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人生

什麼樣的遺願清單是最棒的?(有聲中文)

Untitled

作者:Karen Kwek,新加坡

翻譯:詹啟聖,台灣

語音播讀:馨寧,中國

「親愛的,講一講,這狂野而珍貴的一生,你打算如何度過?」最近,我兒子學校的校長在演講時引用了瑪麗奧利佛的詩作《夏日》裡面這段話,告訴學生們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他們的人生將充滿奇迹與可能。

當然,這行詩所描寫的,不只是針對年輕人。在2007年的電影《遺願清單》里,摩根費里曼及傑克尼柯遜所飾演的兩位絕症病患就列出了遺願清單,試圖在死前完成他們兩個人想看的風景和想做的事情。從那以後,在社交媒體的推波助瀾下,「遺願清單」逐漸成為一個流行話題。大家爭相分享各自不同的經歷,從旅行、冒險到藝術和烹飪。各種美顏美景拍照APP更讓越來越多的遺願清單點子紛紛出現。如今網絡上甚至出現了專門的分類遺願清單,幫助你列出了每項清單的前10名必做項——10個必去的地方;10本必讀暢銷書;10個必須嘗試的極限運動……然而,為何只列10個“最”呢?——嘗試了這個世界上所有最棒的事情后,你就可以快快樂樂地死去了!

但身為基督徒,我們的遺願清單要跟其他人的一樣嗎?首先,我們可能會問為什麼不?畢竟這個世界即將消逝,相較於永恆,我們在地球上的生命稍縱即逝。既然耶穌已經拯救我們進入上帝的永生,我們享受一下祂所賜給我們的這個世界又有何不可呢?況且這些超贊的體驗還會提醒我們上帝的大能及大愛呢!

在我自己的遺願清單中我就列出了幾個心馳已久的對我有特別意義的地方——耶穌居住過的地方,英國多塞特的侏羅紀海岸、約旦納巴泰人的佩特拉岩石古城。我還想看現場魔術表演,坐遊艇在河流上探索,以及在意大利帶着獵狗跟朋友來一場尋找松露之旅。

但當我再次回顧這個清單,我意識到雖然享受上帝所造之物以及享受上帝所賦予的人生體現了我們與上帝的親密關係,但這個世界所流行的遺願清單其實是基於一些禁不起進一步推敲的假設:

1.沒有完成遺願清單意味着錯過了美好的人生。

我知道加利利、多塞特、佩特拉、以及意大利都不會永存,因為使徒彼得寫到耶穌再臨時,地和其上的物都要被火燒盡了(彼得后書3章10-12節)。儘管如此,聖經告訴我們,我們「盼望新天新地,有義居在其中(彼得后書3章13節)」,世界不會一直處於毀滅的狀態。

雖然聖經沒有具體詳盡地描述新天新地會是什麼樣子,但我們絕對有理由相信,這個新世界肯定是充滿美麗、壯觀景物的有形世界。我猜想現在世界上那些迷人的景物會在新天新地中重現,並且會變得更令人讚歎。

如果是這樣,基督所救贖的子民就完全不用擔心會錯過這個世界上的體驗了。就算新天新地跟這個世界有所不同,它也肯定是會有更多更棒的事情和景色讓我們去嘗試和去欣賞!用軟件開發的概念來類比,難道會有人在正式版已經推出后還堅持要用測試版嗎?

2. 我們只有這一生來完成遺願清單。

這裡的假設是生命稍縱即逝,一去不復返,因此一定要在死前將人生過到極致免得後悔。事實上,生命是短暫的沒錯,但就如同耶穌再來時世界會得到更新一樣,基督徒也不會永遠死亡!使徒保羅描述我們永不毀壞的復活身體是屬靈的,也就是說,它不是物質性的,而是藉由聖靈賦予生命的,它將完美地適合永存的新天新地。

這也意味着在新天新地里依然會有高山,而我們將可以用永不毀壞的雙腿來攀爬。我的先生及孩子們甚至還想象在啟示錄19章9節所提到的羔羊的婚宴上,會出現哪些超越米其林三星的神奇美食呢!

