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彼此相愛

感恩節特輯 | 找回被遺忘的感恩

忘記什麼時候開始,我丟掉了喜樂。感到生活是灰色的。

工作不如意……

財務緊張……

孤單的路好長……

連跟家人的關係也出現問題……

我想,生活那麼艱難,一定是因為我沒有更富有的出身、更好的外貌以及更高的學歷……

直到有一天,我在聖經里讀到:

「你們要謹慎行事,不要像愚昧人,當像智慧人。要愛惜光陰,因為現今的世代邪惡。不要做糊塗人,要明白主的旨意如何。不要醉酒,酒能使人放蕩;乃要被聖靈充滿。當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對說,口唱心和地讚美主。凡事要奉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常常感謝父上帝。又當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順服。」(以弗所書5章15-21節)

我恍然大悟。原來,重點不在於我擁有一切,成為人生贏家,而在於我是否明白主的旨意,愛惜光陰,並奉主耶穌基督的名常常感謝上帝!

於是,我閉上眼睛,為自己所處的狀態感謝主,因為祂是如此愛我,我所遇的挑戰一定有祂的美意。

我來到教會,與弟兄姐妹一起,舉手敬拜,不是因為我們境遇如何,而是因為那位為我們付上生命代價的主,祂配得。

 

我打開電腦,重新開始那個讓我頭疼的項目,不是因為我喜歡,而是為了愛我的耶穌,我願意,盡心竭力。

 

孤單怎麼辦呢?孤單提醒我,曾經那些珍貴的友誼,是多麼寶貴的恩賜,是時候寫一張明信片,告訴他們我內心為他們而感恩了。

家人?家人就用來原諒與愛吧,誰讓我是被主耶穌原諒與深深地愛的那一個呢?

我的境遇,或許不會一天之間改變,可是,我的生活,卻可以變得多姿多彩,因為上帝已向我們表達的愛,已為我們所成就的、預備的,我可以通過感恩看得更加真切!

 

親愛的天父,謝謝您!

 

*特別鳴謝繪圖作者:Chin

 

*此作品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彼此相愛

在我不看好的工作裡,上帝讓我成為他人的祝福(有聲中文)

作者:林婉萍,中國

語音播讀:楊瀾,中國

*封面和文中圖片來自PEXELS

成為一名老師,是我在接觸幼兒教育之前,最不願也最不可能去選擇做的事。我一直的夢想是成為高級白領,在這個城市最高檔的商務樓工作,每天光鮮亮麗地出入各種高端場合。而幼兒教育在中國人傳統的觀念中,並不是一份光鮮的職業。在大部分人的意識里,幼兒教育意味著辛苦,繁瑣和疲憊。

2015年,我結束了國企的工作。辭職後很長一段時間裡,我都感到極度迷茫。家人的不理解更讓我覺得委屈。在那段時間裡,我每天都抓緊上帝,嘗試在這不順利的環境中重新回到祂面前,找到出口。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加入了教會的兒童事工服侍。我從剛開始有些羞澀,到後來慢慢熟悉這群孩子,聽到了他們分享生活中的困難,也更多看到了他們真實的需要。漸漸地,和孩子們在一起成為了我最開心的時光。

可是在我的內心卻居住著一個受傷的小孩子,她時常驚恐不安,憤怒不已,而且被巨大的恐懼和自我譴責捆綁著。我的媽媽是個暴脾氣的人,每一次爭執都會把我拉到人群當中進行指責和數落,而我的爸爸總是吸著大口大口的煙,對眼前的一切表現出不聞不問的狀態,似乎這個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不能影響到他。因此,在我的原生家庭當中,我感覺自己是不被喜歡的和被愛的。這樣的生活從我的童年一直持續到我28歲,直到現在還在深深地影響我。這讓我的自我價值感不高,並且對於別人的情緒變化十分敏感。當我每一次受到傷害都無處尋找安慰時,我開始封閉自己,不去向任何人述說我的心事和遭遇。禱告是我唯一的宣洩出口,因為我知道上帝是我最安全的避風港。

可是,這樣的成長環境讓我在兒童服侍中遇到了很大的挑戰。我總是會以高標準來自我要求,當事情沒辦法達到我的預期時,我就開始焦慮,失眠,抑鬱。我害怕別人會因為我的服侍而像我的媽媽那樣指責我。在服侍中,我好像感覺有很多的小眼睛在盯著我看,當他們的目光開始改變的時候,我就會開始驚慌,恐懼,落荒而逃,並再一次把自己封閉起來。

我感覺自己就像是一隻背負著重重殼的烏龜,受到一點驚嚇就會拚命往殼裡縮,終日生活在惶惶恐恐之中,直到我意識到自己正在被這種恐懼侵蝕,漸漸地失去了自我。在我的固有觀念中,能夠參與服事的人一定是常常得到別人肯定和讚賞,也一定是極其優秀的人。然而我並不是這樣的人,於是,我自卑地離開了我的服事。

後來,教會有位老師知道我的情況,就建議我去參加一個基督徒心理學家的心理課程,希望通過課程緩解我和媽媽的矛盾,幫助我走出原生家庭的困惱。在參加了學習之後,我進入到當地的一家幼兒園工作,嘗試「重回」我的兒童時代,找到自己內心深處那個孤獨的小小孩,自我醫治。然而,在接觸到這些只有3歲的孩子的時候,我再次陷入了焦慮。我開始害怕自己不能做好,媽媽的話語一直在耳邊響起。我就這樣再一次被魔咒捆綁。

因為我負責班級的孩子們只有3-4歲,所以我要負責從穿脫尿布到喂飯等一系列的任務。我就像是個新手媽媽一樣細心地教養著我的孩子們。和孩子們相處久後,我漸漸卸下了內心的防備,開始用真誠和耐心和孩子們溝通。因為自己之前的經歷,我更加懂得如何解讀孩子們的情緒。當看到班級的保育員或者其他老師嚴厲地指責孩子的時候,我都會很難過。我知道孩子們肯定很害怕很自責,這樣的陰影可能會影響他們很久。我最大的願望就是通過對孩子的鼓勵和情緒上的疏導陪伴他們度過一個陽光美好的童年。對於3、4歲的孩子來說,尿褲子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然而當老師和保育員看到孩子尿褲子的時候,就會極其憤怒,還常常當眾用難聽的話語數落孩子。這個時候孩子們通常會保持沉默。每當這個時候,我就會去疏導和了解孩子的情緒,走過去,抱抱ta,對ta說沒有關係,讓ta可以在安全的環境下被完全接納。我會這樣說:「老師知道你一定不是故意尿在褲子上,沒有關係,我們一起去換下就好了。你告訴老師是怎麼回事兒好嗎?」然後輕輕拍拍孩子的背。我發現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讓孩子情緒穩定,還能幫助他們說出真實的情況,也使他們慢慢更加信任我,和我關係更加親密。當我看到孩子們臉上的驚恐漸漸轉為笑容時,我的心裡充滿了感恩和喜樂。

