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上帝的旨意

我該怎麼判斷上帝在我生命中的旨意呢?(1)

Jan Sullivan,美國

我該怎麼判斷上帝在我生命中的旨意呢?這是一個經常會困擾我們的問題。很多人在他們人生中重要的十字路口上都曾掙扎過,比如說選擇工作的時候。我怎麼才能知道應該申請什麼工作呢?我應該接受哪一個工作呢?

一個能夠讓我們清楚瞭解上帝旨意的辦法,就是透過祂話語的啟示。在路加福音10章27-28節中,上帝賜予我們一個命令,也是耶穌所說的最大誡命。耶穌說道,「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所以如果你要是能夠做到這兩件事,就是在按照上帝的旨意而行事。

所以當我們在生命中尋找上帝的旨意時,可以問問自己這個恰當的問題:我現在所做的事情和所過的生活是否展現出我對上帝和我對鄰舍的愛呢?

我應該如何愛上帝呢?
所以我們該如何展示對上帝的愛呢?這裡有三個方式可以顯現出我們對主的愛——崇拜,順服和侍奉。

崇拜指的是什麼呢?要回答這個問題,你可以想想你最喜愛的電影明星,樂隊或者運動員。當我們向這些名人們表達我們的崇拜時,我們想要瞭解一切與他們有關的事。我們知道關於他們的數字,例如身高,生日,年齡,最喜歡的顏色等等。此外,我們會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把自己打扮得像他們,想要成為他們等等。所以,我們意識到我們崇拜的人或事會對我們的思想和行為有多麼大的影響。

我們是否渴望著進一步瞭解上帝呢?我們是否願意把時間和精力花在效法基督上呢?我們是否努力花時間與耶穌獨處,抑或是在祂的身邊,聆聽祂的話語呢?

耶穌曾在約翰福音14章23節中告訴我們,「人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道」。基督進一步地解釋並闡明了順服祂的話語是一種方式,讓我們向耶穌表達我們的愛。

父母教給我們規矩也是一樣的道理。他們給我們設定了界限來保護我們不受不自覺的傷害。比如說當你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敢說你的媽媽或爸爸肯定告訴你別碰那些爐子,因為你可能會被燒傷。那就是一條規則,或者是一個指令,他們期望你去遵守。如果你不遵守的話,很可能已被燙傷過。

其實這條規則背後的事實是:因為你的父母愛你並且不希望你遭受不必要的傷害。這就是他們給你指令的原因。當我們順服並且按照他們所說的方式來做,我們就是在愛他們、尊重他們。

同樣地,我們的天父如此地愛我們,所以祂給我們設下了準則和規矩讓我們去遵守,免得我們受傷害。當我們完全相信祂的界限是為了我們的福祉而設立的,我們就是愛他。

我曾經多次看到父母們非常傷心並且沉溺在痛苦之中,因為他們的孩子拒絕父母們定下的規則,結果受到重傷甚至失去生命。「要是他們能聽我的話就好了」,這是我們常聽到的怨言。我猜想當上帝觀察我們的行為時,是否正在搖頭。祂會不會說,「要是他們能聽從我的話就好了呢」?

在表現我們對上帝的愛時,我們必須順服祂的訓詞和命令。最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我們宣稱自己愛上帝,卻又漠視祂的訓誡,不肯順服祂。

第三件我們為了愛上帝而做的就是我們為祂和他人所獻出的服事。在約翰福音13章中,耶穌為祂的門徒洗腳,這是我們該如何生活的完美典範。祂教導我們要互相服事。當我們如此去做,互相照顧時,我們便是在向上帝表達我們對祂的愛。

比方說,倒垃圾是弟弟的責任,在他放學回家之前你能替他完成任務嗎——就當作有趣的事吧——然後別告訴他是誰替他做的!無論是幫助媽媽把買來的日常雜品放好或幫鄰居遛狗,你其實擁有數不清的機會來服侍上帝,從中表示你對他的愛。在這個過程中,你甚至可能會發現你喜歡做的一些事並且對未來要選擇什麼職業有個初步認識。

關懷他人連同愛上帝乃是行在上帝的旨意中。

(此篇文章譯自透心糧英文網站

繞道而行

作者:瑞瑞,菲律賓

法老容百姓去的時候,非利士地的道路雖近,上帝卻不領他們從那裡走,因為上帝說:“恐怕百姓遇見打仗後悔,就回埃及去。”所以上帝領百姓繞道而行,走紅海曠野的路。以色列人出埃及地,都帶著兵器上去。(出埃及記13章17-18節)