3. 完成遺願清單上的事項會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

樂忠於遺願清單的人往往都奉行着及時行樂的原則,他們多會去踴躍嘗試新事物,打破陳規,刻意麵對自己的恐懼,踏出自己的舒適圈。我們往往以為這些人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並且能夠下定決心去追尋自己的夢想。我們也很容易以為這些不容錯過的體驗將會改變我們的人生和性格,幫助我們成為我們一直渴望成為的樣子。

然而對基督徒來說,我們或許應該捫心自問:我們應該渴望成為誰,這樣的轉變又將會如何發生?因着恩典,憑着信心,耶穌已經讓我們在上帝面前的身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過去在罪中死去的我們,現在透過基督而活着,靠的不是我們自己的努力(以弗所書2章8節)。之後,使徒們激勵我們「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以弗所書4章1節),努力讓自己沒有玷污,無可指摘,最後得以安然見主(彼得后書3章11節、14節)。彼得提醒我們,因着認識耶穌,在福音中我們已經擁有了活出聖潔生命所需的一切。

「正因這緣故,你們要分外地殷勤: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識;有了知識,又要加上節制;有了節制,又要加上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加上虔敬;有了虔敬,又要加上愛弟兄的心;有了愛弟兄的心,又要加上愛眾人的心。你們若充充足足地有這幾樣,就必使你們在認識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上,不至於閑懶不結果子了。」(彼得后書1章5-8節)

雖然完成遺願清單上事項的經歷也許可以帶給我們一些獨特的洞見,但其實要成為上帝所喜悅的人,不一定非得去與逆戟鯨一起游泳,或者徒步去到伊瓜蘇瀑布。我並不是說上帝從來不會像考驗約拿那樣來考驗我們,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活出上帝的美善和基督徒的品格是藉由訓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與我們的父母、手足、配偶、子女、朋友和同事相處中遵行上帝的話語而達到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很多品質都會得到堅固,比如良善、節制、以及對兄弟的愛。

那麼,有沒有一個更好的遺願清單呢?

先別急着「煞風景」和不再往下讀了。說了上面那麼多是要告訴我們應該扔掉遺願清單再也不去追求不一樣的生活了嗎?我並不這麼認為,但我也不會給你列出一個人人適用的“基督徒專用遺願清單”。

相反的,我查問我自己,我與上帝的關係如何影響我遺願清單上的內容以及我人生的終極目標?簡單說,就是我要如何「數算我們的日子」(詩篇90篇12節)以及「智慧地愛惜光陰」(以弗所書5章16節)?有的中文聖經版本把這裡翻譯為「要把握時機」,使徒保羅在以弗所書第6章也解釋了這需要我們了解上帝的意旨,並且按照祂的意旨來行。

上帝的意旨除了體現在我們敬虔的個人生活以外,還體現在祂給整個人類留有時間。身為基督徒我們要因為知道耶穌就要來了而擁有緊迫感。整個人類歷史都是在朝耶穌再來這個事件而邁進的。你還記得上帝為什麼不讓耶穌快一點回來嗎?彼得寫到上帝的時間與我們的時間是很不一樣的:耶穌還沒有再來並不是因為耽延了,而是因為上帝的寬容,祂希望人人都能悔改(彼得后書3章9節)。人類歷史並不是隨機發生的,而是依據上帝的救贖計劃而進行的!上帝並不是在拖延,而是為了救贖祂的子民,祂一個一個地呼召祂的百姓歸向祂。所以在罪惡橫行的時候,救贖的工作也正在展開,因為這些時候人們更需要認識耶穌。

既然上帝對整個人類歷史的意旨就是希望看到更多的人歸向祂,我認為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重新規劃我的遺願清單了:

時間

我對時間的認知與上帝所說的一致嗎?我要花多少時間才能夠完成我遺願清單上的所有事項呢?如果把所花費的這些時間運用在傳福音或牧養基督徒上會不會更有意義?作家大衛安德魯在他的書中這麼說:「基督徒應該明白,生命就是福音的大能所帶來的一系列關係的集合。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我們與耶穌基督的關係。但可悲的是,許多基督徒在時間的管理上與一般人完全無異,他們更看重經濟利益,而非建立關係。」