從來沒想到,在一個我不看好的職業里,上帝卻聽了我的禱告,讓我在其中得醫治,同時祂也使用我過去的經歷,讓我成為別人的祝福。正如聖經上所說:「願頌讚歸於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父上帝,就是發慈悲的父,賜各樣安慰的上帝! 我們在一切患難中,祂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上帝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哥林多後書 1章3-4節)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彼此相愛

她適合當我的妻子嗎?5個辨別方法!

作者:鄭鎰瀚, 新加坡
語音播讀:劉弟兄,中國

「你怎麼知道-她就是你未來的結婚對象?」

這大概是別人知道我正在談戀愛時最常問起的其中一個問題。老實說,我的第一反應是『我不知道』,因為如果我說自己比上帝還更清楚誰對我而言是那個『對的人』,那未免太自以為是了。但是為了避免讓人覺得我盲目地進入一段戀愛關係當中,依據我自身經驗總結了5個辨別方法,這些方法幫助我確定她就是那個『對的人』。

1. 她不會試圖按照自己的心意來改變我,而是讓我成為上帝喜悅的樣式。
我永遠都不可能變得像她最愛的韓國明星李敏鎬,也不會像她的朋友那樣有錢或聰明。她並沒有拿我與他們作比較,反而時常溫柔地提醒我要成為一個討上帝喜悅的男人。作為一個全職服侍的同工,我有一瞬間想要放棄現在的侍奉,或者乾脆『轉行』當一名白領工作者。然而她卻經常提醒我,雖然按照世界的標準,我既不是最聰明,也不是最能言善辯的人,但是我能在青年事工中全職服侍,絕非巧合,而是上帝賦予莫大的榮幸。我需要十分謙卑才能把這些話聽進去,她更需要很大的勇氣才能對我說出這些話,鼓勵我成為一個真正追求上帝的男人。

2.她聽上帝的話。
當上帝向我們說話的時候,我們會盡最大的努力去聆聽。每當我們兩個人都生氣時,不管我們說什麼,對方都很難聽進入心裡去,因為我們都只關注自己的權利和偏好。但是,當我們以上帝為考量標準時,我們知道祂的話語高於我們自己的利益,並且能夠説明我們用正確的方式表達情緒,彼此溝通。每當我沒有辦法讓她明白我的時候,上帝總會藉著自己的話語説明她以正確的方式回應,哪怕當時我們正吵得不可開交。

3.她坦誠分享自己的想法。
在約會之初,我們最先約定的原則之一就是坦誠溝通。不管是最近參與的課程,還是曾經受到的傷害,我們無所不談,那種自在的程度連我自己都感到驚訝。你能想像那種不得不向即將廝守一生的人隱藏你內心想法和心底秘密的感覺嗎?彼此坦誠,不必擔心被對方定罪或嘲笑,是相當重要的。

4.在戀愛關係中,她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而不是一個被動的追隨者或者單純的接受者。
戀愛關係要健康地發展,也需要雙方積極地經營。你的伴侶不能只是一味地附和你,說『好的,先生!好的,先生!三袋滿了!』[註:英國童謠《黑綿羊咩咩叫》(Baa, Baa, Black Sheep)的歌詞],而應當是積極地與你互動。感謝主,在我們的關係中,她不允許我奉行大男子主義,她自己也不會像個公主一樣不允許我說『不』。我很高興她會向我提出疑題,弄明白我為何會有某些決定,幫助我考慮得更加周全,好讓我下次能夠做出更好的決定。

5.她喜愛(或者說學著去喜愛)我的愛好。
進入一段談戀愛並不意味著放棄自己的興趣愛好。你也不一定非得找到一個跟你喜好完全一樣的人。雖然我天生喜歡運動(籃球是我最喜歡的運動之一),而她因為小時候一次不愉快的經歷而害怕球類運動,但這並不意味著我要放棄打籃球,因為她一直很支持我繼續打籃球,並且偶爾也會和我一起打,學著去享受我所喜愛的運動。

我的結論是:總而言之,聖經已經告訴我們『離開』(leaving)與『連合(cleaving)的原則(創世紀2章24節)。如果你發現自己不能為她離棄一些舊習慣或偏好,放棄你的『個人空間』,學著去愛她所愛的,能夠很自在地向她敞開心懷,那也許你要找的只是個玩伴,而不是靈魂伴侶。

這聽起來不太可能,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振作起來吧!這段『離開』與『連合』的旅程將會比你想像中的更加有趣。

 

(本篇文章來自透心糧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彼此相愛

雅各書靈修 | 快,慢,慢(有聲中文)

作者:Wendy Wong,新加坡

翻譯 :Patty Song,中國

有聲播讀:Carol,中國

讀經:雅各書1章19-21節

身為一名記者,我的工作非常忙碌,節奏快還充滿壓力。最近,我發現自己變得越來越討厭工作,經常向別人抱怨工作壓力太大,對自己繁重的工作充滿苦毒。

面對困難的處境和不好相處的人時,我們的自然反應就是憤怒和抱怨。然而在這段經文中,雅各勸誡我們要保持冷靜並聽從上帝的話,而不是立刻「火山爆發」。

雅各告訴我們要「快快地聽」,意思是我們應該在上帝面前保持沉默並順從祂的話語。這同樣意味著我們要從智者那裡尋求敬虔的忠告。他們的經驗和建議能指引我們來到上帝面前。

另一方面,雅各讓我們「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然而,在緊迫的環境中,我們很容易對上帝的話語充耳不聞,並在我們焦急和憤怒的回答中冒犯上帝(雅各書1章20節)。這也許就是為什麼在前面的經節中,雅各告訴我們,要在試煉中喜樂和恆久忍耐,因為,上帝要用這些試煉使我們成聖,在我們裡面結果子。

