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上帝的愛

漫畫:有時,上帝這樣愛著我

親愛的天父,我到祢跟前懇求,
我也獻上我的心。
求祢聽我呼求,我也願順服祢的旨意,
添加我力量,讓祢的工得以成就。

當保羅請上帝挪去他的問題,即他稱為「有一根刺加在肉體上」時(哥林多後書12章7節),他的請求不但看來完全不可能實現,而且是完全被天父拒絕。保羅肉體上的掙扎顯然出於上帝的旨意,也是很寶貴的功課:透過他的軟弱,上帝的恩典能彰顯,上帝的能力「顯得完全」(9節)。
在我們向上帝傾心禱告時,不要只是想得到自己的意願,更重要的是要尋求上帝的旨意,那才是恩典與力量的泉源。

禱告並非要天父順從我們的心意,而是要天父的旨意行在地上。

繪圖:小某寨主

靈命日糧:何為愛?

讀經:詩篇103篇1-14節 

說到「愛是什麼?」孩子們有一些很棒的答案。七歲的蕾蕾說:「愛是當你告訴一個男生你喜歡他的上衣,過後他就每天穿那件上衣。」八歲的曉瑞回答:「自從奶奶得了關節炎,就再也無法彎腰塗腳指甲油,所以爺爺總是為她這麼作,即使後來他的手得了關節炎,也從未停止。這就是愛。」同樣八歲的潔兒下了這個結論:「除非你很認真,否則你不要輕易說『我愛你』;但如果你是認真的,你就應該常常說,因為人們常常忘記。」

有時候,我們也須謹記上帝愛我們。我們只看到生活中的難處,心中納悶:愛在哪裡?但如果我們稍微停下,想一想上帝為我們做的一切,我們會記起上帝多麼愛我們,而祂就是愛(約翰一書4章8-10節)。

詩篇103篇列舉了上帝因愛我們而賜下的「好處」:祂赦免我們的罪孽(3節),用美好的事物使我們滿足 [....]

聆聽心中的旋律

陳群鈺,台灣

走調的樂音
音樂在我的生活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我走路唱歌、洗澡也唱、做事也哼、即使外表安靜,我的內心仍舊有音樂旋律響起,我無法想像我的生活中沒有音樂會是什麼樣子呢?對我而言,生活也可以是一首歌曲:在歌曲中有高低音符象徵著憂喜交疊的情緒,有時生活急促的步伐宛如搖滾樂,又有時休止符適時的出現讓整段曲調多了幾分輕快與期待。

然而,最令我難以接受的就是走音與不協調的曲調,它們硬生生的破壞了整個音樂的和諧。人生中的疾病、挫折、失去就好像這些令人不舒服的聲響一般,如此的突兀又冒失。

在我國中考高中的前十天,我的眼睛因著罹患青光眼突然有暫時性的失明經歷,這樣的打擊帶給我在後來十幾年就學、工作、人際關係上許多變調的音符,每次都讓我出糗,而且我根本無法控制這些狀況。為什麼我會變成瞎子?我不喜歡這樣的我!以後沒有人會想接近我的,因為我就是這麼的與別人不協調!誰能夠再幫我重新寫篇樂章呢?

我嘗試著用自己的方法來掩飾這些不好聽的音符,我故做堅強,努力尋找可以表演的舞台,為的就是讓人家肯定我。我相信只要有這些肯定就不會再被眼睛不好的事實給困擾了!我用言語和行為討好別人,因為我以為,只要我儘量滿足他人,我就可以被人喜歡,進而忘卻我不喜歡與不接納自己的事實!但這些動作只是讓我生命的曲調愈來愈怪。

重新再編曲
大學一年級時,有人與我分享了一本小冊子:你聽過四個屬靈的定律嗎?-在這本小冊子中有句聖經的話一直抓住我的心:耶穌說:我來了是要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翰福音10章10節)

我想要得到這豐盛的生命,也想要去了解若這位上帝真的是創造我的上帝,那祂對我這個殘障的生命有什麼特別的計畫呢?於是我邀請耶穌進入我的生命成為我的救主與生命的主。

接受耶穌後並沒有讓我的眼睛變好,也沒有改變我需要拿著手杖在路上叩!叩!叩!的事實,我還是會討厭那種無能為力的感覺,也對於經常需要請求他人協助的生活感到不耐煩,有時候我也很想蹲在路上大哭一場,請上帝讓我也可以跟個正常人一樣自由與獨立!