其他有限的資源,例如精力及金錢

我會花費我的多少精力和收入來完成我遺願清單上的事項?說實話,很多人們在清單上想完成的旅行及活動簡直太貴了。問問自己,我是不是願意投入部分精力(就算不是全部)及金錢(甚至因此損失一些收入)來幫助他人認識耶穌和牧養信徒呢?這樣的思考直接影響到我選擇怎樣的工作、如何度過閑暇時光,甚至會影響我如何養育我的孩子(我是否把養育孩子當做培訓門徒的機會)。我願意把建立關係放在經濟利益之前嗎?

在這些反思之後,我削減了我清單上的事項,並且我確定我不會因為在這一生沒有完成上面的所有事項而感到沮喪。這些事情是可以先放一放的。有趣的是我意識到有些時候,當我先尋求上帝的國度時,祂卻意想不到地賜給我一些經歷,而這些經歷可能正是其他人列在他們的遺願清單上的(是真的!一個例子就是因着我先生的大學聖經課程我們有機會在國外待了好幾年,要不是因為這個課程我們是絕不可能有機會去那個國家居住的!還有很多例子,你可以以後再問我!)我寫這個不是自誇,而是在自我挑戰。當然,我還沒有到達那個境界,但想想看,如果「把握時機」意味着改寫我的遺願清單,把我的生命定睛在耶穌身上是不是超棒的?這樣的話,如果耶穌明天就再來了,我生命的清單將不用做任何改變了。

那麼,你的遺願清單上列了哪些事?你可以怎樣改進這個清單呢?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撥雲見日

雅米詩歌:愛的雕琢(有聲中文+有聲粵語)

作者:無聲笛,中國
語音播讀:So Man,香港
播讀後期製作:龐宏宇,中國
圖片來自網絡

普通話

粵語


pexels-photo-66435

多想種一棵樹
它能結果
多想愛一個人
她也愛我

可人生不是
盡由自己掌握
上帝是導演
我只是一個角色

pexels-photo

好看的電影
不是一直
讓你歡樂
而是充滿
許多未知的波折

幸福的結局
從來都不是
輕易收穫
而是在經歷中
不斷被雕刻

painting-black-paint-roller

沒有一個堅強的生命
不經過蛻變
沒有一個詩意的青春
不嘗過苦澀

傑出的畫作
不會只有鮮艷的彩色
名貴的玉石
必要承受痛苦的打磨

pexels-photo-24992

當我將破碎的心
帶到天父的寶座
才漸漸開始
放下自我

pexels-photo-206274

終於明白
這一切
都是祂對我
愛的雕琢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頭條大追踪

創意圖文:人生的隊列

Ya-Mi-TC-cover

作品名稱:人生的隊列

創作形式:插畫

作者:雅米創意團隊

作品描述:人生就像是在排隊。隨着時間的推移,我們一點點地在這條長隊中前行,直到到達生命的終點。在這一路上,我們收集到了很多東西——記憶,感情,財產,成就…… 這些屬世的財富會隨着時間越堆積越多,而我們也會因此忙於得到更多。我們着急忙慌地把這些寶貝摞起來,彷彿在努力填滿一個空庫房。

然而,當我們到達隊列終點的時候——也就是我們生命終結的時候,這些屬世的財富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幫助呢?我們在世界上堆聚的這一切我們一樣都帶不走。我們手中的一切都將不再,而我們堆聚在心裡的財寶將會永存。我們放在心裡的財寶才是真正的寶貝。
上帝讓我們堆聚哪些寶貝到天上?