雖然在經歷挑戰的時候,我們可能很難理解和順服上帝的話語,但是當我們真心誠意地尋求上帝和祂的話語時,上帝就把智慧賜給我們(雅各書1章5節)。通過默想上帝的話語——祂讓我們經歷試煉的目的,祂對我們選擇順服時的應許,以及祂實現這些應許的大能,我們就能不指責、不抱怨,培養出上帝喜悅的正直品格。

最近,當我在憤怒中想要爆發或犯罪時,我就會想起雅各的提醒——要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先仰望上帝的話語,並將其藏在心裡,讓我體會到祂的話語真的在引導我、看顧我並在我需要的時候對我講話,讓我能夠做他喜悅的事情(詩篇119篇11節;箴言6章20-22節)。

如此行時,我發現上帝正在教我如何在自己的記者工作挑戰中喜樂,以使我最終能夠在祂裡面成熟和完全。

 

問題反思

1、哪些情況容易引發你的憤怒?

2、你要如何用一種讓上帝喜悅的方式來回應?

3、當你再次面對挑戰時,你會用哪些聖經真理來提醒自己?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彼此相愛

上帝救我脫離了焦慮的捆綁(有聲中文)

作者:Calvin Woo,馬來西亞

翻譯:Nancy,中國

語音播讀:劉弟兄,中國

畢業後我該做什麼?我應該找什麼工作?我應該創業嗎?還是應該繼續學習深造?這會是談戀愛的好時候嗎?

這些是我們在生命中的某個時刻都曾經問過的問題。但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它們卻非常嚴重地困擾了我,以至於影響到了我的精神和身體健康。

我當時正處在十字路口,嘗試做一個重大的人生決定。我對自己的未來感到極度擔憂和焦慮,以至於我的心持續地被不安感侵擾。我為自己無法控制生活的方方面面感到無助,於是我開始質疑自己,懷疑自己的能力。

我不堪重負,吃不好也睡不好,因為我一直在努力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我向朋友和家人尋求答案和驗證,希望能從他們那裡得到一些安慰和肯定。然而我的問題卻像潮水一樣不斷湧來,影響著我的工作效率和生活,因為我的重點已經不再是自己、我所愛的人及上帝了。我非常努力地去抵制並與這些問題抗爭——通過做其他事來分散我的注意力:如一口氣看很多電影和電視劇,以及去海灘度假。我試圖逃避我的思想,但不知怎麼的,它們總是會偷偷地溜回來。一天晚上,當我獨自一人在房間里與自己的思想作鬥爭時,我決定向上帝呼求。

「主啊,我精疲力盡了!請把我從這場風暴中帶出來。對我講話並顯明你的道路。」

當我呼求時,眼淚從我的臉上滾落下來。我完全迷失了自己,不知道該怎麼辦。我渴望被指引。

 

你要安靜

幾周後,我去加利福尼亞旅行。我的心裡依然滿是重擔,這時我突然感到有個聲音催促我去一片長滿紅杉和美洲巨杉的樹林里徒步。我很快就想出了一個完美的計劃,清晨到那片樹林里走走。

當我穿過森林小徑的入口時,我彷彿進入了另一個世界。高大的紅杉樹和巨大的美洲杉讓我驚嘆不已,我無法用言語形容出那種感覺。美麗的陽光穿過林冠,打在我的臉上。我閉上眼睛,聽溪水流動的聲音。幾個月來,我第一次真正地深深吸了一口氣。

我繼續往森林的深處走,竟然發現了一片被美洲巨杉和紅杉圍繞著的靜謐的小叢林,旁邊還有一條小溪。

我獨自坐在小溪旁,閉上眼睛,回想上帝創造的美好。就在我抽身於平時周圍的聒噪環境之外時…

我聽到了一聲低語,在責備我的心。

 

「住了吧!靜了吧!」(馬可福音4章39 節)

就在那一刻,淚水開始從我仍然閉著的雙眼裡流出,滾落臉頰。我感到自己不再被焦慮和憂慮捆綁並得到了極大的平安。我感受到的解放和自由無以言表,只能用感激和喜悅的淚水來表達。

在這片寧靜的小樹林里,我向上帝禱告並感謝祂對我的大愛。祂把我帶到這片紅杉森林,是為了用祂的創造來提醒我祂自己的偉大。我感覺自己就像正被周圍的樹木擁抱著,我能感覺到上帝的愛在我的心裡流淌。

在過去的幾個月里,我一直在到處尋找問題的答案,然而我的努力只是在我心中激起了一場不安的風暴。但在這片森林裡的獨處中,我終於聽見上帝在暴風雨中對我說的話了。

在我繼續沿著森林小徑散步時,回想起剛才的美妙經歷,就立刻記錄下了這一時刻,好提醒自己上帝偉大的愛和美善。當我抬頭望著紅杉樹的時候,陽光穿過樹葉照下來,我想到了上帝大能的手在祂所造之物及在我生命中的奇妙工作。

 

上帝掌控一切

耶穌基督並沒有向祂的追隨者們保證他們的生活會一帆風順。但是我們知道試煉會使我們更加信靠祂(雅各書1章2-4節)。我們在跟隨主的道路中遇到的挑戰和困難只會增強我們的信心,幫助我們學會在困難的時候依靠祂。簡而言之,挑戰有時是必要的,為的是讓我們扎穩在祂裡面。當挑戰來臨的時候,我們知道我們能在上帝那裡得到庇護。

當煩惱、焦慮、憂慮和試煉籠罩著我們的時候,我們很容易讓自己的情緒和感覺支配我們的反應,但我們需要知道,我們要安靜,要知道祂是上帝(詩篇46篇10節)。因為祂是叫巨浪和海洋都順服的主耶穌,無論將來怎樣,祂都已經勝過了。但是,如果我們太過著急或試圖自己解決問題,我們就聽不到祂安慰的話語——就像我過去幾個月那樣。只有當我們安靜下來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聽到上帝要對我們說什麼。

我並不是說你應該放下一切去紅杉林。但是我們都可以花時間去找一個安靜的地方來敬拜上帝,並與祂重新建立聯繫。我們需要放慢速度,而不是試圖掌控生活中的一切。

試著在每天早晨花15-20分鐘的時間來閱讀上帝的話語並禱告(是的,把你的手機放在一邊!)。這是與上帝重新建立聯繫的良好起點。漸漸地,當你嘗試過不同的方法後,你就會發現你最適合哪種靈修方法。