有一個問題常常成為基督徒的困擾,那就是對於未來的道路(婚姻、學業、事業、生意、家庭……)要如何選擇。我們基督徒一定都有過一陣子,彷彿瘋狂了一般,迫切地尋找上帝最滿意(或者真實一點是自己最滿意)的答案。

數月前讀到一處經文,寫到以色列百姓出埃及的時候。當這群盲目的百姓脫離捆綁,迎來自由時,他們對於前面的道路卻仍舊茫然。上帝成為他們唯一的GPS。不過,這個GPS導航的目的是什麼呢?是讓人更滿意,還是讓上帝更滿意呢?這個問題也決定了上帝的導航是我們的唯一引領,還是只是一個參考建議而已。

百姓經過曠野,走向迦南美地。我相信在上帝那裡,有無數條道路可以走,但這裡卻強調“非利士地的道路雖近”,上帝GPS卻故意讓百姓繞遠路。不管哪條道路,都要付上代價:捷徑卻有戰爭,不衝突卻要勞累。

到底選擇哪條路,恐怕關鍵還是要看人有怎樣的承受能力。出埃及記13章17節記載了一條被否定的捷徑,為什麼呢?很明顯,這條捷徑並非上帝完全不想用,而是百姓還沒有為理想之地、為信仰去爭戰、流血、犧牲付代價的心志與準備,可能遇見打仗就後悔!

很多時候,我們在選擇的十字路口,苦苦地等待上帝的回覆。實際上,上帝那裡有無數條路,關鍵是我們內心中是否有一個決定——為了上帝、為了基督而付出、流血、犧牲的心志,僅此而已!

本文譯自透心糧簡體中文網站

影片:如何明白上帝對我的旨意(下)

想知道如何明白上帝的旨意?一起來看保羅牧師與幾位年輕人的對話吧!

http://www.youtube.com/watch?v=27UE_ocOhak

播種現在,收穫未來

作者:Uchenna Uzoma Obani,奈及利亞

生活中的每一天,我們都面臨著各樣的選擇與決定。吃什麼?穿什麼?去哪裡?聽什麼音樂?等等。這個單子還可以不停地列下去。我們在生活中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就會得到什麼樣的生命狀態。我們過去做的一些決定塑造了我們的現在,而我們今天做出的選擇將決定我們的未來。

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我們要知道,上帝在創造我們的時候賜給了我們自由意志。祂將『選擇』這份禮物送給了我們,使我們成為自由的道德主體。

儘管擁有這項特權,但我們也必須認識到,每一個決定都會產生一個結果。比如說,我們不能在選擇玩樂不學習的同時還期待在考試中有好的表現。無論我們今天做出什麼樣的決定,都會產生相對應的結果。加拉太書6章7-8節說:“不要自欺,上帝是輕慢不得的。人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順著情慾撒種的,必從情慾收敗壞;順著聖靈撒種的,必從聖靈收永生”。

因此,我懇請大家採取以下行動:做決定前先停一下,花時間好好研究一下要決定的事情;謹慎衡量做出某個決定可能會帶來的結果;行動前在禱告中把我們的家人、朋友和所愛的人考慮進來。

儘管我們不會總是清楚地知道什麼對我們是最好的,但在聖靈的幫助下,讓我們以耶穌為標杆,做決定前,問一下:“若耶穌處在我的境況,祂會怎麼做?”

(此篇文章譯自透心糧英文網站

 

 

糟糕的一天

作者:劉鳴恩,新加坡

我要向山舉目,我的幫助從何而來?
我的幫助從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
——詩篇121篇1-2節

一早起來,我覺得心裡空蕩蕩的,灰心失望,情緒低落。我不停地想著自己的軟弱和無能。我不知道怎麼用母語來傳福音,第二語言也不流利。我不擅長畫畫,也不識譜。我只會打鼓。可是誰會單獨表演打鼓呢?誰會單獨用鼓聲錄音呢?也沒有人會為鼓聲獨奏寫樂曲。而且,我被告知,我的寫作作品未達標準——我還一直以為我寫得不錯呢,我覺得自己很沒用。

但是我知道,在每個境況中,我們都有兩種選擇。我們可以選擇悖逆上帝,質疑祂在我們所面臨的環境中的旨意;或者我們可以信靠祂,相信祂知道什麼對我們是最好的,而且會用這些環境來塑造我們成為祂的樣式。有些人在試煉中更親近上帝,而我知道,我就是其中一個。當我意識到我不能依靠人的力量時, 我就知道我必須依賴上帝的力量了。