Ya-Mi-TC-01Ya-Mi-TC-02Ya-Mi-TC-03Ya-Mi-TC-04Ya-Mi-TC-05Ya-Mi-TC-06Ya-Mi-TC-07

*此作品為雅米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有目的的人生)

每日旅程:人生的意義

WeChat Image_20170508080707

作者:Roxanne Robbins
翻譯:湘穎
讀經:加拉太書4章1-20節

我為你們害怕,惟恐我在你們身上是枉費了工夫(加拉太書4章11節)。

《標杆人生》是有史以來在 《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排行榜上停留時間最長的書之一。這本書有超過3000萬份的銷量,顯然,許多讀者把它當做了教導如何過有意義人生的秘籍。

追求人生的意義並不是21世紀才有的。早在很久以前,人們就開始追求過有目標有意義的生活。

連使徒保羅也渴望知道他對他人生命的付出是有意義的。繼保羅從一個基督徒的迫害者首領轉變成耶穌基督的門徒后,他一生都致力於傳播福音。他想讓所有人知道上帝「差祂兒子的靈進入你們的心,呼叫『阿爸!父!』」(加拉太書4章6節)。他希望人能明白他們「不是奴僕,乃是兒子了;既是兒子,就靠着上帝為後嗣」(加拉太書4章7節)。

保羅解釋了在耶穌基督里真正的意義是什麼。他希望加拉太人明白,若沒有基督,他們就是給那「本來不是上帝的作奴僕」(加拉太書4章8節)。因着許多人開始認識上帝,後來卻又回到了無用的屬世精神原則中去,保羅感到很憂傷。這些人試圖討好上帝,而不是藉著耶穌基督與上帝建立關係(加拉太書4章9-10節)。

「我為你們害怕,」保羅說。「惟恐我在你們身上是枉費了工夫」(加拉太書4章11節)。使徒保羅深深渴望他所教導和培訓的門徒能夠明白真正的意義只能在基督里找到。我們都渴望找到生命的意義,耶穌基督邀請我們通過祂找到這個意義——因為正是祂賜給了我們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相關閱讀:

讀約翰福音15章16節,思考耶穌向信徒們揭示了祂給我們的生活意義是什麼。

思考:使徒保羅的一生如何向你展現了上帝的“目的”?有哪些事會妨礙你活出在基督里的價值?你如何能靠着上帝的大能戰勝這些事呢?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有目的的人生

人生不能重來,為上帝而活吧!——電影《你的名字》觀后感

article-57f35ab8e4e84

作者:雪倫,馬來西亞

說到近期讓人最印象深刻的電影,絕非新海誠的《你的名字》莫屬。作為動畫電影愛好者的我自然也不會錯過這部電影。

簡單來說,故事描述了男主角瀧和女主角三葉,在某天開始兩人只要在睡覺或半夢半醒時就會靈魂互換,但當回到自己的身體醒來后卻什麼也不記得,像做了一場夢一樣。然而很快的他們就意識到這件事情。於是他們開始在彼此的手機留言,記錄自己做了什麼等,漸漸地也變得習慣於這種身體切換的情形。後來,瀧想要尋找三葉,卻發現三葉所住的小鎮早在3年前就被每逢千年就會造訪地球一次的彗星給摧毀了,而三葉也在那場災難中罹難。原來互換靈魂的是現在的瀧和3年前的三葉。得知這一事實的瀧決定要幫助三葉和小鎮的居民躲過那次的災難。過程中三葉也知道了這事實,最後也成功使鎮民躲過那場災難。

過了5年,恢復真身,且不再互換靈魂的瀧和三葉早已不記得這件事,也忘了對方。然而心裡卻依稀記得要找尋某人,只是不知道這某人是誰。直到在偶然的一次機會下,瀧與三葉遇見了彼此,心裡滿是熟悉,最終在此刻,雙方向對方問到:「你的名字是?」

我很喜歡這部電影。除了因為它每一個場景都很漂亮,故事富有青春感,男女主角間感人的羈絆之外,這部電影其實也探討到了有關生命的問題。裡面有段情節我覺得還蠻特別的,某天三葉和奶奶一起到神社時,奶奶提到了「結」。根據奶奶的描述,「結」代表着時間的流動,在電影中以結繩來表現,而當「結」斷裂時,亦代表着時間的流逝。另外,我上網查了一下,原來新海誠導演曾說這部電影其實也跟日本311地震有關,那顆逐漸靠近地球的彗星,彷彿在暗示着:災難隨時都可能會到來。然而電影是美好的,現實中的我們不會像電影中的主角一樣,當時間流逝之後,當生命逝去之後,還可以再重來。我們都無法預計我們的生命什麼時候會結束,就像電影所表現的一樣,災難隨時都可能會到來。如果沒有好好把握時間,一旦錯過了就無法再重來了。同樣的,總有一天我們的時間都會過去,然後走向死亡,我們基督徒應該將自己的時間與生命投資在哪裡呢?歌羅西書3章1-4節教導我們不要去思念地上的事,而是上面的事,因為最後我們的生命將會與基督一同在上帝那裡。