通常,當我們缺乏掌控自己環境的能力時,我們就會擔心和焦慮。當這種焦慮襲來時,我們需要放慢腳步,深吸一口氣然後禱告。我們需要讓自己謙卑下來,去尋找上帝,把我們的生命重新交託給祂,並讓祂在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居首位。上帝掌管著一切,而且祂陪伴我們走每一步的道路。當我們讓上帝做我們生命的舵手時,我們知道無論祂把我們帶向何方,我們都是安全的。

當上帝在紅杉林中斥責我時,我學會了放手,讓上帝來掌管我生命的舵。這個過程並不容易。但是,即便我仍然不清楚我人生的下一步要怎麼走,但我我知道上帝是永遠信實的,祂會引導我走正確的道路。這樣的認識讓我的內心平靜。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彼此相愛

斯坦·李(Stan Lee)給我們打開了一個世界,卻留下了一個終極問題

作者:Maggie,中國

*封面和文中圖片來自豆瓣電影

漫威之父斯坦·李(Stan Lee),在美國時間的11月12日,離開了世界,推特上留下了自己的名言「Excelsior(精益求精)」。

1922年12月28日,斯坦·李(Stan Lee),原名斯坦利·馬丁·利博,出生在紐約市,父親是羅馬尼亞移民,母親是美國本土人。雖然家裡的條件有限,但是他依舊熱愛閱讀。他曾經說,騎在自行車上的時候,感覺就像在自由的幻想世界裡騎乘自己的戰馬。

為了補貼家用,他當過文員,刷過盤子,當過運貨工。1941年,他進入「時代漫畫」(漫威漫畫的前身),開始撰寫美國隊長第三期的漫畫,後面被扶上漫畫主編的位置。多年以來,在DC漫畫(代表人物超人、蝙蝠俠、神奇女俠、閃電俠等)的擠壓以及美國審查制度的衝擊之下,斯坦·李(Stan Lee)一度想退出漫畫界。聽聞DC讓自己旗下的英雄組建了戰隊「正義聯盟」,他突發奇想,創作了神奇四俠。後面,神奇四俠大受歡迎,斯坦·李(Stan Lee)和自己的合作夥伴傑克·科比繼續創作了綠巨人等很多其他大受歡迎的人物。

綠巨人和神奇四俠的中心思想是一樣的。主角們都因為各種情況變異,擁有了超能力,因而在人類世界裡遇到了敵視和畏懼——人們害怕他們的能力,不知道他們是好是壞。這也是超級英雄的本質。人們幻想著有救世主來拯救世界,來搞定一切,但是遇到超自然的對象時,第一時間卻是畏懼、害怕,因為自己的弱小,因為人本能對於不了解的事物的懷疑。漫畫里的反派也通過超能力、高科技來作亂。這使得人類對超能力越發地震驚,疑惑,恐懼。

隨著漫威漫畫的銷量暴漲,斯坦·李(Stan Lee)創作的自由度也越來越高。他越來越可以在創作的各方面做出新嘗試。20世紀60年代,他創作出了最有影響力的超級英雄之一——蜘蛛俠。

蜘蛛俠本是一個平凡的高中生。他參觀實驗室時,被一個具有放射性的蜘蛛所咬,獲得了蜘蛛一樣的能力。他一開始並不想用自己的能力拯救世界,反而是想去賺錢。然而撫養他長大的叔叔被害死,他才醒悟——能力越大責任越大。他有義務讓世界變得更好。因此他改變了自己。

蜘蛛俠讓很多人都有代入感。因為他也遇到了很多年輕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學業、戀愛、金錢短缺。拯救世界的蜘蛛俠是他隱藏的身份。他不僅是超級英雄,他也是個人。他的英雄氣質和他的人性共存。

在80年代的一期連載里,蜘蛛俠當時的女友格溫·史黛西在他面前被殺。這讓人意識到超級英雄也不是萬能的,他們甚至不能拯救最愛之人的性命。此期連載非常轟動。人們開始明白,英雄並不是萬能的。同人類一樣,他們有所不能。

在「終極宇宙」(漫威的平行宇宙之一),蜘蛛俠最後為拯救人類犧牲了生命,他和他的叔叔最後在天堂相見。這是一幅讓人動容的畫面。英雄為人類犧牲了自己的生命。

但是在90年代的「超人之死」、「超人復活」之後,DC和漫威漫畫的宇宙中超級英雄的死亡與復活變得相當平常。神奇女俠,綠燈俠,閃電俠,美國隊長,蝙蝠俠,蜘蛛俠,鋼鐵俠都紛紛死了,又紛紛復活。我們是那麼懼怕失去和死亡,哪怕是虛擬人物。其中一個原因或許是我們不想面對我們不能勝過邪惡和死亡的事實。

2000年以後,漫威的超級英雄故事紛紛被搬上屏幕,漸漸地,全世界人都開始熟知和熱愛這些超級英雄。因為他們身上寄託了我們對於自由和公正的希冀。我們支持美國隊長推翻被九頭蛇滲透的神盾局,支持鋼鐵俠直面滿大人的挑釁,支持復仇者聯盟為了正義和自由犧牲自己。這都是我們內心深處的渴望。

斯坦·李(Stan Lee)在自傳中說過,當我意識到我可以通過創造這些超級英雄的故事來改變一個人的人生時非常感動……你真的可以跟其他人產生這樣的聯繫,對那些需要被拉一把的人來說,你真的可以為他們伸出援手。

這就是超級英雄的真諦。超級英雄總是在打擊邪惡,一刻也不停歇。他們的故事延續了60年、70年,而且要不斷延續下去。打擊邪惡,讓世界變得更好,這也是人類的終極願望。但是最終,我們發現,邪惡是這個世界幾乎無法抹去的東西。死掉的反派也會復活,當超級反派被打擊的差不多,或者超級英雄走到末路的時候,漫畫里的宇宙就會重啟。英雄與壞人的戰鬥沒完沒了,因為罪是永無止境的。

斯坦·李(Stan Lee)與他的超級英雄們無疑激發了幾代人對正義的渴望,提醒了我們做為人,更大的追求是什麼,然而卻給我們留下了一個終極問題——這個世界最終的出路在哪裡?最終的公義在哪裡?是否有一個終極英雄,可以粉碎死亡和世上所有的邪惡呢?

