的先祖。一位從事賣淫的婦人,因着蒙恩,變成一位尊敬的已婚婦女。以世人的眼光來看,她不配這份榮譽。但是,上帝卻藉著她來告訴我們:祂不看人的背景,祂看的是你的信心。這就是因信稱義的真理。或許她們心中早已充滿無奈、痛苦和絕望,就像喇合一樣,渴望被拯救,渴慕得到生命的水和永恆的盼望。因此,我們不應該忽視她們,不去關懷這群有需要的人;然而我們也不能夠單憑己力去幫助她們,免得自己入了迷惑。

那麼,我們該怎麼做?我們可以為她們禱告,因為「正直人祈禱為他所喜悅」(箴言15章8節)。我們可以祈求上帝幫助她們脫離淫行,也幫助我們能以上帝的慈愛待她們。我們該逃避、厭惡的是她們所行的「罪」,而不是她們的「人」。

猶記前年的畢業旅途中,我在巴士上碰到三個引人注意的女子。她們的穿着清涼,且不斷啜泣,其中一個的臉被打得淤血淤青,站都站不穩。因此她們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她們是從事不道德行業之人。過不久,她們用不流利的英語問我可否藉手機給她們打個電話。隨行的朋友勸我不要借,而我也擔心她們拿到手機後會乘我不注意時跑掉。可是,當下心中卻有感動驅使我把手機借給她們。最後,她們並沒有跑掉,而是把手機還給我並微笑地和我道謝。臨走前,我把數十塊馬幣給身無分文的她們。她們流着淚,一邊用泰式手勢,一邊用英語說謝謝的畫面仍歷歷在目。這段經歷提醒了我,無論她們是什麼身份,她們也是我應該幫助的鄰舍。

她們心中的苦,是我們無法想象的。若不知道如何為她們禱告,就先從了解她們的背景開始吧。我相信透過網際網絡,我們隨手可以查閱到關於妓女的文章。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參與相關的教會機構或是慈善機構去做關心的工作。並且我們也能透過這些機構做奉獻、捐款,以便幫助這些被逼「下海」、被社會邊緣化的她們。

信心與行為并行,信心因着行為得以成全。當你以信心去作在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耶穌身上了。(雅各書2章22節,馬太福音25章40節)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天下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