「結」在電影中除了代表時間之外,其實也代表了人與人之間,人與神社所供奉之神之間的連結。這讓我想到,我們跟上帝之間的關係是十分重要的。我們跟祂之間的連接堅固嗎?在生命結束之時,我們可以很坦然來到祂的面前嗎?地上的生命是如此的短暫,然而上帝卻賜給我們在祂那裡有永恆的生命。我們選擇在世上度過怎樣的生活,跟上帝之間的關係如何,也決定了我們最後是走向永恆還是毀滅,而機會只有一次。

所以,人生不能重來,讓我們盡情地為上帝而活吧!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甘心樂意)

留下?回家?

crossroads-997123_960_720

作者:希の夢,馬來西亞

對於在國外求學的遊子來說,能順利畢業是件令人無比開心的事。然而緊接着,他們都必須面對一個問題:留下來還是回國?通常來說,在畢業前他們可以申請一年或是兩年的簽證延期,以方便留下來找工作。這個簽證延期簡直像一份畢業禮物。感謝上帝,在八月中旬我順利完成了愛爾蘭的碩士課程。然而我選擇了回國。

等一等,愛爾蘭不好嗎?怎麼不留下來呢?

愛爾蘭確實是一個既美麗又自由的國度。它不僅十分注重人權,還非常謹慎地保護大自然。除此之外,它生活水準較高員工薪資待遇非常好(同樣是2000薪資,若換算匯率,馬幣就成了9000多)這種種因素確實讓我很心動,也很猶豫。

然而七月的某個早上睡醒后,我習慣性地拿起手機閱讀未讀信息和郵件。當我讀到媽媽的微信“阿嫲今天出車禍”時,頓時嚇得出了一身冷汗。我趕緊打電話回家了解情況。等待接通的同時,心裡十分着急,而腦袋早已在胡思亂想。聽着媽媽描述車禍發生的前後細節,得知阿嫲和另一個乘客以及駕駛人員都只是受了些皮外傷。除了自個兒想象車禍現場的嚴重情況外,我心裡萬分感謝上帝的保守。掛了電話后,我還是害怕地哭了。我發現我能勇敢地一個人來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讀書、旅行,也能從零開始地去認識新朋友、新環境和面對課業壓力,卻不能承受若家人突然地離開人世而我不能馬上回家的無力感。從我讀大學開始,除了農曆新年的五天以及特定的大學假期我能回家之外,其餘時間我都不在家,陪伴在家人身邊的日子越來越少。在這淚水中的禱告,我似乎對該不該留在愛爾蘭有了更清晰的思緒,那就是我要回國發展。

當我做出這個決定后,「好可惜,你本來可以賺更多錢」,「趁還年輕時應該留在愛爾蘭打拚一段時間」等意見、勸誡環繞着我。不可否認,不留下來闖一闖我是覺得挺可惜的,再加上現在的交通如此發達,何時搭飛機回國都沒問題。可是,在我為著該不該留下來發展而禱告,有一句經文總是浮現在我的腦海里:「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着智慧的心。」(詩篇90章12節)。上帝似乎在柔聲提醒我逝去的日子不能重來。我該如何有智慧地利用所剩的時間呢?是留下來在愛爾蘭有賺更多錢的機會?還是回家?