如果真的有這麼一個終極超級英雄,他是誰又在哪裡呢?

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這個超級英雄就來拯救我們了。祂是完全的神,又是完全的人。祂並非是後來獲得了超能力而成為神,而是祂本來就是神。然而為了拯救我們,祂甘願放棄自己的神力而降級,走到了我們當中,穿上了人的樣式(你能想像一個生來就是鋼鐵俠裝備的鋼鐵俠硬是給自己發明了一套按人類的皮膚、身體構造設計的外殼,讓自己無法使用出超能力,只能做正常人嗎?腓立比書2章5-7節)。

祂可以用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祂可以讓風暴安靜,祂更能醫治疾病,使聾子聽見,瞎眼的看見,瘸子走路,死人復活。如果有人攻擊祂,祂也完全可以呼喚天使為祂征戰,但在祂面對最重要的戰役時,祂沒有選擇反抗,而是順服——任由普通的人類鞭打祂,將祂釘死在十字架。

因為這位超級英雄明白,人類有史以來所戰勝不了的死亡,所無法擺脫的邪惡,問題正是源自於人本身。因為人人都犯了罪(羅馬書3章23節),而罪的工價乃是死(羅馬書6章23節)。如果有人能一次解決這個世界上終極的邪惡與死亡,祂只有完全聖潔,讓邪惡沒有藏身之處,又要直面死亡,將死亡鑿穿,為人類尋求一個新的出口——光明中的永生。而唯有祂自己滿足了這個條件,因為從來沒有人如此聖潔,亦沒有人有如此大的能力,因為即便是漫威的超級英雄們,也都有各自的局限和軟弱。因此,為了人類的生命和自由,祂犧牲了自己。祂的死,償還了罪的代價,而祂的復活,打碎了死亡的權勢。祂的名字是耶穌。祂真實來過,真實為你我而死,又真實地復活了。

那麼現在問題來了,面對這個終極超級英雄,你是否願意相信並跟隨祂?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彼此相愛

Last Resort—— 將開放家庭發揮到極致,做比Airbnb更酷的事情

採訪者&作者:Andrew Koay, 澳大利亞

翻譯:晨光,中國

*封面和文中圖片攝影:Ian Tan,新加坡

 

眼前這幢四層高的房子,讓人看著有點暈眩。在土地稀缺的新加坡,這算得上是超級豪宅了。它高聳於人前,現代混凝土的外殼——乾淨、光滑的線條、玻璃欄杆和高漆木門——向人展示了什麼是奢華。

「Last Resort」現在所處的四層洋樓

走進房間,迎接賓客的是一個巨大的生活區,地上鋪著大理石。一隻超級熱情的黑色貴賓犬圍著自己想像的環形路線在傢具之間和下方來回奔跑。餐桌上擺放著令人印象深刻的當地美食:咖喱、印度飛餅、薄鬆餅和馬來咖喱角。

 

*黑色貴賓犬Berrie在家裡跑來跑去

 

樓上的卧室布置得很舒適——每個卧室都有一兩張床、幾張桌子、一些玩具、幾本書和一些奇怪的樂器。這樣能讓人產生一種最能被稱之為家的感覺,在桌上打盹的貓就是證據。

回到樓下,47歲的Kenneth Thong正努力在廚房準備更多的食物,並把它們擺到餐桌上。Ken,大家都這麼叫他。他說話溫和,自嘲時也很有魅力。當他的聲音變得柔和時,他的詞句往往會隨著他的聲音消聲遺迹,然後他又會突然因為自己的笑話而大笑不止。他39歲的妻子Adeline則帶大家參觀著這棟房子——四層樓外加地下室、兩個陽台和六個房間。和她的丈夫一樣,她有著永遠溫暖的微笑和開朗、溫柔的舉止。

今天,除了一個年輕人在廚房裡給Ken幫忙,屋子裡的大多數人都出去了。

客廳里擺滿書的書架上,掛著一個用樂高積木做成的大招牌,上面寫著:「歡迎來到『最後的棲身之處』(The Last Resort)」。或許只有這一個招牌能提醒大家,這個住所並不是又一個中產階級之夢。

*客廳里迎接賓客的大招牌

 

什麼是「最後的棲身之處(The Last Resort)」

問Ken和Addy這個標識是什麼意思的話,他們有現成的答案。Addy說:「 『最後的棲身之處』 (The Last Resort)是由年長者建立,為年輕人準備,與年輕人一同行走的地方。」Ken插話說:「我們希望年輕人知道,如果真的沒有別的地方可去了,這裡有為他們準備的地方。」

這就是「最後的棲身之處(The Last Resort)」:自從他們2007年結婚以來,他們夫婦已經向許多尋求庇護的年輕人開放了他們的家,尤其是那些來自虐待家庭或居住條件惡劣的年輕人。一般來說,他們歡迎客人免費入住,不過如果可以的話,他們可以選擇幫助解決部分生活費用。在過去的十年里,Ken和Addy一直和「陌生人」生活在一起。

「我們邀請他們成為家庭的一部分。」Ken說。「我們希望他們能體會到一個平凡、安全、運作正常的家庭是什麼樣的。這也就是說他們可以自由地擁有我們這裡的一切。」

事實上,從做家務到去購置生活用品,再到一起做飯和吃飯,這對夫婦都試圖為他們的客人創造一種歸屬感和團體感。「這是他們當中許多人從未經歷過的。」Addy說。

有些人會把這種態度稱為「毫無保留的好客」——超出了大多數人願意做的——但Ken和Addy對此的看法要溫和得多。Ken說:「毫無保留並不意味著是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情」,「毫無保留只是去做需要做的事情」。

這對夫婦還邀請其他的基督徒來同工,動員他們在「最後的棲身之處(The Last Resort)」服侍。

*舒適的客房之一

這個想法是怎麼來的?