但不同的是上帝好像一個編曲家把這已經變調的樂章加上一些配樂,因著經常需要他人幫忙,所以我自然而然有與他人接觸的機會,可以為視障關懷制度發聲,並為主做見證;因為每到一個新環境都需要適應的過程,讓我不斷在學習謙卑與信任的功課;有趣的是因著視覺的障礙,我反倒發掘了聽力、嗅覺與觸覺還有記憶力的潛在能力。而且我開始體會縱使自體的眼睛看不見,但我們還有心靈的眼睛可以去看、去感受、去聆聽那隱藏在外表底下的聲音。

聆聽不同的聲音
現在的我更喜歡聽了,因為每一首歌曲都是用很多不同的元素所構成的,每聽一次就能聽出不同的元素在這首歌曲中所扮演的角色。上帝奇妙的把這些樂器放在同一個樂章裡絕對有祂的巧思與獨特性。我最喜歡羅馬書8章28節中所說的:「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不管發生在我生命中的好事與壞事那都是人主觀的判斷與認定,但在超越一切的上帝眼中,一切都有意義的!

靈命日糧:耶穌愛我

讀經:羅馬書8章31-39節 

天氣冷的時候,我們家的狗會在庭院裡四處走動,尋找一個陽光充足的地方,就在那草地上伸展四肢,在溫暖的陽光中,悠閒自在。

我們生活在上帝的愛中也是如此(猶大書1章21節)。雖然我們渴望要討祂喜悅,但我們不需要用某種特別的表現來讓上帝愛我們,因為我們是祂的孩子,我們無論做了什麼或沒做什麼都是被愛的。換言之,我們只須想著祂的慈愛,天天徜徉在天父愛的光輝和溫暖中。

「(無論何事)都不能叫我們與上帝的愛隔絕」(羅馬書8章39節)。祂在我們出生前就已經先愛我們,而此時此刻祂也深愛著我們,這就是我們在基督裡的身分。我們就是上帝心愛的孩子,這是我們可以思想一整天的事。

在約翰福音裡,使徒約翰五次描述自己是耶穌所愛的門徒(13章23節,19章26節,20章2節,21章7 [....]

成長

作者:Ling,香港

祢放手 讓我飛
翅膀下的我卻留戀在祢內
害怕天黑 害怕流淚
畏懼使我不敢試飛

祢拍拍 我肩膀
祢溫柔的笑容抹去了不安
帶我走上 使我勇敢
微微清風給我作伴
祢在陪伴著我成長

原來祢就是我的翅膀
帶我飛過無盡的海港
飛過高山 飛過黑暗
天空的顏色也填滿

原來祢就是我的翅膀
刮風下雨有祢為我擋
縱有跌盪 或是巨浪
但有祢作我的避風港
彩虹的顏色依然最燦爛

漫畫:比爾博先生-鉛筆

「我何用畏懼,我何用驚慌,倚靠主耶穌永遠膀臂;主在我身旁,我滿有平安,倚靠主耶穌永遠膀臂。」

這段歌詞與摩西最後的祝福遙相呼應:「耶書崙哪,沒有能比上帝的。他為幫助你,乘在天空,顯其威榮,駕行穹蒼。永生的上帝是你的居所,他永久的膀臂在你以下」(申命記33章26-27節)。

上帝給我們的膀臂與雙手許多的恩賜,我們可以揮鐵錘,抱孩子,也可以幫朋友。我們的力量雖有限,可是上帝大能而溫柔的看顧表明,他向我們所施的力量無窮無盡。「耶和華的膀臂並非縮短,不能拯救,耳朵並非發沉,不能聽見」(以賽亞書59章1節)。「他必像牧人牧養自己的羊群,用膀臂聚集羊羔抱在懷中」(以賽亞書40章11節)。

無論你面對怎樣的挑戰或機會,都能從他永久的膀臂中得到平安與穩妥。

永生的上帝是你的居所,
他永久的膀臂在你以下。
—— 申命記33章27節

漫畫:信使

這個漫畫是聖經中約拿的故事的改編版。

在約拿書中,我們能夠汲取很多教訓。但是貫穿整個故事的是上帝的憐憫。這一點從祂一直追著約拿並尋回他,從祂對船員的寬容,從祂奇蹟般地赦免尼尼微人中都可以看出。約拿很坦誠、誠實地寫出他的故事,它提醒我們愛總比恨要好。如果還沒讀過,我們鼓勵你去讀聖經中的這卷書。

苦難化為祝福

作者:賴厚丞

今天在台大兒童醫院的加護病房前,眼前這景象讓我的心糾結了一下:「『某某某的家屬在嗎??』從加護病房裡的護士走出來說著,『你的小孩現在他心跳停止了,我們現在正在幫他急救…』」。或許在醫院裡,這種事天天都在發生,我第一個念頭是,除了因為沒有能力救這小生命而自責外,不禁問上帝:祢為甚麼創造了一切美好的事物,卻沒有把痛苦挪去?祢真的愛我們嗎?如果有,那在經歷生命傷痛處時,祢在哪?對聽到自己小孩心跳停止時的媽媽來說,祢在哪?