就在我十分猶豫,左右為難之時,我向上帝祈求「若願意成就,就請禰開一條路,讓我回去時就有一份工作。」當我把我的工作履歷表郵寄給馬來西亞的一個大學,向有關教授表明我想申請當他的研究助理時,他很快就給予回應。奇妙的是,縱使所從事的研究和我的學歷背景不是很符合,可是他仍然接受我成為他的助理。感恩,因為祂應允了我的禱告。

在這裡我需要說明的是,我不是說那些在外地工作的人不想家,更不是指這群人不孝順。對我來說,人生本身就是個選擇,小至該買什麼味道的牙膏,大至和誰結婚等。如今離家太遠,與家鄉有7、8個小時的時差,加上回國需要一天的路程。我們活在世上的時間本來就有限,能陪家人的時間就更少了。

我知道回國后我所賺取的金錢會比在國外少很多,也很擔心不能給予家人更好的生活。可是我更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們所求於祂的,無不得着。因為「我們若照祂的旨意求什麼,祂就聽我們,這是我們向祂所存坦然無懼的心。」(約翰一書5章14節)祂還應許我們說不要為生活憂慮,因為我們需用的一切東西,天父上帝是知道的。(馬太福音6章31-32節)只要我尋求祂,遵行祂的話,努力做好該做的事,我相信我所需用的,祂必定供應。

如今我雖然多多少少還會對未來感到迷茫和不安。可是,我對掌管我未來的上帝有信心!因此決定要以盼望的心去面對未來。曆數祂給我的恩典,我充滿感恩。兩年前的我,從沒想過自己會有機會去愛爾蘭留學。祂給我的,真的是超出我所求所想的。如今的我,更要全然的信靠祂,祂必加給我勇氣和力量面對回家之後的生活!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左右兩難)

小凱:中國比加拿大更像家

中国比加拿大更像家

作者:何佩欣,新加坡;翻譯:顧靜,中國;封面繪圖:閃電小熊,中國

小凱(化名)有着一頭棕色的頭髮和一雙灰藍色的眼睛,說著一口標準的加拿大式英語。因此,對於初次見面的人來說,聽這樣一位18歲的姑娘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並說自己裡面其實是「半個亞洲人」時,都會非常驚訝。

不僅如此。和大部分同齡人不同,這個低調的年輕人沒有選擇直接去上大學,而是暫停了學業,到離出生之地千里之外的地方——中國,去教小孩子學英語。

如果問她為什麼做這樣不同尋常的選擇,她的答案很簡單:中國是她留下記憶最多的地方。小凱在家中八個孩子中排行第二,雖然出生在加拿大,但從小隨父母在中國不同的地方長大,直到15歲才回到自己的祖國。這之間她還在菲律賓生活過一年。

在中國生活的日子不僅使小凱愛上了這個國家和這裡的人們,並讓她看到這裡孩子們的需要。在她長大的地方,童年的小夥伴剛滿六歲就被送到寄宿學校。而在此後的六年裡,她們都要遠離家人,每年只能回家呆兩個月。

所以,當她在加拿大完成了高中的學業,並在聖經學校學習了一年以後,便決定不像她的朋友們那樣直接去上大學了。18歲的小凱在家人和朋友的鼓勵下,決定返回中國,到寄宿學校去做一名志願者老師。在談到怎麼會有這樣的決定時,她說:「是爸爸讓我有了這個想法,而上帝給了我信心」。

小凱知道,很多人不能理解她暫停學業的決定。對她的高中同學來說,高中畢業之後一般都直接上大學,他們的世界就是鄰里和學校。但對小凱來說,這是難以理解的生活狀態。她說:「我很開心自己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樣的。」

當然,她的朋友們大多也不會明白在異國他鄉不斷地換地方生活是怎樣一種體驗。小凱出生后不久,一家人就搬到了中國,兩年之後去了菲律賓,一年之後又回到中國。過了三年,一家人又搬到中國的另一個地方,與當地的少數民族傈僳族人生活在一起(傈僳族人通常分佈在緬甸、中國西南部、泰國以及印度的山區)。

很多小凱的同齡人都對她在跨文化背景中非同尋常的童年感興趣。與她在加拿大的同齡人不一樣的是,小凱的青少年時期大部分時間都是和姐姐以及其他跨文化背景的小孩一起逛海灘、爬山和爬樹度過的。她回憶道:「讓我記憶最深刻的,是爬到山上去給我家養的羊找飼料」。