Ken和Addy結婚之前就有了創建「最後的棲身之處(The Last Resort)」的想法。他們在國外當了四年的宣教士——Ken在南非,Addy在印度南部。2004年,兩人因為共同的願望——為那些生活在困境中的人們帶來改變——聯繫到了一起。在他們第一次一同去南非的Hoedspruit參加宣教旅程的時候,Addy被那裡基督教社區緊密的聯繫所震驚。那裡的人們不僅住在一起,而且彼此分享一切。這是一個愛上帝和愛人的好例子,是Ken和Addy想要帶回家的東西。

回到新加坡,他們看到了另一個需要:幫助那些現有社會服務無法完全支持到的年輕人。這讓Ken想起馬太福音9章36節里描述的耶穌對無助人群的同情。「這是對我們的挑戰」,Ken說,「我們會有同樣的同情心嗎?」

這對夫婦找到了自己的解決辦法:讓自己和自己的家成為基督教社區應該有的樣子——有愛、有同情心、有教養。「建立社區是上帝給我們的負擔。我們在結婚時就知道我們想要敞開和分享我們所擁有的一切。」Addy解釋道。

 

*2007年,Ken和Addy在緬甸宣教

 

他們結婚後不久就有了這樣的機會。他們認識了一位年輕女士,剛好需要地方住。她剛剛成為一名基督徒,但是家人很反對。她沒有別的地方可去,所以Ken和Addy向她敞開了他們的家。當時,他們只有一套兩居室的公寓。

不久,關於這對夫婦的消息傳開了,他們願意為任何需要安全住處的人提供住處。有些是通過社工介紹來的,有些是通過朋友介紹來的。Addy說:「我們並沒有去找人來住」,「我們只是在那些人無處可去的時候,為他們騰出了空間。」

從那以後,Ken和Addy接待了來自海外的宣教士、需要靜養的基督徒以及需要一個安全住所的年輕人。有些人待了幾周,有些人待了一年多。此時,這裡成為了一個25歲的母親和她剛出生的孩子、以及一個需要多一處住所的19歲女孩的避難所。與他們同住的還有兩位年輕的基督徒,他們希望在一個以基督為中心的社區里踐行「毫無保留的好客」。

 

克服挑戰

然而,這個事工並不是沒有挑戰。首先,這對夫婦發現為人們提供庇護通常意味著要同時處理人們的一些問題。有一次,放高利貸的人來找他們的住客。這件事最終給他們家招來了小偷,結果他們家族的一些傳家寶被偷。

還有一個不可忽略的重要細節,就是房租的支付問題和如何為住客提供日常所需。讓這一切變得更具挑戰性的是,Ken和Addy目前都沒有經濟收入——幾個月前,Ken從一家非盈利機構辭去主管職務,而Addy從2014年起就不再有收入了。兩人都認為有必要全身心地投入到目前這個事工中去,以便有時間陪伴住在這裡的人。


*住在這裡的年輕人可以隨意安排自己的房間

 

當被問及如何面對這樣的挑戰時,Ken和Addy說,唯一重要的就是回應上帝放在他們心中的感動,並信賴祂,即使他們的事工看起來並不切實際。

他們的住房證明了這一點。由於不想被房貸壓得喘不過氣來,這對夫婦在結婚初期就決定租一套三房公寓。他們後來搬到了一所大一點的公寓。在這段時間裡,上帝賜給他們有需要的人,同時拓展他們服侍他人的能力。Ken說:「一路走來,我們學會了不管自己擁有多少,都想辦法讓自己可以去服侍、去給予。」

上帝悅納了他們的順服,並為他們提供了支持,讓基督里的弟兄姐妹可以為他們事奉的需要提供實際的幫助。

在2018年初,這對夫婦感到上帝的指引,要他們考慮搬到一個更大的地方。搜尋後,他們找到了一幢四層樓的房子,看起來很完美。

*一隻收養的貓咪懶散地趴在桌子上

 

只是有一個問題——房租。「當時,我們覺得完全沒有理由可以住在這裡。」Addy回憶起他們第一次看到這棟房子時的想法。「但我們覺得,如果上帝讓我們知道這就是我們要去的地方,那麼我們就去做。」

儘管不知道上帝將如何供應,這對夫婦還是順服地搬了進去。果真,上帝給了他們足夠支付第一個月房租的錢。這只是他們在事奉中見證上帝供應的許多例子之一。

Addy說:「這一路就像是與上帝同行,我們在途中見證祂如何供應我們的所需,如何照看我們的每一個細節。」無論是急需的食物、金錢、還是傢具,甚至是家用電器——大部分都是朋友和熟人給的——Ken和Addy可以很容易地證明上帝是如何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供給幫助的。

 

一切都是為了基督

很難有人不被這對夫婦的犧牲和慷慨所鼓舞。在這個敬虔和有愛的夢想常常被冷酷無情的實用主義所破壞的世界裡,Ken和Addy似乎已經成功地擺脫了我們許多人追求的東西。

「我們都在追求我們認為重要的東西。只有在發現更重要的東西時,我們才會改變自己的優先次序。我們並不是要告訴大家不要追求自己的夢想,我們只是在邀請人們來親身體驗追求真正能帶來快樂的事物時所帶來的喜樂。」Ken解釋說。

但若是有人認為這對夫婦有什麼特別,他們會竭力否認。「我們不是對人們說『哦,來看看我們吧』」Addy說,「不,不要來看我們,來看看基督吧!」

 

她繼續說:「如果說我們的經歷讓我們學到了什麼,那就是我們都是因罪而破碎的人,即使是在一個所謂穩定的家庭里」,「我們不是一個完美的家庭,我們也不是要建立一個完美的家庭,但我們在成為一個仰望耶穌的社區。」

*Ken和Addy

 

Ken補充說:「我們想建立一個社區。我們想要親近人,關心他們,參與到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同時也要非常清楚地宣告我們的盼望在哪裡。」

在許多方面,這就是他們事工的簡單之處:與年輕人同行,向他們展示敬虔的生活,並鼓勵他們提出關於上帝的更大問題。

他希望,這一切將對其他基督徒夫婦產生連鎖反應的影響。他說:「我們比較瘋狂的想法是,在為需要避難的人創造共享空間的同時,讓兩到三對新婚夫婦在他們婚姻的第一年搬進社區里來住。」

你盡可以說這是烏托邦式的夢想。但是Ken認為,如果每個教會都有這樣的社區家園,那麼教會一定能更好地培育下一代。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彼此相愛

雅各書靈修 | 從上帝而來的試探?(有聲中文)