於是,我搭上地鐵去上班。地鐵擠得要命,我就像裝在一個罐頭裡。工作也沒讓我感覺好到哪裡去。我就像個機器人,按要求生產。似乎沒人在乎我的感受和想法,他們只想讓我按他們說的去做。

這種掙扎,對我並不陌生。在那些像今天一樣糟糕的日子裡,當我感覺自己做得不夠好的時候,它就會威脅我、吞噬我。我想要別人認可我的貢獻,忘記我的軟弱。我想確知,我是活著的、有血有肉的人,我的生命能夠給別人帶來不同。我渴望被愛、被傾聽,希望成為他人眼中有能力帶來改變的人。我想知道,有人在乎我,並且我對其他人很重要。我想確信,即使會失敗、軟弱,我也能給他人帶來積極的影響。我想肯定,上帝可以使用我。

按著這個世界的標準,如果我們沒有在一些事上成功——尤其是那些我們喜歡做的事——我們就是個失敗者。但是我知道事實並非如此。對於我們而言,人生就是和上帝建立關係,祂的愛不會因著我們能做什麼或不能做什麼而改變。最奇妙的事情就是,上帝的愛永不會改變。

Casting Crowns寫過一首歌,叫《暴風雨中的讚美》(Praise You in This Storm)。這首歌的靈感來自詩篇121篇1-2節:“我要向山舉目,我的幫助從何而來?我的幫助從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是的,在內心的狂躁中,我仍然能讚美祂,因為祂是我的幫助。在祂永不止息的愛中,我找到了面對嶄新一天的勇氣。

(此篇文章譯自透心糧英語網站)

“你吃飯了嗎?” ——耶穌的“靈食”

作者:王志希

耶穌說:‘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來者的旨意,做成祂的工。’”
——約翰福音4章34節

初來中國的外國人或許會納悶,中國人遇見親朋好友時的問候語,為何總與食物有關——“你吃飯了嗎?”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Max Webber)在1915年出版的漢學著作《儒教與道教》中早已指出這一點:“實際上,同英語中的客套話‘How do you do?’(您好!)相對應的中國人當作問候形式的客套話是:‘你吃飯了嗎?’”(《儒教與道教》,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第262頁)

沒錯,中國人很重視食物。《漢書》所說的“民以食為天”,反映了根深蒂固的“食文化”。不過,對於食物的重視,並非中國人的專利——或許,天下萬族萬民莫不重視之。畢竟,人類要存活於世,食物無一日可缺。藉著“食物的隱喻”,耶穌在撒馬利亞教導祂的門徒,除了養活身體的食物,世上還有一種“靈食”, 同樣不可或缺:“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來者的旨意,做成祂的工”(約翰福音4章34節)。

不過,什麼是“差我來者的旨意”和“祂的工”呢?使徒保羅說:“‘基督耶穌降世,為要拯救罪人。’這話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提摩太前書1章15節) 原來,“拯救罪人”,便是差耶穌來的天父的旨意,也是祂派給耶穌的工作。在教導門徒之前,耶穌與撒馬利亞婦人對談,講論救世主已經來到的好消息;這一番對 談,就是耶穌所“吃”的“靈食”——拯救這一位“有五個丈夫”的婦人,便是耶穌遵行差祂來者的旨意、做成祂的工的絕佳範例(約翰福音4章1-26節)。

我們日日吃飯,方可養活身體;同樣,藉著所言(saying)、所行(doing)與所活(being),我們日日宣告“基督耶穌拯救罪人”的大好消息,方可養活心靈。跟隨耶穌的你和我,便可常以這一個“食物的隱喻”,省察自己的心靈:今天,“你吃飯了嗎”?

(此篇文章譯自透心糧簡體中文網站)

漫畫:約瑟—得勝者

約瑟的生命充滿了戲劇色彩:有偏愛和自負、手足競爭與相殘、慾望和背叛、英勇與憐憫。然而,從約瑟的經歷當中,我們可以看到上帝在他生命中的作為。約瑟的一生雖是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但都有上帝的帶領。約瑟的人生告訴我們一件事:無論是在任何境況,上帝仍然掌權。

作者簡介:
林子川於1988年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出生。他從小酷愛藝術,夢想成為一名漫畫家。在2008年,他畢業於馬來西亞藝術學院,於2010年獲得韓國國立藝術大學的獎學金,前往韓國修讀動畫學士學位課程。他熱心愛主,並期望用自己的恩賜服事主。《約瑟:得勝者》是他為RBC Ministries 創作的第一部漫畫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