意想不到的是,當小凱一家為了幫姐姐開始大學生活而搬回加拿大時,15歲的小凱卻遇到了最大的挑戰。

這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適應過程。她說:「我有六個月都陷在抑鬱症當中,因為我根本不想待在加拿大。我覺得我當時可能還沒有準備好適應那裡的生活。我很想念在中國的朋友,我覺得加拿大人跟我很不一樣。我害怕永遠也找不到一個真正能理解我的朋友了。」

她甚至開始生上帝的氣,覺得上帝沒有給她能夠分擔困難的朋友。但後來上帝對她說話,讓她明白自己已經把友誼看成了高於上帝的偶像。

當意識到自己把人生的價值和幸福建立在是否得到友誼上,而不是上帝本身時,她開始悔改。「我告訴上帝‘你是我的一切。擁有友誼很好,但是我也可以沒有它。我可以被你所滿足。’說這話時,我在加拿大還是沒什麼朋友。」

就在小凱向上帝悔改之後不久,上帝賜給她一些關心她的好朋友,其中有一些還是基督徒。

如今,除了大姐,小凱全家都回到了中國。對於小凱來說,回到中國的感覺就像回家一樣。她希望作為寄宿學校里唯一的基督徒老師,自己能夠給孩子們帶來正面的影響,讓他們能夠感知上帝的屬性。她說:「真希望上帝可以使用我,讓孩子們知道上帝是誰,並幫助他們更加靠近上帝。」

雖然小凱不知道這樣的生活會持續多久,但她確信:拿到大學學歷(最好是教育學學歷)之後,自己還想繼續教書。「我想去菲律賓教書,教孩子,尤其是那些不被人們重視的被寄養在別處的孩子們。我想成為一個讓他們感到被珍視,可以與他們分享上帝的好消息的老師。」

當小凱11歲認識到自己的生命屬於上帝時,就曾承諾委身上帝,現在她要實現自己的承諾。她說:「祂給我生命,對我有一個計劃,因此,我要讓祂在我生命中完成那個計劃。只有這樣,我的生命才會真正有意義。」

對於雅米提出的問題:「為什麼做現在在做的事?」小凱回答說:「我知道上帝愛我,對那些還不明白上帝的愛的孩子們,我很有負擔。我希望他們能明白上帝愛他們,也希望他們能和我一樣,在基督里找到確據與平安。」

 

*此文章英文原文和翻譯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小說:因愛而生

baby-784607_640作者:秦麗,中國

劉有才的父親給他們兄弟四人分別取名為:劉生才、劉旺才、劉秀才和劉有才。他常常對此感到十分惱火,並埋怨父親的不用心,竟為他們取了如此俗氣的名字。他認為,縱使不識字,大可請一位有文化的人來為他們取個響亮的名字。

然而,一介農民的父親,對子女的愛雖過於含蓄而深沉,但卻是那麼的濃烈而細緻。看似俗氣的名字,其實包含着對孩子的祝福與期望,希望他們畢生才華橫溢、用之不竭,不再過農民的生活。但事與願違,兄弟四人似乎並沒有與才華結緣,基本上都繼承了父親的特長——以務農為生。唯有劉有才不甘於現狀,總覺得俊朗的自己走在田埂間顯得不搭調,認為自己雖然才華不出眾,但至少相貌不凡、頭腦靈活,不應該過農民的生活。因此,他在不知不覺間養成了遊手好閒、不務正業,只會吃、喝、賭的習慣。

父親對他感到萬分焦急,於是跟劉有才的哥哥們竭盡全力、傾其所有,在他成年之際幫他建立起一番家業,希望能藉此磨礪他的責任感。然而,家中的嬌妻和家業仍然無法滿足劉有才的心。平淡的日子只過了數日,他便變賣家業,帶着妻子去另尋更加廣闊的天地。