作者:Karen Pimpo,美國

翻譯 :Patty Song,中國

有聲播讀:楊瀾,中國

今日讀經:雅各書1章16-18節

聖誕節過去兩周後,我收到了來自媽媽的一封信,於是興奮地打開來,看到內容時我頓時笑了,裡面是一張手寫的感謝卡。媽媽總是提醒我要注重禮貌。因此,這卡片裡面的文字不僅是對我的真誠感謝,同時也間接且微妙地提醒我——不要忘記寄出聖誕感謝卡哦。於是,我收起了她的信,坐下來開始認真地寫感謝卡片。

媽媽的感謝卡提醒我們要為我們得到的美好禮物而感恩。聖經中,使徒雅各也曾說:「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各樣全備的賞賜都是從上頭來的」(雅各書1章17節)

尤其是當我們處在試煉中和面對試探時(換句話說,當我們處在最困難的時期時),認清祝福和表達感恩更為重要;與雅各處在同一時期的猶太信徒們就面臨著這樣的困境,他們有些時候甚至很可能都在懷疑上帝的良善。他們可能會想:這些苦難和試探是出於上帝之手嗎?

但雅各溫柔地提醒我們,上帝不能被惡試探,上帝也不試探人(雅各書1章13節),上帝給我們的禮物從來都是美的和善的。這個世界上的苦難是因著我們自己的破碎、世界的不完美和撒旦的欺騙而導致的綜合結果。

上帝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源泉。在祂並沒有改變,也沒有轉動的影兒(雅各書1章17節)。我們不能讓任何事情動搖我們對於上帝的看法。

似乎這樣說了後還是有人會無法信服,因此雅各繼續提醒我們,上帝賜給我們最美好的禮物就是,用真道生了我們(賜給我們救恩)(雅各書1章18節)。這是上帝賜予我們最美好的恩典和禮物。

耶穌說:「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是你知道他接下來說了什麼嗎?「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翰福音16章33節)。這就是另一個美好的禮物——確認我們的救主已經勝過了一切。

今天,讓我們一起感恩生活中各樣美好的禮物吧。

也許給上帝寫一張感謝卡是一個不錯的主意。

問題反思

1、你在什麼時候會最容易懷疑上帝的善良?

2、這篇文章給那些正經歷試煉和面對試探的人帶來了怎樣的鼓勵?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彼此相愛

天堂再見,我的「蝴蝶」小孩(有聲播讀)

作者:葉玲君,台灣

語音播讀:Zel,新加坡

*封面圖片來自PEXELS

約翰福音 16章 33 

「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

相信很多人都曾有過親人或是朋友死亡的經歷。我也有好幾次經歷親人離去回天家的事,但最近我剛剛經歷的這一件心痛事,沒有事先意料,讓我想到依然還會暗自流淚。我在兩個禮拜前意外失去了我和老公的第一個孩子。對於這個寶寶,我們計劃已久,他卻只在我的肚子里孕育了7周。

我和老公是小時候的朋友,認識20幾年才決定結婚。在預備結婚中間,我們遇到了很多難題。因為婆家沒有過基督徒家屬,對我這個看起來比較虔誠的基督徒有著種種不解和疑惑。為著能結婚,我和老公禱告又禁食好幾個禮拜,最后才順利在美國登記結婚。沒有想到結婚登記才不到幾小時,我的婆婆就著急打電話來問我們什麼時候要生孩子。當時還在芝加哥念碩士的我,忙到要爆炸,怎麼可能說想要懷孕就懷孕。加上我唸書,得坐幾個小時飛機才能到達我老公上班的地方,所以我們雖然已經登記結婚,卻還得兩地分居,過著一年多每幾個月飛來飛去的夫妻生活。直到我畢業,把所有的家當搬回老公上班的地方,我們這才開始真的每天都能見面。因為我年紀超過35歲了,我挺擔心自己不能好好懷孕。我的婆家又是傳統的台灣南部人,很渴望能夠早日抱孫子。於是畢業之後,我們就決定我先在家專心當家庭婦女,一邊規劃懷孕寶寶的事情。

很快,在我剛搬到老公所在的州沒過多久,我就發現自己脾氣變得很大,腦子不太能清楚地思考,然後開始想吃一些美國買不到的東西。加上月經遲來,於是我買了驗孕試紙測試,心裡覺得真的有這麼好的「孕氣」?當過了幾分鐘我發現驗孕試紙上面顯示的是兩條線的時候,就內心覺得太美好也太不真實地馬上和婆婆報備「我有了」。接下來我每天的任務就是專心養胎——覺得什麼營養就買什麼回家煮來吃;注意營養和顏色搭配;天天補充孕婦維生素;出去散步走路,曬太陽補充維生素D,希望自己肚子里的寶寶順利發育。夜貓子的我每天晚上盡量晚上九點就睡。和老公一起做睡前禱告的時候,我們都是這樣禱告的:希望孩子能按照上帝的心意來長大,不管他將來要選擇什麼職業,有什麼興趣,我們都靠著上帝的愛來支持他。

就在第九周歡天喜地去第一次產前檢查的時候,醫生皺著眉頭把超音波的熒幕轉過來給我看,並且一臉嚴肅地和我說沒有看到心跳。我按照之前在醫學院上學的經驗也自己看個仔細,雖然看見孩子,但他的確沒有心臟跳動。就在醫生希望能做準確的診斷而又去外面抓一個醫生再幫我看一次時,在旁邊的老公緊張地握著我的手,和我低聲說我們來禱告。來的第二位醫生也證實是同樣的診斷,孩子真的是沒有心跳,而且應該要九周大的孩子,他的身長就停在7周4天。我的眼裡全是滿腦疑惑和沒有意料到的淚水。兩位醫生同時退出去,說給我們一點時間消化一下,然後會和我們談接下來怎麼幫助「組織」排出的細節……

我想到孩子沒有了就大哭好幾天,後來孩子真的就如醫生所說的,猶如非常痛的月經來臨一樣排出來。我和老公把不到2公分大小的小小胎兒埋在花園的樹下,樹幹上釘了一個十字架來紀念我們的第一個孩子。這兩個禮拜我不停地在想,是不是我哪裡做得不好,吃得不對,還是生氣了才導致孩子沒有保住?他悄悄地在我的肚子里死掉,而且死掉的時候我卻一點也沒有察覺。