即使在醫院探訪了一段時間,接觸了癌症的病友,也看了很多書籍,不斷的思考這些問題,但依舊還是沒有辦法給我自己一個很完美的答案…

成為基督徒,並非意謂著從此不再有苦難和傷痛。不過,當我們面臨苦難和傷痛時,上帝會賜下足夠的力量讓我們面對。或許,因著今天這個小朋友和媽媽的苦難,讓我生命有一種不一樣的擴張,明白我們藉著服事這些受苦的人,我們讓上帝的安慰在生命中湧流,我們所行出的愛是上帝的真面目,耶穌也親自承受了遠超乎我們能承受的痛苦,我們如果愛神並且愛在祂裡面的人,就會欣然容許苦難摧毀任何神願意摧毀的,因為我們知道,苦難摧毀的是無關緊要的東西,這些苦難可以成為盼望,因為祢已經戰勝死亡,期待有一天,我們可以在天家相會,也對未來重拾信心,終究可以使苦難化為祝福。

「我們既多受基督的苦楚,就靠基督多得安慰。我們受患難呢,是為叫你們得安慰,得拯救;我們得安慰呢,也是為叫你們得安慰;這安慰能叫你們忍受我們所受的那樣苦楚。我們為你們所存的盼望是確定的,因為知道你們既是同受苦楚,也必同得安慰。」(哥林多後書1章5節)

待用麵的啟示

作者:Nancy

試想一個畫面,當你走進咖啡店,買了五杯咖啡,但你只帶走三杯,留下兩杯給那其他付不出錢的人們享用。這個理念源自義大利那不勒斯的「待用咖啡」(suspended coffees)傳統,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用最簡單的方式散發溫暖。這個故事在Facebook上散播不到一個月,台灣已有多家小吃店靠著不知名人士的支持,創造出各種的「台灣版的待用愛心」。

最先開始是位在板橋的麵攤,老板娘母子願意做這樣的事,三週之內收到各地民眾預購的兩百多碗什錦麵,已送出數十碗麵,因此,一些單親兒童、拾荒婦人或是獨居老人都透過麵店收到陌生人留給他們的愛心。後來澎湖的超商、台南的自助餐店也有「待用便當」,台北餐廳則提供了待用咖啡及待用三明治。也有老師找人自行開發待用便當App,把資訊傳給更多需要的人。

我想,這就是聖經上所提到愛鄰舍的表現,在路加福音10章30-35節記載:「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到耶利哥去,途中遇到強盜。他們剝掉他的衣服,把他打個半死,丟在那裏…遇到一個撒馬利亞人路過那人身邊,一看見他,就動了慈心。他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口,替他包紮,然後把他扶上自己的牲口,帶他到一家客棧,在那裏照顧他。第二天他拿兩個銀幣,交給客棧的主人,說『請你照顧他,等我回來經過這裏,我會付清所有的費用。』」這個好心的撒馬利亞人跨出了當時的價值觀,他只做他認為應該做的事,而這個店主也是盡力地照顧傷者,不耽誤到撒馬利亞人的行程。

其實,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那好撒馬利亞人或店主,因為現今社會中,常傳出有人三餐不繼,能夠用一個「待用麵」或「待用便當」,讓他們可以飽餐一頓,也讓這個愛心不斷地傳遞出去,凡需要幫助的人就是我們的鄰舍。切實地用愛心去對待需要幫助的人,就是愛鄰舍並成了別人的鄰舍。如果我們不愛看得見的弟兄,就不會愛那看不見的上帝(約翰壹書4章20節)。如果真的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上帝,就必定想辦法,在那些我們看得見的人身上,表達我們愛上帝的心。

朋友

作者:何楚芳,21歲,馬來西亞

最近我一直在思索什麼是友誼。我已經在網路上閱讀了大量不同作者的文章。透過這些文章,我知道了有些朋友註定會一直留在身邊,而有些卻必然會流走。

很難找到一個朋友願意接納你本來的樣子。他知道你每一個小秘密,並且將你看為上帝心愛的孩子——聖潔並深深地蒙祂所愛。因此,當上帝給了我們一個這樣的朋友時,我們必須放過那些從那個人身上所看到的小瑕疵,珍惜與他或她的友誼,因為那個人是一個從天父而來的禮物。正如箴言18章24節所說:“濫交朋友的,自取敗壞;但有一朋友,比弟兄更親密。”

一個朋友曾經和我分享過一個美好的故事。她說,我們作為基督的身體,是為了建立彼此而不是拆毀彼此。因此,當我們在友誼面前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我們應該尋求上帝的幫助,而不是訴諸傷害手段。讓我們牢記是耶穌先用犧牲的愛來愛我們,我們也應該用這樣的愛來愛彼此。

現在,我仍然在學習這個真理。我祈求上帝能夠指教我用愛、接納和寬恕來對待彼此,因為這就是祂希望自己心愛的孩子所做的——效法基督的樣式。

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
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
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
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
——約翰福音13:34-35

(此篇文章譯自透心糧英語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