劉有才的父親為此再度傾其所有地為他預備了遠行的資本。當劉有才即將踏上啟程的客車時,父親將一本《聖經》塞進他的懷裡,告訴他:“不管未來的日子過的怎麼樣,一定要把人做好!當日子過不下去的時候,《聖經》或許可以幫助到你……”但劉有才卻不屑一顧地將《聖經》掖進行李的最底層。

正如他所料,他才華不夠出眾,頭腦卻靈活過人,沒幾年的時間,他就成功地成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水泥經銷站。但同時,他也把之前所有的不良嗜好發揮到了極致,對家人只有給予金錢上的滿足,自己則在外頭盡情地享受着多姿多彩的生活。直到法院的傳票送到他手裡,告知他,他的兒子以搶劫罪被捕時,他才霍然停止了他“豐富”的生活。

“兒子?”“搶劫?”“被捕?”“破獲贓款2000元?”他急切地揉着眼睛,一字一頓反覆讀着傳票上的內容:“劉澤輝,父親:劉有才,母親……”

妻子在慟哭,父母在抽泣,親友在嘆息,他卻感到複雜的思緒在猛烈地衝擊着自己的胸膛,彷彿快要將他炸毀。對於兒子搶劫這件事,劉有才感到難以置信。因為自己對兒子在生活物資上的需求從來都是加倍賦予,不曾有過絲毫的吝嗇。恍惚間,他突然憶起兒子出生時,肉嘟嘟的只有幾斤,長得比他俊美,性格也斯文。他一度期待兒子長大后能夠才華橫溢、智慧超群,但……怎麼就突然成了罪犯?20年來,他在這個家中從未缺席過,卻唯獨對兒子的成長曆程感到有些模糊。他突然意識到自己竟然對於兒子的性情、人品和思想觀念一無所知。

縱使兒子已經成年,其行為也造成了社會危害,但身為父親的劉有才,不能接受兒子即將遭受到的痛苦。因此,他轉讓了水泥經銷站,出售了房子,籌備資金,奔走於法院、檢察院和派出所之間,動用一切想到、或想不到的關係,試圖替兒子緩解劫難。然而兒子的命運並沒有因他的努力而有絲毫改變。10年有期徒刑,成了兒子的判決結果。劉有才陷入了無邊的懊惱與沮喪中,他絕望而茫然地目送兒子那漸行漸遠、最終消失在高牆后的身影,眼角不禁奔湧出滴滴的眼淚。他想,對兒子傾其所有卻落得如此下場,到底要怎麼做才能挽回失足的獨生愛子?

曾經輝煌的過去瞬間消失殆盡,劉有才感到人生似乎了無生趣,一輩子在不知不覺中便會過去。他不禁懷疑人活着到底是為了什麼?難道是為了等着死去、為了感受苦痛嗎?

當劉有才強壓着煩躁整理家中那些看似有用,實質毫無價值的家產時,他突然發現一本父親在20年前送給他的《聖經》。

他想起當初父親所說的,當日子過不下去時,《聖經》可以幫助到他。因此他情不自禁地翻開,想看看《聖經》到底可以如何幫助到他,他可以從中找到“人活着到底是為了什麼”的答案嗎?

當一頁頁的文字、一個個的故事呈現在劉有才眼前時,他才恍然發現,原來這本泛黃的《聖經》里竟然講述的是一個父親對孩子的愛,也就是天父上帝對我們──祂的孩子的愛。

劉有才淚如泉湧、泣不成聲,他這才知道有一位天父上帝是何等地愛我們,竟願意用自己獨生子的生命來拯救得罪祂自己的我們。而人活着本身就是出於上帝的愛。祂渴望我們接受祂的“愛”,在這份“愛”中擺脫罪的束縛,並活出這樣的“愛”。他也了解到,原來所謂的愛,並不是只是物質上的供給與滿足,更是對一個人靈魂和生命的關心。

此時,劉有才開始感恩,因為他開始看到希望,看到日後自己的孩子還有機會,可以重新做一個正直的、自由的人。更讓他感恩的是,如自己的孩子一樣,他也有機會,可以在上帝的愛裡面悔改、重新在上帝面前做一個自由的人,開始全新的、正直的生命,開始真正有意義的人生。

原來,人活着,是因為我們因愛而生。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