後來有好幾位之前也發生自然流產的教會姐妹鼓勵我。她們其中一位和我說,「上帝來了不是要來摧毀我們,而是要建造和培養我們在主里健壯過生活。」我就想到這句我之前不太能切身體會的經文約翰福音 16章33節:「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的確不管死亡能把我們隔著多遠,我相信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已經勝過這世間各樣的苦難。那些在主里暫時和我們隔絕的人,也是等到我們回到天堂的時候能再相見。就在我得知孩子胎死腹中的第二天,我一個人在花園發呆,突然看見一隻漂亮的蝴蝶在採蜜。我突然想,我的孩子就像一只從蛹里出來而只有短短幾個禮拜壽命的漂亮蝴蝶,雖然他沒有在我的肚子里活著生下來,沒能體會我能想到我能提供的幫助和他經歷的人生,但是他在我的心裡一樣活得美好。我雖然失去一個沒來得及從這世上走一遭的孩子,但是透過姐妹和教會大家的鼓勵,我開始能期待有天會在天堂見到這個我很愛很愛的孩子。於是我和老公這幾天開始禱告上帝,希望上帝能和我的孩子說,雖然爸爸媽媽沒能見到他,但是我們很愛很愛他,然後有天會在天堂相見的。就如經文所說的,世界上雖有苦難,但耶穌已勝過世界,祂的犧牲超過了死亡陰霾。現在,我的寶貝就和耶穌同在天堂,快樂地像蝴蝶採蜜一樣翩翩起舞,耐心地等著和爸媽永遠的團聚。

你曾經失去過很愛很愛的親人或是朋友嗎?你靠著什麼來度過痛失心愛之人的傷痛呢?能不能依靠耶穌把永恆的盼望放在內心且滿心期待將來的相聚呢?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彼此相愛

沒有「完美」的見證 ,我怎麼知道自己得救了呢?(有聲中文)

作者:葉子,馬來西亞

語音播讀:馨寧,中國

*封面圖片來自PEXELS

我出生於一個基督化家庭。自小,我就在主日學裡長大。每星期不要說是主日敬拜,就連家庭小組我都有參加。從小就在教會裡長大的我,常常會聽到很多弟兄姐妹分享他們遇見上帝的經歷。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發現很多弟兄姐妹都有超「厲害」的見證。患病得醫治、偶然被邀請去教會時聽見上帝的聲音或是被聖靈充滿、信主後人生一百八十度改變等等。這些見證對我來說都超級「完美」。我覺得只要我有了這一類型的見證,我一定能說服更多朋友信主。

到了一個階段,我甚至還覺得只有有這種見證的人才是真正的基督徒。這讓我非常困擾。雖然我從小就不是什麼超級大壞蛋,也早就相信基督為我死,三天後復活,為要救我這罪人,但是我完全沒有這一類的奇特見證。

步入青春期的那幾年裡,我都一直在想,我到底得救了嗎? 雖然在這期間我一直都有在教會裡服侍主,時常靈修禱告,雖然上帝一直都在透過講道、聖經、身邊的人等等向我說話,我的內心還是有一塊地方一直在想著這個問題。我甚至為了想要有一個「完美」的見證故意遠離上帝、故意不讀經禱告,就是要讓自己有一個時間可以重新回到上帝的面前,來個完美的「Come Back」。可是當我在選擇這樣做時,我自己也受了不少苦——心中沒有平安,想禱告又不敢禱告。直到有一天,我覺得是時候「悔改」了,我才又開始讀經禱告。還記得當時的我心裡其實蠻得意的,因為我終於有了一個看似「完美」的見證。然而,每當我想分享這一個「見證」時,我的心裡都會不平安,因為我知道這是我假造出來的。有時在說著我這個所謂的「見證」時,我都覺得有點心虛。

那是什麼真正讓我覺悟的呢? 還記得那時我大概16歲,偶然在Facebook看到一位朋友分享的一個文章,是專門給我這種在基督化家庭長大的基督徒寫的。文章的一開始就訴說著一位小女孩因著沒有所謂的「完美」見證而飽受困擾,並問媽媽是不是因為自己不夠壞,所以上帝才沒有給她一個類似的見證。這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當時還想,這不就在說我嗎?而整篇文章的主要信息就是要提醒我,上帝給每個人的故事都不同。就算我沒有這樣的一個見證,我也有自己與上帝的故事。我完全不應該去羨慕別人的見證,因為上帝會以不同的故事來影響不同的生命。我頓時恍然大悟。當時我才知道,原來我一早就得救了。在我承認基督是我主,心裡相信他時,我就已經得救了。我頓時為自己的愚昧感到羞愧。但我也感謝上帝,讓我擁有這樣的一個經歷,來提醒我,要成為一位真正的基督徒,不需要一個與別人一樣的完美見證,只需要與上帝建立一個深切的關係。

也許很多人會問: 「欸?那我每個星期都有去教堂,甚至還有在教會裡服侍,我算是基督徒嗎?」這時你就應該想一想,你相信耶穌基督為了我們的罪死,三天後復活,為要讓我們得永生嗎? 你願意與上帝建立一個關係嗎? 如果你的答案是「是」,那你就是一位基督徒。聖經很明確地告訴我們,只要我們口裡承認耶穌是主,心裡相信上帝叫祂從死里復活,我們必定得救(羅馬書10章9節)。那問題來了:既然我們只需要相信耶穌就能得救,為什麼我們需要去教會?為什麼我們要服侍主?我的回答是: 除了口裡承認,心裡相信,我們也應該遵行上帝的道。正是因著我們愛上帝,我們才去教會,為要更深地學習聖經、與其他愛主的弟兄姐妹們相聚並互相鼓勵、一起服侍上帝,一起在信主的道路上前進。

弟兄姐妹們,也許我們遇見上帝的開始就是這麼的平凡,那又怎麼樣? 就像大家說的愛情觀一樣: 年少時人雖總是期待轟轟烈烈的愛情,但真正適合自己的愛又何嘗不是像一杯白開水一樣,平凡但舒服呢? 上帝的愛在我們生活中看似平凡,但卻剛剛好。祂所安排的一切都是對我們最好的。我們不必擔心自己是否有完美的見證,因為一切的羨慕都是多餘。我們只管打那為我們準備好的美好的仗,跑我們當跑的路,並守住我們所信的道,就足夠了(提摩太後書 4章7節)!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彼此相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